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更新时间:2023-10-02 23: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金融三班

一.国际背景

2011年是多变的一年,在这一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在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从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以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效果逐渐显出成效。

根据2011年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在这一年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活跃,较2010年相比,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22%。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

二.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一)经常账户分析

货物贸易余额在贷方,余额为1883亿美元,表明中国的出口实物商品总金额大于中国进口的实物商品的总金额。服务贸易余额位于借方,余额为-552亿美元说明中国无形商品包扩各类服务处于逆差的位置,中国为出口的服务费用小于中国进口服务的开销。其中运输和旅游项目逆差扩大是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增加,境内企业对国际货物运输的需求上升,带动运输服务支出较快增长。在旅游方面,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带动境外观光、购物、留学等旅游支出大幅增加。另外保险服务,专利权使用费逆差也较大,分别为-167亿美元、-140亿美元,说明我国居民保险企业向非居民提供的保险服务和专利使用权少于非居民保险企业向我国提供的保险服务和专利使用权。

收益项目下,总体呈现逆差,借方余额-119亿美元。但职工报酬处于贷方,余额为150亿美元,说明中国属于劳务输出国,而投资收益借方余额-268亿美元,表明中国是资本输入国,或者说外资在中国企业的投资带来的收益比中国国内资本投资国外所带来的收益大。

(二)资本金融账户

中国的金融账户余额在贷方,表明2011年资本净流入我国2211亿美元。直接投资处于贷方余额,净流入1704亿美元,表明外国在华投资大于本国在外投资,

并且金额较大,大约为本国对外投资的2.7倍,所以直接投资净流入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证券投资项下属于贷方余额,净流入196亿美元,但金额相对直接投资很小,这是由于中国未完全开放该金融市场造成的。另外其他投资也为资本金融账户贡献了资本净流入255亿美元。该账户下的资产子账户为借方余额,表明我国居民企业和银行对外赊账或存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资产净增加1668亿美元。而该账户下负债子账户为贷方余额,表明资本净流入1923亿美元,这是由于境外对我国企业和银行赊账或存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负债净增加。

(三)储备资产

中国的储备资产为借方余额3878亿美元。表明中国储备资产继续稳定增长。也说明中国政府有一定的能力干预调整本国货币及本国外汇市场。其中特别提款项权与金融组织头寸所占比例较小,说明中国应进一步积极与IMF进行合作,稳定世界货币局势。

(四)净误差与遗漏

净误差与遗漏额为负,表明2011年净误差与遗漏为借方35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进出口总额的-1%,远低于±5%的国际标准。因此,误差与遗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化,各种数据在统计口径、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一致。

(五)局部账户差额分析

1.贸易账户差额分析:贸易账户下的货物表示有形贸易,反映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间的差额。服务作为一种无形贸易,占经常账户比重较小。贸易账户余额出现在贷方,为2435亿美元,说明在贸易中本年一季度出口大于进口,净出口额为2435亿美元。

2.经常账户差额分析:经常账户反应的是实际资源或金融资产在国际间的转让净额,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增长能力。经常账户余额出现在贷方,共2017亿美元,说明总体而言,也是出口大于进口,收入大于支出,出现了经常账户顺差情况。

3.资本和金融账户中金融账户占较大比重,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也出现在贷方,为2211亿美元,说明整个账户存在资本流入大于流出,亦是顺差状态,总

而言之,我国2011年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呈现“双顺差”格局。由于前面两个账户为双顺差,因此,外汇储备必然增加,因此出现在借方,增加了3878亿美元。

4.综上,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金融账户占顺差比例比较大,其中外资净流入1707亿美元,表示外国对我国经济形式的看好,同时也表明本国对外负债较大,为今后的经济运行买下了安全隐患。在经常项目中,大量创汇能力基于出口产品上。实物的进出口额度较大,而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较小,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还有待于优化。

三.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分析。 (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失衡。

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使得出口高速增长。 

(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

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参考资料:

[1]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3]中国行业研究网《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情况总结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6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