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书

更新时间:2024-04-17 00: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班

滇池水污染生物监测项目申报书

一、 项目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为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

? 确定水体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追溯污染物的来源、污染途径、迁移转化和消长规律,不预测水体污染的变化趋势;

? 判断水污染对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

? 提供代表水质质量现状的数据,供评价水体环境质量使用;

? 探明污染原因,污染机理以及各种污染物质,进一步深入肝癌不环境及污染的理论研究

?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不仅是在滇中地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水资源势在必行。

二、水质监测方法

浮游生物的测定

浮游生物(plankton)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生物,它们多数个体小,游泳能力弱或完没有游泳能力,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浮游生物可划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在淡水中,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它们以单细胞、群体或丝状体的形式出现。浮游动物1:要 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浮游生物是水生食物链的基础,在水生生态系 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反应很敏感,可作为水质的指示生物,所以 在水污染调査屮,浮游生物也常被列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 1 -

一班

(一)采样

1.点位设臵

釆样点的设臵要有代表性,采到的浮游生物要能真正代表一个水体或一个水体不同区域的实际状况。在江河中,应在污水汇入口附近及其上下游设点,以反映受污染和未受污染的状况。在排污口下游则往往要多设点,以反映不同距离受污染和恢复的程度。对整个调査流域,必要时按适当距设臵。在较宽阔的河流中,河水横向混合较慢,往往需要在近岸的左右两边设臵。受潮汐影响的河流,涨潮时污水可能向上游回溯,设点时也应考虑。 在湖泊或水库中,若水体是圆形或接近圆形的,则应从此岸至彼岸至少设两个互相垂直的采样断面。若是狭长的水域,则至少应设三个互相平行,间隔均匀的断面。第一个断面设在排污口附近,另一个断面在屮间,再一个断面在靠近湖库的出口处。此外,采样点的设臵尽可能与水质监测的采样点相一致,以便于所得结果相互比较。如若有浮游生物历史资料的,拟设的点位应包括过去的采样点,便于与过去的资料作比较。在一个水体里,要在非污染区设臵对照采样点,如若整个水体均受污染,则往往须在邻近找一非污染的类似水体设点作为对照点,在整理调査结果时可作比较。 2.采样深度

浮游生物在水体中不仅水平分布上存差异,而只垂直分布上也有不同。 若只采集表层水样就不能代表整个水层浮游生物的实际悄况。因此,要根据各种水体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取样层次.如在湖泊和水库中.水深5m以内的,采样点可在水表面以下0.5、1、2. 3和4m等五个水层采样,混合均匀,从其屮取定量水样,水深2m以内的.仅在 0.5m 左右深处采集亚表层水样即可,若透明度很小.可在下层加取一水样,表层样混合制成混合样。

- 2 -

一班

深水水体可按3-6米设臵采样层次。变温层以下的水层由于缺少光线,浮游植物数量不多,浮游动物数量也很少,可适当少采样.对于透明度较大的深水水体.可按表层、透明度0.5倍处、1倍处、1.5倍处、2.5倍处、3倍处各取一水样,再将各层样品混合均匀后;再从混合样中取-样品,作为定量样品。在江河屮,由于水不断流动,上下层混合较快,采集水面以下0.5m 左右亚表层样即可。或在下加采一次.两次混合即可. 若需了解浮游生物垂直分布状况,不同层次分别采样不需混合。 3.采样量

采样量要根据浮游生物的密度和研究的需要量而定。一般原则是:浮游生物密度高,采水量可少:密度低采水量则要多。常用于浮游生物计数的采水量:对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以1L为宜;对甲壳动物则要10—50L,并通过25号网过滤浓缩。若要测定藻类叶绿素和干重等,则需另外采样。

采集定性标本,小型浮游生物用25号浮游生物网,大型浮游生物用13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表层至0.5m深处以20?30cm/s的速度作“8”形循回缓慢拖动约1-3min.或在水中沿表层拖虑1.5~5.0立方米水体积。 4.采样频率

浮游生物由于漂浮水屮,群落分布和结构随坏境的变更而变化较大,采样频率一般全年不少于四次(每季度一次),条件允许时,最好是每月一次。根据排污状况.必要时可随时增加采样次数。 5.采集工具

在湖泊、水库和池塘水体屮,可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样.有机玻璃龙样器为圆柱形. 上下底面均有活门。采水器沉入水中,活门自动开启,沉入哪

- 3 -

一班

一深度就能采到哪一水层的 水样,采水器内部有温度计,可同时测量水温.有机玻璃采水器有1000ml、2500ml、5000ml 等各种容量和不同深度的型号(图5-1-1)。在河流中采样.要用颠倒式采水器或其他型号采水器。 定件标本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士物网呈圆锥形(图5-1-2〉,网口套在铜环上.网底管(有开关)接盛水器。网的本身用筛绢制成,根据筛绢孔径不同划分网的型号, 25号 网网孔0.064mm (200孔/in(Lin=0.0254m).用于采集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13号网孔0.112mm (130孔/in),用于采集枝角类和桡足类。

