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思想史

更新时间:2024-03-08 2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早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章,早期社会管理思想

第一节早期社会的管理思想

一、古代埃及的管理思想--?管理跨度?的实践者。 二、古代巴比伦王国的管理思想--对责权利关系的明确 三、古希腊的管理思想(荷马史诗) 看到?议会制?的端倪

1、苏格拉底: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私人事务和管理公共事务仅仅是在量上

的不同?。(精神接生术)

2、色诺芬 <<家庭管理>>,其思想有四:

1) 提出了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私人财产; 2) 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财富是否增加; 3) 认识到管理的中心是加强人的管理这一重要思想; 4) 分析了分工的重要性。

3、柏拉图(理想国)

1)通过研究国家范围内的分工来体现管理思想; 2)人的本性由三部分构成:理性、意志和欲望。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揭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管理与被管理者关系的天赋性) 2发展了色诺芬的?家庭管理?的思想

3对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揭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也极具启发意义,揭示了管理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 四、古罗马的管理思想

1古罗马首先意识到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

2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罗马人具有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实践经验 3在长期军事生涯中,具备了遵守纪律的品格,又具备了以分工和权力层次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能力

4奴隶主思想家贾图《论农业》、瓦罗等对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的论述,丰富了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1

五、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

第二节 专制主义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一、社会实践所体现出的管理思想

1、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体制、组织结构 2、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1)城市;

2)行会;中古城市手工业者按照各行业结成的联盟。10世纪产生于意大利 3)商业;

4)银行的出现于西欧1346 二、中世纪思想家的管理思想 (一)阿奎那的管理思想 神学之父 几条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线索:

1. 认为宇宙秩序是按等级的阶梯来安排的,上帝是最终 2. 自然的观点占有重要地位 3. 对一系列经济问题的论述

总结:其宗教伦理思想影响了管理理论中的某些关于社会和人的地位的基本理解。并构成了后来管理中关于人性的某些基本假设中的伦理学基础 (二)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

1. 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把?权力欲望?和?财富欲望?看作是人性的基础,主张?人性本恶论?。较早的认识到?物质利益?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 在对政治体制的研究中认识到: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共和制好于专制,公开强调人民的作用,这对管理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3. 论述了领导者的素质问题 他对领导者素质名言:?要比狮子还勇敢,比狐狸还狡猾?

(三)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的管理思想 在其著作《乌托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1. 认识到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2. 其乌托邦岛十分注意生产的布局和生产的组织

3. 在国家管理方式上,主张用民主的方式选举政府官员,按民主的方式治理

2

国家

4. 在经济学管理方式上设想整个社会经济是按照一定的统一原则管理的,这一点对企业组织内部分配原则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三节 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1. 文艺复兴运动促使人的人格得以解放,还人以本来面目。如果没有人性的解放就不可能进入到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过程的时代,这是管理过程的首要条件。

2. 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储备了条件。

3. 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伟大成果就是哥白尼的学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

?哥白尼对近代科学革命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和科学本身的发展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篇 古典管理理论

第二章科学管理理论开成的历史背景和准备

一、思想准备-资本主义精神与资产阶级革命 1、资本主义精神来源的三大伦理的产生

1)新教伦理;2)个人自由的伦理;3)市场伦理 2、资产阶级革命为社会变迁做好准备 资本主义建立的意义:

1.解决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主要反映在工业革命的爆发。 2.解决了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制的过渡问题。 二、产业准备-英国的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 彻底摧毁封建主义,解放生产力;

●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1701~1710年10年间到1781~1790年10年间,世界工业指数提高了2.3倍,而在1802~1812到1870年提高了5.1倍。

●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

3

三、实践准备-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对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 1、工人与老板矛盾的解决 2、管理人才的极度缺乏

3、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进而要求员工技能提高,进行培训 4、企业家问题的提出

萨伊:企业家才能做为继土地、资本、劳动之后的第四种生产要素 四、理论准备-古典管理思想的形成

1、复式记账法的产生-企业管理重要方法之一

1494年卢卡〃巴舒《算术、几何、对称和相似概要》,首次对记帐方法加以理论说明,其中管理思想如下:

1)复式记帐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是最初的系统控制思想的雏形 2)开始强调企业内部管理 2、詹姆斯〃斯图亚特

1)先于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概念,指出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分工问题的,论述了工人由于重复操作而具有的灵活性

2)比泰勒早100多年提出工作研究方法和刺激工资的实质 3、亚当〃斯密

1)对分工理论的系统论述:产品分工和职业分工2)控制职能3)计算投资还本问题4)经济人的观点 4、大卫〃李嘉图

工资规律: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这是经营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且得出了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的结论。

●群氓假设:①社会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②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③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从这个假设出发的必然结论是,对这些群氓只能用绝对的、集中的权利来统治和管理,这是一个明确的经济人概念的形成。 第五节 科学管理实践的初步尝试

一、理查德〃阿克赖特(水利纺纱机的发明者)是应用高效管理原则的先驱-

4

业主制企业管理者,在连续生产、厂址规划、原材料、工人、企业的协调、组织和控制及工劳动分工等方面做出贡献,但未能将自己的管理思想写成著作。 二、詹姆斯〃小瓦特,马修〃鲁宾逊?博尔顿(索霍工厂的实践)是现代管理实践的先驱者-合伙制企业的雏形

1、市场的预测与研究 2、有计划的选择厂址 3、有计划的进行机器的布臵4、制定生产工艺的程序和机器作业的标准5、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6、实行产品部件标准化 7、对工厂中的各项工作有先进的控制制度和统计记录8、有很详细的会计记录 9、进行工作研究 10、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按成果付酬的工资制度 11、推行职工福利制度

三、罗伯特〃欧文-职业经理人的雏形(人事管理之父) 管理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

第一阶段:致力于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变 第二阶段:致力于以工厂为中心的社区改革

从工业革命的产生到工厂制度的建立这段时间,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然处于探索阶段,但管理的实践已走在理论的前面。 第六节 工业革命后管理思想的延伸 一、经济学家们的管理思想

1、萨伊 :把管理视为同土地,资本,劳动力并列的第四种生产要素 2、塞廖尔〃纽曼对企业家的相对完整论述:优秀品质的集合体,有远见和深谋远虑,不屈不挠和坚持实现目标的精神,监督和指挥才能,丰富的一般事务知识和职业知识→19世纪中叶基本框定企业家的完备品质 3、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对企业家忠诚和热心的强调 4、马歇尔:对企业家自力更生和敏感

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指出工商业的经营和战争是很相似的,一个大型的组织,必须有细致的规划,而首先要是确定组织目标

三安德鲁〃尤尔《制造业的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制造业的原则和生产过程。三类有机系统:(1机械系统(2道德系统(3商业系统

是一种早期的系统思想的反映,是组织理论集大成者-法约尔的一些思想来源 四、查尔斯〃杜平:主要贡献:19世纪初率先对生产和机械化方面的研究,他

5

第三节 泰勒同时代人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一、泰勒最忠实的?嫡系追随者?卡尔〃乔治〃巴思

协助泰勒进行金属切削实验,在数学计算方面提供了许多帮助 巴思计算尺 泰勒把他称作是?能解决那些很难解决问题的人?。 二、亨利〃劳仑斯〃甘特

1、重视人的因素在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劳动、工资和利润》中:?由于财富的数量是不固定的,而且是不断地增加的,因此,一个人富起来不一定意味着另一个人就得穷下去。?

