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平时作业(一)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01 23: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平时作业(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6、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 香袜生尘。 7、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8、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二、简答题:

1、试析《氓》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一章追述结识与相爱,第二章回忆热恋与结婚,这两章是对婚前恋爱至结婚经过的回忆,甜美幸福中有追悔。第三章痛悔自陷情网,第四章怨恨氓之负心,这两章转入了对遗弃现实的感叹,哀怨中有决绝。第五章自悲不幸遭遇,第六章表示决绝悔忿,决绝中有哀怨与愤慨,表现了女主人公觉醒后的愤怒和刚强果决的性格。 2、 简析“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这两节是项羽最后在军事上的失败和人身上的灭亡。垓下之战以“溃围、斩将、刈旗”三事突出项羽的英勇、豪迈、叱咤风云的气概,但已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而“天之亡我”的慨叹又不仅说明他政治上仍然幼稚而且也反映了他死不瞑目的豪迈。“乌江自刎”则通过愧见父老,赐马亭长,赠送头颅等细节描写刻画出项羽知耻不苟活,知恩图报、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3、简析《逍遥游》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论证方法主要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为了说明顺应自然、忘却自我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通过鲲鹏与蜩、鸴鸠、斥鴳、朝菌、蟪蛄、宋荣子、列子等一系列

的比喻对比,说明人与万物皆有所待而不得逍遥的事实,并从齐物的角度自然证明了真正逍遥的境界。《逍遥游的》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表现在奇特的构思和及其丰富的想象上,如文中层层推进对比论证的使用和对鲲鹏变化的描述;其二表现在丰富词汇的熟练运用和对事物的自在描绘上。 三、论述题:

1、试评析《李将军列传》(节选)中的李广形象。

李广武艺高超,但在战争中并不恃一夫之勇,而是冷静睿智、根据战场的实情灵活机动,故而能凭借其奇正不一的战争谋略扬威于匈奴;他英勇善战,行廉好义,待部下宽让友爱,故多得士兵之心,但仇杀霸陵尉则体现了他性格中刚愎狭隘的一面。 2、试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中的刘兰芝形象。

勤劳、善良、聪明、美丽,对爱情忠贞专一,有反抗精神;有深远的眼光,能看到悲剧结局。

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评议短文: 世皆称(称道)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归附)之,而卒赖(依靠)其(士)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据有)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指居帝王之位)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文短气长”。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王安石眼中的“士”应目光远大,为国立功,为民谋利,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而孟尝君也在“鸡鸣狗盗”之徒之列。 关于冯谖是否“士”的问题,王安石认为冯谖焚券市义,经营“三窟”,使孟尝君罢相回薛时受到百姓热烈欢迎,又使孟尝君重返相位,但孟尝君和冯谖在治国安民上并无多少政绩,而冯谖更是为孟尝君个人,为自己生活上的满足,仍是一个追名逐利之徒。

《读孟尝君传》全篇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严谨自然,完整统一,极有气势。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平时作业(二)及答案

一、 填空题:

1、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5、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6、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江流婉转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9.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简答题:

1、简析《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成功刻画人物的。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典型言行表现其思想和性格。如面对南方是东晋,北方已沦为外族之手的南北对立的不同政权,周侯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丞相(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周侯的庸懦颓废,王导的刚毅奋发都只是通过一个动作、一句话来表现的。语言简洁含蓄,生动传神,把两种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对比描写,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更明显,给人印象极深。

2、简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思想蕴含。

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古人”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燕太子丹等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诗人感叹自己未能见到广开言路、善用贤士的圣明君主,由此陷入极度悲伤中,遥想后代也不会遇到与自己相知的人。“前贤已去,后贤未及。”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悲哀油然而生。仅此两句,简明易懂,却通过俯仰古今,站在跨越时间的高度,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惆怅的悲凉似乎刹那间飞越时空,惊天恸地。这两句深刻表现出诗人仕途失意的感伤和封建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屡遭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 二、 论述题:

1、试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1)把客观的实境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朦胧。(2)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衬托了离愁别绪,显示了人生的短暂。在离愁的抒写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宇宙人生的探索。(3)诗歌写了五种事

物,以“月”为重点,有主有从,巧妙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 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结合《桃花源诗并序》,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评议短文: 先生(陶渊明)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到)饮辄(就)尽,期(希望)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留恋)去留。环堵(房屋四壁)萧然(空荡荡的样子),不蔽风日;短褐(粗布衣服)穿结(破洞与补丁),簟(盛食物器具)瓢(舀水器具)屡空,晏如(悠然的样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忧虑)于贫贱,不汲汲(热切追求)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同类)乎?衔觞(酒杯)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远古理想社会的民众,下同)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既是作者的自况,又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有与世俗抗争的意义。前者针对魏晋时代多言取祸的特定情况,后者是对仕途名利的鄙视。“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对汉代以来的章句训诂之学,钻牛角尖,搞烦琐哲学的反拨,重在心领神会其中要旨,取得精神的愉悦。“性嗜酒”,表现率真的个性,决不矫情,既随和又放达,任情自适,毫不做作。“环堵萧然”、“晏如也”,这是安贫乐道。文末的赞,是对五柳先生的高度赞扬,赞扬他脱俗的人格与高尚的品德。 作者通过这篇自传形式的抒情小品,叙述了自己的志趣,具体表现了自己不与当世同流合污的鲜明个性,讽刺了那些当世陋俗和挖苦了那些势利小人。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这种理想追求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如出一辙。《桃花源诗并序》描写了一个独立于世外的理想社会——和平、安宁、无剥削压迫,互助互爱,民风淳朴,欢乐和谐,它是劳动者对理想社会的善良愿望和精神寄托,也曲折批判了现实社会的剥削、压迫、不平等和虚伪。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平时作业(三)及答案

一、 填空题: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7、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8、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得眠。垆边人似月,皓脘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 简答题:

1、简析杜甫《蜀相》一诗。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所在。颔联写祠堂的荒凉,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忠心报国。尾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艺术特点:(1)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2)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描述,勾画出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并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惋惜之情。全诗情景相生,互为表里,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诗风。 2、简析温庭筠《菩萨蛮》:

主要描述了一位女子由懒起到梳妆到对感情渴念的过程。首二句通过“小山眉”上的残妆暗示了女子的懒起,以“鬓云”和“香腮雪”点明女子的美丽。紧接着描述女子慵懒的梳妆,并通过花面相映再次喻明女子的美丽。最后以女子低头看见罗褥上新贴的一对金鹧鸪暗示作结(即鸟成对,人独守)。全词都是细致的描摹,而没有女子主观感情的展露,读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推想才能由最后一句的描述中明了女子为什么懒起,为什么慵懒地梳妆。这种用词艳丽、描写含蓄细密的风格正是温词的主要创作特点。 3、简析韦庄的《菩萨蛮》:

写江南人物、景色之美,使“游人”乐而忘返;但其结束处却是有家不能回的悲情(韦是北方人,因战乱旅居西南),这与唐代末年离乱的现实是分不开的。前六句的极写江南景色、人物之美都是为最后两句抒思乡之情蓄势,即他乡越美,越无法割舍对故乡的怀念,而故乡的战乱破败也就越发让人揪心。全词不像温词那样揣度女性心理,抒他人之情,而是直接抒

发作者自己的情感,内容明快晓畅、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疏朗,这是韦庄词的基本特点。 三、论述题:

1、试析梦浩然《临洞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大致作于诗人游湘地,张说贬官岳州时。作者写此诗赠张丞相,希望得到他的引荐。诗中生动描绘了秋汛期间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委婉表达了自己急于求仕的心情。这是一首干谒诗,但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怀糅合在一起,使人不易看出干谒的痕迹。特别是前半首写景,不仅充分表现了洞庭湖动人气魄的气势和声威,而且借以象征唐王朝开明强盛的现实,为后半首的述志作了铺垫和暗示。此诗是孟浩然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 2、试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杜甫思想。