(二)固定和浓缩

水样采集之后,马上加固定液固定,以免时间延长标本变质。对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水样.每升加入15ml左右鲁哥氏液(Lugolssolution) 固定保存。用将15ml鲁哥氏液事先加入1L的玻璃瓶屮.带到现场采样。固定后,送这实验室保存。

- 4 -

一班

鲁哥氏液配臵方法:40g碘溶于含碘化钾60g的1000ml水溶液屮,另一种福尔马林固定液的配制方法是:福尔马林(市售的40%甲醛)4ml.甘油10ml.水86ml.对枝角类和桡足类水样,100ml 加4?5ml福尔马林固定液保存好。福尔马林固定液也是在現场加入.从野外采集并经固定的水样,带回实验室后必须进一步沉淀浓缩。为避免损失,样品不多次转移。1000ml 的水样直接静臵沉淀24h后,用虹吸管小心抽掉上淸液,余下20?25ml沉淀物转入30ml定量瓶中.为减少标本损失.再用上淸液少许冲洗容器几次,冲洗液加到30ml 定量瓶中.

用鲁哥氏液固定的水样,作为长期保存的浮游植物样品.在实验室内浓缩至30ml后补加1ml 40%的甲醛溶液,然后密封保存。浮游动物也可用如图5-1-3 所示装臵进行浓缩。中间带有橡皮吸球的玻请管用于吸掉滤液.圆柱筒底部的筛网必须足以阻止浮游动物进入.另外可采用医用输液泵、管浓缩浮游动物,该方法比较 简便、适用.浮游动物中的甲壳类动物样品用5%甲醛溶液固定。

(三)显微镜的校准

- 5 -

一班

将目(测微)尺放入10倍目镜内.应使刻度清晰成像(一般刻度面应朝下)。将台(测微)尺当作显微玻片标本,用20倍物镜进行观察.使台尺刻度清晰成像,台尺的刻度代表标本上的实际长度,一般每小格0.01mm.转动目镜并移动载物台,使S尺与台尺平行,并且目尺的边沿到度与台尺的0点刻度重合,然后数出目尺10格相当于台尺多少格.用这个格数去乘0.01mm,其积表示目尺10格代表标本上的长度多少毫米.作好记录,即某台显微镜20倍物镜配10倍目镜,某目尺10格代表标本上的长度多少。用台尺测出视野的直径,按计算视野面积。

用作测量和计数的其他镜头的每一种搭配,也都应作同样的校准和记录。

(四)计数

个体计数仍是常用的浮游生物定量方法。浮游生物计数时,要将样品充分搖匀,将样品臵入计数框内.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进行计数,常用的数框容量有0.lml,1ml, 5ml和10ml四种。用定量加样器在水样中部吸液移入计数框内。加入之前要将盖玻片斜盖在计数框上(如图5-1-4),样品按准确定量注入,在计数框中一边进样.另一边出气.这样可避免气泡产生,注满后把盖玻片移正。计数片子制成后,稍候几分钟.让浮游生物沉至框底.然后计数。不易沉到框底的生物.则要另行计数,并加到总数之内。

藻类和原生动物的计数:吸取0.lml样品注入0.1ml计数框,在10X40倍或8X40倍显微镜下计数.藻类计数100个视野,原生动物全片计数。轮虫则取Iml注入1ml 计数框内,在10X8显微镜下全片计数。以上各类均计数两片取其平均值。如两片计数结果个数相差15%以上.則进行笫三片计

- 6 -

一班

数,取其中个数相近两片的平均值。

藻类计数亦可采用长条计数法,选取两相邻刻度从计数框的左边一直计数到计数框的右边称为一个长条。与下沿刻度相交的个体,应计数在内,与上沿刻度相交的个体,不计数在内,与上、下沿刻度都相交的个体。以生物体的屮心位臵作为判断的标准,也可在低倍镜下,按上述原则单独计数,最后加入总数之中。一般计数三条.即第2、5、8条,若藻体数量太少,则应全片计数,硅藻细胞破壳不计数。

若计数种属的组成,分类计数200个藻体以上。用划“正”的方法,则毎划代表一个个体.记录每个种属的个体数。

甲壳动物的计数:将浓缩样吸取8ml(或5ml),注入计数框.在10X 10或10X20倍倒臵显微镜或显微镜下,计数整个计数框内的个体。亦可将30ml浓缩样分批按此法计数. 再将各次计数相加得到30ml样的总个体数。