2、★甘特图:通过对生产日期和产量图示来控制计划和生产的进行,也叫生产计划进度图或线条图。

三、吉尔布雷思夫妇 吉尔布雷思:‘动作研究之父’ 其夫人利莲〃吉尔布雷思:?管理的第一夫人?

(1)动作研究。坚持?动作经济原则?并把这种原则推广到工人中,使工效大为提高。

(2)疲劳研究。建议在工作中播放音乐来减轻疲劳,并向社会呼吁把消除疲劳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3)探讨工人、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4)强调进行制度管理。弗兰克〃吉尔布雷斯认为任何工作都有一种最好的管理方法,应该把这些方法系统化为一套制度,人人都遵照执行。(5)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 四、哈林顿〃埃默森

他是?为发展中的美国工业找到节省时间和开支方法的新型‘效率工程师’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效率是作业和工资的基础》(1900年)、《效率的12条原则》等。

他在管理思想上的贡献主要是:

(1)直线和参谋组织。这样即能发挥专业知识的长处,又不会破坏统一指挥的原则。

(2)效率的原则。埃莫森出版了《效率的12条原则》,12个原则分别是:明确规定目标;常识;向有能力的人请教;纪律;公平处理;可靠、及时、充分、

11

持久和资料;工作调度;标准和日程表;标准化的条件;标准化作业;书面作业指示;效率达到奖赏。 五、莫里斯〃库克

是科学管理的早期研究者之一,也是泰勒的亲密合作者,他的主要贡献是在非工业组织中传播和应用科学管理思想。库克在管理思想上的贡献是: (1)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高等学校中去。他认为大学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近亲繁殖;管理薄弱;各系自行其是,没有协调;教师按资历来定;教授终身制等。库克建议把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高等学校的管理中去,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研究,管理工作应由专家们去做,而不应由委员会来管,应该更多地使用助教来担任一些次要的工作,以便让高级人员多承担一些复杂工作

(2)在市政管理中应用科学管理原理

库克受泰勒的委托在新组成的费城市市政府中担任公共工程局局长的四年时间中,采用了一些效率高的新方法,在申诉处理、财务计划、装备更新、人事管理、公共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他还按泰勒的思想建立了?职能管理?组织。库克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些事例说明,科学管理不但能应用于工业部门,也适用于大学、市政等非工业部门。

(3)重视人的因素。他主张管理要人情化,在有关工资、定额、职工福利等事情上,可以同工会进行谈判,这受到了工会领袖的欢迎,对于在企业中恰当地处理劳资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六、亨利〃福特

美国著名的汽车制造者,被大众普遍认为是大规模生产的第一位倡导者。福特制是指由福特首创的一套生产和管理制度福特制在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实现了许多科学管理的原理。

1.制造方式标准化。实行另部件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制造的精密性,另部件的互换性,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和质量,延长了汽车的寿命。 2.流水式装配线。为缩短生产作业途中搬运材料和部件的时间,福特公司发明了用自动搬运材料和部件的传送带组成的流水式装配线,并于1913年在海兰特〃派克工厂建成使用。生产率大为提高。

12

3.把服务大众作为宗旨。福特经常说,他办汽车工厂不是以赚钱,而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由于福特公司采用标准化和流水式装配线等先进措施,汽车的价格逐年下降,从而扩大了汽车销量。福特还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计划,大大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节 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

早期的管理教育主要是有关工程管理——即工业工程教育。其主要课程是合理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工厂和设备的政策、动作和工时研究、刺激工资和支付计划、采购、原料运输、原料控制及劳资关系等。

哈洛〃珀森、德克斯特〃金布尔、雨果〃迪默等管理先驱们对科学管理教育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编写了《工业组织原理》、《工厂组织和经营管理》等教材。 一、亚力山大〃哈密尔顿〃丘奇

丘奇对管理思想的贡献是特殊的。他在英国和美国都是现代成本和工厂会计的先驱者。他对现代成本计算方法的直接的和间接的促进比任何人都来得大,是他最早提出成本核算的真正的目标,强调了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损失的概念,并提出了被目前广泛作为成本会计基础的确定标准成本的方法。

丘奇在他的《管理的科学和实际》一书中,设计了管理的两种基本工具:分析和综合。

代表著作有:《管理的科学和实务》、《管理的原则》、《一个经理人员的发展过程》等

经营管理五种有机职能:设计、设备、控制、比较、作业 在管理的科学和实际中设计了管理的两种分析工具:分析和综合

分析包括:成本会计、工时研究、动作研究、生产日程安排、机器布臵、计划; 综合是把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统统结合起来 二、奥利佛〃谢尔顿(1894-1951)

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并把人的因素同科学管理相结合。他先后发表了《管理的哲学》、《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经营和组织的职能》等著作。他在管理思想上强调了管理中人的因素和对社会的责任,强调了管理的整体性及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 提出了管理哲学的十条基本原则:

13

1、工业的存在是为了给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活所必需的足够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2、工业管理必须用一些原则来制约,这些原则是以社会服务的概念为依据的 3、作为工业的一个部分的管理,是独立于资本和人工之外的,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经营职能;二是管理职能;三是组织职能

4、管理一方面维持工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提高工厂中的人和物两种因素的效率来达到社会目标

5、为了提高这些效率,管理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开发工业中的人力资源 6、效率取决于组织的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是以对所要做的工作和所用的设备的详细分析为依据的

7、管理活动范围有四种:①有关生产制造开始时的职能;②生产制造的实际作业;③便于生产制造进行的一些职能;④产品分配所必须的一些职能 8、使工厂中的人和物得以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有:①管理所从事或控制的这项活动中应用研究和衡量的方法;②准备并规定每项工作的组成;③制定一些基准和工作标准以便切实而精确地规定所要达到的成绩;④制定一些标准,以便能保证以最经济的方法生产和管理

9、对社会承担责任的政策,要求在生产中人的因素方面釆取某些措施。作为个体应遵守以下规则:①所有的人都应参与决定工作条件;②工人的生活条件应与文明社会相称;③人应有适当的闲暇时间用于自我发展;④工人应有不至于被迫失业的保障;⑤工人应按其贡献的大小而共享工业的繁荣;⑥在工人和管理当局的所有关系中都应严格贯彻平等的精神。

10、通过对各种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可以建立一种不同于工业中应用科学和技术的?管理的科学?,以便能最终形成一种制约着工业行为的法典。 三、玛丽〃派克〃福莱特

