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简介

更新时间:2024-02-19 16:3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马文炳简介

马文炳简介

马虎臣(1825—1898),名文炳,字虎臣,号正山道人、五泉髯叟,兰州人,回族。爱绘画,得云南名画家孙铁洲教导,复投师道士马安吉攻山水,并广搜名家作品反复临摹,集众家之长,结合观察花草鸟虫的体会,使绘画呈现更加秀美,具有神韵和气色,因之,画名日隆,先后立画室名大碧山馆、碧云仙馆、养正书屋、大碧吟馆。他的花鸟画取法八大山人、石涛、李复堂。 马虎臣所写七绝,抒发了致力花鸟画创作的愿望:“不官不隐亦优哉,多少名花掌底开。为我子孙留富贵,玉树之下起楼台。”

1经历

马虎臣晚年多以泼墨写意清幽的雨景,作雨幕,显温情;大笔着落雪山,露清寒苍茫之意,用笔兼工带写,人物造型传神,尤善写意墨牡丹,一花数叶,疏斜历乱,别具情趣。光绪壬午 (1882)作《梧桐秋风图》中堂,双桐并峙,拔地顶天,枝条摇曳,一叶飘零,根部怪石嶙峋,秋菊吐蕊,并以如隶似篆的行

书题跋:“一叶飘处天下知秋,傲霜之枝撑树底而独留。问昔之千红万紫果谁堪此飕,有识者当弗轻斥为隐逸之流。”笔墨简略,笔意纵您,萧疏中见蓬勃生机。山水则上追董北苑、梅花道人,取云锁雾遮峰峦出没的高远意境。马虎臣的作品深受时人喜爱,还远布陕西一带。光绪庚子慈槽太后逃至西安,见居所悬挂马虎臣所绘墨牡丹,颇有好评。当询其履历,知为回族时,脸色立沉,即命撤换。原因是对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反清斗争耿耿于怀。他常与回族进士马中律、举人马世煮以及名画家朱克敏、温虚舟友好往来。清同治六年,陕甘总督穆图善慕名观其画卷,也感慨万端,叹赏不绝。暮年时赏得四川名画家甘醉霞为其绘小月像,湘籍书法家谢威凤于画像卷幅题赞跋,以结书画之契交。见《金城书画名人简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甘肃古今书画名人考录辞典》。

2著作

马虎臣对伊斯兰教颇有研究,著有《至圣赞》,全篇文采飞扬,感情真挚,高度赞扬了伊斯兰教最后的圣人穆罕默德。

下附马文炳作品:

篇二:关于钟银兰的介绍

关于钟银兰的介绍

钟银兰,女,中国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1人物简介

钟银兰先生是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起,就被分配安排进馆从事 文物工作,至今已有整整五十五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她在前辈的关心和帮助下,以自己刻苦勤奋的学习和钻研,从一名普通的文物工作者至今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国家级书画鉴定专家,并且是国内唯一的一名女性书画鉴定专家。

2人物事迹

在长期的鉴定实践中,她从十几万件作品里练就了一副辨别字画真伪的火眼金睛。钟银兰先生对字画的鉴定先从整体看作品的气息,再从局部看画家的笔性,以定真伪。如发现不确定的疑问,然后再看题款、印章、材料等来做参考。最后再从史料进行核实。她这种以直观为主的鉴定方式,有区别于其他人依赖史料的鉴定方法。所以,在她的一生中为国家捡出了不少国宝级的文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钟银兰先生不仅鉴赏字画的眼力好,而且人品高。她从不因谋私利而为亲朋好友作伪证,而且,她对别人做假作伪的行为深感恶疾,表现出了一个文物工作者应有的良心与正直。所以她在海内外的收藏家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故而,有不少藏家出于对钟银兰先生的尊重而自愿将珍贵的藏品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钟银兰先生对工作任劳任怨、忠诚职守。多年来,许多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因经不起文物工作的复杂和微薄的收益,在外界的经济诱惑下,辜负了党和国家的培养与博物馆的信任,离开了祖国。论各方面的条件和声望,钟银兰先生的这种机遇比他们要多得多,但她丝毫不为外界利欲所触动,依旧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她忠诚职守的品质博得了博物馆上下一致的信任和敬重。

