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3-11-02 15: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想

丹阳市珥陵中心小学 贺亚辉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在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并有“把固体放在水里去”和“把液体倒进水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从多侧面、多角度去认真观察,深入探究。本课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大胆推测、设计验证方法并实验验证。

教学设计思路: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假设,提出研究方案,接着,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利用漂浮物或水里加盐能使增加浮力。 在实践活动中知道“重的物体未必下沉,轻的物体未必上浮”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 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食盐、回形针若干、灌水小药瓶、硬币若干、西红柿、土豆。

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西红柿、土豆(按教学进程逐步下发)。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演示鸡蛋在水中沉与浮的实验。)

师:同学们,教师这里有一只鸡蛋,如果把它放在水中,老师可以让鸡蛋浮起来,你们信吗? 生:不信(信)

师出示一烧杯(内有盐水),一鸡蛋沉在水底,师一边说:“我的鸡蛋浮起来。”一边用玻璃棒在烧杯内搅拌,鸡蛋慢慢上浮(注;烧杯内的盐上课之前用冷水溶解,随之搅拌才慢慢溶解) 生:惊讶??

师:鸡蛋真的很听老师的话。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猜测。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活动中最可贵之处就是在真理尚未得到证明之前,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大胆的猜想、预测才能更大力量的推动学生去求证。) 师:很好,这些说法可能对,也可能错。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沉→浮)通过研究后,再找出正确的答案,好吗?

二、学生观察、探究、动手操作 1、共同探究鸡蛋上浮的秘密。

师: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我们得知鸡蛋放在水里会下沉,可老师为什么能够使鸡蛋浮上来呢?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试一试。 (学生演示:鸡蛋沉入水底)

师:现在老师来试一下(加上适量的水)鸡蛋漫漫浮上来。你们从这个现象中发现了什么?

生猜测这里的水可能有盐。

师:那究竟是不是盐的神奇作用呢?大家听说过“死海”的故事吧!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死海有关知识(播放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

师:水里的盐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鸡蛋真的能浮起来吗?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能在最短时间内,使鸡蛋浮上来?如果你的实验成功了,就请你把你们成功的实验方法写或画在实验记录卡上。(出示实验记录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记录卡

沉在水中的物体 使它浮起来的办法(写或画出方法) 学生实验。

汇报: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使鸡蛋浮起来的?为什么这样就可以使鸡蛋浮起来呢?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小结: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了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办法,那就是在水中加盐。(板书:水中加盐)

2、合作探究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师: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生:沉

师:如果不在水里加盐或别的东西,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上来,看谁的漂浮物上放的硬币最多。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第一小组,你们组是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放了多少个硬币?将你组的漂浮物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第二小组呢? ??

浮起来的道理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和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它浮起来,增大漂浮物空间,漂浮物所受水的浮力就越大,漂浮物上放的硬币就越多。

师:这个实验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沉着的物体浮起来的? 生:改变形状、增大空间。 师板书:改变形状、增大空间。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杯水,不如让学生自己寻找一滴水。本教例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快乐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像、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自由探究: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上来

师:石头、装满水的瓶子它们在水中都是沉的,不加盐、不改变其形状,你还有办法使它们浮起来吗?老师给5分钟的时间看哪个组想的办法多。看哪些方法可行,各小组边想边记录,并用已有材料进行验证。 (A把瓶子里的水倒掉。

B把它们装在充满气的塑料袋里。 C把石头放进空瓶子里 D把它们放在小木筏上等等) 学生汇报。

老师对想的方法多且巧妙的小组进行表扬。 师:现在你们能验证几个实验?成功了吗?。 学生汇报。

师:从刚才的几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利用漂浮物可使沉的物体浮起来。 生:我们发现改变物体的重量也可使沉的物体浮起来。

(设计意图:当学生提出假设后,尽可能提供多组不同的实验材料,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通过这一环节放“活”学生手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自由设计方法,自由支配材料,鼓励他们敢想敢做。学生实验失败了,就鼓励他们查找原因,再实验,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的幼苗,使他们觉得自己找到的水更甜。)

师板书:利用漂浮物和改变物体的重量。

4、问题探究:“重的物体一定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会浮在水上”?

师:同学们,请你们把抽屉里的西红柿和土豆块拿出来,用手掂量掂量,哪个重?

生:西红柿重。

师:好,我们比较发现西红柿重,而土豆块轻,猜想一下把它们放进水里是浮、还是沉?

生1猜测土豆片会浮起来,西红柿会沉下去。 生2猜测土豆会沉下去,西红柿会浮起来。 生3猜测土豆和西红柿都会沉下去。

师:到底谁的答案是准确的呢?下面大家就用西红柿和土豆来动手试一试。把结果告诉我们。

学生根据交流成果,重新构思实验,修正自己的看法。 (指生介绍实验结果:西红柿会浮上来,土豆片会沉下去。) 师:和你们原来的猜想一样吗? 生:不一样。(也有一样的。)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重的东西一定会沉下来,轻的东西会浮上来。现在还保留这个观点吗?

生:不保留。

师质疑:为什么重的东西会浮上来,轻的东西反而会沉下去呢? 生交流比较西红柿和土豆的区别。

师生共同合作检验(教师演示:切开西红柿)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呢? 生:里面有一些空隙。 生:里面是空气。

师:就是说,西红柿里面有空气。 生:所以西红柿浮了起来。

生:而土豆里面是实心的,没有空气,所以浮不起来。

师小结:就是说,重的物体不一定会下沉,轻的物体也不一定浮在水上。那么你们知道如何让红萝卜浮在水里?

生汇报:只要把红萝卜中间挖空,放在水里就可以浮起来了。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在“浮与沉“的空间里对话,在西红柿和土豆块的作用下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用自己的思维去实践证明“重的未必下沉,轻的未

必上浮”的结论。这一结论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行探究发现的。他们经历了思维的碰撞,亲历了探究的过程,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三、交谈收获并联系实际运用

师:今天,大家共同围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来合作研究,可谓收益匪浅,有什么体验想和大家来分享吗? 生交流体会感受。

师小结:是呀,今天老师和你们一样收获很多,感受也很深,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体的沉浮也被广泛的应用,如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方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再如小船在哪几种情况下会沉到水底呢?如果是真船,我们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A船上物体很重,超过水对船的浮力。B船底漏水。C船被大风大浪掀翻等)

(设计意图:自然科学教育经历了“传授科学知识——关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侧重的部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而教育目标也在向多无化发展。科学教育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更接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强调他们学习科学的亲历过程,更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关注他们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延伸活动

1.我们刚才研究的物体是将沉着的物体浮起来,课后请大家研究如何将浮着的物体使它沉下去,大家说好不好? 2.学生整理分组记录后上交老师。 板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沉→浮

浮 加盐

↑ 改变形状、增大空间

沉 利用漂浮物、改变物体的重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z5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