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应当是中国最优秀的管理家

更新时间:2023-03-08 09:49:3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曾国藩》 论曾国潘

吴跃飞 律师

【摘要】以唐浩明的作品长篇历史小说《曾国潘》的主要事件情节为线索,结合其它与曾国潘有关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提出了“当代中国人究竟要怎样评述曾国潘的是非功过”这个命题,通过对与曾国潘有密切关联的数项事件与数个人的分析得出:中国近代史上的曾国潘这位历史人物,从站在某些政治角度来看,是反动的,但如果剖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层,及推动中国近现代科技文明进步,有不可否定的功绩。尤其是分析出曾国潘虽然官居高位,但可以做到一身清廉,其清廉的程度不比一个有政治信仰者差,这是值得人们重点分析的。 【关键词】 曾国潘;是非功过;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目 录

一、曾国潘的发迹与性格变迁 2 二、曾国潘的人生决择之道 3 三、曾国潘的成功与太平天国失败 4 四、曾国潘与其门生 4 五、曾国潘的“忍术” 5 六、曾国潘与“刺马案” 5 七、曾国潘曾是一个“月光族” 7 八、曾国潘与湘军 7 九、曾国潘思想与其后人 8

十、曾国藩能战胜太平天国,是人权的胜利 8 十一、曾国潘与洋务运动 10 十二、结语 10

近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出版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并成了一门显学,大到全集、全书,小到传记、逸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社会上也掀起了“曾国藩热”,学界、军界、政界、商界的评述,彼此呼应,波澜壮观;上至政坛领袖、各级干部,下至普通读者、平民百姓,对“曾国藩”或读之,或研之,或习

之,或用之,竞相求证,蔚为大观。

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依托作者与曾国潘家族的某种渊源关系,加上唐先生严谨地治学态度,相比之下,倒是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现根据唐浩明先生著述的《曾国藩》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来剖析一下:当代中国人究竟要怎样评述曾国潘的是非功过?

一、曾国潘的发迹与性格变迁

故事从曾国藩丧母回家奔丧开始,此时,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战事已经波及到长沙。而曾经能征善战的绿营、八旗兵已经腐朽不堪。当地的官员十分恐慌,为了打持久战,参考先前镇压白莲教的方法,准备在地方办团练,长沙的领导班子们商量了一番,小设计谋请出了在家守丧的曾国藩,曾国藩一介书生,至此开始募湘勇、办团练,创建水师,建奇功伟业??

曾国藩虽是一介书生,却有极强悍的性格。 湖南人很能吃辣的,所以感觉脾气刚烈,争强斗狠(霸得蛮),独特地湖湘文化,造就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伟人人才辈出,毛泽东就是一个不怕打仗的领导人;在清末的时候,湖南出了一个叫黄兴的辛亥革命起义领袖,其实推翻清朝的统治,在武力上所起到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能将清政府推翻,主要还是靠黄兴,只是可惜他对政治不是很在行,缺乏必要的宣传,再加上英年早逝,所以黄兴的名字才没有那么响亮。

大清的那些官员们对于曾国潘的显露羊角,都感到些无奈:怎么又是一个湖南人?!

曾国藩一上任就显示了令人叹服的铁腕,为了大清朝的安定,他用残酷的手段去镇压起义者,被人们称为“曾剃头”。正是如此,地方上的绅士官僚十分看不惯这位湘勇统帅的残酷手段,有辱孔孟之道。

另一方面,曾国藩本人也心怀高远,处处不让,以至于处处被掣肘,步履维艰。在前期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曾国藩几次险些丧命。直到曾国藩父亲病逝,他再次回乡守丧,此时的境遇坏到了顶点。

曾国潘对曾经在官场上的忍辱负重、勾心斗角一股脑儿的翻上来,嘲笑、责难、使曾国藩忧心忡忡,脾气变得焦虑和暴躁,整个人都似乎一下子老了很多。

曾国藩日益消沉,在这时,当年设计谋劝曾国藩出山的道人又出现,点了曾国藩一记药方:老庄之道。曾国藩用庄老玄术结合自己过去的种种磨难,似乎一下子感觉到找出了答案,突然心胸开广。

曾国潘再次出山,已经大改以前为人处事作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次他胸有成竹,不畏妄馋,一一打通关节,在官场上自上而下,在湘军里自上而下,这次才是真正的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

为什么呢,原来世人不畏“理”,而讲“礼”,礼贤下士,礼尚往来,说白了就是要给足面子。官员因为彼此的呵护而不断财路,士兵也不是因为要保家卫国而去玩命,都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发达,光宗耀祖。

这套行事准则,也就成了曾国藩能够保身安命的不二法则。

二、曾国潘的人生决择之道

在曾国藩声望日隆之时,身边的许多亲近之人都明示或暗示他自立为王,像当年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曾国藩并非不心动,但因为下述几点原因而最终没有下定决心自立为王:

性格使然——主要还是受儒家忠君思想的熏陶与影响,觉得自己既为君子便不能落下一个不忠君的骂名;

