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语言如何出彩

更新时间:2024-03-08 21: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作文语言如何出彩

精心锤炼的语言才是好语言。佳酿总是经过长久的酿造才有它独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样,经过锤炼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在写文章时非常讲究锤炼语言,因而所写的名句才千古流传而依然魅力无穷、熠熠生辉:“春风又绿江南岸”,用一“绿”字,化静为动,使春风拂绿江南之景境界全出;“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今传为美谈;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见大诗人创作之严谨。只有用心的砧去锤打语言,才能够让你的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文采。

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要想做到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充满灵气与文采,锤炼的功夫必须具备,那么,如何才能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呢?

1、巧用动词,把事物写活。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还能够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个“噪”一个“鸣”字就起到了 动静互化的效果;上文的“春风又绿江南”和“推敲”的故事,也是运用动词的范例;朱自清更是运用动词的现代语言大师,他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的轻柔缓和地流动;而“浮”“洗”“笼”字则写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缓缓升起,又慢慢泛开,最后笼罩全塘的朦胧。

2、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灵活运用形容詞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还是朱自清,还是<荷塘月色>,有这样精彩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其中,“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甜甜、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则是绘声的极致。在现当代作家中,老舍、孙犁等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我们尽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3、多用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和排比。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运用比喻修辞的范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的形象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生活 的热爱。“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此句写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作者连续运用多个比喻句来表现“山上有了小屋”之后 的美感。作者笔下,小屋是“一望无际 的水面漂过”的“一片风帆”,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的“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韵,也使读者生发出无限的遐想。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老舍<济南的冬天>这样写到: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而朱自清则在<春>中样写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极细切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管是散文还是议论文,排比从来都是一种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文采顿生的一种修辞。\高三的少年在题海中奋力挣扎,却矢志不渝;高三的少年在学山上尽力攀登,却无怨无悔。为了一睹版彼岸的繁华,为了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为了体味搏击后的酣畅,为了感受成功的喜悦,高三的少年包好伤口??\这样的语言形式整齐结构紧凑,气势雄浑、语气连贯,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彩的美景?? ”美存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影子。文段用排比的手法,具体而多角度地展示了美存在地普遍,使我们深刻理解了美的内涵。语言文采斐然,给人以美的感受。

4、化用、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 先读一下下面这段文字:“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此段妙用古诗句和名言,让文章意深神凝,文采飞扬,非常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面对社会浊气,屈原选择莲的高洁,吟唱道义的湘流九歌;面对尔虞我诈,伯牙选择竹的清幽,共奏诚信的高山流水;面对官场黑暗,陶渊明选择菊的芬芳,孕育心灵的露蕙春晖??极速时代,屈原渺茫了,大而无当之文如日中天,诚实本分之作被视若草芥;物欲横流,伯牙困惑了,合作是利益的躯壳,诚信只是欺诈的筹码;官场臃肿,陶渊明真真正正心‘死’了,有几个官儿‘不为五斗米折腰’拿着菊花对山犯傻?倒是把‘菊花’换成‘情人’‘小蜜’更令他们趋之若骛。”(2000年高考作文<千年一叹>)

读了上面两段文字,你是否为小作者的才思而惊叹?然而,在惊叹之后,你又作何感想呢?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为你的语言增添文学底蕴;名言警句意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而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以上两段文字,足以说明问题。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三法

高考作文要想进入“发展等级”,就应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增

添点文采。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会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在考场作文这一特定情势下,文采最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笔者谨想就近年来高考考场上的得意之作,介绍三种语言“出彩”的方法,以供广大考生借鉴。

一. 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

2001年高考“诚信”话题的写作,从整体来看,尚缺乏理性高度,极少能从人文高度认识诚信问题,对不讲诚信的社会现象,极少有人能从社会性、民族性的高度作必要的理性思辨,充斥在议论文中的仍旧是大量的假话、大话、空话,官腔官调,文风恶劣。但下面这位考生的一段凡人妙语可谓语惊四座,令人拍案叫绝:

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了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

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

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恪守的戒律。 (《以生命践约》)

这位考生能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通过对一组经典事例的理性思辨,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抉择人生价值的取向,逐层反思,节节推进,纵论史实,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二. 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地借鉴MTV的创意技巧和描述语言,“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灵活地加以组接和张扬,就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四幕剧》中一个精彩片断:

“第一幕”,捕捉的镜头:暴雨、小路、溪流、石头。可谓平淡无奇,然而,作者视角一变,运用全新的描述性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创设出诗趣盎然的亮丽画面:

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彩虹在飞飘??

