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和投喂技术的研究现状

更新时间:2024-05-27 04: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和投喂技术的研究现状

王常安,徐奇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哈尔滨 150070)

摘要:阐述我国冷水性鱼类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需求和投喂技术的研究现状并与国外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最后,简述我国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和投喂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和投喂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投喂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3.73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of Nutrients Requirement and Feeding of Coldwater Fishes in China

WANG Chang-an, XU Qi-you

(Heilongjiang River Fisheries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Harbin 15007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nutrients requirement such as proteins, lipids, carbohydrates, vitamins and minerals and feeding was demonstr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utrients requirement and feeding in coldwater fishes was described, meanwhile, the detailed opinions were submitted. Keywords: Coldwater fishes; Nutrients requirement; Feeding Correspondingauthor: XU Qi-you.E-mail:xuqiyou@sina.com

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种类多为鲑鳟鱼类和鲟鱼类,其具有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无肌间剌、易加工等优点。目前养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冷水资源丰富的地区[1],是这些地区优质的水产品。然而,我国在冷水鱼的营养和饲料研究方面投入较少,如鲟鱼、虹鳟等冷水鱼饲料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这严重影响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2]。1920年美国研究者开始了虹鳟的营养学研究,奠定了冷水性鱼类营养饲料研究的基础[3]。随着全球饲料的发展,鲑鳟鱼类的养殖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扩大规模,渔民也开始利用屠宰场下脚料和谷物的副产品自行配制软颗粒料进行投喂[4]。在我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98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颗粒饲料厂,并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虹鳟的饲料和添加剂配方,自此我国开始出现了虹鳟的全价硬颗粒饲料。鲟鱼20世纪80年代初规模化养殖成功,其营养和饲料的发展要滞后于鲑鳟鱼类,资料较少。至今,我冷水性鱼类的营养和饲料生产只是初步达到社会化、商业化的水平。引进的鲑鳟鱼 收稿日期:2011- 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冷水性鱼类养殖产业化研究与示范(201003055);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1103)。 作者简介:王常安(1981-),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E-mail:gordoncase@126.com 通讯作者:徐奇友(1969-),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E-mail:xuqiyou@sina.com

类如虹鳟、金鳟、山女鳟等营养需求标准和投喂技术多数参照国外标准,只是根据地区差异稍作调整,造成饲料系数高,生产效率不高。土著种如施氏鲟、哲罗鱼、细鳞鱼等营养标准和投喂策略等均未建立。因此,我国对冷水性鱼类营养的研究和开发十分迫切。本文拟将我国冷水性鱼类的营养需求和投喂技术研究现状加以归纳,以供参考。

1营养需求

鲑鳟鱼类大多为肉食性鱼类,而鲟鱼则是动物食性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它们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需求量较高,因此,冷水性鱼类饲料的能量较高。鲟鱼还具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其在物种进化上具有原始性,消化系统结构独特,既有软骨鱼类的瓣肠,又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营养需求也有其独特之处[5]。

1.1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是动物生长发育、繁殖和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营养素,然而饲料中过量添加蛋白质,多余的蛋白质作为能源而消耗。对于鱼类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来说,需要确定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蛋白质的需要量,但鱼类对蛋白质需求与水温、生长阶段、繁殖状态、饲料的能量水平等有关,因此,很难对鱼类的蛋白质需要作精确估计。冷水性鱼类需要较高的蛋白质,一般占饲料的30%~50%。表1列出我国主要养殖冷水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

表1冷水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

鱼类 虹鳟

规格 仔鱼 稚鱼 成鱼 仔鱼

金鳟

稚鱼 成鱼 亲鱼

哲罗鱼 细鳞鱼 施氏鲟 中华鲟 西伯利亚鲟

稚鱼 幼鱼 亲鱼(夏季) 亲鱼(冬季) 3~12g 8g 幼鱼 22~47g

最适蛋白质含量% 45.0~50.0 42.0~48.0 35.0~40.0 48.0~55.0 46.0~50.0 43.0~45.0 46.0~50.0 42.0~50.0 48.0~55.0 35.0~40.0 35.0~40.0

39 35.7~41.0 35.4~49.1

40

陈声栋等,1996[9] 温小波等,2003[10] 肖慧等,1999[11] Médale等,1995[12] 张辉, 2008[8] 徐奇友等, 2007[7]

王玉堂等,2002[6]

文献

Ronald, 2002[4]

