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知识点总汇

更新时间:2024-03-07 1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思想史知识点

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

背景: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基本上是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但商品货币经济也相对比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经济的特征与古希腊基本相同,都属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手工业有一定发展,对外贸易、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高利贷流行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的内容,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内容:1.极力维护奴隶制自然经济,力图巩固和发展奴隶主庄园制度,以保证奴隶主的财富不断增长2.重视农业,轻视手工业。3.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经济思想涉及了分工、商品、交换、货币、借贷与利息等范畴4.对财产私有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特点:1.未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或学说2.依附于哲学、神学、政治和伦理学3.关注家庭经济问题,而非国家经济。该时期的思想家们着重于伦理层次的规范分析, 5.分析性少,思想性多 古希腊

色诺芬《经济论》:

(1).财富观。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已经知道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2).对农业的重视。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其他的行业才能得到发展,(3)对分工的看法。他肯定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分工可以使产品精美。(4).对价格变动的看法.色诺芬意识到商品供求的变化会引起其价格的变化,而价格变动又会影响到资源配置(5)对货币的看法。认为货币具有流通的职能,还谈到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其中,对财富的观点和对农业的重视观点是最有贡献的两点

柏拉图《理想国》贡献是关于社会分工的描述及关于理想国的概念:

(1).分工思想。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于是人们便自愿联合起来成立国家。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工作,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较好和较多。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种行业的人。他把分工看做是社会等级或阶级划分的基础,而分工又被视为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社会上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一部分人从事脑力劳动,另一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都被说成是合理的和自然的。(2).理想国家组织设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执政者阶层(哲学家)、保卫者阶层(战士)、供应营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自由民)。(3)公有财产观: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共产主义”,是要在奴隶主阶级内部消灭财产私有制,借此消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以维护奴隶制度。(4).产业思想:认为雅典人只应从事农业。国家应该从农业取得收入。在理想国中商业是必要的,但雅典人不应该从事这种不体面的行业。主张制定法律使商人只能得到适当的利润。他意识到在商品交换中必须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但他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更反对放款和抵押放债,其目的在于防止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侵吞奴隶主阶级的剩余产品和侵蚀奴隶制自然经济(5).货币与利息⑴货币的产生:分工—交换——货币⑵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⑶货币名目主义: 符号⑷主张禁止放贷取息和抵押放贷。因为威胁国家和平和社会团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

(1).关于社会分工。认为社会分工是一种自然的分工。以此来论证奴隶制度的合理性(2).“经济”和“货殖”的看法所谓“经济”是家务管理的一部分,是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因而它是自然的。所谓的“货殖”是无限制的追求货币增值,他认为追求货币增

值是无限的,是违反自然的。他认为所谓的小商业是零售商业,所谓的大商业,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用,而是为了增值,他赞成小商业,反对大商业。对属于货殖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持否定的态度(3).对货币职能的看法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4价值思想(1)物的两种用途:使用和交换⑵交换的产生前提是存在产品的剩余,交换可以使双方得到利益。⑶交换原则--同一性或等同性一是效用。还注意到效用是递减的,认识到价值受稀少性影响。(5)为财产私有的辩护.财产私有比财产公有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财产公有并不导向社会和平.财产私有能使人们从事慈善事业,并且使他们训练节制和慷慨的品德.财产私有比公有优越,也是基于实践经验方面的理由.财产私有是符合人性的,因为私有财产能给其所有者提供愉快 古罗马

法学家的经济思想(1)主张财产私有制。(2)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确认个人地位、保障契约自由(3)对待利息的态度。利率一般由法律规定

农学家:加图:农业是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生存工资,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

瓦罗:用语言而不是鞭子管理奴隶

克鲁麦拉:在农业位置和土地肥力方面:认为土地的位置和土地的肥力对农业经营很重要,农业专业化

中世纪

内容:1、 对世俗经济生活持消极态度:不否认物质幸福的价值,但将其置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不否认财产的意义,但反对财产私有2、财产私有会妨碍同胞之爱的实现。3,应该受到谴责的只是对财富的迷恋而不是财富本身,4,上帝为人类准备的产品是公有的,人作为兄弟只能对其平均分配。争论:1“公平价格”2、放贷取息 特点:一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二是基督教宣扬的教义和教会及牧师的世俗活动的矛盾。三是辩护性

阿奎那《神学大全》 1.财富观一种是自然财富,一种是人为财富。而人为财富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目标。2.公平价格:一种物品的公平价格就是它的所值或价值,按照高于该物品之所值卖出或低于该物品之所值买进,都是不公平的和不合法的。公平价格是保证生产持续进行所需要的报酬,必须足以补偿劳动成本、运输、储存费用及生产者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原则)公平价格取决于人们对物品效用大小的评价。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根据购买者主观评价的不同可以有所变动。 (效用原则) 公平价格是供求数量变动决定的价格。(供求原则)

3.商业论认为商业是卑鄙的行业,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是合理的。商业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免受道义的谴责:获得适当的利润维持自己家庭生活或者帮助穷人;买进时无转手卖出意图,并对物品进行了改进,或者因时间地点改变,价格有了变化或者因物品运输担负了风险。

4.对于高利贷的看法阿奎纳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反对高利贷。但是又认为放债取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的。利息是对损失的赔偿,利息是风险的补偿

5.财产论(私有产权思想)即私有制的出现是人为法符合自然法的表现。⑵财产私有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⑶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主张财产的所有权属于私人,但使用权属于众人。⑷劳动与财产权 阿奎那还提出了劳动与财产权关系的命题。获得财产权的条件:占有和劳动。劳动是获得财产权的条件 奥雷斯姆《论货币的最初发明》

(1),货币是为解决物物交换存在的困难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并提示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两种职能。他把货币称之为人造的财富。(2)作为货币金属论者,他讨论了铸造货币的材料,认为贵金属特别是黄金更合适作货币。铸币的价格应当略高于贵金属本身的价格,其间的差额是铸币的费用。(3)在政策实践上,反对君主们为了一己私利而任意改变货币制度的行为,并分析了货币贬值的不良后果。他把改变货币制度的权力赋予社会而不是君主 (4) 货币贬值的后果 重商主义

背景:(1)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掀起了对金银追求的狂潮。(2)海外探险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开辟和扩大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商业大发展,引起对货币的需求强烈增长。(3)欧洲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民族国家,庞大的开支需要大量的货币。封建国家和商业资本家的共赢合作,产生了商业资本和封建集团国家利益结合的产物重商主义。(4)文化条件:文艺复兴运动

早期在法国是孟克列钦,主要著作是《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他是第一个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在英国是托马斯·孟在法国是柯尔培尔

内容:1,社会财富观念。2,财富源泉的观点。3,强调国家的作用。 4,奖励增加人口,强调劳动投入

早晚期共同观点:1.货币是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货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强烈要求。2.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3.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少支出多收入,实现外贸顺差,而国内的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外贸出口需要,鼓励和发展有利于出口的本国工场手工业。4.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奖励和监督工业生产,保护关税等。5.奖励增加人口和管制食物价格。 区别:1.对获取货币财富的方法认识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以行政手段禁止货币外流,禁止金银出口,鼓励吸收外国货币;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但必须保证把更多的货币运回国内,即保证外贸出超。马克思把早期重商主义叫做“货币差额论”或货币主义,把晚期重商主义又叫做“贸易差额论”或真正的重商主义。 第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外贸可以输出制成品,也可以输出原料。晚期重商主义则主张限制或禁止原料出口,对外国货物的购买,要少买成品,多买原料,强调进口原料、工具,以发展本国出口商品的生产。第三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对生产的态度也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往往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则比较重视生产了。他们强调发展本国商品生产是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所以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重工主义。

2.对货币的态度也不同。

第一,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把货币看作贮藏手段,即以贮藏货币形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则已把货币看作是在运动中增殖自身的手段,看作货币资本,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第二,早期重商主义坚持的是G—W—G’的流通公式,晚期重商主义则是坚持货币的G—W…P…W’—G’的运动公式。第三、早期重商主义主张每一次对外贸易都须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贸易总额出超,从而保证本国货币财富增加,在一定时期或对一定国家出现外贸逆差,也可允许。

评价:首先,重商主义打破了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力图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伦理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经济现象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其次,重商主义的经济

