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画语录】石涛画语录大全

更新时间:2024-02-10 15:10: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画鉴赏--石涛与《画语录》

中国画鉴赏——石涛与《画语录》

石涛(1630年一1707年),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

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涛的山水画论:《石涛画语录》,这是石涛以超人的学识,毕生的探索为中国画的再发展,提出的最为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一画章第

一 ,了法章第二 ,变化章第三 ,尊受章第四 ,笔墨章第五 ,运腕章第

六 ,絪緼章第七 ,山川章第八 ,皴法章第九, 境界章第十, 蹊径章第十一 ,林木章第十二, 海涛章第十三 ,四时章第十四 ,远尘章第十五 ,脱俗章第十六, 兼字章第十七, 资任章第十八 。共十八章。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而陶泳于我”,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石涛所著的《画语录》是以禅学思想为主导,通篇贯穿了他对禅的理解与领悟,所以在他的文章中充满了禅的内涵与玄机。是我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理论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也是我国美学的瑰宝。它阐明山水画艺术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等问题,体系完整,立论精辟。

篇二:析《石涛画语录》之“一画论”思想

析《石涛画语录》之“一画论”思想

摘 要:《画语录》以“一画”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作为全文的

核心思想。揭示了世间万物包括绘画的本原、根本性原则是“一画”,

由此提出了“一画”在整个绘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石涛突出了画

者的自由创作,而且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绘画技法予以

展开,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石涛;画语;一画;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

07-0000-01

 《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石涛,

清朝人,姓朱,名若极,明朝藩王的后裔。后因避于杀祸,五岁时

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又传“道济”,号石涛,又名苦瓜和尚、大

涤子等。早年好游历山水,晚年定居扬州。苦瓜和尚善山水,工人

物,擅画花果兰竹,声明远扬。①

《画语录》十八章中,变化章、蹊径章、林木章、境界章的说

理倾向明显,其他十四章多显玄妙,且带有几分禅意(理)。石涛

出家为僧,每日皆需修禅,难免画论中略有禅意。但是石涛《画语

录》“虽逃于禅,非深于禅”。②石涛并未剃度,平生也不多作禅

语,故画论不免有玄妙,而禅理甚少。

《画语录》中“画语”一词,并不是指画法或画的专业术语,

而是讲画论,专门讨论绘画的一般性原则。此书有甚多较为精要的

篇三:石涛 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解秘

石涛 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解秘

《画语录》又名《石涛画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石涛(1642年-1718年)著的画论专著。

《苦瓜和尚画语录》十八章内容,意深词涩,玄之又玄。其中“一画”、“尊受”、“蒙养”、“资任”等概念尤为常人不解。历来山水画论解析者不少,然浅尝而止于深入。后世山水画论述者,推黄宾虹、俞剑华、吴冠中、王旭诸贤为善。

《画语录》共十八章:

一画章第一 ,了法章第二 ,变化章第三 ,尊受章第四 ,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 ,絪緼章第七 ,山川章第八 ,皴法章第九, 境界章第十, 蹊径章第十一 ,林木章第十二, 海涛章第十三 ,四时章第十四,远尘章第十五 ,脱俗章第十六, 兼字章第十七, 资任章第十八。石涛还有另一部《画谱》,同样十八章,各章标题和《画语录》相同,但较简约,学者们认为《画语录》是《画谱》的定稿。 疑难句诠释:一画章第一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 指的是宇宙初始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同时暗示了所谓“法”是从“无法”开始的。

“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这里说的是有法,文中的“散”字是关键,所谓“散”即是法,是为了打破太古无法的这个混沌状态,而产生的条件,佛理称之为“缘起”。

“法於何立?立於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在这里石涛提出了立法的原则。“一画”指的不是一幅画,或是什么模式、形式、感受,按禅理来解释,应是明心见性。因为一切法不离心法,心能生万法。《法华经》云:“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经中所说的一,指的就是心。所以石涛提出“一画之法”中的一指的是心。人若达到见性,即可达到一,其万法就在其中。然而达到心法的根本又在于缘起,缘起性空,方可见性。人若能达到见性,想得到石涛所说的“一画之法”那实在太容易了。因为此时的这个一,是随心所欲的一,此时这个法,是大智慧的法,所以在石涛的文中才引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结论。

