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贵广铁路工程指挥部隧道风险评估

更新时间:2023-03-08 16:42:4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交二公局贵广铁路工程指挥部 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 (第1 期)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1 页 目录

一、编制依据???????????????????????2 二、勘察方法???????????????????????2 三、隧道概况???????????????????????2 四、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8 五、风险评估人员及方法??????????????????9 六、风险评估程序?????????????????????10 七、风险评估内容?????????????????????11 八、隧道风险责任人????????????????????18 九、风险评估结果?????????????????????19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2 页 一、编制依据

(一) 《关于印发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铁

建设

【2007】102 号)。

(二) 《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 (三) 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a)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b) 《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TB10119-2000) c) 《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 d)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e) 《铁路隧道辅助导坑技术规范》(TBJ10109-95)

f) 《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401.1-2003J259-2003) g)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TB10503-2005) h)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二、勘察方法

其岭隧道地层属于古老的碎屑沉积岩地层,岩性层位复杂,不同层位的岩性

差异不大,缺乏明显的分层标志层。隧道区经历多次构造运动,构造复杂,小构

造发育,隧道不同地段岩体的完整性变化显著,围岩级别难于准确划分。针对这

种问题,我们从基础地质工作着手,室内收集了前人(地矿系统)所做的地质资

料,对测区的构造(主要是指断层)进行了卫片、航片解翻译,野外

开展了大量

的地面地质调查工作,对测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有了初步认 识。 三、隧道概况

其岭隧道全长7047 米,隧道进口里程DK359+729,出口里程DK366+776,隧

道全长位于一段R=5500 的左偏曲线上;均位于17?上坡上。为满足隧道工期要

求,本隧道设置斜井一座,斜井拟建于线路前进方向左侧,与左线中线交点里程

为DK363+780,与隧道小里程方向平面夹角45°,斜井平距1422m,采用无轨单

车道运输。因为隧道出口地形陡峭,没有施工场地,所以,在出口DK366+710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3 页

处、线路右侧设施工横洞1 座,横洞与隧道大里程方向平面夹角45°,横洞平

距50m,采用双车道无轨运输;斜井净空尺寸为5.0m(宽)×6.0m(高)。隧道穿

越剥蚀中低山地貌,绝对高程390~1190m,相对高差最大达800m,自

然坡度一

般为10~45°,局部形成陡崖。洞身所贯穿山体植被很发育,坡面一般覆土较

薄最大埋深700m,进口端位于三门镇福连洞附近,交通条件较好;出口端位于

黄沙河边,地形陡峭,无路可达,交通十分困难。 (一)岩性

测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洞身穿过寒

武系边溪组下段(εb1)页岩及灰岩,清溪上段(εb3)页岩来炭质页岩及透镜

状灰岩,清溪组中段(εb2)砂岩,页岩互层、夹质页岩,清溪组下段(εb1)

页岩,炭质页岩,震旦系老堡组(Z2l)硅质岩夹硅质页岩,陡山沱组(Z3d)页

岩夹炭质页岩,砂岩,南沱组(Z2n)含砾砂质泥岩,含砾砂质砂岩夹页岩,福

禄组(Z2f)砂岩夹页岩,长安组(Z1c)含砾砂岩、泥质砂岩、页岩互层。,现 详细分述如下: (1)(Q4

dl+el)粉质黏土:灰褐黄色,硬塑,夹少许角砾,分布于隧道洞身段

丘坡地表,厚1~6m,局部稍厚,属Ⅱ级普通土。

(2)(Z2n)泥质砂岩夹砂质泥岩:灰绿色、灰黑色,含砾砂质泥岩,泥质

砂岩为主,轻变质,中厚层~厚层状,质坚硬,夹灰绿色页岩,全风化层(W4)