学说和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成长,帮助新兴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重商主义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重商主义直接催化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重商主义影响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第四,对早期英、法和后起的其他国家的影响。重商主义促进了英、法、美、德、俄、日等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后崛起。 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为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 首先,重商主义将金银、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将金银看作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不理解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财富的性质。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是商品,金银即货币只是财富的形态之一,而不是财富的惟一形态。其次,重商主义把流通领域和外贸看作是财富的直接源泉,从而掩盖了利润(财富)的真正来源和本质。

古典经济学

特点:1.把理论研究由流通领域转移到了生产领域,关注经济的增长。为此就必须增加资本积累,改进生产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主张要有一种激励人的分配机制。2.信奉经济自由主义,坚信自由竞争市场势力的自发作用能够保证经济生活的协调和稳定增长,国家的职能是只需充当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即可。3.在研究方法上推重演绎法

内容:1.财富的生产理论(经济增长)价值理论(交换)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等)实现理论(销售论、危机论)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贡献:1.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探讨了发展市场经济,增加国民财富的方法。2. 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3.不同程度地研究和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利润、利息、地租)。4.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分析。5.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等理论作出了有价值的重要论述。6.古典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来源7.对后世的影响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些“规律”成为现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经济学进步性的标志主要是⑴把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⑵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并做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

局限:1.过渡宣扬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2.过分强调财富的生产方面,尤其是在价值决定上不仅只强调生产要素,而且主要强调生产要素的劳动方面。

英国古典经济学

背景1.产业资本的发展,使传统商业资本支配产业资本的局面改观,人们对财富来源的认识逐渐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财富的“生产”便成了人们思考的重心。2.产业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追求,要求有代表本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3.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看到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经济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于是促使人们去探索经济规律的内部本质联系。4.重商主义的理论缺陷是古典经济学产生的直接原因 威廉·配第<赋税论><政治算术>

第一个系统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奠定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政治算术的提出与运用,从大量的具体的统计资料和经验事实中去得出一般的和真实的结论。提出科学的非道德化 特点:(1)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他的著作中,针对具体问题的意见、看法建议较多。(2)还没有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3)分析方法中使用了统计方法 内容:1.财富的性质及源泉

(1)真正的财富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物质产品。而货币只是

财富的一般代表,它本身并不是财富、或者只构成财富的一个很小部分。财富的最后源泉是土地与劳动。这样,他就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作财富的主要源泉。

(2)增进财富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论证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时间越节约,商品价值越低。(2)、生产性劳动者人数(3)、赋税政策:反对对资本征税,主张向土地所有者征税 。 2、劳动价值论

1).把商品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主要研究“自然价格”(即价值)。2).价值的源泉:第一次有意识地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3).劳动是度量商品价值的尺度4)研究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配第劳动价值论的缺陷1)、尚未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区分开。 2)、注重对价值量的研究,缺乏对价值本质(马克思认为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分析;3)、受重商主义约束,认为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只有与开采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才具有交换价值;4)、未能将价值源泉抽象为一般劳动。 3、分配论 1)、工资理论

配第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提出了“生存工资”的观点,认为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维持工人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资不能高于自然标准,否则,工人就会减少劳动,从而减少社会产品。 2)、地租理论

地租的概念。地租=农产品价格-生产费用。

a)租实际上就是全部剩余价值。但他有时还从土地与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出发,说工资是劳动的收入,地租是自然的恩赐。(b)、配第论述了工资和地租之间的对立。由于他把地租和工资看成是农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因此认为地租的多少与工资的高低成反比。(c)、配第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3)货币与利息论

货币观: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必须具有内在价值,它由生产货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及商品价格总额相关。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张稳定币值,保持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货币量。

利息观:息是一定时期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即货币的租金。他从地租引出利息。强调利息量应当和地租一样多。在安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利息量至少应等于借到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土地所产生的地租。在安全不可靠的情况下,除了单纯的自然利息之外还应加上一笔保险费,即高于地租。

4、配第的经济政策主张

在国内,他主张让每个人“各行其是”,“各得其所”,发展产业,增加国家财富。在国外,他主张与荷兰、法国等国争霸。

在经济政策上,反对封建赋税,反对让产业资产阶级负担过重的租税。主张国家赋税主要由封建地主阶级负担,国家租税应该用来购买本国产品,以便使财富从“占有土地而游手好闲的人手里”转移到资产阶级手里。

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实际是为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纲领。 约翰.洛克

内容:1.价值理论

1)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 。将价值差别归结为劳动的差别。

2)利息和货币思想:利率是借款所付的代价,代价的大小取决于借贷双方的力量。

市场自发的供求力量所决定的利率水平即自然利率。利率的变化原因在于“货币”供求的变化,想利用法律来改变利率是徒劳无益的。货币——货币数量论金银的内在价值只是在于它们的数量。商品的价格取决于流通中货币的数量。 (3)、产权思想1)财产权的意义生存、自由和财产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天赋人权最重要的是财产权。财产权实际上包括生存权和自由权。2)财产权的形成: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共有的——人对自身的所有权,从而对自己的劳动具有所有权——当私人的劳动渗入到共有的自然资源中,就形成对劳动生产物的所有权。 达德利?诺思《贸易论》

(1).财富与货币的观点:财富是人们超过自己消费需要的劳动果实货币是便利交易的工具,⑵关于利息的观点诺思第一个使用了资本的概念借贷资本而不是货币的供求克服了配第和洛克把货币与借贷资本的混同⑶自由贸易理论正如一个家庭不能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一样,一个国家也必须通过自由交换,互通有无。 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

(1)分工思想。社会分工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有效手段。社会发展是分工深化的结果。分析了工序分工的作用。提出国与国之间利用自己的优势组织生产,再通过交换满足彼此需求,可以促进相互间的利益。(2)节俭的悖论(曼德维尔悖论 )节俭对个人而言是美德,对社会却是罪恶。(3)自利与社会利益1)人的自利本性

2)自利与社会利益的实现A自利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B制度对人的自利行为的规范 大卫·休谟《政治论丛》 (1)人性与私有制的产生。自私和贪欲是人的本性。人的欲望是人劳动的唯一动机;在人的自然本性中,自利是最基本的天性。私有制是在资源稀少条件下人们为实现自我利益而达成的协议。一个人劳动不能满足人的多种欲望才产生交换。 (2)、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的决定作用,商品的价格总是与货币的数量成比例的。 (3)、利息论、利息率主要反映真实资本(即生息的借贷资本)的供给与需求,而供求因素又受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影响。 (4)、国际贸易理论1)相互依存的国家之间经济关系2)绝对优势理论( (5)、通货膨胀有益论:货币供给和价格上升之间存在时滞。贸易顺差——货币供应增长——支出的额外扩张而导致的收入与就业的扩张。

评价:英国古典经济学在兴起阶段,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承认自利行为的合理性,突出生产劳动的重要性,既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又十分关注货币和相对价格问题,这些后来形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法国古典经济学

背景:1.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工场手工业还未普遍发展起来,经济发展远不及英国。2.法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并且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封建王权更加强化。由于实行过度的重商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破坏了农业生产,也影响了工商业发展,经济正处于危难之中。 特点:(1)法国重商主义的崩溃和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则是个突变的过程,它是在同重商主义的激烈斗争中作为重商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2)法国古典经济学一产生就非常重视农业,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3)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则是为了挽救和振兴法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为处于困境的国民经济寻找出路。因而法国古典经济学者更加直接针对法国财政经济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侧重于分析法国实际经济状况和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布阿吉尔贝尔

1.财富论

(1)财富的性质和来源。财富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物品。财富来源于生产。农业是财富的最初的直接的来源。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

(2)法国财富不足的原因:原因之一:国家实施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低价的政策。原因之二:消费不足。

(3)解决方法:保持各部门之间的平衡,遵循自然规律产品按比例价格交换 2、消费观

(1)消费与收入。消费和收入是一种同一样的事物,因此,破坏消费就是破坏收入。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税收制度。税收的随意性和税收的不公平

(2)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社会经济各环节相互联系,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反对崇尚节约的思想 3、货币观 (1)轻视货币,贬低金银,对货币持否定态度。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能作为交易的手段。把货币及其积累看成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

(2)主张农产品自由贸易。即撤消谷物输出的禁令,允许谷物自由输入或输出。 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说,从农业生产领域考察了财富和经济发展问题,他从维护农业的立场批判了重商主义,成为重农主义的先驱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坎蒂隆是配第和魁奈之间的桥梁。《概论》是《国富论》出版以前最系统的经济学著作。 1.财富及价值观

