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金岷彬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七

更新时间:2023-03-08 05:46:5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陈明远金岷彬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七

西亚陶器时代也经历近万年

——关于史前“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七

陈明远 金岷彬(B.Jinmin)

【内容摘要】陶器发展路线的第二条主要源流,是从西亚传播到埃及和爱琴海地区,以后又传播到中亚等地。实际上西亚和北非的陶器,在近万年前就已出现。大约在公元前9000到前7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陶器时代第1、2期,远古两河流域北部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是耶莫,此后有哈苏纳陶器文化、萨马拉陶器文化、哈拉夫陶器文化、欧贝德陶器文化等第3期彩陶文化。乌鲁克文化时期开始出现轮制陶器,由此进入了陶器时代的第4期,即新陶器时期。西亚的陶器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二是向爱琴海地区及欧洲扩展,三是向中亚、南亚扩展。中亚陶器文化的代表是哲通陶器文化和安诺陶器文化。它们都与两河流域等地发生密切的文化联系。 【关键词】西亚 北非 陶器文化 耶莫 哈苏纳 萨马拉 哈拉夫 欧贝德 乌鲁克 哲通 安诺 ————————————————————

19世纪后半叶以来,历史学界逐步认识到原始先民发明陶器的重大意义,L. H. 摩尔根指出:“在人类的进步过程中,制陶术的出现对改善生活,便利家务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注1】英国著名考古学家V. G.. 柴尔德(V.Gordon Childe)也指出,“学会烧制陶器是人类历史上应用化学变化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注2】

根据目前得到的考古结果看来,在人类历史上,已知陶器的发展路线有两大主要的源流:

(1)从东亚的华南与华北两个陶器发源地传播到整个华夏地区; (2)从西亚传播到埃及和爱琴海地区,以后又传播到中亚等地。 大约在公元前9000到前7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陶器时代(过去称为“有陶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乃是一种粗糙的“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这时农业已有发展,某些地方已有灌溉农业。到公元前3000年,“陶器时代”孕育出“青铜器时代”,然而陶器仍在居民生活中广泛使用,公元初年,制陶工艺又有新的发展。

近万年间的西亚陶器文化,依时代先後顺序,有如下的发展过程:

(1)西亚最早的陶器

实际上西亚和北非的陶器,在近万年前就已出现。

在土耳其托罗斯山脉东部、地中海北岸的贝尔狄比Beldibi等遗址发现了公元前8500—前8000年时的陶容器;【注3】。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甘尼·达勒(Ganji Dareh tepe,又译为宝谷丘)遗址的D层曾出土原始陶器罐,较大的一件陶器,烧成火候在500—600度之间,同层出土的尚有球形小陶器,这一层的年代距今9300年左右【注4】。安那托利亚半岛(小亚细亚)出土的陶器,约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考古学界公认,欧洲陶器的出现和发展受到近东地区的很大影响。在欧洲,最早出土的陶器是在希腊半岛的马其顿,时间约在公元前6000至5000年;在美洲大陆,已发现的陶器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左右。

北非的撒哈拉周边也曾发现早期陶器,如阿尔及利亚南端的阿麦科尼(Amekni)【注5】、利比亚南部的阿卡库斯(Acacus)、尼日尔的塔马亚? 麦里特(Tamaya . mellet)【注6】以及

马里的廷巴克图近郊的欧泰得特(Outeidat)【注7】等遗址所见,时间在距今9000年前后。至于地处尼罗河流域的苏丹的哈尔特姆(Khartoum)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注8】,年代甚至还可能更早些,达到一万年前。

西亚已知的陶器出现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在利凡特北部穆赖拜特遗址(Tell Mureybet)中,发掘出5件迄今所知最早的陶器。

穆赖拜特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距阿勒颇东南约86公里。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在公元前第9千年至前第8千年。这些陶器很粗糙,没有烧透,气孔犹存,不能盛水,还不能代替木石制作的容器。不过,没有发现当时在穆赖拜特有农耕及饲养家畜的迹象,远古居民以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为主。

