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微站皮站飞站建设指导意见

更新时间:2023-08-14 15:46: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4G微站、皮站、飞站建设原则

一、4G基站分类标准

根据功率和覆盖范围将4G基站分为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飞基站4类,具体如下:

二、微站、皮站、飞站建设方式简介

1、微站

(1)微站简介

微站是集成天线、基带和射频单元,具有体积小,易伪装,业主抵触小,部署简单的优势。能充分解决TD-LTE站址资源不足、天面受限和深度覆盖不足等问题。

微站可分为一体化微站和分布式微站。一体化微站即天线、基带和射频单元集成为一体,可在物业点放装,进行单点补盲覆盖。分布式微站即基带和射频单元分离,使用光纤连接,可多点位布放,扩大覆盖范围。

微站相比RRU+天线方案,减小了风阻,配重无需增加,可安装在典型的50~114mm抱杆上或挂墙安装,施工方便,隐蔽性好。

可在室外补盲、补热、室外覆盖室内等场景部署微基站,能有效提升盲区RSRP、SINR及上下行吞吐量。具体如:居民楼、办公楼等楼宇的深度覆盖;城区部分弱覆盖路段的覆盖,例如隧道、居民小区内道路、遮挡严重的背街小巷等;数据业务热点区域补热等。

2、Relay

LTE Relay通过Relay Node中转上下行信号,可提供覆盖且不引入噪声。Relay的原理就是基站不直接将信号发送给UE,而是先发送给一个RN(Relay

Node,中继节点),然后再由RN转发给UE。Relay解决方案可以增大系统覆盖范围,提升系统链路性能,改善小区吞吐量。Relay不需要机房,不需要回传光纤,不需要GPS,只需要电源配套即可开通,部署灵活快捷。

LTE Realy适用于传输受限而需快速扩大LTE小区覆盖和提高容量的场景,可实现低成本快速补盲;具体可应用于城市补盲、农村覆盖延伸、海面覆盖延伸等场景。

图2-1 Relay示意图

3、分布式皮飞基站

分布式皮基站系统组成包括主设备BBU、接入合路单元DCU、集线器单元RHub、射频远端单元pRRU,BBU与DCU、RHub间采用光纤连接,RHUb与平RRU之间采用光纤或五类线连接。通过多模块拼装可接入4G及2G:对于4G 而言,分布式皮基站属于基带拉远设备;对于2G,其射频信号接入DCU,后续设备直接放大。pRRU输出4G最大功率为2*100mW以上,2G 50mW,可实现多制式功率自动匹配同覆盖,并实现对所有设备的监控。

图2-2分布式皮基站示意图

分布式飞基站系统组成与分布式皮基站类似,包括主设备BBU、室内无线

单元IRU,分布式远端无线点RD,BBU与IRU之间采用光纤连接,IRU与RD 之间采用五类线连接。分布式飞基站支持4G和2G,RD输出4G最大功率功率2*50mW,并实现对所有设备的监控。

分布式皮/飞基站比同轴电缆(馈线)易于布放;分布式皮基站远端单元可以直接放装或外接天线,分布式飞基站远端特别小巧(直径10cm左右);不同级数的集线器单元与远端单元相结合,通过软件设置小区合并或分裂,便于灵活构建较大规模的分布系统。

分布式皮/飞基站的主要缺点是:

(1)主设备厂家支持程度有一定差别,造价成本较高,个别厂家设备需要进一步推动成熟。

(2)需要在建设时明确支持的模式,如建成后需要提供其它系统或新的频段覆盖时,则需更新远端模块,产生一定的改造工程量。

(3)远端为有源设备,可独立供电或通过五类线供电,因此不建议应用在取电供电困难、封闭、潮湿的场景。

分布式皮/飞基站适用于覆盖和容量需求均较大的重要室内大型场景,具备部署灵活快捷、便于容量和覆盖调整、利于监控的优势。分布式皮基站尤其适用于大型场馆、交通枢纽等覆盖面积巨大、单位面积业务密度大或潮汐效应明显、室内区域较为空旷的场景。分布式飞基站远端更为小巧,其低功率输出更适用于室内隔断较多的场景。

4、一体化皮飞基站

一体化皮/飞基站是一种小型化、低功率、低功耗的蜂窝技术,通过有线宽带回传到移动核心网,为用户提供移动通信业务。

一体化皮/飞基站系统主要由一体化皮/飞基站、安全网关、接入网关、一体化皮/飞基站网管系统等部分组成。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2-3 一体化皮/飞基站系统架构图

