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01 06: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MIS复习题

CH1

1.信息的概念包含:信源、信宿、媒介、信道和反馈。

2.信息的主要性质有真伪性、可压缩性、可扩散性、传输性、共享性、增殖性和转化性。 3.人们把反映各种组织管理活动并对管理产生影响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统称为管理信息。

4.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5.系统一般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分别是:输入、输出、处理、反馈和控制。

6.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和适应性。 7.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以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以及其他办公设备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储存、使用、更新和维护,为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8.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的现代管理方法有:MRPⅡ、ERP、JIT、OPT和Agile制造等。 9.MRP基本原理:根据主生产计划计算独立需求物料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日期,然后根据BOM自动推导出构成独立需求物料的所有相关需求的物料,再由毛需求减去现有库存量和计划接收量;根据每种相关需求物料的各自提前期推导出相关需求的开始采购(生产)时间。 10.CRM、SIS、ERP、CIMS的中文意思

11.数据处理方式主要有:批处理、联机实时处理和联机分析处理。 12.OLTP(联机分析处理)、OLAP(联机实时处理)的中文意思

13.WEB数据库一种三层C/S的体系结构——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结构(B/W/D),处理过程是:用户通过URL向WEB服务器提交请示,WEB服务器运行脚本程序并通过SQL查询调用数据库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数据库服务器执行查询后将查询结果返回到WEB服务器,脚本程序产生特定格式的HTML文件,客户端接收到HTML文件后由浏览器将结果显示出来。 CH2

1.诺兰模型是个六阶段模型,它指出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过程有六个阶段:初装(起步)、蔓延(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

2.系统的开发主要有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和购买商品化应用软件等方式。 3.生命周期法就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严格地按照系统生命周期过程及其各个阶段规定的步骤去开发系统。

4.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这样几个阶段。

5.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采用结构化、模块化方法对系统进行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 6.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它的主要优点是: ①注重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开发策略上强调采用“自顶向下”的原则分析和设计系统,首先解决全局问题,强调在系统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解决方案。 ②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阶段和步骤清楚,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

③立足全局,步步为营,减少返工,有利于提高开发质量,加快开发进度。 ④目标明确,阶段性强,开发过程易于控制

7.原型法的开发思路:在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首先由用户与开发者合作,在系统的主要需求上取得一致意见后,依据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

1

主要功能,很快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即给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用户在运行使用这个原型基础上,通过对其评价,提出改进意见,设计人员根据改进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这一使用、评价、修改过程反复进行,使原型逐步完善,直到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止。

8.类又称对象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是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或者说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操作方法(性质)的对象集合。

9.属性就是对象的特性,是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

10.事件是对象可以识别和响应的行为与操作,它一般由用户或系统来触发。 11.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封装性、继承性、抽象性、多态性

12.典型的CASE工具有:图形工具、原型法工具、代码生成器、测试工具、文件生成器、其它工具还有语句校对程序、信息知识库、开发方法和项目管理工具。 CH3

1.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组织的战略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是组织战略规划的一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组织战略,根据组织战略规划中企业的使命、战略和政策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以组织战略为前提条件和约束。

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反过来要支持组织的战略规划,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使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支持组织战略的实现

2.管理信息系统定位:支持型、扭转型、工厂型和战略型四种:

? 支持型的信息系统能够支持组织的业务活动,支持的业务主要是一些资料处理,而

不是关键的业务,更不能提供未来的战略支持。

? 扭转型信息系统是系统从支持型向战略型转移的一个过渡,组织已经有了支持型的

信息系统,目前正在寻找提供战略支持的机会。 ? 工厂型信息系统可以影响到组织所有活动的运行,如果没有该系统组织将无法运转,

但是该类系统无法为组织提供战略上的支持。

? 战略型信息系统已经影响到组织现在与未来的战略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战略上的竞

争优势。

3.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产出/方法分析和投资回收法等。

4.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该集合由组织的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性组织属性组成。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集由系统目标、系统约束和系统战略构成。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由三个工作步骤:识别和阐明组织的战略集;把组织的战略集转化为MIS战略集;提出MIS的结构。 5.企业系统计划方法(BSP)步骤: ①研究项目的确立。 ②研究准备工作。

③定义组织过程和数据类。 ④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⑤分析现有系统的支持。 ⑥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面谈。

⑦信息资源评价与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⑧制定开发计划。

2

⑨形成最终研究报告。

6.BSP法将组织过程和数据类作为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采用U/C矩阵分析和识别将要开发的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具体步骤是:

①调整U/C矩阵。首先,将过程按照过程组排列,每一过程组按资源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排列。其次,调整“数据类”,使矩阵中C及U靠近从左上到右下的主对角线,尤其是C必须靠近主对角线,而U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放弃将其靠近主对角线的企图。 ②把U、C比较集中的区域用粗线条框起来,这样形成的框就是一个个子系统。

③表示数据流向。用箭头把落在方框外的U与子系统联系起来,表示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即数据从一个系统流向另一个系统。

7.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就是通过分析并找出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围绕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确定系统的信息需求,进行系统规划。

