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3-29 17:5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经济思想史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重农作为重要国策形成于(B )

A.夏 B.西周 C.商 D.春秋

2、富民思想最先为哪一学派正式倡导( C)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3、西周财政支出的最高原则为(B )

A.专税专用 B.节用原则 C.负担平均 D.确定原则 4、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时期的改革( D)

A.管仲“相地而征税” B.晋国的“作州兵” C.鲁国“初税亩” D.秦国商鞅变法 5、( B )在回答齐桓公关于治国的问题时,响亮地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论。

A、商鞅 B、管仲 C、晏婴 D、李悝 6、春秋时期士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管仲所谓的“士”主要指( A )

A、武士 B、说客 C、士大夫 D、手工业者 7、“正德福利”的思想是( C )提出的。

A、管仲 B、单旗 C、晏婴 D、孙书敖 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 C )。

A、商业 B、手工业 C、农业 D、官营企业 9、( C )是春秋战国后期逐渐形成的一大学派。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0、( C )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灵魂。

A、财富观 B、货币观 C、义利观 D、经管观

11、孟轲的特殊经济思想是( D )。

A、财政观 B、价格观 C、社会分工论 D、恒产论 12、“兼爱、交利论”属于哪个学派的经济思想( B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3、( A )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倡导农商并重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4、( C )主张富国强兵,主张国富民贫,独重农业。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5、( B )的思想体系中出现了“放任主义”和“干涉主义”的某种融合。

A、《老子》 B、《管子》 C、《庄子》 D、《孟子》 16、( D )时期国家在政策思想上出现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演变。

A、秦代 B、春秋 C、东汉 D、西汉 17、( B )提出六管政策

A、桑弘羊 B、王莽 C、刘秀 D、司马迁 18、汉初为了恢复国民经济,(A )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强化。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商业致富论 D、重义轻利 19、(C )是中国古代重商理论的倡议者,否定了农业是财富唯一来源的观点。

A、范蠡 B、白圭 C、桑弘羊 D、司马迁 20、(A )从根本上否定了重农抑商的必要性,赞成农本商末的划分。

A、司马迁 B、桑弘羊 C、晁错 D、陆贾 21、( A)论证了礼治对于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作用这种思想对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产生深远影响。

A、贾谊 B、孔子 C、孟子D、司马迁

22、汉宣帝时,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写成了( A)一书。

A、《盐铁论》 B、《经济论》C、《新语》D《 汉书》 23、( C)提出了“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观点。

A、崔塞 B、范蠡 C、司马迁 D、贾思勰 24、董仲舒认为解决土地兼并的措施是( B)。

A、均田 B、限田 C、王田 D、占田 25、( C)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A、《经济论》 B、《四民月令》C、《齐民要术》D、《货殖列传》 26、我国首次发行不兑换纸币的朝代是( B)

A宋 B元 C明 D清

27、下列哪位皇帝继位后确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的原则,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C )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赵匡胤 C元世祖忽必烈 D明太祖朱元璋 28、以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标准的赋税方法是( B)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摊丁入亩 D一条鞭法 29、传统的财利观是( A )

A讳言财利 B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 C公赋独立 D罢私藏 30、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最准确的概括是( A)

A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B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C为了抵御外敌

D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 31、刘晏理财强调“养民”,实际上是为了( C)

A调动人的积极性 B增加人口 C培养税源 D解决民生问题 32、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B )

A解决财政危机 B理财 C整顿军队 D富国强兵

33、将为富人、富商辩护的思想上升到另一层面,强调“保富”的南宋思想家是( C)

A刘晏 B李觏 C叶适 D马瑞临 34、刘晏重视商业的突出表现是( A )

A刘晏将他的重要财政措施如漕运、常平、盐制等都表现为商业经营 B重视商情动态 C扩大财政来源

D运用商品经济原则来处理国家财政 35、均田制的瓦解是在( D )

A西汉 B东汉 C魏晋南北朝 D唐代 36、两税法的制定者是:(A)

A、杨炎 B、陆贽 C、管子 D、叶适 37、陆贽提出了(A)的财政治税原则

A、量入为出 B、量出为入 C、平均税收 D、薄税敛 38、杨炎提出了(B)的财政学理论

A、量入为出 B、量出为入 C、均税负 D、薄税敛

39、称提是产生于(B)的经济术语,可以指物价管理,也可以指钱币管理。

A、唐 B、宋 C、明 D、清

40、( B)最早将中国社会的庶民阶层划分为四个职业等级,即士农工商。

A鲍叔牙 B管仲 C屈原 D姜子牙

二.判断题 1、西周工商业的发展高于商代,这与西周时期大规模的城邑建设有关。(T ) 2、随着都城建设,统治者对百工十分重视,客观上促进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的发展。(T )