美国的管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福莱特。1920年发表《新国家》一书,被人认为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她的主要著作有:《新国家》、《动态的管理》、《自由和协作》)等。她的有关利益结合、形势规律的论述同泰罗的精神革命、职能管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她关于协作、相互影响等论述还同人际关系学说创始人梅奥等人的论点相似。因此说,她把这两个时期联系了起来,成为两者之间的过渡。 1、福莱特的哲学是:人只生活在团体中才有意义

14

2、对民主提出了新概念:民主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发展 3、她认为人群中的社会关系应该是协商一致,冲突可以用来为群体服务。提出四种解决冲突的方法:(1)一方自愿退让(2)斗争一方战胜另一方(3)妥协(4)结合

4、认为协作是管理的核心,其应注意的方面(1)协作是由于有关人员的直接接触而形成的;(2)是一个连续的过程;(3)协作在工作的早期阶段就存在了;(4)协作是涉及一种形式中全部要素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古典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在第四讲中,我们介绍了泰勒的科学管理论,本讲重点法约尔和韦伯等人的古典管理理论。 第一节 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1841—1925)是欧洲的一位极为杰出的经营管理思想家。他和泰勒虽是同时代人法约尔一生中写了很多著作.其内容包括采矿、地质、教育和管理等等。特别是他在管理领域的贡献,使他受到后人的瞩目, 1916年,在75岁时法约尔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对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思想与泰勒的不同之处

认为:管理的过程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法约尔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同他的理论是相互补充的,因为他们都想努力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来改进管理。泰勒的研究是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内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法约尔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二、法约尔对?经营?和?管理?区别

法约尔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经营?和?管理?的概念。

法约尔认为,?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它的内涵中包括了管理;

15

法约尔提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定义,即?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

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业务、安全和会计等五大职能)中提炼出来,成为经营的第六项职能。

2、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六种(经营的六项职能) :

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 ②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 ③财务活动(指筹集和最适当的利用资本); ④安全活动(指保护财产和人员);

⑤会计活动(指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 ⑥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

法约尔明确指出,在这六种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的,其他五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 3、为了突出管理的实质,法约尔又进一步将管理的要素划分为:

(l)计划: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各种事态,确定企业的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步骤,既要有长远的指导计划,也要有短期的行动计划。 (2)组织:即确定执行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的机构,由管理机构进一步确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机器、物资和人员。

(3)指挥:即对下属的活动给以指导,使企业的各项活动互相协调配合。 (4)协调:协调企业各部门及各个员工的活动,指导他们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5)控制:确保实际工作与规定的计划、标准相符合。

法约尔认为一个好的计划具有的特点:统一性 连续性 灵活性 精确性 二、法约尔的14项管理原则

法约尔在他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 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人员的报酬 8集中 9等级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的稳定

16

13首创精神 14人员的团结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各个机构和组织前进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属于自然规律的范畴,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使工人的培训费用大为减少。 (2)权力与责任。法约尔认为,权力即?下达命令的权利和强迫别人服从的力量?。权力可区分为管理人员的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个人权力是指由担任职务者的个性、经验、道德品质以及能使下属努力工作的其他个人特性而产生的权力。个人权力是职务权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出色的管理者要用个人的权力来补充职务权力的不足,责任和权力是相互的。有责任必须有权力,有权力就必然产生责任。

(3)纪律。任何组织要有效的工作必须要有统一的纪律来规范人的行为。法约尔认为,纪律的实质是遵守公司各方达成的协议。要维护纪律就应做到:①对协议进行详细说明,使协议明确而公正;②各级领导要称职;③在纪律遭到破坏时,要采取惩罚措施,但制裁要公正。

(4)统一指挥。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否则,就会使权力和纪律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在实际企业管理中破坏这一原则的双重领导的现象是非常多的,为了保证统一指挥,必须要克服这些现象。

(5)统一领导。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应由一位首脑根据一项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条件。法约尔指出,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的区别在于:人们通过统一领导来完善组织,而通过统一指挥来发挥人员的作用,统一指挥不能没有统一领导而存在,但并不来源于它。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法约尔认为,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协调这两方面利益的关键是领导阶层要有坚定性和做出良好的榜样。协调要尽可能公正,并经常进行监督。

(7)人员的报酬。法约尔认为,报酬是人们服务的价格,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尽可能使职工和公司双方满意。

(8)集权。这条原则主要讨论了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分权是提高部下作用的重要性的做法,而集权就是降低下级的作用。

(9)等级制度(法约尔跳板原则)。?等级链?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联成的等级结构。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

17

秩序。依据这条路线来传递信息,对于各层统一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最迅速的途径。等级制度是法约尔管理理论的核心。(见图)

(10)秩序。秩序即人和物必须各尽其能,包括物的秩序和人的秩序。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每一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内容,使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称职的职工,每个职工都有适合的岗位。同时还要有条不紊地精心安排物资、设备的合适位臵。

(11)公平。公平是由善意与公道产生的。 (12)人员的稳定。对企业管理人员尤为重要。 (13)首创精神

(14)人员团结。此外法约尔还认识到,人员间的思想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有助于增强团结。因此他认为应该鼓励进行口头交流,反对滥用书面的联系方式。

法约尔十四条管理原则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十四条原则中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有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等级制度。

法约尔跳板:在一个等级制度表现为G-A-Q双梯形式的企业,便没有F与P发生联系,按常规需先从F到A,再下到P,这之间每一级都需停顿,然后,顺着原路,一般是返回出发点。如果通过?天桥?(跳板)直接从F到P,那就简单多了,如果F的领导E和P的领导O允许他们各自的下属直接联系,等级原则就得到捍卫。法约尔认为,各级人员应养成这种最短通路的习惯,后来人们称这种方式为?法约尔跳板?。

三、法约尔认为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能力和品质: 1. 身体条件:健康、精力充沛,谈吐清楚

2. 智力条件:具有理解和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精神饱满和有适应能力 3. 精神条件:有干劲、坚定不移、愿意承担责任、主动、忠诚、刚毅、有尊严

4. 通用知识:一般地熟悉不限于所从事职能的各方面知识 5. 专门知识:任何职能所特有的知识,如技术、商业

6. 经验:人本职工作中获得的知识,这就是把个人从工作中吸取的教训加以整理

18

对法约尔的评价虽然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与泰勒的管理思想都是古典管理思想的代表,但法约尔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后人根据他建立的构架,建立了管理学并把它引入了课堂。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总的来说仍然是正确的,这些原则过去曾经给实际管理人员巨大的帮助,现在仍然为许多人所推崇。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他的管理原则缺乏弹性,以至于有时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集权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1864一1920)是德国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是泰罗和法约尔的同时代人,古典管理理论在德国的代表人物。韦伯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被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分成三部分:

1、理想的行政组织 2、对权力的分类 3、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管理制度 一、理想的行政集权组织 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来管理。 1、主要特点如下:

1)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机构是根据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组成的,并具有确定组织目标;2)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3)按等级制度形成的一个指挥链; 4)在人员关系上,表现为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即是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不同的职位和职位的高低来决定; 5)承担每个职位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必须经过考试和培训,接受一定的教育,获得一定的资格,由需要的职位来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承担; 6)人员实行委任制,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某些特殊的职位必须通过选举的除外);

7)管理人员管理企业或其它组织,但不是企业或组织所有者;

8)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且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19

9)管理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 2、对理想的行政组织的评价

1)、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来管理。要使得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 2)韦伯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是最符合理性原则的,其效率是最高的,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它组织形式。而且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各种管理形式和大型的组织,包括企业、教会、学校、国家机构、军队和各种的团体。

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韦伯的组织理论,可以发现它是对封建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反动,也就是说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打破封建传统管理的模式,用一种科学的分析方式来对各种组织进行科学的管理。 二、韦伯对权力的分类

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 。韦伯把这种权力划分为3种类型:

①合理的法定的权力。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 ②传统的权力。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

③神授的权力。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

韦伯认为,这三种权力当中只有合理和法定的权力是行政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力能保证经营管理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能按照人的才干来选拔人才,并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行使权力。这是保证组织能够健康发展的最好的权力形式。 三、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管理制度

(一)韦伯认为,管理就是意味着以知识为依据来进行控制,领导者应该在能力上胜任工作,要依据事实来进行领导,行政组织中除了最高领导之外的每一个官员,都应按下列准则被领先地位任命和行使职能: 1、在人身上是自由的,只是在官方职责上从属于上级的权力 2、按明确规定的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

20

3、每项职务有明确规定的法律上的职权范围 4、职务通过契约来承担的

5、候选人是依据一定的技术条件选出来的,是任命不是选举 6、有固定的薪金报酬 7、职务唯一或主要工作

8、它成为一种职业存在着按年资或成就或两者都有的升迁制度 9、官员同所管理的财产的所有权无关,不能滥用职权 10、在行使职务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和控制 第三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一、林德尔〃福恩斯〃厄威克

厄威克最大的贡献是对经典的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他在《行政管理原理》一书中,把各种管理理论加以综合,创造出一个新的体系: 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科学分析方法作为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 把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控制3个管理要素作为管理过程的3个主要职能,将法约尔的管理原则放在管理的职能之下,如在控制职能之下的职能有配备人员、挑选和安排教育人员等,通过一些归结,形成了泰勒一法约尔一厄威克等古典的管理学派。 他们是围绕着管理人员的职能来探讨、研究、论证管理职能的,他们是最早的系统研究管理的先行者。

(一)适用于一切组织的8项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所有的组织都应当规定出一个目标 2、相符原则,权力和责任必须相符

3、职责原则,上级对直属下级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 4、组织阶层的原则

5、控制幅度原则,每一个上级所管辖的相互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5或6人 6、专业化原则, 7、协调原则

8、明确原则,对于每项职务要有明确的规定 (二)组织设计的两具课题:

21

1、决定从事经营各个成员的职务

2、决定这些职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在于有效地解决经营技术问题 二、古利克把管理职能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管理七职能:计划 组织 人事 指挥 协调 报告 预算 根据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10项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2、按目标、程序、顾客或地区把工作加以部门化 3、通过等级制度协作 4、通过思想协作5、通过委员会协作 6、分权化或控股公司概念 7、统一指挥 8、直线参谋 9、授权 10、控制制度 三、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1.为组织机构配备合适的人员。

2.一个最高的主管或一个人管理的原则。即由一个人承担管理职责,不要用委员会来进行管理。 3.统一指挥原则。

4.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并用原则。

5.工作部门化原则。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分配给各个部门,可依据以下四种分类方法:(1)依据组织的目标来实行部门化(2)依据作业来实行部门化(3)依据所服务或涉及的人或事来实行部门化。(4)依据地区来实行部门化。 6.控制幅度原则。这项原则的精神实质是,一个主管人员直属的下级人员的人数应有一定的限度。

7.授权原则。领导者要能够把某些职权授予下级人员。缺乏恰当授权的勇气和正确地进行授权的能力,是组织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授权,是高级专管人员进行有效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8职权相符原则。只把责任加在某些管理人员身上是不适宜的,要把相应的权力赋予他,在各级管理人员中责和权都是相称和明确的。 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评价总结 一、古典管理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1. 古典管理理论提出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 古典的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原则和管理职能存在于社会之中,通过科学方法够发现这些原则;

22

3. 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一些管理原则和管理职能; 4. 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管理学发展的基础。 二、古典理论的历史贡献

1. 古典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

2. 古典管理理论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古典管理论对于提高产量、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古典管理理论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是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或者说古典管理理论适应于其相应的生产力水平的。

三、古典管理理论的缺点

1. 首先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研究没有深入进行,对人性的探索仅仅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现代管理以人为研究课题;

2. 古典管理理论仅仅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客观存在,这个客观存在没有一定的抽象性,就事论事,尽管也对这种客观存在进行了一些概括,并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原则,但是没有把管理对象上升到系统来认识,现代管理基础就是系统论;

3. 古典管理理论的着重点是放在管理客观存在的内部,即所研究的是生产部门的内部,把如何提高生产率作为管理的目标。而现代管理理论主把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为研究对象,把消费都作为考虑重点;

4. 古典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环境考虑得非常少,现代管理理论非常注重企业生存的环境。

第三篇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 行为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准备

第一节 行为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行为科学的提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 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就行为科学这个词本身的涵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理解 把行为科学指研究人的行为以及动物的行为,是一个学科群。是

23

社会科学的同义语,是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在内的学科群。

现在管理学中所讲的行为科学专指狭义的行为科学。即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历史背景

1.行为科学产生的政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使得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全新的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矛盾激化,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一度出现高潮,这是行为科学产生的政治背景。

2.行为科学产生的经济背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剧,使得企业主感到单纯用传统管理理论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利润。有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这就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3.行为科学产生的人文背景。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缓解劳资双方的矛盾,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泰罗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思考:反思的结果是,在经济学方面,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为资本主义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在管理学方面对人的研究,梅奥开辟了行为研究的方向。行为科学就在大萧条中的霍桑实验后开始兴旺起来了。

第二节 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方向-行为心理的困惑

其实在霍桑实验之前就有一些管理学家对人的心理和人的行为做了一些研究,并建立起工业心理学,对管理学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在当时没有成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流 ,他们是:

1、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缪斯特伯格。先后发表了《心理学和工业效率》、《一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企业心理学》等著作。是最先提出心理学能应用于工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心理学家,并最早确定工业心理学的范围和方法

2、丹尼森是以注重人的因素推动行为科学发展方面而闻名,主要管理思想是: (1)重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他认为能够激励一个组织成员的因素有4类:①对他本人和他的家属福利和地位的关心。②对工作本身的爱好。③对组织中一个或多个成员及其良好评价的关心,亦即乐于同他们在一起工作。④对组织

