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克

更新时间:2024-03-24 12: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如实直书?这一口号的指引下,历史学家们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强调历史学的客观性,相信历史学也可以成为一门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因此,兰克所代表的传统史学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代表着19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兰克看来,历史著作的基础是史料;史料的准确无误得到了保证,也就保证了历史著作的真实性。他把各种历史事实看做是独立于史家的主观意识之外,只是简单地 出自那里,等待人们来收

集分类描述和解释;史家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能够获取这些历史事实。

历史学家除了要不遗余力的搜集挖掘史料,不仅是回忆录、日记、信函、外交报告、见证者的原初叙述等材料,还要对不同版本或同时代不同著作进行校勘,了解史料提供者的个人性格、人品学风、治史能力所处历史环境及其地位等多方面因素,以此来考订史料的真伪。他坚信用这种外证内证相结合的方法考证史料,通过语法体例等史料表现形式判别史料,就能形成对史料的正确 认识。这是兰克留给世人的最大史学财富。

虽然兰克多次强调历史撰述要如实直书,但这远不是兰克思想的全部。兰克的史料考证方法以及消除自我的撰述方式是其确立历史学的科学性的法宝。他把历史看做是没有被完全理解的神意的显现,所有的时代都同样可以在上帝面前说明它的发展是有其道

理的,而每一个时代都同样可以同上帝直接联系历史个案研究是特殊、具体的,而隐含在其中的内在趋向、上帝的神秘力量是一般性的无限的。历史学就是从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感知出发,最终触及到一般无限的内在趋向、神秘上帝的,历史学的科学性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的 。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相信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摒弃主观性,可以不带感情色彩的反映客观历史。但是我们会发现,从兰克到吉泽布雷希特,从阿克顿到莫诺,哪一位客观主义史学家的著作中不带 有道德感情呢?其次,客观主义史学还认为历史的研究目的仅仅在于如实直书,而不需要追求那个崇高的任务,即?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然而,事实是既没有哪一部著作真正完整地阐明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也没有哪一位客观主义史学家不在教导现在。其实,任何被人们承认的历史学家都拥有对过去行为的解释权,他的写作正是通过利用这种解释权指导着现实。 客观主义史学在未来的世纪里不可能很快就消失,重要的是它给史学留下了新的史学批判方法,再有就是历史学家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如何不使历史学成为权力的附庸?在何种程度上历史具 有客观性?这是客观主义史学带来的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史学独立地位确立的标志

1. 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对档案机构的建立与加强

2. 重大政治、军事和外交档案材料的公开

3. 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历史学协会等学术组织的成立和学术刊物的创立

4. 在大量史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史学理论与方法也形成了初步规模

5. 大学设立独立的历史系,建立培养历史专业博士生制度,历史学开始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 二、兰克史学的特点 1. 研究对象

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位的政治史是其主要内容,精英政治在西方史学中占主流 2. 方法论

·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力求应用原始资料 ·在表述上进行如实的、个别化的描述

·反对根据各种理论或抽象原则概括历史。史学之所以为史学,就在于它拒绝一切归纳、综合、概括等一般性方法 ·强调对历史过程和现象的?领悟?。 3. 认识论

在历史认识上强调依靠?直觉?。其特性是:

·坚信史学家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考证与鉴别便可以再现真实的历史

·相信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与写作中可以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做到绝对客观

?历史学是‘不简单的科学’?——库朗热 ?史学是不折不扣的科学?——柏里

三、兰克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遇到的挑战 1. 兰普莱希特争论 1891《德意志史》 《文化史的方法论》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3. 历史哲学家们对兰克史学的反思与批判

代表人物:【德】狄尔泰(Wilhem Dilhey, 1833~1911) 【德】李凯尔特(H. Rickert, 1863~1936) 【意】克罗齐(Benedetto Crose, 1866~1952)

【英】屈威廉(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1876~1962) 【英】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 1889~1943) 主要观点:

·反对将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反对客观主义,认为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不可能完全?排除自我?。

·?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于往昔的客观认识只有通过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才能得到。?