几乎与此同时或稍晚(公元前8000年左右),在今土耳其卡塔·休裕(Catal Hüyük)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胎中掺有草和砂砾,颜色为奶黄色或浅灰色,表面光亮,器型常见平底的深碗、浅盆,火候较低”,考古学家认为当时陶器数量不多。年代约在公元前第7千年左右。【注9】

1964年M.范隆等人对于穆赖拜特遗址(Tell Mureybet)进行了调查,次年开始发掘。这一遗址的发现,证明在真正的农耕畜牧生产产生之前,人类曾经历长期的定居狩猎采集阶段。

遗址为一圆形小丘,有17个文化层,可分为3个时期。穆赖拜特Ⅲ(10—17层)又称方屋层。以长方形房屋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但仍有圆形建筑物。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5件低温烧制的陶器,其中4件属穆赖拜特Ⅲ初期,年代约为前第8千年初,比近东其他遗址出现陶器的年代早 500—1000年。但年代较晚的地层中却没有发现陶器。有人推测,在封闭式的陶窑发明之前,未经高温烧制的陶器较软且易渗漏,人们宁愿使用木质或石质的容器。也有人推测,由于陶器火候不高,陶片可能已成为粉末。在穆赖拜特没有发现农耕和饲养家畜的迹象,居民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为主。

过去有些学者认为西亚文化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灌溉农业区,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系统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几乎全集中在两河流域南部地区进行。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尤其在今伊拉克和伊朗交界的札格罗斯山山麓)系统地从事探测和考察,发掘出一大批古文化遗址和遗物【注10】, 从而证明了:上古西亚文化不是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平原灌溉农业区,而是起源于两河流域北部旱粮农业区。最早的陶器时代文化,看来是位于两河流域北部、伊朗、叙利亚等高原和安那托利亚高原西南部【注11】。

这时最原始的制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就地燃起篝火,有时以泥土封闭烧陶(残留灰坑),可称为“无窑烧陶”。属于陶器时代第1期。

(2)耶莫陶器文化(Jarmo Culture,前7000-前6500年)

远古两河流域北部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是耶莫。

耶莫遗址面积为1.2至1.6公顷,位于今伊拉克的基尔库克(Kirkuk)之北,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6750年。当时居民住在泥墙方屋里,地板铺草涂泥,火炉用粘土围成。耶莫文化遗址是由伊拉克人纳沙邦迪首先发现的,后由美国考古学家布雷伍德率领一批专家进行发掘。许多考古学家把耶莫视为“世界古代最典型的公社”、“两河流域文明的摇篮”。

这一遗址显示出世界上最初的农业村落之一的轮廓。建造和重修房屋的遗迹大致形成十二道地层。出土的器物中已经有陶器,代表了与新的食物生产方式相似的新技术。耶莫文化说明两河流域先民逐渐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定居的农耕生活。

房屋为长方形,墙壁以粘土构筑。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地面铺芦苇后敷泥。屋顶可能是平的,上铺芦苇,并涂一层厚泥。房间里有炉灶。死者埋在居址之外,因此遗址内人骨遗存较少。发掘者估计,当时人口约150人。

西亚首先出现的是泥塑、灰泥容器和陶器(约公元前7000—前6000年左右),比较原始的类型有(1)粗红陶器,(2)黑灰陶器,(3)灰泥容器到黑褐色陶器。此后流传到中亚

(公元前6000—前5000年)。

当时先民用手直接捏成陶坯,把陶坯放在火上焙烧,制成从浅黄到橘黄、以彩绘为图饰的陶器,被称为“耶莫彩陶”。时代较晚的陶器则多粗制陶,但仍处于陶器时代第2期。

由于在这里没有发现原始陶器,所以学术界认为耶莫遗址的彩陶技术可能是从邻近的伊朗传入的。

绘画艺术开始在陶器上得到表现。出于宗教观念所崇拜的偶像,也是烧制成的。当时种值大麦、小麦和扁豆、豌豆等旱粮作物,已驯养山羊、绵羊、狗等家畜。随着定居生活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开始发展了。当时的手工业主要有制造石器工具、制陶、纺织、编结(植物茎、毛发、皮条)等。【注12】