与其他鱼类一样,冷水性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而且氨基酸要平衡,当限制性氨基酸缺乏时,冷水性鱼类极易出现营养性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目前,大多数冷水性鱼类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数据仍缺乏,基础饲料中可消化氨基酸可参照体氨基酸组成或其他冷水鱼类的氨基酸需要来确定。评估鱼类的氨基酸需要量以不同的蛋白源及水平、不同的基础饲料、不同鱼体大小和不同的处理标准来研究氨基酸的需求量,其结果都是不相同的[13],因此,目前的数据仅是推荐量。Ronald(2002)推荐虹鳟的必需氨基酸需求量为(g/100g基础饲料/d):精氨酸,2.0;组氨酸,0.7;异亮氨酸,0.8;亮氨酸,1.4;赖氨酸1.8;蛋氨酸+胱氨酸,1.4;苯丙氨酸+酪氨酸,1.8;苏

氨酸,0.8;色氨酸,0.2;缬氨酸,1.3。我国研究者对鲑鳟鱼类氨基酸需要量研究很少。杨俊玲等(2010)采用析因法以高生物价的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的蛋白饲料和无蛋白饲料饲养哲罗鱼(6.8~7.3g),通过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鱼体氨基酸的组成,研究氨基酸的增重需要和维持需要,并计算哲罗鱼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g/100g体重/d)分别为:苏氨酸(Thr)0.040,缬氨酸(Va1)0.041,蛋氨酸(Met)0.027,异亮氨酸(I1e)0.034,亮氨酸(Leu)0.067,苯丙氨酸(Phe)0.035,赖氨酸(Lys)0.068,组氨酸(His)0.110,精氨酸(Arg)0.050,色氨酸(Trp)0.007[14]。鲟鱼的氨基酸需求研究不多,其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通常以鱼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来估算;幼鱼的必需氨基酸需求常以鱼卵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来估算[15]。Kaushik等(1991)用测量日增重的方法来评估体重22g西伯利亚鲟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结果如下(mg/kg体重/d):精氨酸,2.8;组氨酸,1.1;异亮氨酸,2.1;亮氨酸,3.2;赖氨酸,5.4;苯丙氨酸,1.5;苏氨酸,2.2;缬氨酸,2.3[16]。鲟鱼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需求不同。Kaushik等(1989)发现,不同体重的西伯利亚鲟(30g和1000g)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不同[17]。因此应对不同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冷水性鱼类营养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

1.2能量

冷水性鱼类的基础饲料配方能值一般为16.6~21MJ/kg。由于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均可作为能量物质,冷水性鱼类又可较好的利用蛋白质和脂肪,因此,可减少基础饲料蛋白质含量,提高脂肪的添加比例,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我国在冷水性鱼类能量分配和利用和能量需要的资料有限。Cui等(1996)给不同规格的白鲟(2.4g,11.1g和22.5g)投喂不同数量的摇蚊幼虫,研究白鲟的能量需要。结果显示,随着基础饲料的增加,白鲟的生长速度呈线性变化,在供给充足基础饲料时,饲料效率最高。供给充足基础饲料时,白鲟的生长率随着鱼体的生长而下降。通过排泄损失的能量占食入能量的3.2%~5.2%,内源氮在排泄物中所占的比率随着基础饲料配额增加而下降。在供给充足基础饲料的情况下,有64.9%的代谢能用于新陈代谢,只有35.1%用于生长[18]。

1.3脂肪和脂肪酸

与温水性鱼类相比,冷水性鱼类对脂肪的利用能力较高。近些年的发展,鲑鳟鱼类的高能基础饲料脂肪含量由25%~30%提高到35%~40%[19],而我国鲑鳟鱼类饲料的添加水平在20%~30%。徐奇友等(2007)采用双因素研究了哲罗鱼稚鱼的脂肪需求量,结果显示,20%脂肪水平饲料组相对15%和10%饲料组生长效率较高[7]。鲟鱼饲料中最佳脂肪添加量仍未确定。Hung等(1997)对110g的白鲟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使用高能鲑鱼饲料的脂肪含量分别为25.8%、30.4%、35.7%和40.2%,蛋白能量比分别是22.7、20.2、17.8和14.4。饲料中脂肪含量在25.8%~35.7%时,生长速度和饵料系数没有明显变化,但如果脂肪添加量在40.2%表现为下降[20]。脂肪添加量在25.8%~35.7%时鲟鱼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这说明鲟鱼能有效利用脂肪含量高达35.7%的饲料。我国研究人员对鲟鱼的初步研究表明,鲟鱼的脂肪添加量为5%~12%[21]。

鲑鳟鱼类饲料中应添加低熔点的脂肪,因为饱和脂肪消化率很差。鲟鱼则对脂肪的来源没有特别要求。Hung等(1991a)进行了不同来源脂肪对美洲鲟的促生长效果试验,在饵料中分别添加玉米油、鳕肝油、猪油、豆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以及玉米油、鳕肝油和猪油(1:1:1)的混