形象的描述中飘逸出诗情画意,令人心旌飞动,自然而又亲切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生活哲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 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

名著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考生可以通过对名著的化用直接进入语言艺术的制高点,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是这样开篇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

接着作者别出心裁,请出古代四大美女作答。通过对《吴越春秋》《明妃曲》《三国演义》《长恨歌》四大名著的巧妙化用,四大美女闪亮登场,各诉其怨。西施说爱情是工具,昭君叹爱情是手段,貂婵悲爱情是计谋,贵妃吟爱就是恨。她们各以一生的情感体验,演绎出了“情为何物”的答案,真可谓丰富多彩。作者对四大名篇谙熟于心,神游万仞,妙化无痕,挥洒自如,口吻皆肖,洋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让人在品读之后,油然而生赞美之情,为这位初出茅庐的作者拍案称奇。

再如,2001年4月江苏省盐城市高三调研考试作文题为:以“我所关注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位考生把视点聚焦在4月1日的“美中撞机事件”上,在文中“机智”地引用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诗句: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句巧妙地写出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的沉重阴影刚从中国人眉宇间散去。“美中撞机事件”的悲愤之情又涌上中国人民心头。紧扣题旨,情真意切,富含文化底蕴,令人击节三叹。

[写作提升]高考作文语言出彩八法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的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了。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

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幽默的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的追求,考试中熟练的“包装”一些语句,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会使自己的作文生色,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好的成绩。下面介绍八种语言出彩的方法,以飨读者。

 1、幽他一默

生活中,幽默的人到哪儿都受欢迎,幽默的语言则代表着一种智慧。请看下句:

——就像北京人吃臭豆腐,爱它的一天不吃就寝食难安,睡不着觉,有了它就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讨厌它的恨不得百米开外捂住鼻子,绕道而行,并且皱鼻子瞪眼睛比看到恐怖组织还紧张,仿佛别人打开的不是四四方方的玻璃罐,而是携带炭疽病菌的邮政快件。

此段文字,作者十分巧妙的运用了极富时代特性的新闻和广告语,风趣幽默而又极其传神的写出了两种人对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态度。

2、玩点“文字游戏”

语言最忌讳的是累赘啰嗦,然而有一种啰嗦却别有趣味,我们姑且称其为“文字游戏”。比如:

——看什么?再下一桌的下一桌问下一桌的下一桌,再下一桌的下一桌问再下一桌??

——我说你这家伙比阿Q还阿Q!

3、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句式

阅读课文时,我们常会读到一些名句,这些句子有的是用一些典型句式组合而成的。运用这些句式,可使文章具有一点大家之气。作文中不妨借鉴。例如: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莫非??欤

——鲁迅《文学与出汗》:“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3)极尽??之能事

——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

4、巧用修辞

修辞是雕饰语言是常用手段。作为中学生,修辞是再熟悉不过了。作文中能适时用上几处,一定会让文章增色不少。如:

——只有极为偶然的机会,看到几本《儿童画报》,让我的梦不至于枯萎。

——同学们将手插进衣袋木偶般的坐着。

——幸福并不是老天爷牙缝里落下的肉屑。

——该面对的绝不逃避,该执着的永不怨悔,该舍去的不再留恋,该珍惜的好好把握,这些也许就是幸福的真谛了。

——罗纳尔多就像一辆老汽车,这一次发动机坏了,下一次是减震器,接下来是刹车、油箱!

5、一字传神

古诗很讲究“一字传神”,那是追求语言的凝练。其实我们所讲的文章的“星星”也包括那极其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她倒装得有礼貌,每次都主动和我打招呼,“礼尚往来”,况且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我每每挤出几丝笑意还回去。

——没想到竟被她涮了。

 6、巧妙的展示知识面

我曾让好几届学生写过同一个作文题目《我与书》,一些同学只是平淡的交代了与书结识的过程,一些同学则开书单,只有很少的同学知道巧妙地展示自己的知识面。以下是两个精彩的例子:

——18岁的我爱读书。不知何时,儿时的嬉笑已成了回忆。当有些人沉溺于网吧,有些人热衷于神聊,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为屈原壮志难酬扼腕不平,为朱自清的朴实自然感动不已,驻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沙漠,听张爱玲讲那