耶莫文化是上古西亚旱粮农业文化的早期代表,它沿着基尔库克附近的低地边缘向四面八方传播,促使旱粮农业文化在两河流域的北部地区逐渐扩展。舒木沙拉、萨拉布、阿里库什、萨约吕等都是与耶莫文化属于同一类型的遗址。

(3)哈苏纳陶器文化(Hassuna Culture,前6500-前5500年)

耶莫文化衰落后,两河流域北部地区进入哈苏纳文化时期。此时期旱粮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尤其制陶业)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旱粮农业以种植大麦为主。畜牧业除继续大量饲养绵羊、山羊、狗外,已开始饲养猪和牛等家畜。牛的饲养与农耕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氏族部落规模扩大了,氏族部落组织结构更加完备。以亲属关系为纽带所结合成的各个部落,各自有固定的生活和生产地区,有固定的名称,有同一的方言和宗教信仰。从此时期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神像和专供祭祀使用的神殿长方形建筑物,当时宗教信仰和宗教祭祀仪式日益复杂化。

哈苏纳陶器文化分布于底格里斯河两岸的摩苏尔地区,主要遗址哈苏纳已是定居的村落,属于两河流域北部一种相当先进的农业文化。哈苏纳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有刻纹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彩绘为红色或黑色,纹样简单,仅见人字纹和三角纹。代表性文物是一个内面带波纹的椭圆大盘子。

考古发现表明,大约公元前7000年-前6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多处繁荣的文化。从哈苏纳最底层出土了箭头、石器、骨器工具和简陋陶器;而从较浅地层则发现了食物储藏室、石磨、烤面包的简易炉灶、大量农具和牛、羊和驴的骨头,

同时还发现了更为精细的萨马拉陶器。在遍及该区域的许多遗址中,出土了前5700年的精美的哈拉夫陶器,这表明当时的不同地区已经存在贸易往来。在萨马拉,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前6000年的灌溉渠。这些发现表明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类已经掌握了农业和灌溉技术,而这是在冲积平原南部被称为苏美尔的地区定居所必需具备的两项条件。

哈苏纳文化表明人类已懂得从事农业灌溉。【注13】

遗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荣。当时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还发现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注14】

世界各地区各种古代陶器文化最早期的彩陶,都有如下两个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早期彩陶的彩绘都是红彩或者以红彩为主,二是纹样都以围绕器物口沿一周的宽带纹为标志,从而形成了早期彩陶以红宽带纹为主的世界性特征。这些早期彩陶虽然彩绘特征相同,年代也大致相同,但它们遍布于西亚、中亚、埃及、印度、欧洲、中国、美洲,绝不可能是在某一个地方首先产生以后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去的。

西亚、中亚早期彩陶器,带有简洁纹饰,产生于公元前6000—前5000年之间;考古发现的遗迹有:伊朗中西部以古兰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彩陶器,两河北部哈孙纳遗址早期彩陶器,伊朗南部法尔斯地区早期彩陶器(达休特彩陶器),伊朗东北部和中亚地域的早期彩陶器,安那托利亚中部地区的早期彩陶器以及地中海东海岸地区的早期彩陶器,等等。

彩陶的分布带有世界性,地点相对集中于西亚、中亚一带。核心鼎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华夏与之基本同期,但一直持续到西周。

(4)萨马拉陶器文化(Samarra Culture,前6000-前5000年)