合油,喂养体重32-49g的美洲鲟8周,结果生长没有明显的差异[22]。另外,哲罗鱼对脂肪源可能也没有特别要求。王炳谦等(2006)研究不同比例(5%,10%和15%)豆油取代粗制鱼油对哲罗鱼(7~8 g)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成活率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豆油比例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都得到提高。不同处理体成分中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豆油作为脂肪源可以完全代替鱼油用于哲罗鱼饲料生产[23]。

冷水性鱼类的摄食的高能基础饲料不仅影响鱼体的生长、体成分,而且还可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营养物质向环境中排放。Johnsen等 (1993)发现,把基础饲料的脂肪含量由22%提高到30%,排入环境中的氮的量可以减少35%,有机物质减少2%,磷减少22%[24]。

普遍认为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下能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柔韧性和通透性。鲑鳟鱼类自身不能合成n-3和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鲑鳟鱼饲料中要含有1%~2%的不饱和脂肪酸,通常的做法是在饲料中4%~5%海洋鱼油,以防止缺乏症的发生。对鲟鱼的研究表明,鲟鱼也不能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25],而且鲟鱼的最适脂肪酸需要量至今仍未确定。

1.4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在饲料中可作为能量物质,大多数鱼对基础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吸收和代谢的能力是有限的。鲑鳟鱼类自然觅食中以蛋白食物为主,且消化道淀粉酶活性远低于杂食性鱼类,因此,其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应较差。鲑鳟鱼类适宜的需要量应低于20%,粗纤维在饲料中不能高于5%,仔稚鱼期粗纤维含量应控制在2.5%以下[26]。鲑鳟鱼类商品饲料中主要有2种形式的碳水化合物:淀粉和非淀粉多糖。饲料中添加淀粉主要是在膨化过程中起粘结和膨涨的作用。淀粉必须通过糊化以提高利用率,因为鲑鳟鱼类水解糊化淀粉的能力有限,可能由于小肠中α-淀粉酶的活性很低[27]。非淀粉多糖主要来自植物性饲料,比如谷物和豆类。不溶性非淀粉多糖,如纤维素,主要作为胃和肠道的填充物,并不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28]。可溶性淀粉多糖,如谷物中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豆类中的果胶和酸性多糖,提高了食糜的粘度和粪便中含水量,降低了脂肪和脂溶性物质的消化率。

在我国,鲟鱼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添加量一般为20%~30%。中华鲟幼鱼饲料中最佳糊精含量为25.5%[23]。鲟鱼与其他鱼类不同的是,鲟鱼能较好的利用单糖。白鲟对D-葡萄糖、半乳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生玉米淀粉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是:99.4%,99.8%,53.9%,99.9%,57.1%,35.8%和31.8%[29]。Kaushik等(1989)认为90~150 g的西伯利亚鲟不能利用生淀粉。用糊精或挤压过的玉米代替部分生淀粉能提高鲟鱼的生长速度[19]。Deng等(2000)应用这些新技术对鲟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饲喂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后6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达到峰值。葡萄糖组的鲟鱼血浆葡萄糖水平较高,而生淀粉组的较低。麦芽糖组、糊精组和淀粉组之间尿葡萄糖排泄量并无差异,葡萄糖组尿葡萄糖排泄量稍高,但排出量不足强饲量的1%[30]。最适合白鲟的饲料D-葡萄糖水平是21%,与D-葡萄糖水平0~14%相比,D?葡萄糖为21%~35%时脂肪合成和肝糖原合成高[31]。

1.5维生素

我国冷水性鱼类的维生素添加主要参考NRC(1993)鲑鱼标准。虽然,这些数据可供参考,但有不同品种、地域的差异等势必造成较大的误差。总的来说,鲑鳟鱼类在脂溶性的维生素中(A、D、E、K),维生素A和E最受关注。维生素C是鲑鱼中研究最多的水溶性维生素,但只有少量B族维

生素确定了需要量。鲟鱼维生素需要量的研究开展得较少,目前仅研究4种维生素(复合VB,VC,VE,胆碱)的需要量。高强(2006)认为维持中华鲟最佳生长的饲料VC含量为108.5mg/kg,肝脏中VC含量达最大时饲料VC添加量为309.4 mg/kg,肌肉中VC含量达最大时饲料VC添加量为273.3 mg/kg[32]。Hung等(1991a)推荐白鲟饲料中VC的添加量为0.4%~0.6%[24]。西伯利亚鲟和湖鲟能自身合成VC,因此饲料中无需添加[33]。对杂交鲟的研究显示,其饲料中也不需要添加VC[34]。文华等(2008)对施氏鲟以特定生长率与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施氏鲟幼鲟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需要量为187.4 mg/kg[35]。Hung等(1991b)研究表明, 鲟鱼饲料中最佳的氯化胆碱需求量为0.2%~0.4%[36]。此外,鲟鱼摄食缓慢,饲料中一部分维生素会在水中溶失,因此,鲟鱼饲料维生素的添加量应比实际需求高。表2列出几种冷水鱼类的维生素需求情况。