财富就是使用价值。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或价值)的观点。既然任何东西的价值都可以用在它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的数量以及劳动的数量来度量”,那么,将劳动换算为土地,内在价值就可以用其产品将被分配给耕种它的人的土地的数量来度量 局限:未区分价值和财富,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财富),创造价值的因素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因素,重农主义偏见任何物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创造财富并创造价值的因素之一 。

2.货币理论(1)、货币的内在价值:金银不只具有想象的价值,而且必须具有内在的真实价值。(2)、货币流通量与价格:传导机制:货币——收入——需求——价格 3、重农主义思想 (1)、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土地是一切产品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所有居民和阶级的消费最终都来源于农产品 (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 三个阶级:租地农场主、城市手工业者、土地所有者。 全部农产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的1/3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作为地租,剩下的2/3,一半用作补偿资本、支付工人工资,另一半是租地农场主的经营利润。土地所有者将所获得的相当于土地产品价值1/3 的地租与城市手工业者交换工业消费品;租地农场主用利润的1/2即农产品价值1/6与城市手工业者交换。这样,全社会农产品中有一半得以实现。剩下的另一半,一部分由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自己消费,一部分作为种子的补偿。最后,全部农产品得以实现。 在这一流通过程中,推动着整个经济使之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土地所有者阶级(消费对生产的影响),在一国中只有他们是天然独立的,其他阶级需靠土地所有者维持生活和财富

坎梯隆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农业年产品经过流通在全社会各个阶级间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一国居民人数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生活资料,

一国人口的数量必然要以土地所能提供的年产品数量为限。

法国重农学派

内容:自然秩序、自由放任、重视农业、对土地所有者征单一税、整体经济联系。 背景:1、税收制度的混乱.地方政府关税——市场割据——阻碍流通。税收的随意性与不公平

2.管制的危害3.行会与垄断 限制劳动力使用、限制和管制产出、控制业务范围、实行固定价格、反对外来竞争。4.柯尔培尔重商主义政策的失败和约翰·劳货币改革的破产 特点:1、强调“自然秩序”2、封建外观与资本主义实质3、重视农业:农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工业和商业是非生产部门 魁奈《经济表》

(1)财富的增长及其因素.魁奈认为真正的财富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但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是无条件地完全等同于财富.作为财富不仅是使用价值,而且是使用价值与出卖价值(即交换价值)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所有这些因素中,他特别重视消费和人口,以及在物物交换中“价格”的作用。 (2)纯产品学说(剩余价值)

1)魁奈认为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 2)认为只有农业生产能使财富增殖,他还把“纯产品”的生产归之于自然力的产物,即“自然的恩赐”3)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只有生产纯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4)纯产品转化为地租(分配)既然纯产品是自然力即土地生产力的产物,则全部纯产品都应作为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地租也就成了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 5)地租和工资的关系(分配)认为工资是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地租(纯产品)的大小同工资成反比6)大农经营和小农经营魁奈主张法国农业要实行大农经营,避免小农经营。所以他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社会阶级的划分能否创造纯产品来区分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 (4)资本理论魁奈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投在农业上的资本才是生产的资本 。(5)资本再生产理论(1)《经济表》中运用了抽象法、均衡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2)被认为是宏观均衡分析的第一次尝试,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详细而严谨的经济循环流程图式。表达了宏观经济整体均衡的观念;(3)《经济表》第一次揭示的经济机制的自洽性:通过市场自发交易,经济体系实现了均衡。由此引出的结论便是反对干预

(6)人口思想人口的增殖比财富的增长快,而人口过多便会导致国家的贫穷 (7)魁奈的经济政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单一地租税,发展大农业经济 杜尔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1.对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的发展。杜尔阁把魁奈的三个阶级划分为五个阶级,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都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他指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占有资本,还是一无所有。

2.对纯产品学说的发展。杜尔阁把“自然的恩赐” 转化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是农民劳动利用了特殊的自然生产力的结果,土地如果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任何东西。杜尔阁认识到“纯产品”转化为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是土地私有权的结果,比魁奈更进一步说明了地租的本质和根源

3.对资本理论的发展杜尔哥不仅直接以“资本”这一用语来代替魁奈常用的“预付”,而且具体地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其收入的性质。他指山,资本可以买进一份田产而取得地租收入;用作制造业和工业方面的垫支以获取工业利润;用作商业企业的垫支获得商业利润;还可以用来放债取息。这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集团及其基本收入的性质,

是对魁奈资本理论的重要发展。 重农学派的影响:(1)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受重农学派影响(2)经济表 → 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3)纯产品/净值 → (剩余、再生产)(4)凯恩斯的总量均衡与魁奈的宏观分析存在渊源关系。

重农学派重视农业、重视使用价值、重视自由竞争和宏观均衡,使经济学的视野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尝试说明剩余产品,这些都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 亚当·斯密 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背景:1.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掌握实权的土地贵族的政策仍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斯密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2.政治上,这时英国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共享政权,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占多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不稳固,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的矛盾仍为社会的主要矛盾。3.斯密经济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和英国从配第以来的经济学说发展的影响。 研究方法:抽象演绎法 (主要方法)经验归纳法 (作为辅助和补充) 理论体系:

(一)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

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国民财富——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他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并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减少非生产劳动者人数。前者靠加强劳动分工;后者靠增加资本 1.财富的原因之一——分工

国民财富的增长,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劳动分工。分工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分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某种工作,可以避免因置换工作而浪费时间,从而增加劳动时间。分工能够引起劳动者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分工的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广狭)的限制

也指出了分工给工人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操作单一、呆板、妨碍工人智力发展 2.财富的原因之二——资本

认为资本是总资产中用于再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部分。

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 (二)财富的交换——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1.价值理论的提出

(1)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斯密认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交换价值,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有交换价值的东西可以没有使用价值是错误的。

(2)价值尺度的二重性.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即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

(3)原始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斯密认为在原始经济中,劳动既是交换价值的源泉(劳动成本理论),也是交换价值的尺度(可支配劳动理论),为劳动决定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4)发达经济中的收入价值理论。在资本投资和土地资源变得很重要的时候,一件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数额要足够高,要包含工资、地租和利润,商品的真实价值不再以其中包含的劳动来衡量,但仍然可以用可支配的劳动的数量来衡量。这时一件商品能够购买的劳动数量要超过体现在它生产中的劳动的数量,因为其中包含总利润和地租 (5)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斯密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他所处理的市场关系是一个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

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商品价格,这个价格也就是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通常出卖的价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偏离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是以自然价格为基础,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支配,由竞争调整。 2.货币理论

(1)货币形式:最终人们把金银确定为一般交换媒介,金银成为最合适的价值尺度。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劳动生成物,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斯密认为货币方便了商品流通,但货币本身并不增加一个社会的产出或财富,是非生产性的,创立了不强调货币的重要性这一古典传统。

(4)货币流通规律:铸币量受国内以借助铸币流通商品的价值的支配

(5)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全部纸币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表的的金银的价值。 (三)财富的分配(收入分配)

1.三个阶级和三种基本收入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个基本阶级。

依据阶级划分,斯密也把社会产品相应地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三大阶级的基本收入,各种收入的总和即国民收入。 2 工资理论

工资性质:劳动的收入或报酬说工资水平自然价格: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市场价格:取决于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斗争,最终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工资变动规律: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3 利润理论斯密明确指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出现的,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利润看作是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即剩余劳动。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利润当做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是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利润是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是对劳动生产物的无偿扣除。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润变动的趋势同工资变动的趋势完全相反,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加,利润必然日益下降 4、地租理论

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地租视为地主阶级凭借土地私有权无偿地占有工人一部分剩余劳动的特殊收入,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地租当做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是使用地主土地的自然报酬。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或者是这种垄断价格的结果。

(四)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分工的好处

2.国际贸易。第一次明确论述了分工优势原理。他把分工优势原理又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两种。较多地论述了绝对优势原理,并把绝对优势看成国际贸易的根本依 (五)经济自由的政策主张