分布于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的萨马拉文化,以精美的彩陶著名,房屋用泥砖建造。萨马拉文化层中还发现一些塑像与护身符,说明了两河流域先民已有了宗教信仰与法术。死者的殉葬品包括陶器。萨马拉文化早期阶段(前5500—前5300)已组成灌溉农业村落;中期阶段(前5300—前4800)彩陶达于全盛,已出现神庙建筑,陶制印章的出现可能反映了私有制的萌芽;至后期阶段(前4800—前4000年)趋于衰落,许多遗址被废弃。

1911年,德国学者E.赫茨费尔德(1879—1948)在索万之北11公里处的萨马拉遗址,发现了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的陶器,人们称之为“萨马拉陶”,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

在西亚地区大体并行的两支文化 —— 哈苏纳文化和萨马拉文化中,哈苏纳文化分布区出土了萨马拉彩陶,是萨马拉的陶工所制, 【注15】这说明当时可能存在巡游的陶工。

(5)哈拉夫陶器文化(Halaf Culture,前5500-4500年)

哈苏纳文化衰落后,两河流域北部地区进入了哈拉夫文化期。哈拉夫陶器文化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的山区,村落多建在河边。最初发现于叙利亚北部哈布尔河畔的哈拉夫土丘,故名。

这时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居民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开始利用天然铜,大多是借石器用冷锻法把天然铜块加工制成器具或装饰品,后来,逐渐学会了从熔点较低的铜矿石中提取和冶炼纯铜。从哈拉夫文化遗址发掘有铜针和铜锥等铜制器具,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左右,这是人类掌握冶铜技术、进入金属器时代的最早实物记录。但纯铜质地柔软,用途有限,因而陶器、石器仍在劳动和生活中占主要地位。有些考古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铜石并用时代。两河流域北部地区比之埃及、中国、印度等文明发源地都更早地跨进了铜石并用时代。神庙已产生;街道的出现,说明商业已经开始。

哈拉夫文化有精美的彩陶,为两河流域手制陶器之冠。早期的哈拉夫陶器只是用红色或黑色简单绘制,后期用红色和黑色在白色的底色上进行更复杂的绘制。遗址出土了大量彩陶,技艺精巧,特徵是釉陶上彩绘的几何和动物图案,其存在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第6千纪。在古代两河流域的陶器中,哈拉夫文化的彩陶是最优秀的。器壁甚薄,表面涂有奶油色或浅黄色的泥釉,饰以黑色、白色和橘红色的彩色图案。图案大多为几何形,但也有表现鸟、人和其他动物的画面。由于经过高温焙烧,陶器具有近于瓷器的光泽。器形有平底钵、盘、碗、壶、带流器等。【注16】

两河流域最精美的陶器出现在哈拉夫文化层中。在哈拉夫文化晚期前段,巴扎尔成为制陶中心,是附近若干村落使用陶器的主要承担者。【注17】

哈拉夫彩陶替代了两河流域北部的哈苏纳陶器,并传播到伊拉克北部、叙利亚和黎巴嫩,这使得哈拉夫文明的影响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哈拉夫文化存在於前5500年-前4500年。约在前4400—前4300年,哈拉夫传统文化被欧贝德后期文化所取代。

(6)欧贝德陶器文化(Ubaid Culture,前5000-3500年)

上述几个时期的陶器文化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北部,唯有欧贝德陶器文化先出现在两河流域南部,然後才逐渐向北传播。欧贝德文化以20世纪初在乌尔附近发现的欧贝德遗址而得名,作过较多发掘研究的主要为英国考古学家L.吴雷等人。分布于两河流域及今沙特阿拉伯东部地区,属于西亚铜石时代文化,典型遗址为埃利都文化遗址、欧贝德遗址等。

欧贝德文化的特徵是平面印章(stamp-seals)和铜器的出现。人类大约在公元前第四

千纪进入铜石并用时代(Chalcolithic Age)。出土的各类陶器都极具特色。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件“女性裸体小塑像”(”Female Figurine”)是哈拉夫文化期的作品,颇有现代印象派雕塑的风格。