表2 几种冷水性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每kg基础饲料中含量) 维生素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维生素B5 烟酸 生物素 叶酸 维生素B12 维生素C 胆碱 肌醇 资料来源

虹鳟 2500 IU 2400 IU 50 IU R R 4mg 3mg 20mg 10mg 0.15mg 1mg 0.01mg 50mg 1000mg 300mg Ronald, 2002[4]

大西洋鲑 2500 IU

红点鲑 5000 IU 2600 IU 250 IU 26.3 mg 15.8 mg 30 mg 150 mg 200 mg 1.4 mg 13 mg 0.2 mg 300 mg 2000mg 450 Olsen等,2000[37]

1 mg 7mg 6mg 20mg 2 mg 50 mg 800 mg 300 mg NRC,1993[14]

1.6矿物质

鲑鳟鱼类与其他所有的鱼类一样,可从饲养的水域中获取其机体所需的但除磷和碘以外的矿物质,由于磷和碘在水中的浓度尚不能满足鱼的需求[2]。淡水中生长的鲑鳟鱼类来说,在基础饲料中补充磷来满足磷的需要很重要,但不能过量,因为磷是淡水中植物生长的第一限制性因素。饲喂磷的形态不同,磷的有效性也有很大差别。如植物饲料中植酸磷对鲑鱼的有效性很低,而无机磷酸盐的有效性几乎为100%[38]。鱼骨中磷的有效性是磷酸钠的一半,而磷酸一钙和磷酸二钙的有效性介于钠盐与骨粉之间[39]。总的来说,鲑鳟鱼类对饲料中总磷的需要量约为0.6%。

鲟鱼矿物质需要量的研究开展得较少,仅有硒和磷测定了需要量。Tashjian等(2006)研究了白鲟对硒的需要量。经过14周的饲养试验后结果显示,饲料中硒的添加量在0.05~1.2mg/kg时鲟鱼的生长无明显差异,与添加量为0.3,1.0和1.2mg/kg饲料组比较,不添加组的生长速度较慢[40]。文华等(2008)通过生长试验测定维持史氏鲟幼鲟最佳生长和骨骼磷水平,饲料中磷的需要量为0.88%~1.00%[41]。

2投喂技术

鱼类的投喂技术一直是水产养殖业的研究重点,在很多时候,投喂甚至比饲料本身更为重要,这直接影响饲料的转化率、鱼类的生长速度、经济效益及废物的排放。冷水性鱼类投喂技术相对其他鱼类来说较为先进一些,但我国在实际生产中投喂仍靠个人经验,而不考虑环境因素、个体大小和饲料特性,忽视鱼类的摄食节律,任意的增减投饲频率,常常出现投喂水平不当的现象。鲑鳟鱼类目前已经建立了动态的投饲表,但我国冷水性鱼类研究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不多,至今,很多的土著种如哲罗鱼、细鳞鱼、鲟鱼等投喂技术尚未建立。我国对冷水性鱼类投饲管理方面关注较多的阶段是仔稚鱼阶段,这期间投喂的关键技术是把摄食活饵的鱼苗驯化转食人工配合饲料(仔鱼孵出后以吸收内源性营养为生,在卵黄囊消失后过渡到混合营养期,而后进入外源性营养期,主要摄食浮游生物)。混合营养期仔鱼开口摄食,要进行投喂。首先要投喂活饵如切碎的水蚯蚓、水蚤等,当鱼苗达到一定的规格后驯化转食人工配合饲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近年来研究表明,鲟鱼[42]、哲罗鱼、细鳞鱼可完全采用全人工饲料开口,成活率达到80%以上。这对减少劳动力,提高苗种质量,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2.1投饲时间

鱼类的摄食具有特定的生理节律性。投喂时间应建立在鱼类摄食节律的基础上,选择鱼类摄食的高峰时间段,而避开摄食低谷时间段。对于仔稚鱼培育来说,掌握鱼类的摄食节律,确定最适的投饲时间,可以减少水质的污染,提高苗种的成活率[43]。目前,鲑鳟鱼类的投饲表随已建立,但适宜投喂时间的研究不多。Sunil等(1991)对网箱养殖的大西洋鲑研究表明,基于摄食节律的投饲,鱼体摄食很旺盛,饲料转化率较高。关于鲟鱼的最适投喂时间的方面,还未见相关报道[44]。冷水性鱼类的投喂技术虽然取得很大的进展,然而,最适投喂时间的确定需要加强,以提高饲料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2.2投饲频率

