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走出教学互动的误区

更新时间:2024-05-24 22: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如何走出教学互动的误区

摘 要 新课改以来,许多教师十分重视教学互动,但却陷入了诸如过于追求模

式、活动偏离目标、一味追求结果、参与人数少等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学互动的实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交流、注意情境设计,且重视思维互动。

关键词 教学互动;有效性;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努力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互动”认识不足,故存在一些低效的、不和谐的教学现象,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教学互动存在的误区

1.过于追求模式,导致互动失真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给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但有的课堂明显带有“表演”的痕迹。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教师和学生课前都下足了功夫,这样的互动是经过了预先“演练”的,它并没有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想——这种教学互动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互动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内化”后的观点和想法等的自然流露的基础之上的。过于追求模式和形式花哨不仅不利于学生产生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活动偏离目标,造成无效互动

有的教师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讨论却没有明确的主题,讨论时没有必要的指导,或者对一些教学目标外的话题津津有味地加以“探讨”,使教学活动严重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的互动是无效的。

笔者认为,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要了解每一课有哪些“讨论点”,哪些“讨论点”与教学目标无关,无需纠缠,哪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应该充分展开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对学生的放任和迁就,而是把学生的

1

思想和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目标上来,让学生围绕目标展开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才是有效的互动。 3.一味追求结果,产生虚假互动

真实的教学互动应该是师生间的思维对话,放映的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然而,有些教师如果觉得学生的回答不符合他的想法,就一直提问或者引导学生直到出现令教师满意的答案为止。这种教学互动并没有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是肤浅的、虚假的。

4.参与人数偏少,成为个别互动

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优秀生”就已经给出答案或者提出问题,导致“学困生”以后再也不愿意思考。因此,教学互动也应该让“学困生”有话可讲,有话能讲,否则有悖于教学公平原则。

笔者所任教的一个班级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整节课都是一个学生在跟我交流,其他学生根本插不上话。这个学生思维确实很活跃,所提问题也切合教学内容,如果回避与该学生对话,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当他提出问题后,我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给其他同学一个机会;当他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时,我会建议我俩课后再交流,并且课后主动找他探讨。这样,个别互动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二、努力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话“能”讲

课堂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论坛,更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应该给每位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是关注特殊学生。通过对特殊学生的特别关照,让他们也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成为全体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 2.注重情感交流,让学生有话“敢”讲

2

新课程提倡师生平等,关键是心理平等。没有了心理平等这个基础,互动对话就不真实,或者流于形式。因此,要使教学互动得以进行而且有效,必须注重情感交流,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和尊重,努力建设自由宽松、心理安全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不怕因说错话而遭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耻笑。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暴露自己的思想。 3.注意情境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讲

我们知道每个人只有对自己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才会产生并发表意见和观点。因此,努力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原生态”的教学情景,是他们与情景融为一体,能促使他们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脑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使每个学习者对探究的课题都能够“有话可讲”。 4.重视思维互动,让学生有话“会”讲

教学互动的实质是通过“表达”和“倾听”为主的互动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感情上和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创造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从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实现师生与教材文本的互动,使教材进入不断变革和发展的生成状态,从而产生历史性嬗变,退化为崭新的形态。它们既是师生赖以启动对话互动教学基础的预设性文本,也是他们持续对话互动教学成果的生成性文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和倾听的习惯,更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身的观点的习惯,实现思维互动。 参考文献

1.黄甫全.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新内容体系与教材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6(1):6-14

2、杨章宏主编《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 3.刘砚平.课堂上的几个误区应禁行[J] .2004

4.周初霞.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J].生物学教学,2006,31(2):11-12 5.杜颖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J].中学生物学教学,1997(5):10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3w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