欧贝德文化时期,陶器以手制彩陶为特征。处于旧陶器时代的第3期。 被称为欧贝德文化的人们从幼发拉底河引水灌溉农田,人们生活在小村庄中,住着泥砖坯堆砌的小屋,使用陶质生活用具。欧贝德时期的陶器呈淡黄色或淡绿色,经常装饰有棕色图案。同样年代的陶器在乌尔和埃里都等地也有出土,因为风格和欧贝德相同,考古学家将其也归入欧贝德时期[24]。根据陶器的风格为线索,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欧贝德文化沿今天的科威特的东海岸传至伊拉克北部,之后向西穿过叙利亚,直到地中海沿岸。根据比较发现,欧贝德陶器在南方已经不用后,北方仍在使用,考古学家据此推测美索不达米亚南方的文明进程应领先于北方。

伊朗境内出土了欧贝德时期陶器。

约在公元前4000年,欧贝德时期在制陶过程中引入了慢轮和高温技术,为制陶术带来革命。

欧贝德人已掌握了先进的人工灌溉技术,学会了种植大麦、小麦和亚麻等农作物。另外,他们还饲养牛等牲畜,并从事渔猎活动。这里的小城镇多以神庙为中心而建,房子相当简陋。在丧葬方面,人死后多是仰身直肢而葬,幼儿则放于陶容器中下葬。陶器制作得比较粗糙,多是用黑、绿、棕等颜色的动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的单色彩陶。

遗物中以陶器最富特色,主要为素面的粗制陶和彩陶。晚期出现轮制陶,器形有高脚杯、瓶、碗、椭圆形大盘及流前端外张的带流陶器。彩绘多为黑、绿、棕色单彩,纹饰母题以动物、植物、几何形图案为主。除陶容器外,其他陶制品有纺轮、饰物、人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现有陶刈(镰)、陶斧。墓葬中发现有红陶制人物小雕像,均为裸体,头部呈蜥蜴状。女性雕像大概象征母亲女神;男性雕像的臂、肩、胸部有很多泥丸,左手执一小杖,它的出现标志着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的过渡。

有学者认为欧贝德文化是苏美尔文明的源头,提出了萨马拉文化——过渡陶类型——欧贝德文化的发展谱系,找到了冲积平原最早定居者的故乡。从欧贝德文化内部发展和对外联系两个角度,阐述该文化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贡献。【注18】

埃利都遗址(Eridu Site)的陶器分属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以单色彩陶为特征,陶器多赭色,有时为棕色、黑色,偶尔也有红色,常涂以黄色和米色陶衣,纹饰主要是带状、斑马线、方格等几何形图案。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器物为深底碗、钵,器表多为紫黑色,略有光泽。欧贝德陶器则以半球形小碗及奇异的几何图案装饰最富特征。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陶网坠、奉献于祭坛的小型容器等。【注19】【注20】

(7)乌鲁克陶器文化(Uruk Culture,前3500-2900年)

可分为前期乌鲁克文化(Uruk I,前3500-3100年)与後期乌鲁克文化(Uruk II,前3100-2900年)。乌鲁克出土的文物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神庙、陶器、圆筒印章和最早的文字。乌鲁克文化的陶器,除少数漆上黑色和深红色外,多数陶器都不著色。发掘中还发现了能够转动的陶轮及少量彩陶器,以及写在泥版上的图画文字、地名符号等。

一说:迄今世界最古的陶轮发现于西亚两河流域,时间是公元前3500—3300年。最早的陶轮只是一些圆形的板,和轴牢牢地钉在一起。(南亚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陶轮,有学者认为是从两河流域流传过去的。)乌鲁克文化时期开始出现轮制陶器,由此进入了陶器时代的第4期,即新陶器时期。

乌鲁克文化流行轮制的红色或灰色磨光陶器,有的饰以简单刻纹,器形以高柄长嘴的钟形罐为主。金属制品的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主要为矛、棍棒头等铜制武器及金银制容器等。石斧、石刀和陶刈(镰)仍继续使用。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知人工灌溉。手工业、特别是制陶和采石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