3、舜时有了耕、作、陶、渔、贩的社会分工。( T) 4、西周统治者不重视劳动,未意识到劳动创造财富。( F) 5、西周形成抑制工商业的思想。(F ) 6、“荒政”的举措是西周时期实行的。( T) 7、西周纳贡收入为诸侯对王室的纳贡。( F)

8、正常情况下,贡赋的种类、时间、数量固定,不随意变更。(T ) 9、战国时秦推行法家思想体系的治国理家在政治上表现为专制,经济上表现为国家干预主义。( T )

10、从汉初到汉武帝初期没有一直奉行“与民休息”政策。( F ) 11、首先实行“清静无为”方针的是老子。( F) 12、在“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下,汉初实行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措施。( T ) 13、对于私铸钱币的行为,王莽的政策宽松。( F )

14、孔子的儒学思想和他的哲学一样,既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也有唯心主义的倾向。( T )

15、孔子把财富和伦理观念严格结合起来。( T ) 16、孔子赞成儒者和士人直接参加生产。( F ) 17、孟子有大量的关于人的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言论。( T ) 18、韩非继商鞅而力主耕战政策。( T ) 19、“子母相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货币理论,也是世界最早的货币理论。( T )

20、单旗是把重币、大币称为子,把轻币、小币称为母。( F ) 21、贾谊继承和发展了战国以来的重农理论,提出驱民归农的主张。 ( T)

22、汉高祖刘邦实行了非常坚决的“抑商”政策,重点在于约束和限制商人囤积居奇的行为。 ( T)

23、桑弘羊否定农业是财富唯一来源的观点,提出商业致富论。 ( T) 24、先秦儒学也主张以礼义治国,主张“以义制利”。 (T ) 25、“义利”是盐铁会议上辩论的主要内容。 (T )

26、晁错以“天人感应”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赋予了“义”以新的内容。 ( F)

27、土地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 T) 28、王田制的根本缺点在于,原来的地主仍可能在新的纲领下保持相当大量的土地,剩余下来可供分配给无地农民的土地必然不多。 ( T) 29、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由政府颁行的土地制度。 ( F)

30、占田制没有表示要把土地收归国有,只是对民户和官吏的土地使用权行使的范围进行数量上的限制。 ( T) 31、均田制规定,分得土地即须负担租税,还田即可免去租税。( T) 3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代家庭经济学。 (T ) 33、贾思勰主张在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面要实行集约经营。( T)

34、唐代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强的帝国,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方面的各种改革。( T )

35、自始自终以发钞作为补助财政的手段,是元朝财政的一个显著特点。( T )

36、从11世纪起,一些进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讳言财利”的态度提出异议。( T )

37、李觏对“讳言财利”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当时社会上的保守派和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T )

38、叶适从就“事功”来定“义理”的观点出发,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讳言财利”思想。( T )

39、唐代思想家提出公赋独立、罢私藏的主张,表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F )

40、叶适为理财正名,反映了他既重视理财又反对聚敛的态度,其中也包含了正确理财的原则。( T )

41、卢世荣特别重视运用商业经营的原则,最突出的是他在垄断海外贸易方面的建议及思想认识。( T ) 42、正是因为刘晏重视运用商业原则来理财,因此他的财政措施对老百姓“干扰较小”。( T ) 43、司马光专门为大地主的既得利益辩护,是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与韩愈、李觏为富人辩护的思想存在根本区别。( T )

44、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本身没有内在的,固有的价值,货币的价值是在货币流通中形成的。(T)

45、宋朝是世界货币史上最早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的时期。(F) 46、称提说在南宋主要指可兑换纸币的理论。(T) 47、对货币流通速度认识比较明确而深刻的是沈括。(T) 48、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业处于士农工商的首位。(F ) 49、至少从西汉王朝开始,“贱商”已是国家明确规定的法律条文。(T )

三、指出下列观点的提出者或出处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芮良夫《国语·周语》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史记·货殖列传》

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周礼·地官·司市》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易传》

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人,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礼记·王制》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礼记·王制》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晏婴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史记·平准书》

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单旗 义者宜也。《中庸》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论语·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运大同篇

是还田的基本规定。对于露田与麻田,必须按照前述规定还田。桑田 (或榆田) “皆为世业,终身不还”。第三,授田与还田的特殊规定。第四,官吏的公田规定。

10、唐朝的均田制,与前代相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明确取消了奴婢、部曲的受田。第二、除寡妻妾以外,一般妇女不再受田。第三、和尚、道士、尼姑、女冠都可以受田,反映了南北朝以来寺院经济的发展。第四、各级官吏普遍授给大量的土地,职位愈高受田愈多。第五、唐代均田制放宽了对受田买卖的限制。它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助长了官僚地主、豪商巨贾以及僧侣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势头。同时也为均田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11、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12、“然则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 他在高度肯定富人有功于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即使“乃其豪暴过甚兼取无已者,吏当教戒之;不可教戒,随事而治之,使之自改则止矣”,也绝对不能给以打击。叶适还阐述了具体“保富”的方式:(1)积极鼓励富人商贾从事贸易贷放经营。(2)他主张在政治上使富人能得到参加政权的机会。