4. 随着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兰克史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不断遭到挑战 斯宾格勒(Oswald Spegler, 1880~1836):《西方的没落》(1917)

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历史研究》(1934)

四、史学家对兰克史学评判的核心问题 1. 狭窄的研究领域——政治史研究 2. 单一的史学方法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日期:2013-04-01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钱乘旦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

钱乘旦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澳门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化研究、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等。主要著作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

《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等;主编《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级?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民族国家是西方崛起的法宝,因为有了民族国家,西方才走上近代发展的路。可是当全世界都看明白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并试图模仿时,西方人却要告诉其他人:民族国家要不得,应当抛弃!当他们高调谈论‘人权高于主权’时,其实是在否定民族国家的当代合法性,也就是否定非西方国家的主权独立身份,从而以另一种方式维护西方的霸权。在这个背景下,全球史是有可能被西方的意识形态专家们所利用的:当民族国家的历史不存在时,民族国家自身的存在也就成问题了。但正直的历史学家们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提倡全球史,恰恰出自于对西方中心论的真诚的反思。?

兰克史学传统

20世纪?新史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史学界、学术界已经不生疏。但有一个问题:所谓?新史学?的各流派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人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充分,一般人也很少意识到。我试图对此进行一下梳理,就必须从兰克说起,因为他是出发点。兰克对西方史学以至于全世界历史学都造成了

很大影响。但是关于兰克,我们知道什么?很多书都说兰克是?科学的历史?的创始人。所谓?科学的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历史看成?科学?,像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一样。既然是科学,就是有规律和内在逻辑的,通过科学手段可以发掘这些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另一层含义是从方法论角度谈论历史,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能恢复人类历史,做好历史研究。很多人说兰克是?科学的历史?的创始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兰克认为,历史有其发展方向,这一点与西方史学界的先辈们没有很大区别,西方历史学很早就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有发展方向的,从而存在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想法在中世纪基督教史学中就存在,认为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由必然性所限定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目标。按照基督教的思想,人类历史的终极走向是天国,历史是要按上帝意志发展的。理性主义盛行后,尤其是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理性主义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但人们仍然认为历史是有固定方向的,其路径早就被设定了,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规律,人类改变不了历史规律,也改变不了历史走向。

兰克在这一点上继承了西方的思想传统。和黑格尔一样,他认为历史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在西方文明中表现出来。兰克的创造在?科学地?研究历史上,由此他开创了?科学的历史?。在兰克之前,历史学都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但是用一种非常严谨的方法研究历史、规范其研究方式、把历史学当作一个专业,却

是从兰克开始的。之前的历史学著作则比较随意,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都是这样。你不知道这些记录的来源和出处,无法判断其真实性,也不知道它们运用了哪些史料,或者根本就没有史料、而只是凭道听途说甚至想象。比如?霸王别姬?,威武悲恸、气壮山河,但后人却无法求证。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的《英国史》写到光荣革命,也是生龙活虎,但也无法验证。中世纪的西方编年史有很多是修道院修士们所写,一部分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但也有部分是听说的。中国古代后来编修?正史?,倒是要用《起居录》这一类文字记载,不过也没有一定的规范。兰克却提出,写历史要非常准确、完全真实。为此他制定了一套规范,要找到非常可靠的资料、文书、档案,证明是非常坚实可靠的内容,才可以当做写作素材。使用可靠史料是恢复真实历史的基本出发点,而判断史料的可靠性,就需要依靠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这样一来,历史研究就变成科学了,通过使用科学方法而写出真实的历史。在兰克时代,有不少历史学家都有类似看法,但兰克是他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后来很多人说,兰克之前的历史学或历史学著作都是非专业、业余的;兰克之后,历史学才成为学科,历史学家也成了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兰克不愧是一代宗师,改变了西方史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史学,随着西方崛起和话语优势,西方的研究方法也传播到了整个世界。

但到此为止,我们对兰克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科学的历史?