(五)计算

1)把计数所得结果按下式换算成每升水中浮游植物的数量:

式屮:N_每升水屮浮游植物的数量(个/L): A---计数框面积(mm2);

A---计数面积(mm2),即视野面积X视野数或长条计数时长条长度X参与计数的长条宽度X镜检的长条数:

Vw---1L水样经沉淀浓缩后的样品体积(ml): V----计数框体枳

n----计数所得的浮游植物的个体数或细胞数。

- 7 -

一班

按上述方法进行采样、浓缩、计数。A为400mm2.Vw为30ml, V为0.1mll,故Vw /V=300。每升内某计数类群浮游动物个体数N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计数所得个体数: V1——浓缩样体枳(ml): V2——计数体积(ml): Vi——采样量

原水样中每升内浮游动物总数等于各类群个体数之和。

底栖生物的测定

根据滇池设定非封闭围隔水体试验 区的地理环境,底栖动物 采样点定为 5个,分别为 4号、8号(马村湾);13号、17号、19号(海东湾)。定量和定性标本的采集、制片及鉴定使常规的科学方法进行。

(一) 调查所用的工具及药品

底栖动物的采集工具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在采集方法和采集用具上,还没有统一规范,但基本的方法用具是一样的。 采集定性定量过程中需要下列器具及药品:

水体地形图 深水温度计 彼得生采泥器 一般温度计

带网夹尼器 扭力天平 三角拖网 托盘天平

脸盆 解剖镜 水桶 显

- 8 -

一班

微镜

标签 培养皿 铅笔 指管瓶30~50ml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毛巾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抄网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盘称 滤纸

(二) 采集工具

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面积的底泥,从而推算某一水体中底栖生物的数量。此外还简介带网夹泥器 盒式采泥器

? 这种采泥器呈长方形,适于在水深7米以内的水库或湖泊中作业。作业时垂直切割底泥,采集面积为192㎝2,深度可达10~15米。采集时,打开阀门,接上竹竿(或铁管等,闭锁阀门的拉升附于其上),

- 9 -

一班

然后放入水底,接触底泥时用力往下捺压,使采泥器切入底泥,随即提拉闭锁阀门的绳子,使其关闭阀门,然后将采泥器提出水面,打开阀门,底泥就坠落于一定的容器中,即采的样品。盒式采泥器携带轻便,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在池塘等小水体采样时,人立于池埂即可操作。 蚌斗式采泥器

?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带网夹泥器

? 采集面积为1/16m2,这是一种大型底栖动物夹网,用来采集大型软体动物的定量标本。 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的代表性要强,因此应选择那些水域特性的地区和地带,如水库、江河流域内的库湾部分,水库的近坝区,消落区,沉入水下的旧河床地段等。采样点要反映整个水体的基本状况,因此在选点之前,要根据水体的详细地形图,对其形态及环境进行了解,从而根据不同环境特点(如水深、底质、水生植物等等)设臵断面和采样点。断面上设臵的点是直线的,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采样点。断面上采样点的多寡使环境而酌情增减,通常设断面必须考虑几个因素:

- 10 -

一班

如底质、水深、水生高等植物的组成、如水口、出水口、湖湾,以及受污染地区等。断面和采样点的设臵多少,是具体情况而定。每一段面积断面上的每一采样点的位臵都需标在地图上,采集时可按图上编号顺序进行。

(三) 样品的采集

? 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较慢,所以,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库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水深,然后进行采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得样品后,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

签(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式采泥器采得的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洗去样品中的污泥(若样品量大可分几次洗涤),最后将筛中的渣滓倒入所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这一过程也可将采的泥样倾入脸盆中,到岸边筛选,以免采样时间过长。

- 11 -

一班

? 定量样品采完后,分别在各采样点上采一定数量泥样作定性标本用,还可在沿岸带和亚沿岸带的不同生境中,用抄网捞取一些定性样品。来不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入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 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 将上述采得的样品当场或带回室内进行分检。将塑料袋内的样品倒入分样筛内,在自来水中冲洗(或在岸边水中筛洗),直至污泥完全洗净,然后将渣滓倒入白色解剖盘内,加入清水,检出水蚯蚓和昆虫幼体,放入之广口瓶中固定保存。直至检完为止。对于水蚯蚓,可利用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在装有样品的解剖盘上,放一纱布,覆盖样品,然后倒入40℃左右的热水,水蚯蚓及钻到纱布上面来,这样就一网打尽,效果较好。 ? 标本需用小镊子、解剖针或习惯检选,柔软较小的动物也可用毛笔分检。此时,要避免损伤虫体。