鲑鳟鱼类一般均有胃,因此,对于大规格鱼来说,投饲频率相对较低,日投喂2次基本满足需要,但仔稚鱼类投喂需要较高的投饲频率,以使鱼均能摄食。鲟鱼可能需要连续投喂,对高首鲟的研究表明,连续投喂的生长效果最好[20]。最佳投饲频率反应了鱼对能量的需求状况和通过胃肠道的速度,最佳投饲频率由鱼体大小和水温来确定,从这点来说,规格较小的鱼和水温最适合生长时饲喂频率最高。目前认为,投喂频率影响鱼类生长的观点主要有3种 [4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摄食增加,饲料转化率不变;饲料转化率提高;饲料转化率下降。投喂频率对鱼类消化能力、体成分的影响因鱼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2.3投饲率

投饲率直接影响养殖效果。投饲率低,会导致水产动物摄食不足,生长速度下降;投饲率过高则造成饲料浪费,污染水体。鱼体适宜的投喂率主要由体重和水温决定,根据这两个因素和已知的饲料效率,可对冷水性鱼类进行合适的投喂[46]。Cui等(1994)用经验模拟法的制定了高首鲟投喂表[20]。这种方法通过在饥饿和最大摄食率之间设计不同的摄食水平,建立起生长率与摄食水平之间的回归关系式,然后设计一系列环境因子(体重、水温)下的摄食水平实验,建立最佳基础饲料水

平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关系式,计算出不同温度、体重下鱼体每天所需的投喂量,制定投喂表

[48]

。 Cho(1992)依据饲料中营养素含量、生物可利用能及鱼体的蛋白和能量沉积数据,运用鱼类

生物能量学模型探讨了鲑鳟鱼类的基础饲料水平确定方法,并依此方法制定了虹鳟的投喂表[47]。冷水性鱼类中有的种类其投饲标准虽然得到建立,但养殖者必须精确记录鱼的实际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以此来调整饲料配方。表3列出网箱养殖虹鳟的投饲表以供参考。

表3 虹鳟鱼的投饲表

鱼重量 (g) 0.53 1.3 2.6 4.6 7.5 11.4 16.4 23 31 41 52 66 81 98 120 142 168 197 239 267 303 350 378 413 454 504 568 650 757 908

8.3 3.50 2.63 2.10 2.75 1.50 1.31 1.17 1.05 0.95 0.88 0.81 0.75 0.70 0.66 0.62 0.58 0.55 0.53 0.50 0.48 0.46 0.44 0.42 0.40 0.39 0.38 0.36 0.35 0.34 0.33

9.4 4.29 3.22 2.58 2.15 1.84 1.61 1.43 1.29 1.17 1.07 0.99 0.92 0.86 0.81 0.76 0.72 0.68 0.64 0.61 0.59 0.56 0.54 0.52 0.50 0.48 0.46 0.44 0.43 0.42 0.40

10.5 5.09 3.82 3.05 2.54 2.18 1.91 1.70 1.53 1.39 1.27 1.17 1.09 1.02 0.95 0.90 0.85 0.80 0.76 0.73 0.69 0.66 0.64 0.61 0.59 0.57 0.55 0.53 0.51 0.49 0.48

水温Water temperature(℃) 11.7 5.88 4.41 3.53 2.94 2.52 2.21 1.96 1.76 1.60 1.47 1.36 1.26 1.18 1.10 1.04 0.98 0.93 0.88 0.84 0.80 0.77 0.74 0.71 0.68 0.65 0.63 0.61 0.59 0.57 0.55

12.8 7.03 5.30 4.24 3.54 3.03 2.65 2.36 2.00 1.93 1.67 1.63 1.52 1.34 1.33 1.25 1.18 1.12 1.06 1.01 0.96 0.92 0.88 0.85 0.82 0.79 0.76 0.73 0.71 0.68 0.66

13.9 7.87 5.90 4.72 3.93 3.37 2.95 2.62 2.36 2.15 1.97 1.82 1.69 1.57 1.47 1.39 1.31 1.24 1.18 1.12 1.07 1.03 0.98 0.94 0.91 0.87 0.84 0.81 0.79 0.76 0.74

15.0 8.66 6.49 5.20 4.33 3.71 3.25 2.89 2.60 2.36 2.16 2.00 1.86 1.73 1.62 1.53 1.44 1.37 1.30 1.24 1.18 1.13 1.08 1.04 1.00 0.96 0.93 0.90 0.87 0.84 0.81

16.1 7.87 5.90 4.72 3.93 3.37 2.95 2.62 2.36 2.15 1.97 1.82 1.69 1.57 1.47 1.39 1.31 1.24 1.18 1.12 1.07 1.03 0.98 0.94 0.91 0.87 0.84 0.81 0.79 0.76 0.74