上,这不够、也不完整。兰克的历史传统还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政治史。兰克的历史必定是政治史,因为根据他的要求,人们只能写政治史。什么是坚实的史料?他说得很清楚:档案馆里白纸黑字的档案才是可靠的,用这些确凿无疑的史料才能写出真实的历史。可是用档案写出的历史必定是政治史,因为档案收藏在外交部、殖民部、政府档案馆,记载的都是与政治相关的活动,所以,如果把兰克作为楷模,按兰克的要求研究历史,就只能写出政治史,当然政治包括军事、外交、战争、殖民等内容。兰克的历史也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兰克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是民族国家在西方如日中天的时代。西方的崛起是在民族国家形成的时刻开始的。兰克那个时代,欧洲以及北美的民族国家基本形成,借助民族国家的力量,西方突飞猛进,占取历史优势。民族国家对西方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它崛起的前提条件。但兰克又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德意志当时还没有统一,他一生希望祖国统一,因此兰克史学一方面体现西方人对民族国家的重视,另一方面又体现兰克自己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渴望。

所以兰克的历史是科学的历史、政治的历史、民族国家的历史,这是兰克传统的三根支柱。兰克和其他人一样,生活在他的时代,表达着他那个时代的愿望和思考。前面说过:兰克史学一出现就震动学术界,它很新,仅凭一个?新?字就能打动许多人,况且兰克史学充分表达他那个时代的追求和抱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但是,兰克史学从形成起就有问题,三根支柱都不可

靠。兰克说:只要有坚实的史料,就能写出真实的历史。可是,史料真的能?坚实?吗??科学的历史?是否能存在?一旦这样去思考,就会发现兰克传统问题很大,绝没有把历史学带到无可逾越的顶点。由此去看20世纪?新史学??新?在哪里,就一目了然了。

对兰克史学的背离

兰克史学出现不久,就开始有不同于兰克的其他史学出现了。经济史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盛行,这离兰克时代并不远。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变化的历史,放到兰克背景下来理解,经济史就是对兰克史学的背离,它不讲政治,只讲经济。经济史在今天看来已经变旧了,但相对于兰克史学而言,它又是?新?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史观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他们都把?文明?看作历史研究的客体对象,在他们笔下,历史是文明史,而不是国家史。文明多种多样,比如汤因比说有21种不同文明,其中6种是原生的,另外15种是续发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兴衰盛亡。放到兰克背景中去考察,就会发现文明史观突破了民族国家的范围,民族国家在文明史关照下不仅不处于中心地位,甚至不表现出重要性;它研究的内容也不只是政治,而涉及更多方面。并且,无论兰克还是黑格尔,他们对历史变化都有相同的看法,即人类历史是线性和单向发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文明史观却认为所有文明都有始有终,

不存在时间先后,也无所谓高低,历史运动的轨迹是转圈——从生到死,这是一种循环史观。在这些方面,文明史观都是对兰克史学的背离,由此造成很大轰动。作为一种新思想,文明史观对兰克史学传统形成重大冲击。

但更大的冲击还在后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年鉴学派出现了,这次冲击再次波及整个世界,改变了人们对历史和历史学的看法。年鉴学派第二代掌门人布罗代尔提出?总体史?的概念。意思很简单,就是历史包罗万象,而不仅仅是政治史。按照布罗代尔的说法,历史有三个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个人空间。地理空间从宇宙行星开始,到气候、海洋等,人类习俗、规范,都是影响历史的因素。地理空间是一个巨大的范围,它的作用时间是以万年、百万年计算的。社会空间较小,是一个中间层次,包括人类的经济状态、社会状态、制度变化等,这些也是影响历史的因素,作用时间以千年、百年计。最小的空间就是个人空间,每个人在历史舞台上表演,而这些表演却让历史学家最感兴趣,所以大部分历史学家包括兰克在内,都津津乐道谈论这些,以为这些就是真正的历史。但在布罗代尔看来,个人空间最微不足道,对历史发展而言最没有意义,因为它最不能决定也不能解释历史的走向。个人空间以年、日,甚至小时计,转瞬即逝。布罗代尔还提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概念,这些是我们熟悉的。布罗代尔的历史是宏观的历史,它试图构筑一个庞大无比、包罗万象的宏观体系,以此来囊括人类整个历史。可以看出,年鉴学派