她的品质也深深的影响了年轻一代,青年学者凌利中在她的直接关心和辅导下,对工作刻苦钻研,在短短几年中,先后撰文发表了《董其昌<各体古诗十九首卷>辨伪及作者考》、《董其昌代笔人常莹是否就是李肇亨》、《石涛何时始用“大涤子”之号》及《文征明散考》等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文章。在海内外同道中博得了极好的评价,成为引人瞩目的新秀。 钟银兰先生对书画鉴定的真知灼见和崇高品质正如了庐先生为其所书题“二目神奇,一生清白”是当之无愧的。

1957年春的一天,文物掮客靳伯声专程赶到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家,递上北宋王诜(晋卿)所画的长卷水墨《烟江叠嶂图》。谢仔细鉴别,见画上有王诜挚友苏轼行书诗并跋和王诜唱和诗二章并跋,认定都是真迹。他让靳将画留下,表示上博买下收藏。未料,在收购文物鉴定专家会议上,众人几乎都对《烟江叠嶂图》摇头。有的说:“此画面熟,20世纪30年代就见过,已是公认的假画。”有的说:“明代万历年李日华早就认定‘画假、诗真’。”众人皆以为假。谢稚柳叹了一口气,只说了一句话:“我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还要研究。”上博的钟银兰(后来成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书画鉴定专家)用信任的眼光扫了谢稚柳一眼,轻轻地卷起画卷,未发一言。

谢稚柳转告靳伯声:“专家们说画是假的,上博不收。请你告诉主家,这画我买了!”过了两个月靳伯声面带愁容来了,他说:“主家听说上博断画为假,火冒三丈,他赌上气了!上回开价800元,这回说非2000元不卖!”2000元,当时可买一套房子,不是个小数目。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此画以1600元成交。谢稚柳卖掉了自己收藏的一批明清字画,分三次将款付清。《烟江叠嶂图》在宋代《云烟过眼录》、明代《味水轩日记》上都有著录。清初,高氏用整座庄园换得此画,此后三百多年下落不明,要断定它是真迹,确实很难。

“文革”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位资深书画鉴定家鉴定了《烟江叠嶂图》,断言“画真、诗伪”。钟银兰不服,继续钻研鉴定。她从研究苏东坡与王诜的唱和诗书法和王诜画艺入手,经过数

年认真审读、研究、辨析,终于得出了结论:《烟江叠嶂图》与王诜其他画作、书法的笔墨完全一致,从技法特征、题材内容到许多相同字的运笔方式如出一辙,何假之有?她发表了一篇长文《对王诜水墨〈烟江叠嶂图〉及苏、王唱和诗的再认识》,附有苏、王书法作品影印件作为印证。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特别对指为假的地方,详尽而审慎地一一剖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终断定《烟江叠嶂图》“画真书亦真”。专家们读了此文,几乎没有异议。有经验的裱画师也认为“此画所用的绢,都是自然真古,绝非染旧”。

北宋王诜画被钟银兰“救活”了,不由谢稚柳叹服,连声道谢。1997年元月,谢和其夫人陈佩秋写了正式的捐赠书,将画献给上海博物馆。画被评为一级品,成为“镇馆之宝”。钟银兰因鉴定此画也大大出了名。

篇三:关于李鱓的介绍

关于李鱓的介绍

李鱓,中国清代著名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扬州八怪之一,江苏省扬州府兴化县(今兴化市)人,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中年始画风变化,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李鱓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孙,后代定居江苏镇江。

简介 李鱓康熙五十年中举, 于康熙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 被排挤但遭忌离职。 于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

李鱓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 “鱓”字两读映射人生坎坷

李鱓的鱓字,有两种读法。

一读为tuó(驼),同鼍,即猪婆龙,“神兽”也。据临淄的老先生回忆,昔日李鱓在临淄为县令时,人皆知为李tuó,士人相戒,切勿读错官讳。 又一种读法,即shàn(善),同鳝鱼之鳝。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题画署名为“鳝”,承认自己不过是江淮间一条普普通通的鳝鱼罢了。

