阜阳方言 概述

更新时间:2023-03-16 02: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方言学期末论文

题目: 阜阳方言概述

姓名: 刘杰

学号: 11024001

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 邵则遂

阜阳方言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一班 刘杰 11024001

阜阳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西部与河南省周口市、驻马店市相邻,北部、东北部与亳州市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阜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而且,阜阳地区面积广大、范围广,因此也造成了方言内部的差异。习惯上,阜阳方言分为东部(西淝河以东),西部(九龙沟以西),北部(颍河及茨淮新河以北),沿淮(颍上、阜南)和中部(阜阳城区周围)5个方言片。这样方言片之间的方言既有共同特点,也有不同特点。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一、语音 1 、声母

阜阳方言声母26个(含零声母)。突出特点是:

(1)有舌面后浊擦音[h](即h[x]的浊音),它能与很多开口呼韵母相挤成音节; (2)声母“n”与声母“y”部分相通。比如,阜阳地名中的“倪寨(ní zhài)”通常读作“yí zhài”。其他如“拟(nǐ)”读作“yǐ”,“逆(nì)”读作“yì”,“凝(nínɡ)”读作“yínɡ”等等;

(3)唇齿清擦音f的出现频率高,“书、刷、涮、双”等字,都念f声母,而不念sh[??]声母。如“书本”读作“fù běn”而不是“shū běn”,“一双”读作“yì fānɡ ”而不是“yì shuānɡ ”。

(4)老派音中还保留着尖音字。其中,舌尖前音z[ts]、c[ts?]、s[s]与齐齿韵相拼的为多,而与撮口韵相拼的已很少。在阜阳方言中,阜阳市的部分地区、临泉、界首、阜南等一些地区,常把声母z,c,s误读做j,q,x。比如把“足球”读作“jú qiú ”而非“zú qiú ”;把“醋”读作“cu ”。还有部分地区则与之相反,把声母q读作c。例如:“全(quán)”误读为“cuàn ”。

(5)阜阳方言在声母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声母“h”与声母“f”相通。这一特点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淮地区如阜南的会龙、于集、方集和颍上等地。经常把“h”与“f”混淆,有时候把声母“h”读作“f”,如“回家(huí jiā )”读作“f?i jiā”;有时候又会把声母“f”读作“h”,如把“飞机(fēi jī)”误读为“huī jīa”。

(6)阜阳方言声母的还一个特点是没有翘舌音,这类现象主要分布在阜阳东部、南部地区。如“知道(zhī dào)”读作“zǐ dào”等。

2、韵母

阜阳市方言共41个韵母:11个单元音韵母,14个复元音韵母,11个鼻化元音韵母.5个鼻音尾韵母。阜阳方言没有前鼻尾韵母,与普通话前鼻尾韵母相应的是鼻化元音韵母,如“天”念作t?i?n? ;后鼻尾韵母则较少,如“肮、央、汪”等字,都不念后鼻尾韵母,而念成了鼻化元音韵母——ia、ua了;没有er[?]韵母,与普通话er[?]和r尾相应的则是L和L尾。其特点主要是:

(1)“ei” 一般读作“ai”

普通话里ei 和 ai分得很清楚,但是阜阳颍上、阜南的人把它们混用。例如:“北京”普通话读“běi jīng”,而颍上人读“bǎi jǐng”。

(2)“ing”发作“in”

这种现象基本上存在于颍上县东、县南,把“ing”发成“in”的。例如:“好听(hǎo tīnɡ)”他们发“hǎo tīn”;“清楚(qīnɡ chu)” 他们发“qīn chu”。

(3)“e”读作“ei”

颍上人把“汽车(qì chē)” 说成“qì chāi”。“天热(tiān ra)”说成“tiān rai”。但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大都说“chē”,说话越来越接近普通话。

(4)“i”与“ei”混淆

这种现象在阜阳方言区普遍存在。如“我上理科班”这句中的“理科”的“理(lǐ)阜阳人说成“磊(lěi)”。也有一少部分人把“i”说成“ai”。如:“使用”的“使”读“shāi”。

(5)“ui” 和“ei”混淆

这也是阜阳方言区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例如,“嘴巴(zuǐ bɑ)”说成“z?i bā”;“喝水(hē shuǐ)”说“hē sei”,界首人说“hē fěi”等。

3、声调

阜阳市方言4个调类。调类与普通话略有不同,担每一个调类各有自己的调值。在阜阳方言中,阴平读作上声,如“灰(huī)”读作“huǐ”;阳平读作阴平,如“急(jí)”读作“jī”;上声读作阳平,如“美(měi)”读作“m?i”;去声与普通话相同。只是在个别调类的调值方面有区别。

二、词汇

阜阳方言有自己的特色:至今沿用着一部分在今天普通话中已不能独立使用的古代汉语单音词。如“他仿他爸的脸面儿”中的“仿”。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的词完全相同,却表示不同的意义,如阜阳方言中没有“下午”的概念,一般口语中只有“晚上”,而“晚

上”通常包括“下午”和普通话意义上的“晚上”。阜阳话中“灯下”,作为方位短语,它的含义与普通话相同。但它还可以作为时间词使用,表示“晚上”,这是普通话中没有的用法和义项。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却可以表示完全相同的意义,如方言说“撑杆子”、“雨淋子”,都与普通话的“伞”同义。有些词语则是方言中独有的,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形式。如“干店”是指临时租给过路人宿夜的小店,只提供空房。又如惯用语“揽满食”,是指见到对自己有好处的活儿就拼命揽过来抢着干,含贬义。还有不少量词都富有方言色彩,如“一坨”儿是指“一块儿”,“二棚(楼)”是指“二层(楼)”。方位短语也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说法,普通话中有一个“四下里”,方言里,除有“四下里”外,还有诸如“八下里”、“几下里”、“两岔里”等。此外,方言中个别词语受到外地方言的影响。如方言经常把“可以”或“行”说成“中”是受到河南话的影响;方言称“表兄弟”为“老表”,是受到江西话的影响;阜阳方言中有一个与普通话“撒娇”意义上大致相当的词,叫“景”,但现在有时说成“嗲”或者“嗲啦”。这是60年代末上海知青来此插队后逐渐说开的,是受上海话的影响。

阜阳方言,既有自己的特色,也有与普通话相通之处,并且不断受到外地方言的影响。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普及,阜阳方言正在渐渐与普通话趋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安徽省志?方言志》 方志出版社,1997 《阜阳市志》 黄山出版社,1993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阜阳方言与普通话》 王琴,2007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阜阳方言二十年来语音、词汇变化透视》 王琴,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z3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