不仅否定了兰克的政治史,也否定了兰克的民族国家史。人们对历史的理解被大大扩充了。在布罗代尔看来,什么都是历史。年鉴学派对后来的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以后出现的许多?新?史学,包括社会史、环境史、心态史、妇女史、城市史等都受年鉴学派影响,这些都不在兰克的史学传统范围内,是布罗代尔的?总体史?把它们召唤到历史学中来的,?总体史?几乎要把兰克史学淹没。到这一步,兰克传统只剩下?科学的历史?可以勉强自保,历史学家们仍然相信历史学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这大概就是兰克为什么只被看作是?科学的历史?的奠基人的原因所在。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变化却完全改变了这种状态,到20世纪下半叶,从1960年代开始,一些新流派出现了,在更大程度上背离兰克,而和年鉴学派有更多的承继关系。首先是社会史,在1960年代很受青睐。社会史有两种形式,一种关注人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威廉,其代表作《英国社会史》记述了英国各时代人们的穿衣、进食、居家、出行等,完全是生活历史。这种形式在社会史刚开始流行时比较常见,后来不成主流;主流是稍后出现的另一种形式,它对人类过去所有的活动都非常关心,尽力发掘,唯独不写政治史,即便写,也是一带而过,并且注重它的社会层面,比如政治运动的阶级构成等。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没有政治的人类历史,可以把英国历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看作这种形式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英国社会史》就是没有政治的英国历史。社会史刻意不写政治,是对兰克政治

史传统的蓄意扬弃,它同时又部分抛弃了兰克的?科学的?历史学方法,因为社会史使用的史料不那么可靠和?坚实?,不能按兰克的要求只使用政府的档案资料,作为?自下而上的历史?,它只能使用普通老百姓留下来的东西,有些还不是文字,比如器具、风俗习惯等。社会史偏爱使用这些东西,这就对?科学的历史?造成冲击,兰克的?科学?方法也被突破。社会史和布罗代尔的?总体史?有承继关系,因为它也强调历史内容的整体性,但它抛掉了布罗代尔的宏大体系,而注重人类活动的许多细节;它注重描述,而不是解释,所以许多社会史著作有精彩的叙述,却缺乏理论架构。

1980年代新文化史盛行,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新文化史之所以?新?,是因为过去的文化史显得?老?。文化史在西方史学传统中很早就存在,比如伏尔泰写过《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布克哈特写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都很有名。?老?文化史着眼于群体,注重群体的文化现象,例如民族的文化特性、阶层的文化表现等,试图挖掘和解释重大的文化题材。新文化史则注重个人,尽心发掘细微的个人琐事,这些事在以前的历史书中是没有地位的,尤其在兰克的政治历史中不会被人注意。新文化史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娜塔莉·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书中素材也曾被以前的历史学家注意过,因为它保留在法庭审判记录中,只是戴维斯给它以新的解释。戴维斯推翻了档案所显示的结论。从逻辑上看,戴维斯的解释是说得通的,但依照兰克的史

学传统,却不能被专业历史学所接受,因为没有史料依据,只是作者的推测。戴维斯彻底否定了兰克的?科学的历史?,以此办理,历史研究就不必依赖史料了,写历史等同于写小说。兰克传统到她这里荡然无存,因为这样的历史既不是科学的历史,也不是政治的历史,更不是民族国家的历史。戴维斯不仅挑战了兰克传统,甚至挑战了历史学最基本的原则,即?求真?。