从鼍到鳝,从神兽到沦为一条其貌不扬的小鱼,多少影射了主人公“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坎坷命运,反映了主人公仕途失意而不得不以画为业的始终不能求得自我平衡的悲凉心境。 绘画艺术成就

李鳝自由喜爱绘画,16岁已经颇有名气,后入宫廷成为宫廷画师,但是他的人生并不顺坦。李鱓“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同乡人郑燮(郑板桥)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板桥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并说他是“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曲 折的人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绘画艺术风格。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 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 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书画名家全集”,有《李鱓画集(上下卷)》。

李鱓的绘画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李鱓书法作品行书轴

首先,他大大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用具,乃至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农家食用之物如桑、蚕、破芭蕉扇之类,也一一摄入画中,其题材之广泛多样远远超过了前人。 第二,在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巧上,他亦有新的突破,努力学习石涛破笔泼墨的画法,酣畅淋漓,笔墨奔放,富有动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激

情。同时,他又吸取了没骨花卉的表现方法,工细严谨,色墨淡雅,变化丰富,形体富于立体感,在作画时,他经常能做到二者并用,自然浑融,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扬州八怪中,李鱓是受到清末批评家猛烈批评的一位,主要指责他脱离传统,笔墨缺乏蕴藉含蓄,有“霸悍之气”、“失之于犷”等。纵观李鱓一生创作,他是一位富有独创才能的画家。 多才多艺

李鱓诗才书法成就也堪称卓然。 李鱓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作画时喜欢在画幅上长题满跋,有时甚至于把参差错落的题字,写满画面,于质实中见空灵,使整幅画面气韵更加淋漓酣畅。

为此秦祖咏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 作品年表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 丙寅) 1岁

三月三日,生于江苏兴化。 李鱓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在地方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祖父李法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等人唱和,工书法,善诗;父亲李朱衣担任过文林郎

①是年,陈撰生于杭州,汪士慎生于休宁,邹一桂生于无锡。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 辛卯) 26岁

赴南京应乡试,中举人。(《国朝画征录》)此前,幼从里人陆震学书,从魏凌苍学画黄公望一路山水,稍长从族兄李丙旦习制艺、从族嫂王媛学画花卉。

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 癸巳) 28岁

九月,客京城。作《山水册》(《澄怀堂书画目录》)。同月,献诗行在。(咸丰修《兴化县志》卷八《文苑传》)嗣后供奉内廷,在南书房行走,从蒋廷锡南沙学花鸟。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 29岁

九月,在热河挹翠山房作《花卉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至冬续完。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 30岁

七月,作《石畔秋英图》(南京博物院藏)。是年,王原祁卒。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31岁

秋,作《萱花扇面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赠侄李道元。

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32岁

供奉内廷。是年,蒋廷锡升内阁学士。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33岁

九月前乞归,离开宫廷。九月,于舟中作《没骨花卉册》(日本《定静堂藏明清画图录》),此后活动于大江南北二十年。是年二月,孔尚任卒。

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己亥) 34岁

于石城旅舍作《杂花卷》(上海博物馆藏)。

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 庚子) 35岁

秋,作《小佐盘餐图》。

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 辛丑) 36岁

秋日,仿新罗山人笔法,作《花鸟轴》。

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 37岁

于扬州作《花卉卷》。

1723年(清雍正元年 癸卯) 38岁

蒋廷锡任礼部侍郎。

1725年(清雍正三年 乙巳) 40岁

与郑板桥、黄慎同寓扬州天宁寺。八月,作《盆菊图》(西泠印社藏)。十月,作《三秋图》。

1726年(清雍正四年 丙午) 41岁

五月,作《松芝图》轴(山东省博物馆藏)。七月从赵家舍,过草马庄,晚过日永庵止宿,为僧人钟英作长卷。九月,作行书五言联:“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郑板桥纪念馆藏)腊月客扬州竹西僧舍,作《朽墙燕子花》轴。

1727年(清雍正五年 丁未) 42岁

正月,过湖州道中。作《土墙蝶花图》。六月,作书对联:“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泰州市博物馆藏)

