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之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更新时间:2023-10-03 12: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篇一: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道路运输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应急预案编制、预案评审、预案实施、应急队伍、宣传教育、应急装备、应急演练等工作。 3.应急预案的编制

3.1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3.1.1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3.1.2结合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3.1.3结合本公司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3.1.4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1.5有明确、具体的事故求援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3.1.6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公司的应急 工作要求;

3.1.7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3.1.8预案内容与专项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3.2公司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结合本公司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3.3公司应急预案体系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3.3.1针对本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由分管安全副总组织编制本公司的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本公司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处理及保障措施、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3.3.2对于某一一种类的风险,由 部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①公司专项预案包括: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运输泄漏应急预案、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②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施救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及现场处置方案等内容。

3.3.3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

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3.4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装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应当经常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 4.应急预案的评审 4.1评审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应急预案评审工作。应急预案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4.1.1形式评审。依据有关规范,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编制程序。

4.1.2要素评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为细化评审,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评审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评审表中所列要素的内容进行对照,判断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指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

①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

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关键要素必须符合公司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 ②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简写或省略的内容。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等要素。 4.2评审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4.2.1评审准备。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成员包括分管安全副总、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经营单位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

4.2.2组织评审。评审工作由分管安全副总主持,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讨论并提出会议评审意见。现场处置方案的评审,采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4.2.3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编制组织者及参与者应认真组织分析研究评审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4.2.4批准印发。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符合要求的,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由公司总经理签发。 5.应急预案的备案

5.1公司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交通运输局、 安监局等有关主蟹部门备案。并提交以下材料: 5.1.1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5.1.2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 5.1.3应急预案文本;

5.2公司应当向接受备案的上级部门,领取备案登记证明。 6.应急预案的实施

6.1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员i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6.2定期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 6.3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

6.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6.4.1生产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6.4.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6.4.3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6.4.4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要求修订的; 6.4.5应急预案发布年满2年从未修订的; 6.4.6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6.5公司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

【篇二:应急预案管理规定】

公司应急预案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指导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应急预案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四种类别的突发性事件,通过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制定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应急处置方案、应急处置措施、应急处置程序。 xx公司突发事件包含以下四大类:

Ⅰ 自然灾害类。包括:洪汛灾害、破坏性地震灾害、暴风雪灾害、海上自然灾害。

Ⅱ 事故灾难类。包括:**失控事故、**装置爆炸着火事故、危化品严重泄漏失控和中毒事故、**气体中毒事故、**管道事故、**开发事故、供用电事故、环境保护事故。

Ⅲ 社会安全类。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群体性事件、火工品失窃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事件。

Ⅳ 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xx公司所属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通过风险分析和危害识别来确定突发事件的类别和预案需求。

第三条 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xx公司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护xx公司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证xx公司正常生产,促进xx公司持续、有效、协调发展。

第四条 xx公司生产运行处(应急管理中心)负责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负责总体应急预案制修订及相关综合协调管理工作。xx公司机关处室、直属部门、直属公司根据业务职责,分工负责相应专项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培训和演练工作。

xx公司所属厂(处)级单位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负责总体应急预案制修订及相关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其他部门根据业务职责分工负责相应专项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培训和演练工作。

第五条 本规定诣在指导、规范xx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适用于xx公司及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

应急预案体系

第六条 xx公司应急预案体系由xx公司、厂(处)级单位、大队(科)级单位、小队(站)级单位、班组(岗位)等五级应急程序文件构成。

xx公司应急预案体系包括:xx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xx公司厂(处)级单位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和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大队(科)级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

案、小队(站)级单位应急处置措施、班组(岗位)应急处置程序。 第七条 总体应急预案是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的纲领性文件,可为专项应急预案和下级应急预案提供指导,明确衔接关系。

专项应急预案是总体应急预案的支持性文件,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特定突发事件而制订的应急程序文件。

应急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置措施是专项应急预案的支持性文件,是大队(科)级单位和小队(站)级单位针对基层单位重大危险源、关键生产装置等要害部位,大型公众聚集活动或重要生产经营活动等公共场所,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次生事件编制的应急程序文件,用于指导现场应急响应、处置、救援等具体应急工作。

应急处置程序是班组、岗位针对现场要害部位或岗位危害识别而制定的应急操作规程,是指导作业现场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应急处置时的规定动作、步骤,要求内容简明、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章 风险分析

第八条 针对四类突发事件,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技术支持、保障服务等特点,应进行风险分析和危害识别,充分考虑各类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后果及可能引发的次生事故。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应当考虑如下内容: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二)地理、交通、气象、环境等基本情况。

(三)员工对避险技能、安全环保知识的掌握,以及应急意识和综合应急能力等情况。

(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源等危险源分布情况。 (五)生产作业现场、公众聚集场所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其它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设施、建(构)筑物布局等风险情况。

(六)生产设备装置、工艺流程、常见故障及应急处置措施等情况。 第九条 在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应急管理现状、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形成报告,评估结论作为应急预案编制的主要依据和支持附件。

第十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二)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 (三)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 (四)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zw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