24

主要目标的尊重和关心。

(2)主张自下而上的组织设计的方式。 (3)创办交换管理信息的组织。 (4)积极参加美国和国际的管理运动

第六章 行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梅奥与霍桑实验 一、梅奥对管理思想发展的贡献

梅梅奥(George Elton Mayo , 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管理学家,是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澳大利亚,获得阿得雷德大学逻辑和哲学硕士,是澳大利亚心理疗法的创始人。1922年移居美国,1923~1926年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为洛克非勒基金会进行工业研究,1926年任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工业研究室的副教授,以后一直在哈佛大学工作到退休。在此期间主持了著名的霍桑实验,1929年任工业研究无任期限制的教授。同时,他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其著作有《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和《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及其他一些著作,梅奥是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一位管理学家。 二、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试验-?照明实验 试验目的:

是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实验过程:

试验把12名女工分成 ?试验组?和 ?控制组?,研究工作者对两个组的工作情况做了仔细的观察和精确的记录。开始时,两个组的照明度一样。以后逐步把试验组的照明度降低。但试验组同控制组一样,产量都是一直上升的。 实验结论:

车间照明只是影响员工产量的因素之一,而且是补台重要的因素;由于牵涉的因素太多,难以控制,无法测出照明对产量的影响。 (2)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实验? 试验目的:

25

是了解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效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实验过程:

先后选择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每日工作长度、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试验。发现无论每个因素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认为参加试验的女工产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参加试验的女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并形成一种参与试验计划的感觉,因而情绪高昂。 实验结论:

工作条件、休息时间以至于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改变,都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位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同工人之间,以及工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3)访谈计划试验-?访谈实验? 试验目的:

为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实验过程:

试验人员对2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访谈开始了解和研究职工对公司领导、保险计划、升级、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意见和态度。开始自由地谈论起公司和管理人员的事情。但他们不是按照研究者事先拟好的提问表来回答问题,而是谈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谈话以后,虽然工作条件还没有改变,工资率也维持原状,但心理却觉得各种情况都改善了。访谈计划试验的结果。企业管理当局认识到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访谈计划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难以反映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情况。

实验结论: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群体实验?

实验目的:为了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奖惩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而设计出来的一组试验。

实验过程:选出14名男工在一间单独的观察室中进行。其中绕线工和焊工分成3组,每个小组由3名绕线工和1名焊工组成。两名检验工则分担检验工作。

26

试验结论:

一,非正式组织不顾企业管理当局关于产量的规定而另外规定了自己的产量限额。第二,工人们使上报的产量显得平衡均匀,以免露出生产得太快或太慢的迹象。第三,非正式组织制定了一套措施来使不遵守非正式组织定额的人就范。对电话线圈装配工中社会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梅奥和蒙特斯伯格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的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不同的一些新观点。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 :霍桑实验则证明人是一个社会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表明,工人在企业内部共同劳动 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工作以外的联系,这种联系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依据企业成员的职位、责任、权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明确划分而形成的组织体系。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梅奥等人根据霍桑实验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到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 第二节行为科学的建立 1、霍桑实验的新发现

梅奥认为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致命弱点。他在给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一剂药方中提出了他的重要观点。

梅奥提出,现代大工业的管理必须解决3个问题或3项基本任务:①将科学和技术应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②系统化地建立生产经营活动的秩序;③组织工作,其实质是在工作集体中实现持久的合作与协调。 2梅奥的社会人假说

梅奥指出,经理人员应该将他的下属视为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而不应该看成是群氓的个人。

梅奥认为:①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互相

27

竞争;②所有的个人主要是为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为自我的利益而行动;③从霍桑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人的思想和行动更多的是由感情而不是由逻辑来引导的。

概念: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依据成员的职位、责任、权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明确划分而形成的组织体系。

非正式组织:指工人在企业内部共迥劳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工作以外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加深他们的相互了解,并达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发展成为种相对稳定的组织。 四、行为科学的建立

自霍桑实验以后,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行为科学:是利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第三节 个体行为研究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以上五类需要,人们不能都得到满足,一般来说等级越低越容易满足,等级越高越难满足。但满足不一定要按这个顺序,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克莱顿〃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及发展理论 生存:衣食住行,只有通过金钱来满足

关系:与其他人(同级、上级、下级)和睦相处,建立友谊和归属感的需要。 发展:指个人在事业能力等方面有所成就和发展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保健因素:公司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 2、激励因素:成就、赏识、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

1、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的。

28

2、保健因素,是指它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当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但并不会导致积极的后果,而只是处于一种既非满意、又非不满意的中性状态。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Vroom)认为人们从事各项活动能够得到的满足,与自己能否胜任这项工作和对这项工作的评价有极大的关系。他在1964年发表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即可以得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发的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 M=V×E

M表示激发的力量,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

(1)效价:即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的评价

(2) 期望值: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的可能性估价,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

期望理论指出,当行为者对某项活动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高,而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效用的可能性很大,那么领导者用这种活动和结果来激励他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人们在工作中努力的程度(受激励的程度,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的能力)取决于对报酬的价值(效价)、取得报酬所需的能力亦即实际取得报酬的可能性(期望值)的评价。这种努力—报酬因果关系的认识受到实际工作成绩(经验)的影响。显然,假如人们估计能够成功地从事这类工作而需要做出努力,并且由此可知获得报酬的可能性时激励的程度就大。

这种激励的模型,较为具体地描述了激励的过程。理论表明,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激发或受激励程度)不只受到一个因素的影响。因而积极性与影响因素不只是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管理者应通过制订周密计划,利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借助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工作责任制,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个有机的过程贯穿到自己的具体管理过程之中去。

29

(六)、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促使取得成就的事物》 三种基本激励需要:对权力的需要 对社交的需要 对成就的需要 麦克利兰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比较明显的是具有高成就的需求和较高的权力欲望,但社交需要的表现比较低

小企业的经理具有很高的成就激励。大公司物总经理则较为一般,而追求权欲和社交的劲头比较大。处于中上层的经理们的成就激励比他们的上司要高得多。 (七)、麦格雷戈的X-Y理论

1、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的主要观点 X理论

(1)对人性的假设:

人生而好逸恶劳,常常逃避工作,不求上进,以自我为中心,反对改革,缺乏理性等。 (2)管理要点:

1)以利润为出发点来考虑对人、财、物诸生产要素的运用 ;

2)对员工的工作要加以指导、控制并纠正其不适当的行为,使之符合组织需要;

3)把人视为物,将金钱当作人们工作的最主要的激励手段; 4)运用领导的权威和严密的控制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5)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 Y理论

(1)对人性的假设:

人并非生性懒惰,在适当的鼓励下勇于承担责任,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承诺与报酬直接相关,一般人都具有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想象力等。 (2)管理要点:

1)有效地综合运用人、财、物等要素来实现经营目标;

2)给人安排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尽可能统一;

3)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工作者,相信他们能自觉完成任务;