但是《马丁·盖尔归来》却被许多人叫好,戴维斯也当选为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这种现象表现了历史观念的转变。新文化史背后有一种观念支撑,即后现代史学观念。从哲学层面看,历史学向来就有一块软肋,即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不可被经验所证明,然而用经验证明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恰恰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基本支撑点。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事,可是过去的事一旦发生,就再也不能被后来的人所亲身经历,也就不可能被任何人用经验证明它的真实存在。历史是不可被恢复的,历史学只能依靠史料来做研究。但史料是真实的吗?谁能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兰克说只要能找到可靠的史料,就能写出真实的历史,但人们恰恰没有办法证明史料所记载的情况绝对可靠、真实,因此在一些人看来,所有的历史书都只是推测。这是一种后现代的历史观,代表性人物是海登·怀特、弗兰克·安克斯密特等。新文化史学家就是按这种思维进行创作的,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好看、抓住读者,而不是确切无疑,所以历史学等于文学,历史写作等于文学创作。

我不赞成后现代主义的极端说法。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尽管新文化史成绩斐然,对当代史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它把小人物搬上了历史舞台,从根本上颠倒了自上而下的历史,但是那种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倾向却不值得赞赏,那种挑战历史学基本底线的做法也不值得推崇。此外,新文化史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它把历史彻底碎片化了。关注小人物和小故事并不是坏事,但否定历史学的宏观体系、不屑于对历史的阐释与理解,只追求好听、好看、好玩,历史的现实意义和借鉴功能就被否定了。新文化史和后现代主义历史思潮确实有其独特的视角,不过也都走得太极端。但无论怎样,新文化史是彻底背离了兰克传统,把兰克史学的三根支柱都拧断了。 ?新史学?中最新出现的流派是全球史,它从1990年代起风靡全球,至今仍有极大影响。许多历史学家看好全球史的观察视角,认为它可以取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在全球史出现之前,人们通常用纵向思维方式来观察历史,认为事情的因果关系体现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可是全球史认为,横向的原因也许更重要,相距遥远而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一些事,彼此之间也许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公元前在亚洲腹地发生的事——汉帝国打败匈奴,到公元后几百年却在西部欧洲展现后果:匈奴西

迁引发?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迁徙引发?蛮族入侵?,蛮族入侵又造成西罗马帝国解体,西罗马帝国的解体结束了西方的古典时代,开始了长达一千年的所谓的?中世纪?。在全球史看来,历史从来就是跨地区的,整个世界彼此互动,如果把眼光局限在民族国家的狭小范围内,就看不清历史的整体形象。全球史强调各地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主张跳出民族国家的范围,在全球的视野下观察历史。这为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庞大无比的新空间,而这个空间是以前的历史学家们没有意识到的。所以,全球史填补了历史学研究中一个巨大的空缺,因而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可是把全球史放到兰克传统下进行考察,很容易看出:它既不是民族国家史,也不是政治史,它的研究范围无比宽阔,远不是兰克传统所能容纳的。从写作规范上看,它并不强调第一手史料,不把史料的?坚实性?作为前提,在这一点上,它更像是布罗代尔的?总体史?。但是全球史和新文化史不同,它试图构建一个整体框架,把一块块历史碎片粘合成一个全球的体系,在这一点上,它又和布罗代尔异曲同工,只不过各自建立的体系不同而已。所以全球史是又一个宏大叙事、宏观的历史。通过讲述全球的历史,全球史真诚地否定西方中心论,它认为世界各地发生的事都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下;全球史学家——像斯塔夫里阿诺斯、本特利、麦格尼尔等人确实反对西方中心论,希望通过他们的陈述,表达文明平等的理念。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全球史有一个时代背景,即西方

认为它已经越过了民族国家的时代,而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了、甚至成了反动的东西。这对非西方国家有重大的杀伤力。民族国家是西方崛起的法宝,因为有了民族国家,西方才走上近代发展的路。可是当全世界都看明白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并试图模仿时,西方人却要告诉其他人:民族国家要不得,应当抛弃!当他们高调谈论?人权高于主权?时,其实是在否定民族国家的当代合法性,也就是否定非西方国家的主权独立身份,从而以另一种方式维护西方的霸权。在这个背景下,全球史是有可能被西方的意识形态专家们所利用的:当民族国家的历史不存在时,民族国家自身的存在也就成问题了。但正直的历史学家们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提倡全球史,恰恰出自于对西方中心论的真诚的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b7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