论述

1、西周统治者非常重视和强调农业生产,把重农作为基本国策。但重农的同时绝不轻商,肯定农、工、商、虞都是社会所必需的,说明西周还没有抑制工商的思想。

荀子说:“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 (《荀子?富国》) 荀于是古代中国真正的重农主义者,肯定农业是财富创造的直接而唯一的根源。为增加国民财富,荀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商业。春秋战国以来对待工商业的态度,在荀子这里才起了显著变化,形成一种重农抑工商的新趋势。但是,荀子不根本否定工商的社会职能。商鞅重农,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富国的唯一途径,但他把农看作是为战服务的,把农战政策看作是实现国富兵强的唯一政策。在提倡重农的同时,又主张对工商业加以禁限、打击,他提出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包括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加重商人所负担的徭役等。主张对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征收更重的税,主张“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粟?外内》),“重关市之赋”(《商君书?垦令》)。为维护农业,商鞅还提出了事本禁末、重农抑商的农商本末关系论。韩非重农抑商思想和李悝、商鞅一脉相承,但却更深刻。他明确地把“末”解释为工商业,进一步明确农和工商是本末的关系,针对它们之间的矛盾,提出了重农抑工商的主张。《管子》的经济思想还具有全面性,既重视农业在创造财富中的的基础地位,同时又看到林、矿、工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和商业对创造财富的促进作用,在农商关系方面,重农而不轻商。

汉初为了恢复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重农抑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强化。桑弘羊是中国古代重商理论的倡议者。

桑弘羊否定农业是创造财富唯一来源的观点,提出商业致富论。东汉时期的王符对于以往的农本商末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农、工、商各有其本末,并非凡农皆本,凡工商皆末。

唐、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思想家在逐渐否定和批判传统“讳言财利”思想的基础上,纷纷重视商业经济,并出现了许多崇富的观点主张。

2、土地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土地所有权的国有以及国家所有权的主导地位构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总体特征,尽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变革,土地私有得到了确立,但是土地的分配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同时国家致力于对私人的土地所有权进行限制,这种情况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晚唐时期才有所改变。

井田制理想;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在于土地的私有,同时他还指出土地兼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即贫富对立和封建统治的不稳固,而解决土地兼并的措施就在于限田。“限民名田”是指对私人占有土地进行一个数量上的规定。“宜少近古”的意思是说合乎井田制但却不必回复井田,实际上是借井田制的古意来宣扬自己反对土地兼并的主张。王莽坚持认为土地买卖是导致兼并的原因,其构想的土地分配方式并不是对井田制的恢复,因此“王田制在实际上仍是另一种方式的限田制度”。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颁布实行的占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由政府颁行的土地制度,最主要的内容是明确规定了对王公贵族和一般农户的土地限额。北魏开始的均田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土地制度之一,在300多年的时间里,均田思想成为主宰中国的土地分配思想,并对此后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都提出了“均田”的要求,而近代洪秀全、孙中山等人对于土地问题的思考,也莫不打上了均田的烙印。

3、义利观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灵魂,是儒家对物质财富的基本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把财富和伦理观念严格结合起来,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他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看作是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自然倾向。“子罕言利”。伦理对财富获得的限制,意味着财富的获得要服从于伦理标准,即相对伦理规范而言对财富的追求要退居于次要地位。

墨家和儒家一样是战国时代的显学,是与儒家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表。墨家是最早的公开以利为哲学基础的先秦学派。不同于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以利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以利不利于人为判断义与不义的标准,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篇》)“义,利也。”(《墨子?经上》) 墨家言利的最重要方面是主张“交相利”。其基本内容是“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交利必须做到人己两利,更不能亏人以利。

孔子坚决不赞成儒者或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而墨子学派亲身参与生产且自苦为极。

墨翟认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决定于“生财”(生产)和“用财”(消费)

两个方面的情况和相互关系。他称:“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七患》)农业生产搞得好而财富的使用或消费又适当,财富就能充足。墨翟认为,要增加生产,则要增加劳动力,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乐上》),而不是提出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墨翟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主张增加人口的,并提出了很多增加人口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就是主张节用。他认为:“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墨子?七患》)就是说,尽管生产得很努力,如果消费得多,仍无法使财富丰裕,因此,要实现国富,决定性因素在于节用,只有节用才可使财富成倍地增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jl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