1.经济自由主义

在经济人普遍存在的社会中,人人都追求个人私利,社会利益的实现只有实行经济自由和完全自由竞争才能实现。 2.国家及职能

财产权的保护和财产的不平均是最初建立政府的原因,而财产权的状态总是随着政权形式而有所不同。

3.财政和税收理论。财政收入的来源是税收和公债。税收的来源是三种收入;其中地

租是最适合课税的

(1).赋税四原则:公平, 确定,便利,经济: (2).课税对象:重农主义的影响⑴利润不宜课税:抑制投资。⑵利息不宜课税:其一,货币容易隐藏,数目难以确查;其二,货币具有流动性,征税导致货币外流。 ⑶工资不宜课税⑷最适宜的课税对象是地租:因为地租的不劳而获性质。

地位和影响:① 论证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批判了重商主义,克服了重农主义的局限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②《国富论》(“经济学百科全书”) 开辟了古典经济学的新时代,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基本框架;③ 提出的许多观点和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路径; ④ 以绝对优势原理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为相对优势原理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学术渊源之一。 古典经济学的分化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背景1.英国的工业革命2.社会阶级矛盾.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研究方法(科学抽象法)1).使用演绎法和抽象法2).将社会中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抽象出三个主要社会阶级的关系进行研究。a 抓住关键因素,暂时抽象掉其他因素。b 企图建立一般化之经济学。 理论体系:

一.价值与货币理论 1.价值论:

(1)正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既反对萨伊以效用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也反对把使用价值看作可有可无的斯密观点,接近于正确看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2)认识到价值是内在的,是由劳动决定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是价值的表现。

(3)始终坚持劳动量作为价值的尺度。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正尺度。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考虑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问题。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生产中加入的劳动是直接劳动,形成新价值;转移到商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属于间接劳动。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个劳动必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李嘉图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为生产所需产量的最不利条件下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 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

第一个矛盾: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经济学第一个矛盾的解决: 用“劳动力”概念来替代“劳动”概念,有了劳动力学说,利润就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 第二个矛盾: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二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又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显然,如满足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二者存在着不相容的矛盾。

第二个矛盾的解决:只要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等问题,就会明白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2.货币理论

(1)货币及其流通量

货币的价值:货币即金属是一种商品,是由劳动取得的,其价值取决于取得金属并把它运送到市场所必需的劳动总量。货币流通量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的数量及其价值不变时,一国所

能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流通手段的货币:主张用最廉价的纸币来代替最昂贵的金属币,纸币的价值由黄金规定,当纸币价值与黄金的价值相等时,这种通货就处于最完善的状况。

(2)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稳定流通的方案:改革货币制度,实行稳健的货币制度:建立金本位货币制度。用纸币替代金属币发行银行券要有十足的黄金储备,以便自由兑换。 二.分配理论

李嘉图认为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他企图用分配规律证明,工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工人阶级是不可少的,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

1.地租理论:级差地租定义: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级差地租的定义:“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级差地租的性质:是一种与土地生产条件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一种地租形式,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第一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指在不同的土地上,由于肥沃程度不同而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所产生的地租。

第二种形态的级差地租: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等量的资本和劳动,由于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李嘉图认为,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社会一方面会越来越多地耕种劣等地,一方面会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报酬递减),因而谷物价格会不断上涨,工资和地租也会相应上升,从而使利润下降,影响资本积累。 2.工资、相对工资论

劳动的自然价格是使劳动者基本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即取决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相当于平均工资水平。市场价格围绕着自然价格随供求变化而不断变动。劳动的自然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劳动的自然价格存在差异性,随国家、地区、时期不同而不同。相对工资:要判断社会产品在社会不同阶级中的分配情况,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获得的相对产品量。从社会生产关系来考察工资,是李嘉图的一大贡献。

3.利润理论(指剩余价值)

工作日的长度与劳动强度不变情况下,工资与剩余价值相互关系的三条定律。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动,一定长度的工作日劳动者总是生产相同的价值产品。工资与剩余价值变化方向相反,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按相反方向影响工资,按相同方向影响剩余价值。

三.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社会经济行为的动机目的,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利益,社会会在财富日益增长中顺利地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只要遏制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只要运用资本还能带来利润,资本积累就不会终止。危机问题只承认局部性的生产过剩,否认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实现自行调节、不断运行的经济机制

首先,他接受萨伊的观点,认为生产创造需求,不会出现产品过剩。

其次,认为只要有积累,积累的资本就会继续投于生产,获取利润,因此,新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国民财富增进的条件和途径条件:增加资本积累。纯收入=总收入-工资=

地租+利润。主张实行低工资、低地租、高利润,才能增加资本积累。1、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2、不增加任何劳动量,使等量劳动的生产率增大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经济政策在国内实行任各行业自由竞争,自由发展的不干涉政策。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经济政策上,实行自由贸易。较成本学说李嘉图依据对外贸易有利于节约劳动、有利于各国总资本进行合理配置的思想,发展了斯密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为扩大国际间的贸易作了新的论证。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在国内,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转移,形成统一的市场价值。在国与国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受到限制,因此,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交换的规律,不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换。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史为当时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开拓国际市场作论证的,是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一学说对于各国通过外贸来发展生产,特别是对于很少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建立出口基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詹姆斯·穆勒 詹姆斯·穆勒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不成功的尝试

对于第一个矛盾的解释,把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归于普通商品的交换,其各部分的大小由市场决定,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第二个矛盾的解释,在商品的储藏期间,资本作为一种积蓄劳动仍然在继续劳动,因而商品的价值还在不断增加。所以陈葡萄酒比新葡萄酒贵,而多出来的利润就是对积蓄劳动的报酬。 麦克库洛

对于第一个矛盾的解释:“实际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必要的劳动量决定,“交换价值”是以它与其他商品或劳动所能交换到的劳动量或商品量来表示的,劳动和其他商品一样,是一种普通商品,商品和商品的交换是按等价进行的,劳动和资本的交换也是按等价进行的。所以二者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只是在供求均衡时才是一致的,现实中,两者往往不一致,两者的差额就是利润。

对于第二个矛盾的解释:葡萄酒在窖藏期间,由于发酵这个自然力的作用,葡萄酒的价值增加了。所以陈葡萄酒比新葡萄酒更贵,是自然力劳动的结果,与价值规律并不矛盾。

19世纪初英法的经济学说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背景:英国的两大论战:一是关于贫困的增加以及怎么去解决的论战。二是关于“谷物法”的论战

方法论:描述法: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说明事物的现状。 基本理论

(一)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个公理或规律出发: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 人口规律-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显著的有力的抑制的阻止。

抑制人口的方法积极的抑制,即增加死亡率预防的抑制,即降低出生率:政策含义:反对英国的济贫法和拥护私有制。

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自我克制来阻止人口增长,是限制人口

增长的最有效的办法。

借鉴:1.看到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张协调发展2.主张计划生育。3.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口素质。4.认识到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5.促进了人口学的研究和发展 (二)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以他的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和让渡利润论为基础的。 1.价值理论 (1)、价值理论的来源

以斯密价值理论为出发点,发展了斯密的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观点。 (2)、价值理论基本观点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的。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包括: 投入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耗费劳动,包括积累劳动和直接劳动,它等于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工资)利润(在交换中通过不等量劳动相交换而产生)也就是说,商品所购买的劳动量包含着利润,而耗费劳动量则不能包括利润。 2.利润理论(在商品价值取决于购买劳动的基础上阐述利润理论) (1)、利润是购买劳动大于耗费劳动的差额。耗费劳动包括累积劳动和直接劳动。购买劳动包括耗费在商品中的劳动和利润。 (2)、利润来源:需求产生利润.利润是由商品交换中由供求关系产生的“让渡收入”,不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劳动的价值本身是不变的,需求产生利润,需求强度决定利润(率)大小。利润只能由一批只购买、不出卖,只消费、不生产的游手好闲的人来支付、来实现,这些非生产者包括贵族地主、官吏、司法、卫生、牧师、军队、年金领取者及教育人员。资本家的利润从这个阶级的需求中产生。 3、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1)、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马尔萨斯看到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二者相适应,商品的全部实现才有可能

(2)消除危机发生的办法:为全部产品提供有效需求。 提供有效需求的办法:维持一个非生产的消费阶级的存在,才能为全部产品提供有效需求,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评价:马尔萨斯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存在矛盾,并提出了资本主义有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他并不理解资本主义产生生产过剩危机的真正原因,并为非生产性消费者作辩护。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贡献1、重新界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2、提出了生产三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

3、指出财产所有权、产品的出卖或需求、货币流通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生产的四个关键变量;(经济增长理论)

4、提出了“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古典经济学法则;

5、萨伊的价值论是生产要素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效用决定价值”的结合,与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不同;