17.2 7.07 5.30 4.24 3.54 3.03 2.65 2.36 2.12 1.93 1.77 1.63 1.52 1.41 1.33 1.25 1.18 1.12 1.06 1.01 0.96 0.92 0.88 0.85 0.82 0.79 0.76 0.73 0.71 0.68 0.66

18.3 6.68 5.01 4.01 3.34 2.86 2.50 2.23 2.00 1.82 1.67 1.54 1.43 1.34 1.25 1.18 1.11 1.05 1.00 0.95 0.91 0.87 0.83 0.80 0.77 0.74 0.72 0.69 0.67 0.65 0.63

注:资料来源Nelson & Sons, Inc.表中的数据乘以饲料转化率即可得到每天的基础饲料需求量,是以体重的百分数来表示。例如,如果饲料转化率为1.2,那么1尾0.75g的鱼在12.8℃条件下生活需要基础饲料量为它体重的3.03×1.2=3.6%,即这尾鱼每天需0.273g基础饲料。如果网箱中5000尾鱼,那么就需每天投喂136.5g饲料。

2.4投喂方式

冷水性鱼类的投喂方式主要有手工、机械投饵机和自给投饵机三种。对于鱼苗来说,需要整日投喂,因此,鱼苗的投饲最好采用机械投料饵机。当鱼苗转入鱼池以后,可以用自给投饵机来投喂。自给投饵机有一个简单的锥形漏斗,底端是一个悬浮在水中的金属棒。送料斗出口处有一个直径稍小于出口直径的金属平台,其与悬浮金属棒粘连在一起,未工作时,饲料就停留在这一平台上,当鱼触动金属棒时,饲料就从平台上落入水中[21]。自给投饵机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劳动力,鱼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摄食,饲料的投喂可以全天进行。但自给投饵机的缺点主要是考虑基础饲料的浪费问题(由于风速大可引起金属棒移动,使饲料从平台上放出而造成浪费)[21]。我国冷水性鱼类的投饲方式主要采用手工投料,优点是可以观察鱼类的活动状态,缺点是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而且必须要对饲养员进行各方面素质培训,确保其能胜任投饲工作。

3展望

随着我国冷水性鱼类产业的不断发展扩大,营养与饲料研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鲟鱼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结晶氨基酸支持鲟鱼正常生长,其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未得到确定;鲟鱼对脂肪的需求量只有零星报道,同时还没有以纯合饲料来研究确定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鲟鱼对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量研究开展的更少。因此,我国冷水性鱼类的营养研究和投喂技术需要加强。为了支撑冷水鱼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在营养需求和投喂技术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3.1确定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参数

对于鲟鱼、虹鳟、哲罗鱼、细鳞鱼等的主要营养素需要及其营养生理、营养代谢以及相关机制问题,特别是对微量营养素的定量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在保证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更关注水产品质量。

3.2加强关于环境因子对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影响的研究

人工配合饲料是水产养殖最大的有机污染物源,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鱼类营养与养殖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为了减少残饵和排泄物对养殖生态环境的污染,必须加强对鱼类基础营养学的研究,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最精确地来配制饲料,生产出消化吸收率高、营养成分平衡、氮磷和微量元素等排泄物少的人工配合饲料。

3.3开发鲑鳟鱼、鲟鱼高效环保饲料

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冷水产品必须朝向“无公害食品”方向发展。因此,冷水性鱼类营养需要精确化,饲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产品质量等各环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同时,改进饲料加工工艺,开发出高效环保饲料,达到降低饲料系数,减少对养殖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冷水性鱼类低鱼粉饲料的研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2000年,我国的鱼粉使用量是200万吨;2008年,是120万吨鱼粉,但水产和畜禽产量依然增加了45%[48]。可见,冷水性鱼类的低鱼粉配合饲料势在必行。鲑鳟鱼饲料中鱼粉的添加比例曾约占总量的50%,如今,用量大约占25%~40%。对于鲟鱼饲料来说,低鱼粉饲料更具广阔前景,因为鲟鱼对低鱼粉甚至无鱼粉饲料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49]。在研究低鱼粉配合饲料,开发替代鱼粉的植物蛋白时,除了要考虑植物蛋白自身的营养特点,还要根据鲟鱼的种类、食性、规格等方面来选择适宜的蛋白源。

3.4提高冷水性鱼类投喂技术,建立完善的投饲系统

我国冷水性鱼类虽然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使用自制饲料的作坊式生产普遍,产品质量较低

[50]

,而且饲料的投喂方式基本上均是采取人工投喂的方式。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研发自动喂料器,

改善投喂方式;同时,研究冷水性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能量学,确定其最适的投喂水平,建立最佳的投饲策略。 参考文献

[1]孙大江, 王炳谦. 鲑科鱼类及其养殖状况[J]. 水产学杂志, 2010, 23(2): 56-63. [2]徐奇友. 虹鳟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 2010, 31(A01): 46-49. [3]王昭明. 虹鳟?山女鳟的营养与饲料[J]. 黑龙江水产, 1999, 4: 21-30.