30

4)用启发式代替命令式,用信任代替监督的方法来促使人们既为了组织目标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八、埃德加〃沙因的复杂人假说的内容 1)理性—经济人假设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管理理论关于人的假设,也就是麦格雷戈所说的X理论。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的动机,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

(3)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4)人的感情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人的感情。 2)社会人的假说

社会人的假说是人际关系学说的倡导者梅奥等人提出来的。沙因把社会人假设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的需要,经过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可以获得基本认同感。

(2)工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得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工作的意义。

(3)人对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对人的影响更大。 (4)人们最期望领导能承认并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的假说

自我实现人的假说是马斯洛等人提出来的。阿吉里斯所谓的成熟的个性、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都是指自我实现的人。沙因把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的区别,其目的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义。

(2)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

31

以便富于弹性,能适应环境。

(3)人们能够自我刺激和自我控制,外来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的后果。

(4)个人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并不冲突,而且是一致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个人应自己调整自己的目标,使之与组织目标配合。 4)复杂人的假说

复杂人的假说是沙因提出的。沙因认为,前面三种假设,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并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但是,人有着复杂的动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种。

沙因提出,复杂人假设的内容有五点: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人的许多动机安排在各种重要的需求层次上,这种动机阶层的构造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也是不一样的。

(2)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表现的动机模式是他原来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本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与同事间相处的状况。

(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 第四节群体行为研究 (一)勒温:群体动力学

卡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德国人,1933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心理学,受其同事的完型心理学观点的启发而发展出一种独创的并富于成果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场论?。这是他的群体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勒温被称为当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在1938年提出,人的行为是他的个性同他所理解的环境的函数:

行为=f(个性×环境),其中f表示函数关系

32

1944年他首先用?群体动力学?的概念来描述群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年他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他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对群体的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人,对今后的群体行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认为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 思想主要体现:

1)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

2)群体是一个非正式组织,有3个要素:活动、相互影响、情绪; 3)群体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中,叫作生活场所或叫自由运动场所; 4)群体有着和正式组织不同的组织目标 ;

5)有组织结构, 但非常不明确也不容易辨认,其中包含正常的成员、非正常的成员、领导者和孤独者;

6)存在着不同的领导方式,勒温把它分成为3种:专制型、民主式、自由放任式领导方式。一般人认为民主式最好,但也有的人认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待。

7)规模一般不大,有利于交流各种信息和感情,以维持群体的长期存在。 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要点 1.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 2群体的规模

1)当群体的主要决策是作出高质量和复杂的决策时,最恰当的规模是7~12人,要有一个正式的领导者;

2)当群体的主要的任务是解决矛盾和冲突、进行协议时,最好是3~5人,不要正式的领导者,以便使得每一个成员都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 3)当一个群体既要作出高质量的决议又要取得协议时,最好是5~7人组成。一般来说,效率高的组织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非正式组织。 (二)阿希:群体压力研究

阿希认为,一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中,当这个人和群体的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群体的压力,在这种团体压力下就可能产生一种顺从的行为。尤其

33

是其智力较差、信心不足或依赖性较强,就更会有顺从的行为发生。 这里又有4种情况:①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②表面顺从,内心并不同意;③表面不顺从,内心顺从;④表面和内心都不同意。 第三节领导行为的研究

(一)亨利、鲍莫尔:领导者品质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亨利,1949年在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12种品质:

1)成就需要强列,把工作成就看成是最大的乐趣; 2)干劲大,工作积极努力,希望承担富有挑战性的新工作;

3)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上级;4)组织能力强;5)决断力强;6)自信心强; 7)思维敏捷,富于进取;

8)竭力避免失败,不断接受新任务,树立新目标,驱使自己前进; 9)讲求实际,重视现实,不去关心不肯定的未来; 10)不能只对上级亲近,而对下级疏远;

11)对父母没有情感上牵挂,而且一般不同父母在一起; 12)忠于组织,尽忠职守。

美国行为学家鲍莫尔则认为,企业家除了掌握领导艺术、具备高效率的企业领导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能与人合作,用感化和说服的方法来赢得人心; 2)实事求是,高瞻远瞩;

3)善于授权,把适当的职权授予下级,而自己抓大政方针和重要的事项; 4)善于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起来调动下级积极性; 5)灵活机智,权宜应变,不生硬僵化; 6)责任心强,对自己严格要求; 7)富于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力求创新; 8)勇于负责,敢担风险; 9)谦虚谨慎,尊重他人; 10)自持严格,受别人尊重 二、领导方式理论

34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

这是美国坦南鲍姆和施密特二人所提出的选择领导模式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好的领导方式是取决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任务的性质、职权的关系和团体的动力等。所以领导方式决策的基本变量便是经理运用职权程度与留给下属享有的自由度之间的比例。

他们将领导的行为列成一个连续的图谱,从独断型到放任型,共分为7个等级,根据领导特点的不同有不同的领导方式。 1、经理做出并宣布决策; 2、经理?销售?决策;

3、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下属提问题; 4、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计划;

5、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然后做出决策; 6、经理规定界限,让下属的团体做出决策; 7、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二)关于二维领导模式理论

二维领导模式中的维度主要指领导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工作的关心程度。 主要理论包括:

1.俄亥俄大学在1945年提出的领导四象限理论。

行为科学家斯托格第等人认为,组织中的领导行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因素:即主动结构和体谅。

他们把领导的行为归并为两个方面,一为主动的结构——指以工作为中心;二为体谅的结构——指以人际关系为中心。

2.美国行为科学家布莱克等人(莫顿)1964年的管理方格论。

管理方格理论是1964年由美国管理学者布莱克和莫顿研究提出的。他们以企业为例,研究组织的五种领导风格。他们用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横坐标表示?对事的关心?,并将两个坐标轴划分为9等份,于是便形成了81种领导方式的?9.9图,

(1,1)型为贫乏性管理:领导者既不关心生产,也不关心人; (9,1)型为任务型管理:领导者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

35

(1,9)型为俱乐部管理:重点在于人们建立友好关系;

(9,9)型为战斗集体型管理:领导者不但注重生产,而且也非常关心人; (5,5)型为中间型管理:兼顾工作和士气两个方面,使职工感到基本满意。 在这五种类型的管理形态中,布莱克和莫顿认为(9,9)型是最有效的管理,其次是(9,1)型,再次是(5,5)型、 (1,9)型,最次是(1,1)型。 (三)、Z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William G. Ouchi )提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理论。他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就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他主张以坦白、开放和沟通作为基本的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他专门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对日美两国的企业进行了比较,把领导者个人决策和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这种组织对员工实行短期雇佣和快速提拔,要求员工专职专能。这不利于诱发员工的创造精神,易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而日本的组织和这种组织是不一样的。他将日本的组织称之为Z型组织 。

Z型组织的特点:

① 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②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的制度; ③ 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的人才;

④ 既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⑤ 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既吸收有关人员共同讨论、协商、集思广益,最后由领导者作决策并承担责任;