这首诗结合诗人个人的遭遇、感受和对人民的了解,表白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和忧世济民的执著意愿。并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骄奢荒淫的生活正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同时联系他在骊山的所见所感,预示了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倾泻出诗人无比深广的忧愤。诗人对唐代社会的弊病把握准确,诗人是历史的见证人和时代的先驱者,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十分鲜明的“诗史”性质。 四、材料题:

“天宝(唐玄宗年号)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至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唐德宗年号)中尚存焉。”(白居易原诗序)

“只?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二语,已见宫人之苦,而杨妃(杨贵妃)之嫉妒专宠,足以致乱矣。女祸之诫,千古昭然。”(《唐诗别裁》)

结合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诗,谈谈你对“女祸之诫,千古昭然”这一评论的看法。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主题明确。作者在诗中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诉的笔调,描述了上阳宫女一世幽禁在冷宫中的凄苦遭遇,反映了无数宫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严酷事实,有力鞭挞了封建朝廷广选妃嫔制度的冷酷与罪恶,在客观效果上,具有揭露、控诉封建最高统治者荒淫纵欲、摧残人性的作用。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平时作业(四)及答案

一、 填空题: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

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7、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9、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二、 简答题:

1、简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

辛弃疾的《摸鱼儿》主要通过传统的比兴手法,含蓄委婉地寄托了词人壮志难申的身世之感和深切的爱国热情,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憎恨。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全词能以婉媚的儿女情态曲折地体现出“化为绕指柔”的英雄情怀。 2、简述《促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这篇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以一只促织的得失、生死、优劣为情节线索,通过成名一家为交促织而经历的离合悲欢,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和贪婪残暴,突出反映了在官贪吏虐的黑暗统治下,人民不仅在物质上和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残酷迫害和野蛮摧残。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享乐生活是建立在普通百姓的深重苦难基础之上的,而封建官吏不过是满足皇帝的需要而压迫摧残百姓的工具。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悬念丛生。通过宫中喜好斗蟋蟀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3、简析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是龚自珍散文的名篇。文章以“病梅”象征被病态社会扼制和摧残的人才。前半部分写造成“病梅”的原因在于人们病态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借以揭露封建专制统治对人才的思想束缚和精神戕害;后半部分写“疗梅”,作者发誓要拯救那些被扼制和摧残的人才,最后更表明了“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志向和决心。此文托物言志,立意深刻,与其说是记叙文,不如说是言简意赅的政论文。文章形象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感情色彩浓郁,通篇贯穿着一种难以辩驳的逻辑力量。

三、 论述题:

试析《项脊轩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前半部分记述书斋营建的过程,重点描写“百年老屋”修葺后新的读书环境和怡然自得的心情。后半部分回忆与书斋有关的人事,感情真挚,平淡中透出复杂的意绪和感伤的情调。正文之外还有五年后补记的对亡妻的深情忆念。

文章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文章以项脊轩统领全篇,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把若干生活琐事有机地连缀在一起,形散而意不散。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注重细节,刻画生动,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 四、材料分析题:

明·吕天成《曲品》:《还魂》(《牡丹亭》)事,甚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请谈谈你对《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怀春慕色”的理解。

《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描写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关键一处戏,与春意盎然的大自然第一次接触,即触发了杜丽娘内心的青春觉醒与萌动,进而引发杜丽娘对自身幽闭空闺的慨叹和对桎梏她的封建礼教的不满。这一切都源自杜丽娘或者说人性中重情的天性,杜丽娘怀春慕色以及她梦中与情人幽会的大胆举止无不都暗示了人类这一情感的不可压抑性。

杜丽娘生活在弥漫着封建礼教气氛的现实环境中,出身和社会地位要求她成为恪守闺范的封建淑女。这出戏写杜丽娘偷偷进入花园,先是梳状打扮,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既为自己美色自豪,又不好意思,是青春期少女典型的心理状态。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在现实环境中长期压抑的郁闷忧愁,以游园为契机转化为反抗因素。“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当她独处深思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f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