“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 文中的“见”是佛理中所提到的“见惑”之见,所谓的“神”是指人的精神。由于人的精神受到世间妄见所染,会产生五种“见惑”,即:边见、身见、戒见、见取见、邪见,然而自己的本原之心却不见了。以这样的充满见惑的心,是不可能达到空境,也不可能立一画之法。“藏”是源于佛经“万法藏于一法”中的“藏”。石涛所说的一,称之为心,而万法就藏在此心中,若以一个妄念之心,又怎么能见到藏在心中的这个一呢?因此石涛说的“用于人”,是指人的悟性,立“一画之法”需

要悟性,对于这个理,世人是不理解的,故此石涛才说“而世人不知所以”。

“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这句的重点在于“我”字,按佛理所讲,“我”有大我小我之别,大我是得悟之我,小我是偏见妄念之我。得大我者必得“心法”,即可见性,可立一画之法。反之则难立一画之法。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从于心者也??。” 这里指的能立心法者,即能以无法生有法。若想达到此种境界,首先要立“心”。因为无心亦无境,无境亦无心,心境相依,方可见地。这里说的这个“地”,是指“心地”,心地是万法之源,石涛讲的“从于心者”,指的就是明白“心既是一”这个道理的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即可做到“盖以无法生有法”,乃至随心所欲。

了法章第二

“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 这里谈的是法,无规无矩不成方圆,是事物存在的道理。这个理同宇宙之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天地运行,是宇宙内在所具有的必然规律,这是宇宙的特性,也是宇宙的真理。世上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离不开宇宙的真理,若违背其理,则走向反面。

“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於法。” 道家讲:“乾为天,坤为地。”乾旋坤转是宇宙之理。人只知有方有圆,

而不知其中所含道理的博大精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因为不通宇宙所具的真理所致。所谓天地之缚,是指人的无知、无识,绝非天地之错。

“人之役法於蒙,虽攘先天后天之法,终不得其理之所存,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 人因为不明白“法”所产生的道理,虽然立了法,却不明白此法所具有的本质,故很容易产生偏见,并执著于所知之法,反而使法成了障碍,无从改变,佛及禅理称之为“法障”。

“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画而障自远矣。” 无论古人或者今人,许多人被法障所迷,而不知所以然,这是因为不懂“一画”之理,即“心即是一,一生万法”的道理。明白“一画”之理,即明白法所具的本性,如此可不受法障之约束,进而达到从无法到有法,乃至随心所欲。 变化章第三

“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 古人作画只懂按照物体的具体形象描绘,即谢赫六法中所说的:“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此六法自古至今引人走入法障,使人长期以来执著于此,不知变化。然而有悟性的画家不但识其具(熟知传统的方法),而且不拘于此,力图求变。遗憾的是自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多都为识其具所拘束。

“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 为法障所迷之人,眼界狭窄而不开阔,故此,只有借助古人所说的道理,来开示今人。在这里,石涛所指的古人即释迦牟尼佛。

“又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这里,石涛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传与禅法时所说的法。即佛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五灯会元》)

“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 这里用的“经”字,是指佛说的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就如同有了权。这个权使人可以破执,并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再被法所迷,从而开创出自己的道路,使之产生新的变化。

“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於化。夫画天下之大法也。” 这个“经”字,指的是佛传的经及禅法,“法”字指的是“一画之法”。懂得了这个经,即可改变自己的位置,过去是照摹古人,走别人的路,是受别人的“法权”支配。通晓禅法及“一画之法”后,这个法权即由自己来掌握,并且能十分自如地作出选择,而达到变法。明觉“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再进入无法”,以及“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之理,既是“一画之法”。这就是石涛画天下之大法。 尊受章第四

“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 此意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受、想、行、识亦复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rn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