按设备制式,一体化皮/飞基站可分为2/3/4G单模或其它制式与TD-LTE双模。一体化皮/飞基站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覆盖能力方面,考虑室内部署和一定墙体穿透损耗的情况下,一体化飞基站单站覆盖面积100~200平米;一体化皮基站单站覆盖面积在1000平米以内。1000~5000平米的建筑,若业务需求较高,且内部可分为几个相对独立而封闭的大开间,可使用多台一体化皮基站组网覆盖。适用于营业厅、沿街商铺、超市等室内较开阔的小型建筑场景。

一体化皮/飞基站的主要缺点是:

(1)由于4G一体化飞基站的应用前景不明确,4G一体化飞基站尚无厂家批量生产。

(2)在部署时应明确系统制式,若要支持新的系统制式必须更换设备。三、小基站需求场景

覆盖需求场景、容量需求场景、大话务保障场景、特殊室内及干扰驱动场景,均可以通过小基站的建设满足网络需求。

室外辐射室内信号覆盖指标达不到表1要求时,考虑小站、室分等方式改善网络覆盖。

表1 室外辐射室内信号覆盖指标要求表

按照集团给定的LTE载频扩容标准,按照大、中、小包的小区分类确定标准,当小区自忙时达到门限时实施载频扩容。小区扩容核定逻辑为:[“有效RRC 用户数达到门限”且“上行利用率达到门限(PUSCH或PDCCH)””且“上行流量达到门限”]或[“有效RRC用户数达到门限”且“下行利用率达到门限(PDSCH或PDCCH)”且“下行流量达到门限”]。

表2:LTE小区分类标准及扩容门限

1、覆盖需求场景

(1)需求分析

由于建筑遮挡,物业准入困难,宏站无法落地,或实际建设站址偏移引起的弱覆盖区域,涵盖众多应用场景。可通过ATU,仿真,MR弱覆盖分析的方式进行识别。

(2)典型场景类型

①居民区覆盖场景

居民区内环境要求高,需美化或伪装方案。

居民区存在连片高度接近的建筑,遮挡严重。

部分高层建筑存在弱覆盖,无法用宏站直接解决。

②商业楼宇覆盖场景

对于大型商业楼宇,墙体损耗大,环境相对封闭,建筑内部无法用宏站覆盖。

对于室外商业街道,商铺集中在底层信号易受周边建筑遮挡形成弱覆盖。

③街道覆盖场景

在宏站覆盖的基础上,部分路段由于建筑遮挡,宏站落地困难等原因形成了部分弱覆盖的路段,街道灯杆站址更便于获取。

④景区覆盖场景

景区对环境美化的要求高。

景区内部无法建设铁塔,景区内高耸建筑无法用于站点建设,造成部分弱覆盖。

2、容量需求场景

(1)需求分析

随着移动用户渗透率的提高,以及用户流量消费的提升部分区域已出现容量严重受限的场景。通过容量评估手段判断场景容量需求,根据小基站规划方法进行规划。

(2)典型场景类型

密集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医院等人流集中的高价值区域,机场等交通枢纽。

3、大话务保障场景

(1)需求分析

部分节日或大型活动会造成部分区域,人流量急剧增加,导致某区域内形成短时或周期性的容量压力。此时应用常规的宏站覆盖方案已无法满足容量需求。可以通过对区域人流的预测,对比移动4G渗透率以及用户比估算区域容量,规划小基站个数。

(2)典型场景类型

短时大话务保障的室外空旷区域,周期性大话务封闭场景如体育馆,会展中心等。

4、特殊室内场景

(1)需求分析

环境封闭的空旷大型室内场景,具有一定的层高,室分部署费用较高,可考虑采用室外小基站设备进行覆盖。

(2)典型场景类型

半开放式大型室内场景如农贸市场,厂房等。

封闭型大型室内场景如停车场等。

5、干扰驱动场景

(1)需求分析

对于存在部分弱覆盖区域,且环境较为开阔周边干扰复杂的场景,可以考虑使用2通道微站覆盖并与周边宏站合并。对于存在覆盖需求,同时可能造成频繁切换场景,可考虑采用2通道微站覆盖,合并后减少切换概率。