但是陶器的制作质量,显得比萨马拉文化和哈拉夫文化退步。退步的原因大约有二:一是陶器的制作使用了陶轮,大批生产,于是质量平凡而精品很少了;二是铜器的大量使用,

代替了一部分陶器。【注21】

陶器流传到古埃及、爱琴海地区和中亚

西亚的陶器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二是向爱琴海地区及欧洲扩展,三是向中亚、南亚扩展。

考古证据表明:北非古埃及的陶器是由西亚流传而来,时代稍后。【注22】考古发现的埃及远古最早的陶器是在公元前5500年。中、近东及埃及的制陶技艺,传至欧洲的希腊与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公元前3000年,希腊中部的特萨里区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已成为当时的制陶中心。特萨里的陶器为单一红色,偶尔有彩绘图案;克里特岛的陶器以抛光陶器为主,有的饰以刻划纹。公元前16世纪,希腊已出现用快轮拉坯和还原焰烧成工艺而制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腻感。迈锡尼文化期间(公元前14—前13世纪),克里特岛的陶瓶向埃及出口,并西传至意大利及西西里岛。

有人认为在陶器时代的游牧部落从巴勒斯坦经西奈来到北非,埃及的陶器时代可能从巴勒斯坦引进。北埃及遗址出土的双面刈(镰)看起来也受到巴勒斯坦样品的启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埃及梅里姆达(Merimda)陶碗上的鱼骨形雕刻方式,跟先前在巴勒斯坦约姆克亚的器皿上的图形相同,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先后继承的关系。

随后出现了埃及古陶器的成型、装饰、烧成等工艺,前王朝至早期王朝时代,出产了黑粗陶器、黑顶红陶器、褐胎白线陶器及彩陶器(公元前5500年—前2686年)。

非洲陶制品

非洲陶制品的历史,迄今可上溯到中石器时代,分布在赞比亚东部和马拉维北部的那契库法()文化、罗得西亚及东非部分地区的马戈西()文化等,均已开始流行陶器制品习俗。

新石器时代,陶制品习俗获得进一步流行发展。北非地中海新石器文化陶制品作风与欧洲地中海沿岸流行的印纹陶文化陶器很相似,器形多为敞口圆形尖底器,纹饰流行压印纹;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则流行半球形器、带颈球状器、带流器等陶制品;东非肯尼亚的希拉克斯.赫尔()遗址,则流行有流、有把的圜底陶容器制品。 埃及先王朝时代,上埃及地区率先成为陶制品发展的中心地。最早的居民曾使用尼罗河畔的泥土为陶器胎土,故烧制成的陶器较粗糙。从格尔塞()文化开始,埃及人使用了上埃及捷纳()附近的粘土为陶胎,故烧出的陶器已很精美。

上埃及的塔萨()文化,流行制作施几何纹饰的陶制品,而其最富特征的陶制品则是饰有白色线纹的黑色漏斗形器皿;拜达里()文化流行篦纹黑绿红褐色碗、研磨器、女性雕像等。阿姆拉()文化的陶制品,出现白色几何纹、动物纹、黑色带状纹装饰的红陶容器、小陶俑等;格尔萨()文化以彩纹淡红色陶制品最富特征,并流行动物形陶器和彩绘陶器,此外还出现了陶制砖瓦;下埃及麦里姆()文化早期流行红陶制品,晚期流行黑陶制品,目前已知器形有钵、盘、瓮、女性陶塑像、动物塑像,陶塑舟船模型等;马阿特()文化流行彩纹陶、蛋形器、黄褐色粗制陶器和有把陶器等等制品。 埃及早王朝至古王国时代,出现轮制陶器技术,陶制品逐渐进入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阶段,此时期的陶制品在装饰、器形和其它方面与先王朝时代相比,没有明显的进步,在阿马尔奈()遗址发现的以青色动物、植物纹为装饰主题彩陶制品则属于一种特殊现象。此时期陶制品的主要种类是钵、碗、瓮、杯、圆筒形器等等。