厚2~6,强风化层(W3)厚3~10m,属Ⅳ级软石;弱风化层(W2), 属Ⅳ级软石, 属C 组填料。

(3)(Z1f)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灰绿色,轻变质硬砂质长石石英砂岩夹

粉砂岩、灰绿色页岩,中厚层~厚层状,质坚硬,全风化层(W4)厚2~4,强风

化层(W3)厚2~8m,属Ⅳ级软石;弱风化层(W2), 属Ⅴ级次坚石,属B 组填料。

(4)(Z1c2)砂岩、含砾砂岩夹页岩:灰色,浅黄色,呈薄到中厚层状,局

部为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硬。页岩为灰绿色,页片状,风化节理较

发育。全风化层(W4)厚2~6,强风化层(W3)厚3~10m,属Ⅳ级软石;弱风化

层(W2), 属Ⅴ级次坚石,属B 组填料。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4 页

(5)(Z1c1)含砾泥质砂岩、含砾砂岩互层:偶夹页岩,为灰绿色,薄层至

中厚层状,含砾砂岩岩质较坚硬,性脆,以钙质胶结为主,偶夹石英角砾,节理

较发育但岩体较完整;含砾泥质砂岩为灰绿色,浅变质,岩质相对泥质砂岩偏软,

钙泥质胶结,捶击声响,性脆,含少量砾石,为石英质,风化较严重,弱风化层

(W2)岩体较完整。页岩为透镜体分布,含量少,地表少见出露。该地层全风化

层(W4)厚2~15,强风化层(W3)厚10~40m,属Ⅳ级软石;弱风化层(W2), 属

Ⅳ级软石,属B 组填料。

(6)(Fbr)断层角砾岩:灰绿色,褐黄色,钙泥质胶结,成岩作用较差,岩

体破碎,局部夹断层泥及压碎岩,风化较严重,均为强风化层夹全风化层,母岩

质为含砾泥质砂岩,主要分布于断层破碎带内,属Ⅳ级软石。 (二) 地质构造

隧道范围内覆盖层薄,总体上岩层走向与线路大角度相交,局部岩层走向与

线路近似平行。 ⑴断层

本隧道洞身共穿越两条区域性断层,线路走向与断层走向均大角度相交;

各断层特征与线路关系见下表3.2-1 所示。 ⑵褶皱

该隧道位于三门复式背斜三个次级背斜段,期间发育两个向斜,均为短轴

褶皱,褶皱较陡,两翼受断层切割,保存不完整,地层缺失较多,表现为部分褶

皱一翼基本被完全切割,地层呈单斜构造的假象。整个褶皱核部岩层受构造影响

较大,岩体完整性差,岩体质量等级较低,工程性质较差。 表3.2-1 其岭隧道洞身断层特征及与线路关系表 名称 平面上与 线路相交 位置 交角(° )

断层特征描述 白沙坪

逆断层 DK366+190 90

为一区域性逆断层,段内大体走向S-N,倾 向W,倾角约50°,断层上盘为清溪组中段 (εq2)地层,下盘为寒武系组下段(εq1) 及清溪组上段(εq3)地层。断层带宽度不 详,带内岩体破碎。 罗红 断层 DK366+230 60

为一区域性性质不明断层,段内大体走向 N30~40°E,倾向及倾角不明。(NW)盘为寒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5 页

武系边溪组下段(εq1)地层,(SE)盘为 寒武系清溪组上段(εq3)、清溪组中段( εq2)地层。断层带宽度不详、带内岩体破 碎。

(三)水文地质

(1)含水岩组及地下水类型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洞身范围内的基岩裂隙水,裂隙水具有分布不均匀、水

量较小的特征,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其中断层带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有

利于地下水的聚集与运移,地下水较发育,水量较丰富。

本隧道区岩性较复杂,洞身以泥质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及砂岩夹页岩等,其

总体差异不大,且呈互层重复分布,全段综合水文地质条件大体相当,详细划分

意义不大,不再对含水岩组进行细分。故可合并成为一个综合含水层考虑。

隧区地表径流主要为山间溪水,汇聚成小河流入浔江,再经融江,最后注入

柳江;地表水水量受大气降水控制。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 ⑴地表水

隧道附近水系属珠江水系支流柳江流域,隧道进口段地表水汇入大罗河再流

入浔江;出口段地表水汇入黄沙河再流入浔江进口端苗江河为长年地表径流,河

水位随季节变化很大;环境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⑵地下水

洞身含水岩组为碎屑岩类含水岩组,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地下水的富水性与

岩性、构造、地貌、降雨量、植被等因素有关。整个隧道以砂岩、板

岩为主,局

部为硅质岩、岩浆页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延伸性好,加之构造发育,尤其

向斜核部为地下富集水提供有利场所,枯水期地下迳流模数3~6T 升/秒.平方公

里,为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经入渗补给,沿着地形的自然倾向向低

处渗流,以分散渗流,于坡脚排泄于溪流及大江河中,年水位变幅1~5m。 隧道平常涌水量预测为:常涌水量Q 平常=9770m3/d,雨季最大涌水量Q 平

常=14655m3/d 。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6 页

(四)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隧址范围内无特殊岩体,进、出口未见不良地质,洞身存在以下问题: 1、断层破碎带