(2)典型场景类型

干扰复杂场景如高架桥,城中村等。

切换频繁场景如急转弯路段等。

四、典型场景小基站建设方式

1、商业步行街

(1)场景特点

街道两侧楼宇密集,临街多为商铺,人流量较多。一般已规划宏基站,但由于建筑密集,低层区域覆盖效果不理想。

(2)小站覆盖方案

对于商业街底商,若传统宏蜂窝基站无法覆盖,且建设分布系统经济效益较差的,可选用一体化基站、微RRU;依托路灯杆、监控杆、

建筑外墙安装,天线波瓣正对弱覆盖的底层商铺。

对于小型的商业步行街且不具备传输条件的,可在街道中点附近的灯杆或水泥杆上安装一体化基站或Relay。

对于长于200米的商业步行街,可在街道中选择合适的区域安装,采用小型化RRU+小区合并技术降低网络切换。

针对整条商业街基本有良好覆盖,仅个别高价值底商信号不好的场景,可在个别底商室内安装一体化皮基站或微RRU等小型化设备。

2、地下行人通道商业街

(1)场景特点

地下行人通道商业街为商铺行人道结合方式,人流较多。一般地下行人通道商业街面积大,隔断少。地上的宏站无法覆盖,多为信号盲区。

地下行人通道商业街人流多,移动数据业务需求强烈。

(2)小站覆盖方案

在传统馈线室内分布系统布放困难时,优先选用分布式皮站的建站模式,设备挂墙或安装在房顶。

对于小范围的网络覆盖需求,可采用一体化皮基站解决,设备挂墙安装。

3、老旧住宅小区低层

(1)场景特点

楼间距窄,内部建筑结构相对简单,楼间道路及低层覆盖差。

固定宽带发达,业务量总体偏低。

基站建设难度大,室内分布系统难以实施。

(2)小站覆盖方案

采用室外辐射室内方式改善室内覆盖。

低层居民区距宏站250米以内首选宏站覆盖;宏站难以覆盖的局部弱覆盖区域,采用分布式微站结合小区合并进行覆盖,仅考虑覆盖

临近视距范围内的楼宇

选择弱覆盖区域中间的水泥杆、路灯杆、监控杆、小区公告信息屏等安装。

4、城市道路

(1)场景特点

存在弱覆盖的城市道路,一般周边高低层建筑相间,道路两侧被高楼阻挡,中间短距离道路覆盖较弱。

(2)小站覆盖方案

弱覆盖路段超过200米建议优先建设宏站解决,弱覆盖低于200米城市道路优先采用微RRU解决。

依托水泥杆、路灯杆、监控杆安装微基站。

如果弱覆盖段落需要多台微基站解决,优先采用分布式微站,尽可能共站址安装。

5、城中村

(1)场景特点

城中村建筑高度为10米或以下,建筑物密度极大,内部建筑结构简单。流动人口多,固定宽带普及率低,整体业务量较高,移动数据业务需求强烈。(2)小站覆盖方案

对于城中村等整体覆盖面积较大、单位面积业务密度较低、无法通过宏站或街道站解决、同轴电缆部署困难、隐蔽性要求高、2/3/4G

都具有较大覆盖需求的场景,可以采用微基站解决,单台设备覆盖

范围不超过150米。零星局部若覆盖区可采用一体化皮基站覆盖。

选择城中村中水泥杆、路灯杆、监控杆等安装,在同一站址通过在多个方向部署小基站实现覆盖,优先采用分布式微站。

一体化微小站用于需要快速部署且仅需单台设备的场景。

6、小面积室内

(1)小站覆盖方案

对于单点覆盖面积在数百至一千平米、并发用户数小于32个的沿街商铺、营业厅、开阔单间等场景可部署4G一体化皮基站设备满足覆

盖和容量要求;

对于覆盖面积在数千平米的小型超市、卖场等能够分离为几个独立开间的场景,可部署多台4G一体化皮基站或分布式皮基站设备组网

覆盖。

7、零星小面积室外场所

(1)场景特点

零星小面积室外场所一般为山体遮挡或楼宇遮挡,室外宏基站无法覆盖的局部区域,如:景区局部区域。

(2)小站覆盖方案

优选一体化微站解决,选择弱覆盖区域的路灯杆、监控杆等安装。

对于弱覆盖区域较大的场景,可采用大功率微站设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dt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