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说课稿-决赛

更新时间:2023-03-08 05:36:1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指数函数说课稿

尊敬的给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本教材知识结构、功能特点可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其性质,掌握了研究了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基本初等函数,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又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幂函数及选修课中解析几何的基础,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研究指数函数的过程中蕴含着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图像与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其性质,会画指数函数简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生经历研究指数函数中“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领会并感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感悟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发现、合作交流中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和数形结合之美。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策略: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生归纳指数的图像和性质。

第三步,典型例题分析,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

2.教学思想: 贯彻引导发现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既注重提供知识的直观素材和背景材料,又要激活相关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创设有趣的问题。 3、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启发发现教学法、共同探讨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指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减轻学生理解新知的难度。 4、学法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指数及其指数运算等内容,但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不完备,反映在学生解题思维不严密、过程不完整,能力上具备了观察、类比、分

1

析、归纳的能力,但知识的整合和主动迁移能力较弱,数形结合和思维的深刻性还需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因此,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在本节课的开始,为调动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主观性和趣味性,达到“课尹始,趣已生”之效果,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学生通过动手折纸,观察对折的次数与所得的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对折次数x与所得层数y的关系式。

我再用动态多媒体展示对折纸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为y?2x。

学生活动: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归纳概括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此时教师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即形如

(a>0且a≠1) 的函数称为

指数函数,定义域为R。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定义中规定a>0且a≠1 设计意图:对a的范围的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掌握,同时为后面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埋下了伏笔。在给出学生定义之后可能会有同学感觉定义的形式十分简单,此时教师给出问题,打破学生对定义的轻视:你能否判断下列四个函数哪些是指数函数?函数如下。在学生判断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指导,教师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进而得出只有(1)是指数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定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教师把问题引向深入:我们要研究一个函数,光有定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一个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具体函数,所以在这部分的安排上我更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即应从哪些方面,那些角度去探索一个具体函数,所以我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1)怎样得到指数函数的图像?(2)指数函数图像的特点(3)通过图像,你能发现指数函数的那些性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对于第(1)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完成 四个指数函数的图像。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较快的通过描点法将图像画出,最后教师在黑板上上将这四个图像给予画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占用过多时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交流的乐趣。(2)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图像的特点,得出a>1和01时,图像从左到右是上升的,0

2

在此环节中,学生对具体的函数进行观察归纳,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达到了重点的突破。

(3)根据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

我将给出表格,表格如下.引导学生根据图像填写。让学生充分感受以图像为基础研究函数的性质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表格的完成将会使学生体会到很大的成功感,也将学生思考的热情带入高峰,通过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课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此时我将带领学生体验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乐趣,进入本节课的下一个环节——当堂训练,共同提高。 4、当堂训练,巩固双基

在本环节中,我选用书上的两道例题例2和例3,题目如下: 通过同底数幂比较大小,可构造指数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 不同底数幂比大小,利用图像与底之间的关系,结合函数图像进行比较。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利用函数图像或中间变量进行比较。例3诣在对知识的逆用,建立学生的函数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 5、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在小结归纳中我将引导学生自己小结:1指数函数的定义2指数函数图象 3指数函数的性质 4会解决简单的指数函数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6、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作业布置以书后的练习1,2为主,再补充一个应用题让学生思考,题如下。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指数的增长速度之快,同时让学生感受指数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兴趣。

7、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本着看自然、写方便、展思路的原则,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板块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特征;第二板块典型示范例题;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的(1)(2)题、和课堂小结组成 教学反思

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最终的思考题又将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指数函数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从而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9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