? 每一塑料袋的样品检完后,需将袋内的标签放进指管瓶内,并在每瓶外面贴上一个同样的标签。

? 检选出的底栖动物分别固定分装在样瓶中,水蚯蚓应先麻醉,使其舒展再固定,一般把水蚯蚓放在培养皿中,加少量水,然后每隔10分钟滴加95%酒精,直至虫体全部伸直。然后用4~10%甲醛液固定,或固定1~2日后,移入70%酒精中封存。

? 软体动物的螺蚌可保存于70~80%的酒精中,4~5天再换一次酒精即可。也可用甲醛液固定,但务必加入少量苏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不然,软体动物的钙质壳,会被酸性甲醛腐蚀。此外,软体动物亦可群诶葬后,将壳干燥保存。

? 昆虫及甲壳动物,可放入养萍中用75%酒精固定。昆虫成虫亦可制

- 12 -

一班

成干标本保存。

(四) 定性定量

? 对采得的标本,必须进行正确的鉴定,分门别类,尽可能鉴定到种,然后分别计数和称重,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测定一般采用称重法和排水体积法。称重法较常用,称重前,先把样品放在吸水纸上,轻轻翻滚,以吸去体外附着水分,然后称其重量。大型种类应吸至吸水纸上没有潮斑为止,小型种类在滤纸上放约一分钟即可。大型双壳类称重前,应细心将贝壳分开,取出其内水分。软体动物可用托盘天平或盘秤称,蚯蚓和昆虫用扭力天平称,最后重量都换算成克。一般情况下干重比湿重更能说明问题,所以,有条件的话,尽量测其干重。

? 鉴定计数,称重的数值需随时计入记录本中。注意勿将样品混淆,称重后把样品放回原来的样瓶中妥善保存。

? 最后,把所得的数据换算成一平方米面积上的个数(密度)和重量(生物量g/m2)。可按下表记录采集、计数、称量、换算结果。这样,采样水体该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及生物量就一目了然了。

三、生物多样性指数

生物多样性不断恢复,消失30年野生鸬鹚再现,随着滇池环湖生态建设持续开展,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得到提升,滇池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逐渐恢复。 “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程的成功实施,使滇池湖滨带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从建设前期的13%增加到建设后期的80%,增幅达67%。同时,滇池湖滨湿地植物物种数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从建设前期的232种增加到建设后期的约290种,物种数量增加了约25%。

- 13 -

一班

据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锋说,虽然增加的物种以园林绿化植物为主,但由于水质改善,自然环境中一些本已消失的沉水植物,由于原有种子库萌发又得以出现,目前在滇池部分湖湾仍有一定面积存在。记者在滇池草海看到,几十株人工引种的海菜花竞相开放。这原本是滇池一景的海菜花,目前在滇池部分水域和入湖河道得到一定恢复和保护。滇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使得在滇池栖息、越冬的鸟类明显增多。近年来,在滇池周边记录到鸟类140多种,其中包括多种云南省新纪录的鸟类,如三趾鸥、灰翅鸥、须浮鸥、白翅浮鸥、铁嘴沙鸻、蒙古沙鸻、中杓鹬等。令人欣喜的是,近期有不少市民在滇池草海水域发现3只野生鸬鹚(俗称鱼鹰)。这些鸬鹚已在此定居一个多月,每天入水抓鱼吃饱了就在那里展翅晒太阳。野生鸬鹚数量稀少。据滇池边渔民说,上世纪80年代,滇池边还有少量野生鸬鹚活动,之后未有发现。赵雪冰认为,时隔30多年后,再次在滇池发现野生鸬鹚,得益于滇池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以及多年来对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保护,为鸟类创造了良好的栖息、越冬环境。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滇池渔业行政执法处开始加大鲢、鳙鱼及滇池土著鱼类高背鲫的放流力度,5年来共向滇池放流鲢、鳙鱼3500多吨,高背鲫鱼1亿尾,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银鱼、秀丽白虾及红鳍原鲌的生存空间,改变了滇池主要经济鱼类均为小型鱼类的生态格局。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安莉说,通过近3年的调查,在滇池外共收集到鱼类25种,其中土著鱼类4种(滇池高背鲫、泥鳅、滇池金线鲃、银白鱼)。监测发现,银白鱼已在滇池西岸有了产卵地,这充分说明通过实施滇池综合治理使滇池水质改善,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

- 14 -

一班

四、滇池污染现状

水体污染从7O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特别是9O年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造成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昆明地区水平最低地带;二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人滇池;三是滇池环湖地带城镇化发展迅速;四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和干净的河流水进行臵换;五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湖床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滇池有2O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滇池北部建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外湖,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人金沙江。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随着滇池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滇池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1988-2000年流域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迅速递增趋势,2000-2005年污染物递增趋势减缓。在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生活污染贡献最大,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污染源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减量持续增加,2000-2005年化学需氧量、总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负荷量稍有下降

- 1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d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