⑥ 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对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大内认为美国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日本的经验而实行革新,建立民主组织。而美国企业组织( A型组织)要变成为日本组织(Z 型组织)一般要经过13个步骤: 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策略;4)设臵高效合作、协调的管理组织机构;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

36

系技巧;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能充分地理解;7)让工会参与变革;8)确立稳定的雇佣制度;9)制定长期的合理的考核和提升制度;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促进企业成为有机的合作系统;11)认真做好第一线人员的发动工作,使改革能在基层顺利进行;12)实行参与管理;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行为管理科学的总结:

1、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 2、经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政府从宏观上对经济实施管制。 背景 3、实践:20世纪20年代,许多企业采取科学管理,但劳资纠纷和罢工不断。 4、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受到质疑,很多心理学家加入管理研究的行列。行为科学产生和发展。 人性假设 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全面发展的人 基本特征 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的作用。 梅奥 霍桑实验 劳勒 综合激励模型 马斯洛 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沙因 复杂人假设 代表 奥尔德弗 生存关系及发展理论 勒温 群体动力学 人物 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 亨利 领导者品质理论 及其 弗鲁姆 期望理论 坦南鲍姆,施密特 连续统一体理论 学说 麦克利兰 成就需要理论 布莱克,莫顿 99管理方格理论 麦格雷戈 X-理论; Y-理论 历史贡献: 1、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有很 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研究的成果,对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 3、对企业中涉及人的因素的管理活动有很强的指导。 评价 局限性: 1、管理对象没有被上升到系统的高度来认识; 2、没有关心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 3、对企业发展环境考虑得非常少。

37

第四篇现代管理理论流派和思潮

第七章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准备

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背景 1、战后经济的重建 二、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二次大战以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1)原子能的应用(2)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对管理理论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3)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4)人类的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科学革命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①科技革命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科技革命创造了工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③科技革命开辟了广阔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

科技革命带动着整个世界的前进,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学术界一般认为,二战以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调整和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73年末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从这时开始资本主义世界进人了经济滞胀时期,这也是对经济结构、经济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的时期。

四.企业结构发生变化

38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石化工业和新型的工业部门的建立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资本的统治也和战前不一样,资本主义世界企业发生了如下的一些变化: (1)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 (2)垄断企业混合化。 (3)大中小企业协作化。 (4)企业的股份高度分散化。 (5)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1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变化,促进管理思想发展; 2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推动管理思想发展; 3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了对人的认识;

4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了市场观念,导致内外协调的管理思想的产生; 5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思想的产生。

二、现代科学理论丛林出现的方法论准备 1、系统论

概念: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目前它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理论研究与现实社会实践中,尤其在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史中,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具有方法论普遍意义。

系统论归纳了管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规律是系统规律的具体化,管理人员具有的系统观念是管理主体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论

39

概 念: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的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收和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

信息论可以分成两种:狭义信息论与广义信息论。

狭义信息论是关于通讯技术的理论,它是以数学方法研究通讯技术中关于信息的传输和变换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信息论,则超出了通讯技术的范围来研究信息问题,它以各种系统、各门科学中的信息为对象,广泛地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储存、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 3.控制论

概念: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它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神经生理学、统计力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学科。

控制论是在上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开创的。

控制论一经产生,不仅与量子论、 相对论以同等的荣誉被载入史册,而且以强大的活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管理、经济、工程、社会、生物等领域的庞大的学科群。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世界学科图景的改观,它也使管理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使得当代管理思想进一步深化。控制论思想有着深刻的管理哲学意义,它不仅引导管理主体在管理科学研究中开拓新领域,而且促使他们对整个管理世界的认识产生新的飞跃。 4.耗散结构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I.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一个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普利高津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当其中某个变量达到一个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破即平衡突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的宏观有序结构,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普利高津将这种要耗散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其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将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

40

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叫做自组织现象。 5.协同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规律的理论。其力图阐明在具体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中产生新结构和自组织的共同性,揭示合作效应引起的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哈肯(H. Haken)等科学家以现代最先进的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同时又采取了普遍性很强的统计学、动力学理论,通过类比,对各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从而把一门学科中所取得的成果很快推广到其它学科的类似现象上去。 6.突变论

突变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R. Thom)于1968年始创,1972年在《结构稳定和形态发生学》中确立的理论。托姆指出,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之后,略作变化而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就发生了突变。因此突变论研究的是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的状态。

突变论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可用一参数描述,即当系统参数处于稳定状态时,标志该系统状态的某个函数就取唯一值(如能量最小、熵取极大,等等),如当参数在某一范围内变化,该函数值有不止一个极值时,系统就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当函数值从这些极值中取了另一极值时,系统就发生了突变。 第八章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和思潮 第一节 管理过程学派 一、是关于管理过程学派概述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

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和管理思想

41

1.亚力山大〃丘奇的管理思想

代表著作有:《管理的科学和实务》、《管理的原则》、《一个经理人员的发展过程》等。

丘奇从职能观点全面地论述了管理的职能、过程和原则。他认为经营管理是由设计、设备、控制、比较、作业等五种有机职能综合组成的,提出了被他称之为工作的普遍规律的管理原则。 2.詹姆斯〃穆尼的管理思想

代表作《工业,前进!——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其主要思想为: 1)关于组织:①组织是一种?纯属的过程?,即做某种事情;②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是管理的机构,即管理的过程;③组织属于管理,是管理得以进行工作的手段。要使管理能正常的进行下去,首先必须要有组织;④组织还必须包含一种仔细而恰当的分工,以便管理方面能有效地进行协调,履行其职责。 2)关于协调。穆尼认为协调是人们为追求共同目的而在一起的一致行动。为了实现协调,必须有某种形式集中权威。这种集中权威可能是专制的,也可能是民主的。

3)关于阶层。他认为阶层是组织中的不同成员按其权利和责任的不同程度而在承担责任方面分成不同的群体。阶层原理重要之处表现在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4)关于职能。他把职能分成三种:决定职能;应用职能;解释职能。这三个可以分成为原理、过程、后果。在组织中这三者往往体现在一个人身上。 3.拉尔夫〃戴维斯的管理思想

代表作:《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等。

戴维斯的管理思想经过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从车间一级的作业的角度看待管理。 (2)研究范围转到更广阔的管理的角度。

(3)进一步发展了?管理过程?的概念,但仍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生产车间的问题。

(4)完全从企业高层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经营管理问题。

42

4.哈罗德〃孔茨的管理思想

哈罗德〃孔茨的代表作:《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走向统一的管理学》等。

孔茨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他非常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孔茨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5项。他认为协调的本身不是一种单独的职能而是有效地应用了这5种职能的结果。

5.威廉〃纽曼的管理思想

代表作:《经营管理原理》、《创建公司的特点和基本目标》、《管理的过程:思想、行为和实务》等。

纽曼在企业政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指出目标在形成一个组织的特点方面具有重要性。

三、管理过程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1、研究对象: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2、基本信条: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人员的职能从理论上很好地对管理加以剖析 2根据在各种企业中长期从事管理的经验,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 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有益的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