隧道洞身穿越两条区域性大断层, 受断层影响, 隧道洞身 DK366+320~DK366+400,DK366+420~DK366+500 为断层破碎带(目前已经安全开挖

完成)。带内岩体破碎,围岩自稳性差,而且为地下水富集提供有利场所,施工

时涌水量较大。 2、地温

隧道最大埋深700m,最大埋深处地温可达33.4°C。 3、软弱岩变形

隧道洞身深处位于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除震旦系上统老堡组(Z2l), 富禄组(Z2f),长安组(Z1c)地层以硬岩为主,其余地层均以软质岩为主。隧

道埋深大,其中DK364+300~DK364+900 段开挖后存在软质岩变形问题。 4、有害气体

隧道洞身存在局部聚集少量的瓦斯气体的可能, 主要表现在出口 DK366+500-DK366+660 段,目前已经完成该段衬砌施作。 5、进口仰坡顺层

隧道进口岩层走向与线路小角度相交,岩层视倾角40°,进口仰坡存在顺 层的问题。 (五)风险段评价 (1)进口

隧道进口位于一山坡上,地形较陡,自然坡度约40 度,为粉质粘土,隧道

进口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洞身

DK359+732~DK359+950 隧道进口浅埋区,基岩为砂岩、泥质砂岩夹

页岩,

岩层完整性较差,风化严重,岩体破碎,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DK359+950~DK360+200 段隧道埋深较浅,围岩为微风化砂岩,结构面发育,

岩面较破碎,岩层坚硬,有少量裂隙水,水无化学侵蚀性。段内工程地质条件较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7 页 好。

DK360+200~DK360+460 段隧道埋深较小(埋深约70m),位于滩底背斜段,

基岩为弱风化砂岩,岩体破碎,岩层完整性较差,有少量裂隙水,水无化学侵蚀

性。段内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DK360+460~DK361+000 段属中低山剥蚀地貌,地表植被发育。隧道埋深较

大(140~214m),基岩为弱风化砂岩、偶夹页岩,为灰青色,薄至中厚层状,局

部为厚层状,岩质较坚硬,岩层以40 度左右倾向东,岩层完整性较好,有少量

裂隙水,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DK361+000~DK362+250 段隧道埋深较大,含微风化砂岩,偶夹页岩:为灰

绿色,薄至中厚层状,局部为厚层状,岩质较硬,岩层完整性较好,有少量裂隙

水,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DK362+250~DK362+350 段为DK362+300 滩底向斜核部。隧道埋深较大,含

微风化砂岩,偶夹页岩:为灰青色,薄至中厚层状,局部为厚层状;岩质较硬,

受构造影响,岩层破碎,有中等强度的裂隙水,有可能富水,需引起注意,采取

超强措施,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DK362+350~DK363+650 段隧道埋深较大,为微风化砂岩,偶夹页岩。为灰

绿色,薄至中厚层状,局部为厚层状;岩质较坚硬,受构造影响,岩层完整性较

较差,较破碎,有少量裂隙水,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DK363+650~DK363+850 段含碳质页岩,岩层完整性一般,有可能聚集少量

瓦斯,水量中等。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DK363+850~DK364+300 段隧道埋深较大,为微风化砂岩,偶夹页岩:浅黄

色、灰青色,薄至中厚层状,局部为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硬。页岩

为灰青色,页片状。岩层完整性较好,有少量裂隙水,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 质条件较好

DK364+300~DK364+900 段埋深较大,受构造影响,区内岩体破碎,岩性为

砂岩夹页岩,完整性差,岩质较软,有少量裂隙水,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质 条件较差。

DK364+900~DK366+100 隧道埋深较大,基岩为砂岩:灰色,浅黄色,呈薄

到中厚层状,局部为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坚硬。岩层完整性较好,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8 页

有少量裂隙水,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DK366+100~DK366+300 段岩性为微风化砂岩夹页岩,段内发育DK366+190