8.BPR是指对企业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关键的性能指标如成本、质量和服务等获得巨大的提高。

9.企业流程重整实现的手段有两个使能器(enabler):一个是信息技术(IT),一个是组织变革。

10.在企业业务流程重整过程中一般采用业务流程重整四原则(ECRS原则):业务流程的取消原则;业务流程的合并原则;业务流程的重排原则;业务流程的简化原则。 11.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建立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和建立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两个方面:

⑴必要性分析 ⑵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包括:①技术可行性 ②经济可行性 ③社会可行性

12.系统调查的方法主要有:发调查表、开调查会、访问、参加业务实践。 13.业务流程图的基本符号如图所示:

信息传递

业务处理单位

业务处理

表格/报表

数据/文件

业务流程图的基本符号

14.数据流程图由四种成分组成:外部实体、数据流、处理逻辑和数据存储

3

外部实体 数据流 处理逻辑 数据存储

15.数据流程图绘制步骤: ①画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首先从收集的数据中确定系统的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也就是确定系统的边界。

②画数据流。首先找出系统的数据流,如果一组数据一起到达某地并同时被处理,这些数据即为一个数据流。 ③给数据流命名。数据流命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数据流程图的可理解性。一个系统数据流程图中的不同数据流不能有相同的命名 ④给处理逻辑命名。处理逻辑的名称是对处理过程的描述,一般是动词加名词或动宾短语命名。

⑤当一张数据流程图绘制完成后,接下来还需要分析每个处理逻辑过程是否存在内部的数据流,即能否用多条数据流来代替它、能否将处理逻辑细分成多个更详细的处理逻辑。 16.数据字典是数据流程图中所有元素的定义和说明的集合。这些元素是: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外部实体。 17.决策树、决策表的画法。 CH5

1.模块耦合度

①内容耦合:若一个模块直接访问另一模块的内容,则这两个模块称为内容耦合。 ②公共耦合:若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数据结构,则称之为公共耦合。 ③外部耦合:若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数据项,则称之为外部耦合。 ④控制耦合:若一模块明显地把开关量、名字等信息送入另一模块,控制另一模块的功能,则称之为控制耦合。

⑤标记耦合:若2个以上的模块都需要某一数据结构的子结构时,不使用全局变量的方式而是用记录传递的方式,这样的耦合称之为标记耦合。 ⑥数据耦合:若一个模块访问另一个模块,被访问模块的输入和输出都是数据项参数,则这2个模块为数据耦合。

⑦非直接耦合:若2个模块没有直接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程序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称这2个模块为非直接耦合。 2.模块的聚合度

? 偶然内聚: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彼此没有任何联系。

? 逻辑内聚:一个模块是由若干个结构不同,但具有逻辑相似关系的功能组合在一起

构成的。

? 时间内聚:若干个关系不大的功能,由于它们是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执行的,因此

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一个模块。

? 过程内聚:一个模块是由若干个为实现某项业务处理、执行次序受同一个控制流支

4

配的功能组合在一起构成。

? 通信内聚:一个模块的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功能是对相同的输入数据进行处理或

产生相同的输出数据。

? 顺序内聚: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处理功能密切相关,顺序执行,一个处理的输出直

接作为下一个处理的输入,各处理功能处在同一线性链上。

? 功能内聚:一个模块包括并且仅包括为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所需要的所有成分。 3.在模块结构图优化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提高模块聚合度,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②模块的规模适中。

③加大模块的扇入数,模块的扇出数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④模块的作用域应是它控制域的子集。 4.代码的作用 ①鉴别功能。

②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③人机交互工具。 ④专用含义。 5.代码设计原则

①惟一性。一个对象可能有多个名称,也可按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描述。 ②合理性。代码结构应与相应的分类体系相对应,应该能够正确地将所标识的对象归类于正确的体系结构中。

③可扩充性。应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备将来不断扩充的需要。 ④简单性。结构尽可能简单,尽可能短,以减少各种差错。

⑤适用性。代码尽可能反映对象的特点,以助记忆,便于填写。 ⑥规范性。行业、国家或国际的有关编码标准是代码设计的重要依据,已有标准的必须遵循,在一个代码体系中,代码结构、类型和编写格式必须统一。 ⑦系统性。有一定的分组规则,从而在整个系统中具有通用性。

⑧设计的代码在逻辑上必须满足用户需要,在结构上应当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 6.代码校验:模数求余法

? 对原代码的每一位加权求和:

设代码为C1,C2,…,Cn,权因子为P1,P2,…,Pn,加权求和:

其中,权因子可取自然数1,2,3,…,几何级数2,4,8,16,32,…,质数2,3,5,7,11,…,等等。

S=C1*P1+C2*P2+……+Cn*Pn

? 以模除和得余数。 R=S mod(M)

其中,R表示余数;M表示模数,可取10,11,等等。

? 模减去余数得校验位: Cn+1=M-R

7.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的三级模式结构。 8.E﹣R模型向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 ①每个实体类型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就是实体的属性,关系的码就采用实体的码。

②实体之间的联系需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转换。 9.第二规范化形式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9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