冷静分析——自己所掌握的湘军能打败太平军,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帮助了湘军,太平军不是湘军打败的,主要是太平军自己打败的自已,湘军所起的作用仅是辅助性的。

客观分析——即使自己打出复汉反清的口号,将可能有石达开、李秀成等人的合作,但李鸿章、左宗棠等汉籍统帅不一定合作,湘军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水师”,由于北方江河资源没有南方那么丰富,不一定起到了重要的讨清作用。

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小心翼翼,这也不奇怪,官做的越大越是小心翼翼,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待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曾国藩一介书生,为什么能够凭借征战太平天国的的功绩而封侯拜相?曾国藩自己也承认,自己一介书生,不能带兵打仗,感概自己没有王阳明那样能够挂

帅立功,而且每逢大战,只要有他曾国潘在场,就是败仗,而他不在场,必然大捷。曾国藩对此深有感触,一旦有大的军事行动,他就不出现在现场。

但是曾国藩会识人,手下将领个个是能才,并且忠贞不二。当然,能让一大批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肯定有其个人的人格魅力,还有那套行事准则。

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国藩手握兵权,盘踞东南,朝廷如何能安心?还有各方面的势力,或是怂恿,或是谗言,开始了一场博弈。

曾国藩是一枚大的砝码,他在哪边,哪边便占据有利的优势。曾国藩对清政府可能与自己有涉的大的政治事件上,他都奉献一个“贵柔守雌”的原则,自己消减自己的力量,而不参与这些纷争,因为参与这些纷争虽可能是高回报,但也是高风险。虽然世人看来,他有九成的胜算(那一成在天),但他永远觉得实际不成熟。

曾国藩在重大的抉择上,智慧地选择了第三条路。 三、曾国潘的成功与太平天国失败

以洪杨为主,从广西出来的起义军,辗转大半个中国,最终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与摇摇欲坠的清朝对峙。

但是,最终却是夭折,是清廷的军事力量庞大嘛?不是的,正如曾国藩自己的感概,剿灭太平天国哪是他的功劳,是太平天国气数已尽。

开始的“愤青”洪秀全,在其最佳搭档冯云山战死后,因失去了可对洪秀全进行掣肘的有效力量,尤其在太平天国建都之后,太平天国的高管们就更是不思进取,贪图荣华富贵。而绝顶聪明的杨秀清对洪秀全的位置也虎视眈眈,造成洪杨矛盾激发。从军事上讲,太平军不再继续北伐,就意味着太平军高层没有坚持推翻清政府的决心,而最要命的还是是太平军的内讧。

杨秀清逼洪秀全册封,洪指使韦昌辉屠杀了杨秀清家兵两万多人,一时间天京血流成河,许多被诱骗的士兵手无寸铁,被屠杀掉。这个宣传众生平等的天国,怎会做出如此残酷的事情,再愚昧的百姓也能懂得其中的虚假。

太平天国里面除了王可以三妻四妾,其他的士兵都要男女分开,在一起就是犯罪,这违背人欲的规定,也见证了宣扬平等的伪装。

从兢兢业业到滋生腐朽是一个过程,大清朝是这样,湘军是这样,太平天国也这样。只不过有的压抑过久,就如塑料袋包裹着一样,臭得越快。

四、曾国潘与其门生

在曾国藩的众多门生中,唯有李鸿章让曾国藩格外赏识,后来李鸿章自领淮军,在上海一带发展自己的势力。

李鸿章显然具备了曾国藩所不具备的素质:李鸿章不惧人言,坚决不裁自己的淮军,正所谓“英雄不自剪羽翼”;李鸿章手段凌厉,其“杀降”的行径不比“曾剃头”的名号差。

李鸿章认为:圆通者为利也,变达者为名也,弱者扫舍人之门,强者滕公车之章,不外此二字而已;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可谓李鸿章将人性看得如此透彻,利用人性为自己服务也是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李鸿章绝不像曾国藩一样,如一个老学究一般,他更加实际,只要手下肯卖命,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人又圆滑,不得罪人。这点确实要比曾国藩强,也比曾国藩少走弯路。

曾国潘的另一个门生左宗棠也是一个神人,四十多岁,没过几年便封侯拜相。 《曾国藩》中描述的左宗棠智谋过人,在四十岁之前并未出仕,是一个乡野村夫,后来赶上长沙被围,左宗棠被请出来当师爷,显示了其军事才能。左宗棠这个人恃才傲物,但又确实才高八斗,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时代,大清的江山需要这位左大人。左宗棠相对于曾国藩来说,更有魄力,更具野心,只是为人太过于张狂,让小人又怕又恨,在乱世之中,注定他能成就一番作为。后来左宗棠自领楚军,成为了晚清又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五、曾国潘的“忍术”

道学都是假,如果太将道学较真,人就会成了傻子。曾国藩如此有原则,也得罪了很多人。如果坚持如此有原则,恐怕没被太平天国打败,反叫大清朝官员的勾心斗角而整死。

曾国藩也有私心,特别是对其九弟曾国荃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曾国荃能够成为进入南京的第一人。这可是一个光宗耀祖的天大荣誉,于是曾国藩将最好的硬件都给了曾国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m0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