6、提出“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马克思语),即: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利息)。

研究对象: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科学。反对将经济学研

究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研究任务:揭示财富的由来和方法,证明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完全一致

研究方法:在定义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基础上,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部分, 并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地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就是有名的三分法。他在条理化、严格科学规律的名义下,强调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并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

特点(一)萨伊第一个把斯密经济学说中的收入价值论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和系统化,最先创立了以“生产三要素”论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把政治经济学变为了研究人与物的关系、标榜经济学为超阶级的、纯理论的学科,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三)最先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了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萨伊提出来的“生产三要素”论、供求平衡的“销售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来掩盖资本主义利益分配的对立和资本主义矛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可以无限繁荣发展的美好社会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索财富现象因果联系的科学 ,属于实验科学的一部分。 内容:

(一)生产三要素论和效用价值论

1.什么是生产? 萨伊的生产论是他的价值论的基础,他认为社会财富是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使用价值)。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 2.效用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萨伊认为效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协同活动和协力作用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认为,一切产品或效用都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都是三者协力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结果。

3.萨伊的效用价值论.萨伊在他的生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他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基本观点:效用决定价值、生产费用决定价值、供求决定价值。 (二)分配理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 萨伊断言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工人并未受到剥削。反对李嘉图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见解。

他把利润分为: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企业家才能)的利润。前者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也即是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所付的报酬,即企业家的收入或工资。萨伊较早的区分了资本家和企业家,相应地他把利息看作是资本发挥职能(即 资本的服务)的结果,因此,资本在他的理论上直接产生的不是利润,而是利息。 他把地租看作是对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同时,也反对李嘉图关于利润与地租对立的观点,认为地租是地主发挥智慧的结果。

萨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人与物的关系: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土地产生地租。社会各阶级彼此独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利益分配对立的关系。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成是永恒存在的。这个分配公式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 (三) 销售理论——萨伊定律 供给会给自己创造需求。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评价:1.意义:

萨伊定律旨在论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因而国家应放弃对经济的干预,应鼓励自由地发展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和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

期的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萨伊定律不仅是自由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信念,而且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兴起的供给学派的几乎唯一的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就其所包含的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来看,有其合理因素。 2.错误“萨伊定律”

首先,他把物物交换等同于商品交换,否认由于货币参加流通使买和卖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可以分离,从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他把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简单商品交换)的一般商品生产和交换,等同于以追逐利润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否认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生产部门的均衡,是通过周期性的危机来实现的 (四).萨伊的寻租思想

寻租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福利,反而白白消耗社会经济资源。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1.财富只是人们实现物质福利的手段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福利3.政治经济学的功能:政府行使职能的工具

方法:建立在归纳法基础上的抽象法。

特点:1.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广大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

2.他的经济学说带有经济浪漫主义的色彩。经济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幻想性、向后看,企图实现已经过时落后而不能实现的东西。

3.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一定的批判,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否认资本主义是自然的,合理的和永恒的制度。 西斯蒙第经济学说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不同:

1.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财富的增长;西斯蒙第研究的是人的福利及其增长。

2.英国古典经济学主张经济自由,把经济过程当作自然自发的过程来研究;西斯蒙第主张政府管理经济,把经济过程当作由政府调节、督导的过程来研究。

3.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分配是以生产为基础,是为了增加财富,发展生产力;西斯蒙第研究分配是以消费为基础,是为了增长人们的享受和消费 主要经济思想:

一、消费先于生产的基本原理

人们进行生产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因而是消费引起生产,消费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 1、消费决定生产(自然经济)人的消费需要驱使生产,所以消费先于生产。生产只是为了消费,生产应该适应需要、满足需要,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所以消费又决定生产。 2、需求决定供给(小商品社会)消费先于生产——需求决定供给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在社会中表现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因为社会的消费不是每个人用自己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的消费,而必须同别人进行交换,在交换中就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从需求决定供给的原理得出的结论是:生产不能是无限度的,它受社会需求的限制,如果生产无限扩大,供给就会超过需求,生产就会超过消费,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3、收入决定生产,生产创造收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收入与生产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供给需要资本来生产,而需求则要由各阶级的收入来满足。所谓今年的产品用去年的产品来购买,实际上是用去年的产品所实现的收入来购买。用产品来购买产品,就是用收入来购买产品。 这样,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转化为运用资本的生产同收入的关系了。

二、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理论)

西斯蒙第在消费先于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并由此证明了资本主义历史的暂时性。

1、只要今年的生产超过上年的收入,就会发生收入不足,年产品不能全部实现,从而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2、资本主义大生产及其分配制度造成的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也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4.克服经济危机的方法一是发展小生产。保存小生产,至少要削弱大生产,发展小生产。二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建立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通过立法使工人有分享雇主享有的保障的权力。

西斯蒙第的历史功绩

他超过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敏锐地看到了为生产而生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看到了劳动人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减少所导致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西斯蒙第强调消费先于生产和国家干预经济对现代经济学中的凯恩斯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

缺陷:第一,他提出的克服危机的途径。——回到小生产——是倒退,是不现实的。

第二.小生产者的破产并不缩小资本主义国内市场,而且会扩大国内市场,因为小生产者的破产,标志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他说小生产者破产缩小国内市场是不正确的。

第三,在论证产品实现时把国外市场拉进来是不必要的,而丢掉了生产资料市场则是错误的。因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产消费,而不是越来越依赖个人消费。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背景: 一、英法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英法资产阶级取得政治权,劳资矛盾成为 社会主要矛盾,英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确定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高潮

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新变化和发展

第一、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形势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带上了强烈的辩护色彩,走上了后人所谓的“庸俗化”道路。

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探讨经济学方法论,力图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变有着重大影响。 第三、约翰·穆勒把斯密、李嘉图的学说和19世纪上半期各种经济学理论和观点相综合,建立起一个折中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成第一次综合。 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西尼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属于纯粹经济学,主张把一般立法、行政问题,把涉及哲学和伦理学的问题等从政治经济学中都排除出去,而仅以财富为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是演绎的科学。

西尼尔为建立纯经济学,提出了四个基本命题: (一)、享乐法则: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 (二)人口法则:人们由于担心财富不足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会自行限制人口的增殖(哥德文:人类有自我控制自身繁衍的理性)。

(三)制造业报酬递增法则:即在资本主义下,各生产要素能够协调一致,无限增长。 (四)土地报酬递减法则:农业所投下的追加劳动,其生产物是递减的。 西尼尔的经济理论

(1)财富的要素和价值的决定

1)财富:就是可以交换或有价值的东西,财富即价值。 2)价值有三个特性:效用、稀少性和可转移性。

3)商品的价值决定:生产成本(劳动、节欲和自然力),其中以劳动、资本为主,故价值决定于劳动与节欲这两种生产成本。

(2) 财富的分配——节欲论。劳动者使用体力和智力劳动进行生产,付出了对于自己安乐、自由的牺牲,作为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工资。本家节制自己的欲望而进行生产,做出对于近期的享受的牺牲,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利润。西尼尔特别推崇资本家的这种节制或节欲。自然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占有自然要素协助而生产的商品,能获得商品出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地租,它是来自自然的赐予。

分配论要点:1)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成本。即商品价值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牺牲所创造的。2)因此,商品价值就应该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分配,工人得工资,资本家得利润,二者之间是伙伴关系。3)但在价值分配中各自应得多少呢?他认为应由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的自由竞争来决定。

(3)最后一小时论:反对当时工人争取10小时工作制的斗争。 巴师夏《经济和谐》 1.服务价值论

1).欲望与交换。经济活动的本质是欲望、努力和满足,即为满足人的欲望而进行的各种努力。人的欲望的多样性与人的努力所能提供的产品的有限性的矛盾。--交换。 2).交换与服务:交换就是服务。通过交换,人们相互提供帮助,相互替代对方的“努力”,或者把自己“努力”的成果交由对方去支配

3).服务与价值:价值:交换比例。价值量的衡量:努力和紧张。 2、和谐经济论

1).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 自然秩序:符合事物本来规律的社会秩序;人为秩序:人们根据主观判断制定的秩序。 经济自由主义符合人的本性,与自然秩序本质上一致。反对社会契约论。交换就是双方彼此提供服务,交换就是服务的交换,人们在交换中能够互相帮助,互通有无。 服务的交换有两个特点:一是自然发生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参与交换,是自愿而没有强迫的;二是和谐的。每个人为别人提供服务,同时可以得到别人为他提供的服务,所以个人利益和别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既是自然的又是和谐的。 2).交换与和谐