4这些基本管理原理只要没有证明不正确或修正,就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 6管理原理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是一样可靠的

7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它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知识 四、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方法

1、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划分为一些职能: 1) 计划,选择目标和实现的手段

2) 组织,设计出一个有一定目标的权责机构,并且承担相应的权责 3) 用人,选拔、考核和培训人员,以便有效承担责任

43

4) 领导,釆取措施激励人们,使他们认识到为组织目标出力是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

5) 控制,对人们的活动进行估量,及时纠正偏差,以保证计划的实现 2、对管理的职能进行研究,在丰富的管理实践中探求管理的基本规律,在分析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对每项职能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1) 每项职能的特点和目的 2) 每项职能的基本结构

3) 每项职能的过程、技术、方法及其优缺点

4) 有效实施每项职能的障碍及如何排除这些障碍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节 社会系统学派 一、概论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二、社会系统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一)、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特点

社会系统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其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成一种恰当的平衡。

44

社会系统学派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人员的职能以及应当如何行使这些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性和过程决定的。

(2)组织的本质(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 (3)将决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组织决策过程。 (二)、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系统

1、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使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为了说明系统的协调,他引入了?协作效用?和?协作效率?两个概念。他主张,系统的协作效率和协作效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具有协作效率的系统,一定具有协作效用,但有协作效用的系统不一定具有协作效率,而正是系统的协作效率吸引着人们去选择加人这一系统并为之做出贡献。

巴纳德在分析正式组织与个人的协调关系时,还注意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管理人员在对组织成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

1职工既是一个完整的个人(其行为的个性、直觉和主观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有限的角色的组织成员(其行为的理性、客观和非个性化的方面) 2管理人员的权限取决于指挥下属的命令是否为下属所接受,如果不接受,权限也就不存在了

3个人具有自由意志,但他的行为又受到遗传、社会和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影响。 2、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都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 : 1)协作的意愿 2)共同的目标 3)信息的沟通 信息沟通的几个必要原则:

第一、信息的沟通渠道要被组织成员所了解 第二、每个组织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沟通线路

第三、必须依照正式的路线沟通信息,不要在沟通过程中跳过某些层次,以免产生矛盾和误解

第四、信息沟通的路线必须尽可能直接而便捷 第五、作为信息沟通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 第六、组织工作期间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 第七、每一信息沟通都必须具有权威性

45

3、经理人员的职能。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沟通系统; ②从不同的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

③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加以阐明。 四、巴纳德思想的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1. 巴纳德最早把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知识用于管理领域,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 2. 关于经理的职能,他与他的前人不同,他的前人多釆用静态的、叙述的方式来说明,而他采用分析性和动态性的方式加以说明

3. 他首先对?沟通?、?动机?、?决策?、?目标?和?组织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专题研究

4. 巴纳德将法约尔等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 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对权威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五、巴纳德同传统管理理论的不同观点

1. 组织理论,他的组织理论是他的管理理论的基础; 2. 管理职能理论,这奠定了管理职能分析的基础;

3. 他又从职能分析的进一步展开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4. 从方法论上看,运用了社会心理学和系统学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决策理论学派 一、概述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赫伯特〃西蒙

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

46

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代表著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 2.詹姆斯〃马奇

是决策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以后又同赛叶特一起创建了企业行为理论,对决策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有关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马奇写的代表作《组织》、《公司行为的一种理论》。 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

首先他们将决策分为四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他们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巴纳德不同的是,他们更重视非正式渠道的信息联系,认为非正式渠道应在信息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他们提出,以?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关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技术以及决策中的思维过程,也是他们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管理思想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关于组织的理论

西蒙认为,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的中心思想是,管理人员应该有效地利用各种形势的外部影响力来塑造职工的性格。

同组织一体化,就是指个人在决定时采用组织决策的价值标准,即用组织目标(组织服务目的或组织存续目的)代替个人目的的过程。

他认为经营中组织的最理想状态是,所有成员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因而都愿意为提高组织效率而作出贡献。 (二)关于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西蒙等人认为,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为决策的前提,而决策则是以命令、情报或建议的形式出现的。 西蒙等人对非正式渠道更加重视,把权力机构放到次要的地位。

47

指出当代是信息爆炸时代,重要的不是获得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分析。 (三)关于决策的准则和标准

西蒙对决策的准则和标准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应当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的准则。作出决策的准则,并不是像有人主张的那样绝对理性,因为要实现绝对理性必须有3个前提: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量能力;决策者头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但是决策者在认识能力上和对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 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以最高准则行动的经济人。这种管理人要求:①用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②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

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弥补个人的有限理性,从而能作出满意的决策。 (四)关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西蒙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是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如定货、材料的出入等。这类决策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当这类活动重复出现时予以应用,不必每次都做新的决策,这类决策叫做程序化决策。

另一类是非例行活动,这类活动不是重复出现的,也不能用对待例行公事的办法来处理,这类活动往往是比较重要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企业经营的多样化,新工厂的扩建等。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新出现的,不能程序化地处理,这类决策叫做非程序化决策。

西蒙还对决策者的品质提出了要求:1)靠以身作则而不是强迫命令来树立权威;2)全局观念;3)信赖和培养下级;4)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担当风险;5)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6)有敏锐的预测能力和机智的判断力。。 四、决策理论学派的决策方法

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收集情报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方案评价阶段 五、管理评析

1社会系统学派是当代西方较早出现的一个管理理论学派。巴纳德所提出的理论

48

既吸收了古典组织理论的合理成分,又融合了人群关系理论关于非正式组织的观点,围绕?协作系统?和?决策?等新概念,建立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

决策定义:围绕一定的目标,多方案选优的过程 巴纳德思想的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1)最早把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知识用于管理领域,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 2)与前人不同,巴纳德采用分析性和动态性的方式说明经理的职能; 3)首先对?沟通?、?动机?、?决策?、?目标?和?组织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专题研究;

4)将法约尔等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他的?权威接受论?对权威提出了全新的看法。 从巴纳德管理理论的方法论来看,贯穿着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是运用社会心理学分析方法,把对人性的理论作为其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第二,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并把企业组织这一整体臵于同社会这一更大整体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四节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当时系统科学和理论比较盛行,倡导系统管理的人士十分广泛,因此对管理学派影响很大。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对管理的定义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管理的过程。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界环境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它具有系统部输入,输出和反馈功能。因此,一般系统论是系统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理论要点:

1、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人组成的人造系统。

2、组织是一个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二、主要代表人物

49

(一)一般系统理念

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达朗菲

奥地利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达朗菲于1937年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学术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1954年成立了?一般系统理论学会?。 主要著作:《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

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

1943年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 3、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

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的理论基础。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4、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

他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这理论是物理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由于这一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5、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德国)

他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以及非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得出?协同?的概念。 6、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法国)

他在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中阐述了突变理论。突变出现被称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300年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 (二)系统管理理论

1、美国的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三人于1963年共同撰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

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认为:?传统组织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原则。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a6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