[4]Ronald W Hardy. Rainbow Trout. Nutrient requirements and feeding of finfish for aquaculture. In: Webster CD, Lim CE(eds)[M]. CABI Publishing, Wallingford, Oxon., UK. 2002.184-202.

[5]吴锐全,肖学铮, 黄樟翰, 卢迈新, 谢骏. 鲟鱼的营养需求和饲料[J]. 水利渔业, 1999, 5: 21-22. [6]王玉堂, 熊贞. 淡水冷水性鱼类养殖新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97-235.

[7]徐奇友, 王炳谦, 徐连伟, 贾钟贺, 尹家胜. 哲罗鱼稚鱼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量[J].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3: 498-503.

[8]张辉. 细鳞鱼稚鱼消化酶组织化学?营养需求与高脂饲料对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8.

[9]陈声栋, 郭宇龙, 胡斌, 胡玉平, 许平, 苏辉, 梁洪君, 贾恩杰. 施氏鲟人工配合饵料试验总结报告[J]. 黑龙江水产, 1996, 3: 23-27.

[10]温小波, 库夭梅, 罗静波. 中华鲟配合饲料适宜蛋白质含量及最佳蛋白能量比研究[J]. 海洋科学, 2003, 4: 38-43. [11]肖慧, 王京树, 文志豪, 鲁雪豹, 刘海. 中华鲟幼鱼饲料营养素适宜含量的研究[J]. 中国水产科学, 1999, 4: 33-38. [12]Médale F, Corraze G and Kaushik S J. Nutrition of farmed Siberian sturgeon. In: Gershanovic AD and Smith TIJ (ed) .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urgeons[C]. VNIRO Publishing, Moscow, Russia, 1995, 289-298. [1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fish[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1993, 63,114. [14]杨俊玲, 王常安, 许红, 徐奇友, 尹家胜. 哲罗鱼稚鱼氨基酸的需要量[J]. 水产学报, 2010, 4: 565-571.

[15]Ogino C. Requirements of carp and rainbow trout for essential amino acids[J]. 1980, 46, 171-174.

[16]Kaushik S J, Breque J and Blanc D. Requirement for protein and essential amino acids and their utilization by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 In: Williot P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turgeon[C]. CEMAGREF, France, 1991, 25-39.

[17]Kaushik S J, Luquet P, Blanc D and Paba A. Studies on the nutrition of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 Utilization of digestible carbohydrates by sturgeon[J]. Aquaculture, 1989, 76, 97-107.

[18]Cui Y, Hung S S O and Zhu X. Effect of ration and body size on energy budget of juvenile white sturgeon[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1996, 49, 863-876.

[19]Trond Storebakken. Atlantic Salmon. Nutrient requirements and feeding of finfish for aquaculture. In: Webster CD, Lim CE(eds)[M]. CABI Publishing, Wallingford, Oxon., UK. 2002. 79-100.

[20]Hung S S O, Storebakken T, Cui Y, Tian L and Einen O. High-energy diets for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J]. Aquaculture Nutrition, 1997, 3, 281-286.

[21]张海涛, 李国立, 王安利. 鲟鱼的营养需求与仔鱼投饵技术[J]. 科学养鱼, 2003, 2: 53-54.

[22]Hung S S O. Sturgeon, Acipenser spp. In: Wilson R P (ed.) Handbook of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Finfish[M].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1991a, 153-160.

[23]王炳谦, 徐奇友, 徐连伟, 贾钟贺, 尹家胜. 豆油代替鱼油对哲罗鱼稚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J]. 中国水产科学, 2006,6: 1023-1027.

[24]Johnsen F, Hillestad M and Austreng E. High energy diets for Atlantic salmon: effects on pollution. In: Fish Nutrition in Practice[M]. Biarritz, France, 1993, 24-27.

[25]Xu R, Hung S S O and German J B. Effects of dietary lipids 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riglycerides and phospholipids in tissues of white sturgeon[J]. Aquaculture Nutrition, 1996, 2, 101-109.

[26]杨清华, 吕晓东, 赵福利. 鲑鳟鱼类对脂类的营养需求[J]. 黑龙江水产, 2006, 1: 3-6.

[27]S?rensen M. Localisation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starch in salmon intestine [D].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Norway, As, Norway, 1995.