交换就是双方彼此提供服务,交换就是服务的交换,人们在交换中能够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服务的交换有两个特点:一是自然发生的。二是和谐的。 3).阶级利益的和谐资本家和工人相互服务:资本家为工人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人替资本家进行生产。工资和利润就是两种服务的报酬

4 )巴斯夏的经济自由主义主张保护主义者是从生产者的愿望出发,自由主义者是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两相比较,自由主义当然优越于保护主义。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背景:19世纪40年代,劳资矛盾已尖锐和表面化。英国宪章运动、经济危机、法国二月革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都对穆勒的思想有所影响。 特点:第一、是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经济学说的一次大综合。 第二、穆勒的经济学说具有显著的折中主义特点和改良主义倾向。

第三、他的经济学说不像其他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那样一味的为资本主义辩护。 第四、穆勒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中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第五、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研究生产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终结 总之,穆勒学说总的特点是调和论和折中主义。是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经济学说的综合。他既坚持私有制和自由竟争,也注意到工人的要求。穆勒的经济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旧阶段的完成,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1)对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2)方法:穆勒在综合各派经济学的基础上,特别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他发挥西尼尔“纯经济学”的原则中以最少牺牲获得最大利益的思想,提出“经济人”的概念。“经济人”是人类的经济属性的理论抽象,是从人类行为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这种动机最主要的是使财富最大化,它受有限的实际收入和对闲暇的喜爱的制约。

2)演绎法和归纳法 经济理论

(一).生产理论

1. 生产要素理论(1)接受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提出资本来自节省(2)在生产力性质上,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传统,反对萨伊所有要素都具有生产力的观点。(3)继承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的主要作用在于供养劳动者的传统观点,指出节省而不是消费有利于促进就业。

2.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1)有利的自然条件(2)较大的劳动干劲(3)较高的技能和知识(4)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相互信任程度较高(5)较高的安全感 3.生产增加的规律穆勒把生产增长的原因归结为要素的增加,包括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者生产力的提高。

(1)劳动增长的规律一方面接受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甚至没有限度;另一方面又断言,生活资料的增长也会很快。

因此,他既反对人口增长会构成生产增长的障碍的观点;又主张应当积极限制人口的增长,因为土地的生产报酬递减规律将会使新增劳动力的供养越来越困难。

最终,他以“工资铁律”为由论证劳动增长受工资的影响,最终决定于资本积累的数量。名义工资水平高于自然工资水平,劳动者就增加;名义工资水平低于自然工资水平,劳动者则不会增多。而名义工资水平增加必然是资本积累→“工资基金”增加的结果。

(2)资本增加的规律对资本增加保持乐观的态度。资本积累取决于“一是能够节省的资金的数量,二是节省意向的强度”。 (3)土地增加和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土地和劳动、资本不同,不仅土地数量有限,而且生产力较高的土地面积更为有限。因此“有限的土地数量及其有限的生产力,是对生产增加真正的限制” 重申李嘉图以来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抵消报酬递减规律两个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教育方面的改进 (二)收入分配理论

1.所有制理论(1)基本立场: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采取了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但是主张改良私有制而非取消它。(2)改良私有财产权利的基本原则。(3)改良私有制的具体方法。限制继承权和遗赠权。土地所有权只有在土地所有者就是土地改良者时,才站得住。 2.工资论

(1)工资决定于劳动力供求。

(2)“工资基金”的存在使得工资水平主要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

(3)提高工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方法不是限定工人的最低工资,也不是政府补

贴或济贫,而是减少工人的数量。第一,普及教育,让劳动者自行节制生育。第二,由政府资助,实行大规模的对外移民,特别是给年轻人提供去海外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3.利润论

(1)根据资本来源于“节省”,约翰·穆勒继承西尼尔的利润观,指出:“工人的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同样,资本家的利润,按照西尼尔先生的确切说法,则是对节欲的报酬。(2)他把利润分为三部分:利息、保险费和企业管理技能的酬金。(3)折衷的穆勒还秉承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指出利润来源于生产领域,来源于劳动的生产力。(4)他还同时继承李嘉图利润同工资成反比,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观点。 4.地租论

(1)地租的定义和来源。“对于使用土地所付的报酬,叫做地租。……地租是垄断的结果,这是一目了然的。……为什么地主对其土地可以要求地租呢?这是因为土地是许多人所喜欢的商品,而且只有从地主那里才能得到。”(2)最劣等地没有地租,优等地会产生两种级差地租:由“收获超过已耕作的最劣等土地的收获的部分构成。”“或者由超过在最不利情况下使用的资本的报酬的部分构成。 三、交换理论——价值论

交换理论的主题是交换的尺度——价值问题。穆勒指出价值问题是交换领域的问题,它只与财富的分配有关,而与生产没有关系。显然他已经离开古典经济学从生产要素中寻找价值源泉的传统了 1)价值的定义

价值指交换价值,商品的购买力,即“拥有这一物品对于一般可购买商品所具有的支配力。”价格是“用货币表示的价值”。可见,在穆勒看来商品的价值中没有实体部分,价值只是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而已 (2)价值分析的前提

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一价定律,“质量相同的物品,在同一市场上不能有两种价格”。 理性人假定,“假定所有的当事人都照顾他们自己的利益”。(第498页) (3)价值的两个条件

“它必须具有某种效用,……而且在它的获得上必须存在若干困难”。 (4)三类不同商品的价值决定规律

第一类是数量绝对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古董 。这类商品的价值决定于需求。

第二类是供给数量能够无限增加,并且不需增加其生产成本的商品。这类商品是占比最多的商品,其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加上普通利润。

第三类是供给数量能够无限增加,但需增加生产成本的商品,如农产品。 这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以最大费用生产并运至市场的那部分供应量的生产费用。

(5)价值论中的折衷主义价值决定的三个层次第一,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第二,生产费用决定的自然价值,自然价值等于生产费用加通常的利润。第三,劳动费用价值论。而“生产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劳动如此重要,以致可以说是生产费用的唯一组成部分”。

四、国际贸易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

1)认为国际贸易会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 2)国际贸易利益分类:

直接利益:即能更有效地运用世界的生产能力,以及能获得本国不能生产的商品。

经济利益:市场扩大、分工发展等 间接利益:

社会利益 :扩大交往 、防止战争等 (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发展在交换中获得比较利益最大份额的国家,是那些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最有利地位,其产品最为外国所需要,而自己对外国产品最少所求的国家。由此,穆勒认为,富国、穷国之间进行贸易时,富国在数量上得到的利益要少,而穷国却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 五、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略)

1、在人类生活中,每个人都享有一定活动范围,它是不应受到侵犯的,而国家干预可能扩展到对个人自由加以限制

2、政府职能增加和随之而来的政府权力影响的扩大,可能影响个人思想、言论和行为的独立,影响对人类精神的创造性和个性的维护,而这种创造性和个性是所有真正进步的唯一源泉。

3、政府职能的增加,会增加政府的工作和责任,从而带来许多弊端。 4、私人经营效率高,绝大多数事情,不妨让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个人来做为好。 5、使人民养成共同行为的习惯,培养各种能力,这些人的能力是国家最宝贵财富。

六、改良主义政治倾向(略)

一是民主主义思想。在其《论自由》等著作中宣传自由和民主主义,强烈抨击各种形式的专制。这对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改良观有积极影响和进步意义。

二是提出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看法。首先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奴隶制和封建制不合人性,所以要灭亡。资本主义也是不完善的、过渡的社会阶段。其次,他赞成空想社会主义者组织合作社,共同占有财产,自己选举和管理,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主张,但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取改良和渐进的方式。

德国历史学派

李斯特

一、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首先,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李斯特主张经济学研究应从各国实际出发,探讨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张建立一种不同于古典学派理论体系的新经济学,即国家经济学。 其次,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李斯特反对古典经济学把经济规律等同于通行于全人类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经济科学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必须要历史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 再次,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注重民族特点,建立以发展生产力和工业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说,从而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最后, 李斯特不仅论证了落后农业国必须实现工业化,从以农业为重点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并举的社会过渡,而且把经济分析同文化科学、公民道德、价值观念、社会政治制度结合起来研究

二、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首位

李斯特十分重视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生产力是财富之源泉,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值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是片面的,“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察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应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评判社会经济活动的标准,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国家利益前途之所在。他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力科学。