白沙坪逆断层及DK366+230 罗红断层,受断层影响,岩体完整性差,有中等以上

强度的裂隙水,水无化学侵蚀性。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DK366+300~DK366+776 段属中低山剥蚀地貌。隧道埋深一般,为碳质页岩:

灰色,黑色,呈薄到中厚层状,局部为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坚硬。

岩层破碎,裂隙水,局部水量中等,水无化学侵蚀性。 (3)出口

隧道出口位于黄沙河陡坡上,地形较陡,自然坡度约70 度,坡面覆盖约0~

0.5m 的粉质粘土,下为砂岩夹页岩,青灰色,中层状,节理裂隙发育,钻探资

料表明其岩体完整性较差,弱风化层厚度(W2)5~10m,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一般。 (4)辅助工程

本隧道设计有斜井、横洞各1 座,与线路交接点里程为DK363+997(斜井)、

DK366+710(横洞),斜井水平长1422m,横洞水平长50m。均位于微风化砂岩、

偶夹页岩(Z1c1)地层中,其工程地质条件与隧道地质条件相似,局部可能会遇

到构造破碎带,围岩级别应及时调整。斜井、横洞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

量一般较小,局部偏大,根据正线隧道取地下水样试验,水无化学侵蚀性。横洞

进口覆盖层或全风化层较厚,洞口地质条件较差。斜井洞身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无其它重大不良地质及灾害现象。

本隧道弃碴场内未见较大的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四、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 评估对象:其岭隧道

评估目标:侧重于安全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

确定风险等级,提出风险处理措施,将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成而达到保障

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建设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的目的,后果或损失与评

估目标关系见下表4—1。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9 页

表4—1 后果或损失与评估目标关系表 评估目标后果或损失

安全风险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第三方人员伤亡、第三方经济损失、工期延误

工期风险工期延误、经济损失

投资风险经济损失、第三方经济损失

环境风险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第三方经济损失 五、风险评估人员及方法

参与风险识别人员由具备隧道或地质专业3 年以上工作或科研经验,对工程

风险有足够认识程度。参与风险评价人员技术职称为工程师及以上,5 年以上隧

道工程或地质工程工作经验,见表5-1。 表5-1 贵广线风险评估小组成员表 序号姓名专业职务职称备注 1 许前顺隧道高工 2 罗耀芦隧道高工 3 祁世理隧道高工 4 周云隧道高工 5 刘松林隧道高工 6 于红利隧道工程师 7 薛宏扬隧道工程师 8 杨新平隧道工程师 9 辛冠峰地质工程师

根据《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推荐的风险评估方法,结合本隧

道情况,决定采取以下方法:

1、打分法

打分法是根据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实际情况,将隧道风险因素归为地质、设

计、施工等评价单元,再采用检查评分法,对每个评价单元进行检查、评定,最

终得到全隧风险总体评价结果。 2、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是用函询的方法征求专家意见进行风险分析与预测的方法,一般 步骤为:

① 将项目基本信息和归纳的问题提供给专家;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10 页

② 专家匿名提出意见;

③ 归纳专家意见,形成意见统计结果; ④ 反馈给专家,专家匿名再提出意见;

⑤ 反复多次后,将归纳总结的意见提供给决策者作为决策的依据。 该方法采用归纳统计将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的意见都包含在内,避免了

一般归纳法不全面的弊端。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是一种对

多方案

或多目标进行决策的方法,一般步骤为: ① 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②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从层次结构的第二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

响到)上一层某个因素的同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 比较尺度构造成对

比较矩阵,直至最下层;

③ 针对某一标准,计算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

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特征向量即为该比较矩阵中各因素权重值;

④ 计算当前一层风险相对总目标的排序权重; ⑤ 进行一致性检验。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影响评估目标的b 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并比较各

因素之间权重大小。 六、风险评估程序 (一) 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1、对初始风险进行识别,形成风险清单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利用专

家调查和层次分析确定其权重系数;

2、对初始风险进行评价,对各个风险因素评价其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

并最终确定初始风险的等级;

3、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接受准则,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4、对风险进行再评估,提出残留风险等级。 (二) 风险评估流程图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11 页