1728年(清雍正六年 戊申) 43岁

八月,与郑板桥、黄慎同客天宁寺。秋,寓都门定性庵,书题画截句二十一首。

1729年(清雍正七年 己酉) 44岁

十一月,旅食吴陵,作《山水图》。

1730年(清雍正八年 庚戌) 45岁

十月,在扬州作《松藤图》(故宫博物院藏)。

1731年(清雍正九年 辛亥) 46岁

七月,作《月季图》(扬州博物馆藏)。

1732年(清雍正十年 壬子) 47岁

闰五月,作《松萱瓜瓞图》,华新罗跋画。是年,蒋廷锡卒。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 癸丑) 48岁

十二月,作《岁朝平安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清廷再举博学鸿词科,令全国荐士。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 甲寅) 49岁

正月,作《蕉荫鹅梦图》(南京博物院藏),题:“廿年囊笔走都门,谒取明师沈逸存。草绿繁华无用处,临行摹写天池生。”春日,于兴化僧舍作《雁来红》。(《古缘萃绿》)十一月,与板桥居士、莲若上人过登李世兄宅,补题《竹菊图》(扬州博物馆藏)。是年,高其佩卒。

1730年重新入宫,圣上已经是雍正了,被钦定随刑部侍郎高其佩学画。进去时“自入长门着淡装,秋衣犹染旧宫黄。到头不信君恩薄,犹是倾心向太阳”。遗憾的是1734年再一次离开了宫廷。回到扬州。绝望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乙卯) 50岁

在扬州,作《花卉册》(故宫博物院藏),题画有“辕门桥上卖花新”一诗。本年数次作《五松图》。作《富贵宜男图》。(《十百斋书画录》)康熙二十一子胤禧封慎郡王。

1736年(清乾隆元年 丙辰) 51岁

正月,赴京谒选,过古琅琊,晤李方膺,作《年年顺遂图》。过沂州,为元翁作《十里荷风图》(故宫博物院藏)。作《杂花册》十二开于西山卧佛寺。清廷正式举博学鸿词科考。

1737年(清乾隆二年 丁巳) 52岁

仲春(二月),作《芍药图》(西安博物馆藏)。三月上巳日,在北京扬州会馆作四言联“为官已老,续画何人”。秋,赴山东知临淄县。

1738年(清乾隆三年 戊午) 53岁

五月,作行书《兰花诗》(故宫博物院藏)。七月,作《花卉册》十二帧。十月,调署滕县知县。十二月,于都门卧佛寺写《杏花春燕图》。

1739年(清乾隆四年 己未) 54岁

在滕县任上。二月,作《受天百禄图》(《爱日吟庐书画续录》)。春,作《古藤黄鸟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740年(清乾隆五年 庚申) 55岁

二月,作《山水册》(南京博物院藏)。罢官(《喜上眉梢梢》图题)。为政清简,士民怀之,忤大吏罢归,留滕者三年。(《滕县志》)

1741年(清乾隆六年 辛酉) 56岁

三月十六日,致信郑板桥,介绍戴遂堂订交(《明清画苑尺牍》)。四月,作《桃花柳燕图》(天津历史博物馆藏)。七月,作《喜上眉梢图》(镇江博物馆藏)。

1742年(清乾隆七年 壬戌) 57岁

正月,作《竹树图》(广西区博物馆藏)。往返于弯德、滕县、泰安,崮山旅次,作《杂画册》十帧。三月三日,作《松鹰图》(《知鱼斋书画录》)。九月,在滕县见月草堂作《蕉荫睡鹅图》(江苏国画院藏)。

1743年(清乾隆八年 癸亥) 58岁

离滕南归。四月,作《墨荷图》(故宫博物院藏)。闰四月,作《风雨芭蕉图》(苏州博物馆藏)。

1744年(清乾隆九年 甲子) 59岁

五月,贺园落成,受园主贺君召之邀,与御史准泰等为之唱。十月,于崇川寓斋作《红儿映雪图》(故宫博物院藏)。十二月,作《紫绶金章图》(南京艺术学院藏)。

1745年(清乾隆十年 乙丑) 60岁

正月,作《花卉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十月,由兴化赴扬州,居小东门内西雷坛。腊月,作寄侄书,内云:“近复作出山想,来郡城托钵,为入都之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g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