30年代的旧上海的往事,我总会有陶醉之情,久久不愿暂别,直至夜阑人静。

——在那里,我倾听“旷野的呼声”、“喧哗与骚动”,看见“伊豆的舞女”,感受“百年孤独”。

7、用些无标点的句子

我所指的是一种很长的单句,在某个成分上十分烦琐,却能起到一种强调的效果。比如:

——老师解着一道又怪又僻又新颖的极难极难的需要绕好几个“弯”才能解出的习题。

 8、渗透哲理

不管是议论类文,还是记叙文、小说,富有哲理味的语言都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比如:

——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生,正如舞台上没有纯粹的喜剧。

——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能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

——看客顶礼膜拜,祈祷的是来生的幸福;熙熙攘攘的人们,争取的是今天的富足。可是,走得太快,忽略了路边的风景;想要太多却失落了最珍贵的心情。

作文的训练,语言是基础,而语言的出彩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建议,一方面,考生应多读点千字名家名篇,读点学生优秀作文,读点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报》、《故事会》),以资借鉴;另一方面,不厌其烦地修改以前的一些习作,并请老师批阅指点,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手段,考生不妨一试。

试论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点滴

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诗词,还是戏剧、小说,描述的内容最先出现的神话

传说、鬼怪、爱情婚姻家庭,历史,后来发展到写关注现实和政治,如戏剧中的南戏是最早的戏曲,其代表作宋代是《琵琶记》,小说是代表作是蒙味时代的《山海经》、魏晋南北朝文言短篇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唐代的传寄,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三言》、《两拍》和《儒林外使》,元未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清朝的短篇小说《柳斋志异》,世情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中国文学主题的更替是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民本主义思想、儒道礼仪之书充斥着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但中国反封建文学也没有间断过,如《窦娥冤》、《西厢记》、《红楼梦》等。尽管中国历史上反封建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朝有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未年有黄巾起义、明朝有李自成起义、清朝有太平天国起义,相对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反封建制度的尖锐文章出现较晚(尽管元有《西厢记》、明有《牡丹亭》),不像西方17-19世纪已经轰轰烈烈地反对,直到20世纪初即“五?四运动”才形成一种气势,比西方大概晚了100年左右。中国古代小说最初故事情节发展大概是这样:从线条式到网式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个性单一、类型化、概念化发展到复杂性和多重性。传统的叙事习惯是以时间的顺序、空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来编故事(直线型)。文学必须真实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文学不仅要反映客观世界,还要反映人的主观世界(心理秘密)。文学作品要透过生活的表面,写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包括人的幻象、意识和梦等真实心灵搏斗的微观世界)的真实、美与丑的真实。新中国解放后,文学功能转向功利性,大多是偏离文学审美功能的政治性文学。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文学才重新回归到现实主义文学的轨道上。此后的几十年时间内,中国文学走马观花地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各种流派进行了尝试,出现许多的新文学现象,如先锋小说、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等。

中国的小说源头号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散文,源于唐朝的志怪小说,真正形成于宋朝的话本小说,明清的小说的源头是宋朝的话本小说。中国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从线条式到网式发展,人物个性也从单一的性格发展到复杂性和多重性。小说的本质就是虚构,但虚构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虚构不能漫无边际,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虚构要讲究人物的偶然性,人物出场要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另外,情节安排要有悬念,要有张有施,要波澜起伏。一部优秀的小说要讲究文质并重,质即要有思想,要让人看得出这本小说主张什么思想,文即要富有哲理又要语言的轻松或华丽。不管是《红楼梦》还是《三国演义》,小说故事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现实上加以虚构,想象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的重要手段,分析小说离不开小说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研究其真实性重要看小说的发生时间、地点、故事的发生、人物语言的是否个性化的真实;研究典型既分析作者如何取材的问题,小说不是吃喝拉流都要写进去,而是要经过有所选择要选取;小说推动情节的发展主要有方法有一是故事情节明显,二是通过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靠类似舞台的那种重要刻画人物人物形象为主。前者是指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后者像鲁讯的作品。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看作者主要表现什么思想。通俗小说是否背离了儒家思想的“发呼情,止于礼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之路是从民间诗(民歌,语序如同叙事一般)