英国牛津大学《技术史》一书认为:“我们从波斯湾和底格里斯河越往西走,利用陶车(快轮)制成的花瓶首次出现的时间就越晚。大致的时间是这样的:苏美尔,公元前3250±250年;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000年;埃及,公元前2750年;克里特岛,公元前2000年,希腊大陆,公元前1800年;意大利南部,公元前750年;苏格兰,公元前400年。??苏美尔和印度河流域的陶工所共同拥有的陶轮,是一种由带凹窝的圆盘组成的旋盘,它可能已经从印度河流域传播到印度的其他地区。”【注23】

《技术史》一书的作者们没有看到,华夏地区的陶轮与陶车——快轮制陶工艺是跟西亚同时甚至更早出现的。

中亚哲通陶器文化(Dzheytun Culture,前6000—前5000年)

中亚哲通陶器文化Dzheytun Culture,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于今土库曼斯坦境内科佩特山支脉。陶器手制,以泥条盘筑法成形,胎中掺大量草末。器形有碗、罐、大杯等。一部分陶器施有红彩,纹饰母题有横向或纵向的波浪纹、直线纹、三角纹等。工具多为几何形细石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嵌入骨柄的刈(镰)刃,也有加工兽皮的刮刀和加工箭杆的凹口石片;属于中石器时期。该文化的遗址与西亚的耶莫遗址、耶利哥遗址等有许多相似之处,石器则与本地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传统有联系。【注24】

安诺陶器文化(Anau Culture,前5000—前3000年)

因最初发现于土库曼南部科佩特山北麓平原的安诺而得名。从20世纪50年代起,前苏联考古学家Б.А.库夫廷和В.马松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注25】

安诺先民主要经营农业,有引水灌溉工程,主要作物有小麦和大麦。家畜饲养业相当发达,有牛、羊、骆驼和猪。住房为单间和多间组合的土坯建筑,还有公共使用的集会房间。有手制彩陶、动物和人的陶塑像。房屋内设祭祀的灶火,墙壁或地面施以红、黑色的几何纹单彩或双彩。

安诺文化的陶器为手制的平底钵、碗、罐。彩陶为深褐色的单彩或红、黑色的双彩,绘出三角、菱形、方格、十字、平行线等几何纹及山羊等象生纹。不施彩绘的陶器胎呈灰色或红色,器表常磨光,间或施划纹。屡见红陶人像和动物塑像,人物塑像多为女性,可能是丰收女神。此外,还发现陶纺轮和陶车模型的轮子。 居民属欧罗巴人种东地中海类型。主要经营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早期农业利用河流泛滥灌溉,晚期已开始人工引水灌溉。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家畜有牛、羊、骆驼、猪。从住房类型、红陶女像和墓葬尚无明显贫富分化来看,当时社会当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但晚期屡见男子陶塑,似为母权制衰微的征象。

关于安诺陶器文化的起源,一说源于伊朗高原,一说是在哲通文化基础上吸收伊朗高原的文化因素而形成。在发展过程中,曾与阿富汗、伊朗、两河流域等地发生密切的文化联系。

结论

西亚陶器时代也经历近万年。大约在公元前9000到前7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陶器时代第1、2期,此后有哈苏纳、萨马拉、哈拉夫、欧贝德等第3期彩陶文化。乌鲁克文化时期开始出现轮制陶器,进入了陶器时代的第4期即新陶器时期。西亚是西方陶器文化的源头,先后向埃及、希腊、欧洲、中亚、南亚扩展。

——————————————————

注释

【注1】Morgan, L. H.:《古代社会》(新译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3页。