风险评估流程图见下图: 评估开始

收集地质、设计、施工资料 对初始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对初始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确定降低初始风险水平的主要措施 评估设计措施对风险的减轻程度 风险水平是否 可接受 风险接受准则 不能接受 可以接受 评估结束 残留风险

图6-1 风险评估流程图 七、风险评估内容 (一) 风险指标体系

其岭隧道风险指标体系见下表。 表7-1 隧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项目阶段施工方法目标风险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 施工阶段矿山法 安全、环境、 质量、投资、 工期、第三方 塌方

突水(泥、石) 大变形 岩爆 瓦斯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12 页 进出洞风险 其他

(二) 风险清单表

分析各隧道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后果,对整座隧道的风险进行

说明,见下表。

表7-2 其岭隧道风险清单表

序号风险事件风险产生的原因险源类别后果 1 塌方 1、围岩级别 2、断层破碎带

3、岩层产状,层间结合力

4、节理等结构面产状及结构力学性质 5、岩溶发育带 6、埋深 G 人员伤亡 2 突水 (泥、石) 1、断层破碎带

2、地层不整合接触带、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地带 3、岩溶管道水,暗河,充水溶洞 G 人员伤亡 工期延误 投资增加

注:G-地质因素。 (三) 风险分级及接受标准

铁路隧道风险分级包括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标准、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标准

和风险的等级标准,分级标准与风险接受准则参照《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 行规定》,见下表。 表7-3 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 概率范围中心值概率等级描述概率等级 >0.3 1 很可能5 0.03~0.3 0.1 可能4 0.003~0.03 0.01 偶然3 0.0003~0.003 0.001 不可能2 <0.0003 0.0001 很不可能1

注:(1)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2)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 表7-4 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后果定性描述灾难性的很严重的严重的较大的轻微的 后果等级5 4 3 2 1

经济损失(万元) >1000 300~1000 100~300 30~100 <30 注: “~”含义为包括上限值而不包括下限值,以下各表均同。 表7-5 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后果定性描述灾难性的很严重的严重的较大的轻微的 后果等级5 4 3 2 1

人员伤亡数量(人) F>9 2

SI>10 1

后果定性描述灾难性的很严重的严重的较大的轻微的 后果等级5 4 3 2 1 延误时间1(控制工期工 程)(月/单一事故)

>10 1~10 0.1~1 0.01~0.1 <0.01 延误时间2(非控制工期 工程)(月/单一事故) >24 6~24 2~6 0.5~2 <0.5 表7-7 相对等级标准

后果定性描述灾难性的很严重的严重的较大的轻微的 相对经济损失(?) >10 3~10 1~3 0.1~1 <0.1

相对工期延误时间(%) >10 4~10 1.5~4 0.3~1.5 <0.3 第三方相对经济损失(%) >10 3~10 1~3 0.5~1 <0.5 表7-8 环境影响等级标准

后果定性描述灾难性的很严重的严重的较大的轻微的 后果等级5 4 3 2 1

环境影响描述 永久的 且严重的 永久的 但轻微的 长期的 临时的 但严重的 临时的 且轻微的

表7-9 风险等级标准 后果等级 概率等级

轻微的较大的严重的很严重的灾难性的 1 2 3 4 5

很可能5 高度高度极高极高极高 可能4 中度高度高度极高极高 偶然3 中度中度高度高度极高 不可能2 低度中度中度高度高度 很不可能1 低度低度中度中度高度 表7-10 风险接受准则 风险等级接受准则处理措施

低度可忽略此类风险较小,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和监测。 中度可接受此类风险次之,一般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但需予以监测。 高度不期望

此类风险较大,必须采取风险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 且满足降低风险的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极高不可接受

此类风险最大,必须高度重视并规避,否则要不惜代价将风险 至少降低到不期望的程度。 (四) 初始风险等级评定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14 页

施工阶段风险较大,尤其是安全风险,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进行较为全面的

风险评估。由于施工阶段最主要目标就是顺利施工和保证安全,因此评估重点应

放在安全上,以按安全风险事故为主要评估目标。

隧道埋深较大,隧道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综合考虑隧道修建造成的环

境影响为低度风险。

针对其岭隧道情况,建立典型风险的层次评估模型,结合专家调查法、层次

分析法确定其权重系数,最终根据底层风险因素的概率和后果贡献,得出各类风

险的概率及后果的值。其岭隧道的初始风险等级评定见下表。 表7-12 其岭隧道洞内初始风险等级表 序 号

段落风险事件成因 初始风险 概 率 等 级 后 果 等 级 风 险 等 级 1

DK359+732~

DK359+950 塌方、突水突泥

浅埋区,泥质砂岩,围岩破碎,稳定性差,节理 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 3 3 高 度 2