[28]Mundheim H and Opstvedt J. Effects of dietary level of protein and fiber on apparent protein digestibility in the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and salmon (Salmo salar) and comparison of protein digestibility in mink (Mustea vison), rainbow trout and salmon. In: Takeda M and Watanabe T (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Fish Nutrition in Aqua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eeding and Nutrition of Fish. 28 August–1 september 1998[C]. Toba, Japan, 1990, 195-200.

[29]Herold M A, Hung S S O and Fynn-Aikins K. Apparent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 of carbohydrates for white sturgeon[J]. Progressive Fish-Culturist, 1995, 57, 137-140.

[30]Deng D F, Refstie S, Hemre G I, Crocker C E, Chen H Y, Cech J J J and Hung S S O. A new technique of feeding,

repeated sampling of blood and continuous collection of urine in white sturgeon[J].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0, 22, 191-197.

[31]Fynn-Aikins K, Hung S S O, Liu W and Li H. Growth, lipogenesis and liver composition of juvenile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fed different levels of D-glucose[J]. Aquaculture, 1992, 105, 61-72.

[32]高强, 文华, 李英文, 雍文岳, 刘伟, 罗晓松, 蒋明, 丁诗华. 中华鲟幼鲟维生素C营养需要的研究[J]. 动物营养学报, 2006, 2: 99-104.

[33]Moreau R, Dabrowski K, Czesy S and Cihla F. Vitamin C-vitamin E interaction in juvenile lake sturgeon (Acipenser fulvescens R.), a fish able to synthesise ascorbic acid[J].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1999, 15, 250-257.

[34]Papp G Z, Saroglia M, Jeney Z, Jeney G and Terova G. Effects of dietary vitamin C on tissue ascorbate and collagen status in sturgeon hybrids (Acipenser ruthenus L. × Acipenser baeri Brandt) [J].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1999, 15, 258-260.

[35]文华, 严安生, 高强, 刘伟, 危起伟.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组织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5: 743-749.

[36]Hung S S O. Nutrition and feeding of hatchery-produced juvenile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an overview. In: Williot P(ed.)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turgeon[C]. CEMAGREF, France, 1991b, 65-77.

[37]Olsen R E, Myklebust R, Ringo E and Mayhew T M. The influences of dietary linseed oil and 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caecal enterocytes in Arctic char (Salvelinus alpinus L.): a quantitative ultra structural study[J].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0, 22, 207-216.

[38]Storebakken T, Kvien I S, Shearer K D, Grisdale-Helland B, Helland S J and Berge G M.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diets containing fish meal, soybean meal or bacterial meal fed to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faecal collection methods[J]. Aquaculture, 1998, 169, 195-210.

[39]Nordrum S, Asgard T, Shearer, K D and Arnessen P. Availability of phosphorus in fish bone meal and inorganic salts to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as determined by retention[J]. Aquaculture, 1997, 157, 51-61.

[40]Tashjian D H and Hung S S O. Selenium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in white sturgeon orally dosed with graded levels of L-selenomethionine[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06, 25, 2618-2622. [41]文华, 严安生, 高强, 刘伟, 危起伟. 史氏鲟幼鲟对饲料中磷的需要量[J]. 水产学报, 2008, 2: 242-248.

[42]Wang C A, Xu Q Y, Xu H, Zhu Q, Yang J L and Sun D J. Dietary l-alanyl-l-glutamine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growth performance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hybrid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A. baerii[J].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011, 27(2): 727-732.

[43]Tomonari K, Hiroshi F. Determination of appropriate feeding schedules from diel feeding rhythms in finfish larviculture[J]. Aquaculture, 2010, 10, 32-41.

[44]Sunil Kadri, Neil B Metcalfe, Felicity A, Huntingford and John E Thorpe. Daily feeding rhythms in Atlantic salmon in sea cages[J]. Aquaculture, 1991, 92, 219-224.

[45]周志刚. 利用生物能量学模型建立异育银鲫投喂体系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2. [46]Austreng E, Storebakken T and Asgard T. Growth rate estimates for cultured Atlantic salmon and rainbow trout[J]. Aquaculture, 1987, 60: 157-160.

[47]Cho C Y. Feeding systems for rainbow trout end other salmonids with reference to current estimates of energy and protein requirements[J].Aquaculture, 1992, 100, 107-123.

[48]麦康森. 取代鱼粉是中国养殖业最关键技术[J]. 水产前沿, 2010, 1: 17-20.

[49]徐奇友, 王常安, 周长海, 许红, 郑秋珊, 孙大江. 饲料中大豆产品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 2167-2173.

[50]王昭明, 郭吉明, 沈希顺. 中国养鳟业的发展及存在问题[J]. 科学养鱼, 2003, 5: 3-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c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