【注2】Childe,V.G.:Man Makes Himself,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and,1936 . 中译本名《远古文化史》,中华书局1958年新版。#1【注2】[英] 柴尔德(Childe V.G.):Man Makes Himself,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and,1936 .中译本《人类创造了自身》,安家瑗、余敬东 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70页。

新译本的相关译文是:制陶“这种新的工业,对于人类思想和科学的肇始,具有很大的意义。制陶也许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地利用的一个化学变化。”

【注3】 W.C.Brice(ed.)1978,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Near and Middle East Since the Last Ice Age,PP111--139,London。

【注4】Smith,P.E.L.1968,Ganji Dareh Tepe,Iran 6,PP.158--160。

【注5】Camps,G. Les Civilizations Prehistoriques de L Afrique du Nord et du Sahara,1974,Paris。

【注6】 Williams,M.A.J. and Faure,H.(eds.), The Sahara and the Nile,PP451--465,Rotterdam 1980。

【注7】 Gallay,A., Quelques Gisements Neolithiques du Sahara Malien,J .Soc.Africanistes,36:167—208,1966。

【注8】Universit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Cambridge。 【注9】林志纯译述:西亚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文化,Neolithic and Chalcolithic Cultures in West Asia,译自I.E.S.Edwards and others, eds.,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 3rd edition, vol.I, part I, The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0. J.Mellaart, The Neolithic of the Near East,Thames and Hudson,London,1975. 【注10】麦拉亚特:《西亚的最早居址,公元前9-5 千年代》,《剑桥古代史》卷1,第1分册(1970年),第254页。 【注11】 威廉·兰格主编:《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2、23、43页。

【注12】布雷伍德Robert Braidwood等:《伊拉克库狄斯坦史前研究》,Prehistoric Investigations in Iraqi Kurdistan,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古代东方文明丛书,(S.A.O.C),No.31,1960年。 【注13】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第1版,第3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2【注13】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

古和人类学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第1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注14】布朗, 戴尔:《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Sumer : Cities of Eden,华夏出版社,2002年。删【注14】[美]戴尔·布朗 (Dale M.Brown)主编:《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Sumer : Cities of Eden,华夏出版社,2002年。——(少页码) #【注14】[美]布赖恩·费根(Brian M. Fagan)著,杨宁等译:《世界史前史·苏美尔文明》第235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又见苏梦薇:《揭秘美索不达米亚》,第11页,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年。

【注15】杨建华: 《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注15】杨建华: 《两河流域史前时代》,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17页。

【注16】Davidson ,Thomas ,E1etc :Pottery Analysis and Halaf Period Trade in the Khabur Headwater’s Region,《Iraq》Vol.38,1976.

【注17】Ghossoun. Aramean Gods of Tell Halaf in Syria Rises from Rubble in Berlin. Syrian Arab News Agency. February 05, 2011. 【注18】杨建华:《苏美尔文明探源——欧贝德文化研究》,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1年第6期。 【注19】J. Fineg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Ancient middle East,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lorado,1979.

【注20】 I. E. S.Eswards and others eds.,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3rd edition,vol. I. part I, Th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0. 【注21】林琳:《论上古西亚两河流域文化的两个问题》,载《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注22】田明:《古埃及与地中海文明的交流》,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注23】查尔斯.辛格、E.J.霍姆亚德、A.R.霍尔主编,王前等主译,《技术史 ·第Ⅰ卷》132—133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注24】王涛:《国外早期陶器的发现与研究》,载《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 【注25】A.H.丹尼, V.M马松编:《中亚文明史》(中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注25】

[美] A.H. 丹妮、V.M马松编,芮传明翻译:《中亚文明史》(中译本)第1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5—26页。 安诺陶器文化 ( Anau Culture)位于中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地区,或称为大夏·玛剑类型,时代约为距今5000---3000年。安特生1921年曾经认为仰韶彩陶文化是由该文化传入(即华夏陶器西来说),但后来考古发现证明:史实恰恰相反,陶器由华夏传往新疆和中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w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