第一,他把作为知识积累的“精神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区别,强调“精神资本”同样是

生产力增长的源泉。李斯特对“精神资本”阐述,正确地说明了知识积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克服了古典学派只把物质资本理解为生产力的片面性。

第二,提出一国为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善于学习,吸取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他以英国为例 认为英国科学技术所以能居世界之首,就在于它善于学习推广别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基于英国的成功经验,李斯特反对盲目排外、闭关锁国的愚蠢做法。

第三,不赞同古典学派只“把单纯的体力劳动认为是唯一生产力”的观点。 第四,与上述看法相关,李斯特强调“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第五,阐述了发展国家综合生产力的意义。李斯特首先指出斯密的分工学说最大缺陷在于只看到分工而未看到协作。

三、提出工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源泉 四、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李斯特还详尽地探讨了贸易保护范围和步骤。强调以工业特别是那些关系到国家独立自主,重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根本特点是仅仅把关税保护视为向国际自由贸易过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评价:对当时德国经济发展以很大推动,使它在很短时期内就赶上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他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主张建立国家经济学,提出落后国家在面临工业强国竞争压力下如何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起飞的精辟见解是应予肯定的。

局限(1)他不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某些内在规律及客观性,强调研究各国历史特点,反对抽象分析。这就使他沉陷在纷繁的历史事实和表面现象之中,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系,无法揭示其本质。(2)用“国家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从而否定了建立一般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他所关心和研究的是落后国家如何加快生产力发展的增长经济学,并未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二者不可相互替代。(3)他的国家干预学说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为后来德国法西斯强权政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旧历史学派

经济学研究对象: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一国经济的发展。 方法: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生理方法” (历史归纳法 )

1.第一,个别考察的方法。即历史方法是国民经济学的解剖学。第二,历史考察的方法。即历史方法是国民经济学的生理学。第三,整体和综合考察的方法第四,审慎的评价。 特点:(1)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否认经济规律在各国间的普遍意义,主张以研究各国特定经济问题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学。(2)强调国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力图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和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反对古典经济学倡导的抽象演绎法,主张“历史归纳法”。强调对具体经济现象的资料收集、统计和整理的作用,而不是理论概括的作用。(4)在阶级立场上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也为既得利益的封建残余辩护,极力论证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在阶级利益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5)以历史学派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带有明显的沙文主义色彩。 (四)历史学派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论

自然、劳动、资本这三种经济要素在人类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较低阶段,自然要素占支配地位;在中等阶段,劳动要素逐渐上升为支配地位,并促进了城市、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在第三阶段,资本的作用突出了,开始占据支配地位。

他认为德国已进入资本阶段。 新历史学派 背景:新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 政治的统一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工业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90年代后又赶上英国而仅次于美国。19世纪末,德国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引起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在70年代以后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工人运动发展促使德国资产阶级与容克地主阶级进一步结合,另一方面又展开改良性的社会改革运动,力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加强国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干预、控制,以防止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方法:新历史学派的“历史统计方法”

(1)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经济问题和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相联系加以说明;

(2)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认为人们的经济地位取决于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是历史的产物。经济自由、财产权利、契约关系等都以法律为依据;

(3)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国家的职能将不断扩大。新历史学派比旧历史学派更热衷于政治。

特点:(1)新历史学派不仅否认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甚至否认每个国家或民族各自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特殊的规律性。(2)新历史学派比旧历史学派更加极端地把历史归纳方法同抽象演绎方法对立起来,认为研究经济问题用抽象演绎方法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果。强调用历史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考察现实经济问题。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是新历史学派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3)新历史学派已不像旧历史学派那样主要与古典经济学说相对立,而是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对立中,力图用社会改良取代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4)新历史学派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批评以前的经济学家只从自然的和物质的观点来研究经济,完全忽略了伦理道德等精神因素,认为经济问题只有和伦理道德相联系才能得到说明和解决.这种观点成为新历史学派改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5)新历史学派还热衷于提出各种政策主张。

基本经济观点

第一,继续宣扬经济发展阶段论。

第二,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强调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

第四,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政策主张

新历史学派认为,德国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劳工问题”,即劳资关系。他们主张改良主义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

他们批评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强烈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由国家制定各种法令和实行各种行政措施来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比如:制定工厂法、劳动保险、工厂监督、孤寡救济等法令;实行河流、森林、矿产、铁路、银行等的国有化;限制土地私有制及改革财政赋税制度。 他历史学派的解体及影响 历史学派的解体 原因:

在理论方面,历史学派衰落的原因是:奥地利门格尔对施莫勒方法论的有力批判,还有新历史学派内部的韦伯和桑巴特的自我反思。

实践上造成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通过发行纸币在黑市套购外币用以赔款,引发了空前的恶性通货膨胀。由于历史学派缺乏货币方面的经济理论,面对现实危机束手无策。许多学者纷纷脱离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终于在德国解体了。

此外,历史学派的解体与主流经济学的兴衰也不无关系。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在马歇尔之后,渐渐被实证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抛弃。与此同时,古典主义变成新古典主义;但历史主义在新古典阶段,又以制度经济学等形态出现。 影响1.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

表面上看,历史学派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及德奥方法论之争是学术争论,实质是德国资产阶级向当时统治世界市场的英法争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争夺对世界尤其是殖民地的控制权。

历史学派以历史主义为旗帜,从德国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地为德国寻求强国之策。他们所得出的某些结论及思路,至今对后进国家的起飞仍有借鉴意义。

也正是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使命决定了历史学派不可能以世界主义,以静态的、单因素的分析方法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他们必须强调国家民族(具体是德国)的特殊性,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从宏观上为德国设计强国之路。也正因如此,历史学派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先声。 2.对美国早期制度学派的影响

出现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后的制度学派,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经济环境下的特殊变种。美国早期制度学派的代表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3.对日本的影响

对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响

历史主义对于“中国特色”问题,可以给予更一般的解释。这不光是国别性的问题,是普遍的发展道路问题。每一个国家,而不光是中国,都需要根据它的特定经济环境,选择特定的发展道路,这是后现代化强调个别性的必然结果。

比较1、古典学派重视一般规律,李斯特等强调不同国家的特殊性,认为必须建立适合于落后的或正在兴起的国家的经济学,要研究各民族自己的发展道路。

2、古典学派把当时国际分工模式看成是永远不变的,李斯特等强调历史的发展,强调国际分工模式的可变性。

3、古典学派宏、微不分,李斯特等则重视宏观考察,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强调民族精神、国家组织、法律制度、教育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古典学派强调自由竞争,李斯特等强调国家干预,提倡在一定阶段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鼓吹社会改良。

5、在方法论上,李斯特等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方法,而主张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

边际学派

奥地利学派:着重以心理分析方法建立理论体系。主要代表人物:卡尔·门格尔 数理学派(数学方法):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意大利的帕累托,以强调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和论证而得名。 美国学派:以约翰·克拉克为代表。克拉克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源)。资本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竞争加剧,生

产与消费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市场问题集中呈现在消费方面,所以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不从人们的消费和欲望出发。经济学家借助于边际分析的方法来测量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衡量物的效用从而决定价值,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2、边际理论所隐含的政策主张符合主流社会的利益和价值取向。由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否认价值的根源是劳动,其隐含的政策主张是反对一切财产归劳动者,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它便成为对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而得到发展和广泛传播 3.哲学和科学发展方面的原因(方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发展并流行。这种哲学把人作为研究的目标和主体。它对经济学的影响,就是使经济学转向了研究个人及其主观愿望、消费行为等。心理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获得了迅速发展,从而使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心理现象成为可能。数学特别是函数、微积分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经济分析提供了重要工具。

特点:1、重视边际概念的运用。它把李嘉图地租理论中的边际原理引申到一切经济理论中去,用边际分析方法解释经济现象。

2、重点转向微观分析。它的分析基本上不考虑总体经济,只考虑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从强调生产、供应和成本转向强调消费、需求和效用。在这个学派中,需求变成决定价格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如古典学派那样以生产成本、供给作为决定价值的惟一因素。

4、边际主义者所设想的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世界。相信经济力量一般总是趋向均衡方向而转化。这实际上是赞同萨伊定律。

5、反对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原因是这个理论把地租看做不劳而获的收入并企图消灭地租,边际主义者把土地看做资本的一种特殊形态,从而把地租看做是利息的一种特殊形式。