DK359+950~ DK360+200 塌方、突水突泥3 3 高 度 3

DK360+200~ DK360+460 塌方、突水突泥3 3 高 度 5

DK360+460~ DK361+000

塌方隧道埋深较大,微风化砂岩,偶夹页岩,岩层较 坚硬,岩层完整性较好,有少量裂隙水,段内工 程地质条件较好。 3 2 中 度 6

DK361+000~ DK362+250 塌方3 2 中 度 7

DK362+250~ DK362+350 塌方、突水

为DK362+300 滩底向斜核部。隧道埋深较大,含 微风化砂岩,偶夹页岩:为灰青色,薄至中厚层 状,局部为厚层状;岩质较硬,受构造影响,岩 层破碎,有中等强度的裂隙水,有可能富水 4 3 高

度 8

DK362+350~ DK363+650 塌方4 3 高 度 9

DK363+650~ DK363+850 塌方4 3 高 度 10

DK363+850~ DK364+300 塌方4 3 高 度 11

DK364+300~ DK364+900

塌方4 3 高 度 12

DK364+900~ DK366+100 塌方

隧道埋深较大,基岩为砂岩:灰色,浅黄色,呈 薄到中厚层状,局部为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 岩质较坚硬。岩层完整性较好,有少量裂隙水。 水化学侵蚀环境等级为H1 酸性侵蚀 3 3 高 度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15 页 13

DK366+100~ DK366+300 塌方、突水突泥

段内发育DK366+190 白沙坪逆断层及DK366+230 罗红断层,受断层影响,岩体完整性差,有中等

以上强度的裂隙水,水化学侵蚀环境等级为H1 酸 性侵蚀 4 3 高 度 14

DK366+300~ DK366+776 塌方4 3 高 度

表7-11 其岭隧道风险初始风险等级评定统计表 低度中度高度极高 塌方

长度(m) 5489 1558 -- 百分比22.11% 77.89% -- 突水 (泥)

长度(m) 6214 833 -- 百分比88.18% 11.82% -- 质量、工期、投资低度

除重点评估安全风险以外,还应兼顾质量、工期、投资的风险,在进

行广泛

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估层次模型,如下表所示,利用

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最终得到其初始风险等级为高度。 表7-14 质量风险评价体系 评价 目标 影响因素 (权重)

具体指标权重概率后果 M1 质量 B1 施工 (0.6)

C1 施工方资质是否满足要求0.14 1 1 C2 施工管理是否到位0.21 1 1 C3 施工水平0.23 1 2

C4 施工材料是否满足要求0.21 2 2 C5 施工设备是否满足要求0.21 1 2 B2 业主 (0.1)

C6 资金是否及时0.42 1 2

C7 资金控制是否合理0.29 1 2 C8 业主管理是否到位0.29 1 2 B3 监理 (0.15)

C9 监理资质是否满足要求0.22 1 1 C10 监理人员素质0.39 1 2

C11 监理监管工作是否合理有效0.39 1 2 B4 监测 (0.15)

C12 监测单位资质是否满足要求0.22 1 1 C13 监测人员素质情况0.39 1 2 C14 监测工作认真负责程度0.39 1 2 表7-15 工期风险评价体系 评价 目标 影响因素 (权重)

具体指标权重概率后果 M2 工期 B1 管理 (0.25)

C1 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情况0.52 1 1 C2 项目管理制度实施情况0.48 1 1 B2 组织 (0.2)

C3 项目管理组织配备情况0.46 2 1 C4 项目管理施工组织情况0.54 2 2 B3 社会C5 民扰0.80 2 2

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其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第1 期) 第16 页

(0.2) C6 工程所在地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0.20 1 1 B4 环境 (0.1)

C7 自然灾害(大雨,地震等) 1 1 2 B5 人力 (0.25)

C8 个人能力0.35 1 2 C9 劳动力配备情况0.65 1 1 表7-16 投资风险评价体系 评价 目标 影响因素 (权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e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