6、把高等数学,以及个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等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

7、在方法论上以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相标榜,主张抽象演绎法。但与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不同,奥地利学派的抽象演绎法是其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的前提。 理论要点:(1).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是人对物品满足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

(2).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 (3).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

(4).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其参与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5).物品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衡的边际评价来决定;

(6).如果考察所有商品在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则各商品的价格之比应等于他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抽象演绎法: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中把个人抽象出来,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和立足点,认为个人经济规律是社会的缩影。 特点:

(1)把“人类经济”抽象为两个基本要素:人的欲望无限与资源的稀缺。由此产生了如何经济地使用物品的问题,即经济问题。

(2)把“国民经济”抽象或还原为“个体经济”。认为社会经济是个体经济简单机械的综合。因此,孤立个体经济被当作分析的立足点。

(3)把人类经济的出发点和目标归结为从人的个人欲望出发,对所支配的有限的物品的评价,以及以此为依据所作出的合理选择。这样,经济学就是研究快乐与痛苦的

关系,而其分析的起点就是人们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状态。 边际效用价值论

庞巴维克批评以往的经济学家把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且只研究交换价值而忽视使用价值。他将价值区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

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价值是主体、是本质,客观价值是主观价值的产物。

数理学派 古诺被认为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或数理经济学之父。瓦尔拉斯的《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出版,是数理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特征:1.把各种经济事物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用数学分析代替理论分析。2.以交换作为应用数学方法的出发点,把生产、分配、消费都说成是交换的不同形态。例如,把生产说成是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与一定数量的成品的交换。他们把一切经济问题都归结为交换问题,又把交换归结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并且都能够用数学方法来表示。3.抛弃一切以因果关系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完全以经济现象的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济活动中各种数量关系,如大小、多少、总量和增量等。这样,一切经济事物的关系就都变成了没有社会内容的机械的数量关系

挑战:完全竞争的假设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上已不存在现实的基础;随着社会

的发展,边际主义认为最好的政府是干预最少的政府的观点也已经过时;总体上说,边际主义的分析更多的是静态的、无时间限制和没有经过经验事实的证明。

评价:1.边际学派对西方经济学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重要的核心内容。2.凯恩斯完全接受了包括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内的边际原理和方法,将它推广应用于分析宏观经济范畴,从而使边际原理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支柱之一。3.由杰文斯和洛桑学派倡导的数学分析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计量学中被大大地发展了。由杰文斯和洛桑学派倡导的数理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重要工具。

新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经济学原理》 体系特点:综合性

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综合”,他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可以说,马歇尔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他力图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建立一个综合的折中的理论体系。他的经济学是集过去一切经济学说之大成。 方法论特点:

1.运用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就是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只分析经济生活中的某一变量以寻求供求之间的经济均衡。 2.运用所谓“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所谓“连续原理”就是指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没有明显的严格区别,它们之间存在连续的关系。认为,各种经济现象是互相决定的,而没有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1) “连续原理”强调经济学发展的连续性

(2)“连续原理”还强调经济上的类别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3.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马歇尔整个学说都渗透着边际分析方法,没有它就不可能有马歇尔的新体系。

4. 注重心理因素分析。马歇尔用主观心理动机来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 强调心理因素对经济生活的作用, 认为经济学应该着重考察人的心理和动机。

5.重视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明确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明确地理解或更简捷地表述许多重要经济原理。尤其是他认为几何图形最适宜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连续增量问题,于是第一个在经济学中大量使用了与边际分析法相结合的几何图示法,因而获得“现代图表经济学创始人”的称号 。马歇尔既主张发挥数学方法对经济的作用,又指明它对经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这是我们应予充分肯定的

6.注重时间因素。特别强调了时间因素在价值(价格)决定中的重要意义 ,按照时期的不同分别论述了长期、短期情况下的价值(价格)决定,用以说明需求与供给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注重时间因素是马歇尔经济学不同凡响的地方,也确实有助于较深入地分析若干经济现象。

7.主张经济研究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8.在政策主张上,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一些观点引入经济学,较为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 内容

(一)供求均衡理论

供求均衡理论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1、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马歇尔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商品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决定的,主张用均衡价格去衡量商品的价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2、需求弹性与消费者剩余

需求量随价格(收入)变动而变动,测定其变动程度的量度,称为需求价格(收入)弹性。马歇尔是用代数和几何图形对需求弹性做精密表述的第一人。他还讨论了影响需求弹性的诸多因素。

3、引进时间因素的均衡价格:①极短时市场价格,时间短暂到无法改变供给量,价格主要取决于需求状况。②短期均衡价格,即来不及增加设备、改进技术和组织,只能在现存的技术设备和组织基础上伸缩产量,均衡价格取决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费用。③长期均衡价格,即技术、设备和组织均有足够时间加以改变以适应需求的变化。均衡价格虽仍取决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费用,但是,生产费用对商品的价值起着主导作用。总之,时间愈短,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大;时间愈长,供给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大。 (二)马歇尔的其他理论 1、分配理论与生产四要素说

克拉克将“边际生产力”作为工资、利息等分配形式的唯一决定因素,而马歇尔认为,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马歇尔从其均衡价格论出发,把提供生产要素也当作提供商品,把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的“报酬”也视为一种让渡价格;而作为一种价格,既取决于边际生产力之类的需求方面的因素,也取决于供给成本之类的供给方面的因素。

生产四要素说,即除劳动、土地和资本外,还应包括“组织”(资本家的“管理才能”等)。认为国民收入是各生产要素共同协作创造的,而各要素在其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则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均衡价格。

对劳动、资本、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劳动的“负效用”;资本的供给取决于资本家对未来享受的“期待”。工资是劳动供求均衡时劳动的价格;利息是资本供求均衡时资本的价格;利润是资本家组织和管理企业以及冒风险的报酬;地租是农产品价格超过其生产费用的剩余,它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马歇尔对各类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决定,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认为边际生产力是各

要素需求价格的决定因素。这里边际生产力是指各要素的边际增量所提供的纯产品量 2、内部经济、外部经济和代表企业

内部经济——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变化所增加的利益,包括规模扩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销售费用,第四类要素的变化导致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等。

外部经济——企业外部各种因素变化(包括运输条件改善、通讯技术的革新、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等)所增加的利益。

“代表企业”——同一个产业部门中,由于各个企业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各异。用在生产规模、获利能力或发展状态上都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作为代表企业,以考察企业的经济程度。 3. 对垄断的认识:马歇尔所说的垄断是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供给者的情况。这个供给者具有自由地确定商品价格和产量的力量。垄断者限制其产品的生产量,提高其价格,目的在于获得生产费用的补偿后,还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纯收入,即垄断利润。商品的生产费用加上垄断利润就是垄断条件下的供给价格。

但垄断的存在也不一定是坏事,产品价格不会因垄断的存在而提高,产品的产量也不会因垄断的存在而减少。因为垄断者的平均成本要比竞争性企业的成本低一些,价格也会低。

其次,马歇尔认为垄断并不排斥竞争,竞争会使垄断者放弃一部分垄断利益,从而有利于消费者的福利。

马歇尔的垄断理论虽涉及到了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多种不完全竞争的形式。但他主要讨论了完全垄断,且对于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没有给予严格的区分,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但他在研究垄断问题时,分析了垄断在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上的优势与优越性,很大程度上承认了垄断经济的潜力与活力。这个观点已被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地位1 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析体系,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

2 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中的很多开创性论述,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如消费者剩余概念成为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基石;“组织”的概念,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3 不完全竟争问题的提出。

原因 马歇尔在西方经济学历史上一代宗师的特殊地位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马歇尔创立了剑桥大学的经济系,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学生,这些学生以后都在他的旗帜下对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索。 马歇尔的表述方法符合当时经济学界的知识素质。

马歇尔的体系具有可分解的特征,即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独立存在。 总结: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

1、“萨伊定律”: 即“供给总是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原理和教条,这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2、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和功能。3、利息率是货币市场的调节手段。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5、货币对于实际经济活动完全不起作用。6、政府应该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货币的供给例外)采取自由放任态度,而不要加以干预。

马歇尔以后的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爱德华·张伯伦产品差别的存在导致垄断竞争 琼·罗宾逊1、注重使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理分析厂商均衡。2、创造了“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概念。3、对“价格歧视”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揭示了市场分割和产品在各个市场上的不同需求弹性对实行价格歧视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vp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