到格律诗(近体诗)的过程。唐朝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讲究兴象(景与情的事融合)、风骨和兴寄。民间诗(诗经、楚辞、南北朝民歌、汉乐府民歌特点:以歌为主,与音乐有关,纵笔驰骋,无拘无策、语序如同叙事一般)→唐朝的律诗和永明体的出现(意象、风骨、兴寄、声韵)→郭沫若现代自由诗→徐志摩、闻一多的律诗→艾青的无韵自由诗→现代朦胧诗(以主体情感和情绪的流动变化来结构作品、较少直白表露。其艺术先导是由李金发开创,经戴望舒发展的诗歌)。诗歌主要用含蓄、委婉的方法来表现其思想,常用的手法是隐喻,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南朝永明体的律师讲究起承转合,讲究凝的语言,讲究炼字炼句,此外还讲究押韵。如唐诗.唐诗完成了对中国人英雄理想(微言大义)的描述,而宋词则还原了中国文人由于儒家规范制约而长期远离的感情世界(思想的解放,主要是儿女情长,到苏轼的以诗为词和辛词以文为词含微言大义的题材)。现代诗歌应侧重意象方面的运用,用隐寓的功能来实现,重点是意象的运用。如艾青太阳和土地的意象、李金发黄昏和衷草的意象。

《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言“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一变.如诗歌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柳词向市井化、通俗化的方向变,而苏轼词与柳词恰好相反。苏轼之变主要体现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然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苏词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以诗为词“,开了一代“豪放、清旷新的词风”完成了词“从俗到雅”的转变,苏轼词既摆脱了花间词和柳永词的影响,又符合“发乎情,止于礼仪“的儒家之道,苏轼词的出现使词从以娱乐为主,转变为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受为主,从而具有了与诗相同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词内容题材的扩大,艺术境界的拓展、品格地位的提高。使词类同于诗而又别于诗的一种抒情言志工具。

孟子为“论说文的先祖”.孟子和庄子是先秦时代昂然挺立的两座丰碑,前者是论说文,后者是后世小说之祖。如《天时不如地利》一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层层分析→步步深入首尾呼应)。墨家的“三表法”(引证普通人的的见闻、引证古籍和古代史实、考察运用于现实的政治效果)、法家韩非子的论证法。孟子的论说文刚正不阿、锋芒毕露,和《战国策》语言的博张扬厉,词锋逼人相似。两汉时的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从容不迫)、甲谊的《过秦论》(豪迈雄放,气势磅)扬雄的复古《太玄》、刘向的《淮南鸿烈》(嫦娥月、塞翁失马)。重在用数字讲话,语言的简洁和条理性。先秦的散文取胜之点在于深于哲理,工于取象,故散文的写法无技巧,重在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既哲理),散文无章法,不像诗歌多少句,起转承合、对偶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随意写和发挥,可以纵横九万里,跨越时空的限制。传统散文艺术思维准则(写作思路):物(景)—情(人)—理(意)(形散而神不散)。现代散文的艺术思维准则:追求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

戏剧包括戏曲、话剧和电影剧。戏剧今天仍存在如京剧,京剧从头到尾到是唱。戏曲有戏剧的特点,又有自己自己的特征: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表演是代言体的形式,演员代替故事人物来说话和动作,表现手法以唱曲为主。宋代南戏是中国最早戏曲的样式。代表作《张协状元》。宋南戏,主要流行在江南一带,也叫温洲杂剧,篇幅长。内容题材主要是婚姻家庭情爱为主,一般不涉及其它,这类故事写成痴心女子负汉子的模式。到了元代,南戏有了发展,但不繁荣,这是因为当时文化中心在北方,受到元杂剧的排挤。这也与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九儒十丐”没有出路的原因有关。元的南戏还是以家庭婚姻爱情为主,但不再

是负心汉。代表作《琵琶记》。元杂剧,中国戏曲第一个高峰期。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除了睡觉都是在马上,蒙古人不懂汉字,他们也不懂词诗,但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大草原,人烟稀少有关。元杂剧的特点:结构上为曲辞(用来唱)、宾白(用来讲)、科范。一般为4折再加上一个楔子(不一定有),最后正名(题目正名,对整个剧本内容进行概括。形式有2句或4句,一般以最后一句作为题本的剧名。)这就是元杂剧的基本模式。每一折由套曲(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组成的形式用来唱)、若于宾白和科白(剧本中对演员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提示词都在括号内)组成。元杂剧的角色:旦、未、净(一般男性人物居多)、杂。元杂剧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只能是正旦或正未。以正未为主唱的称之为未本。北曲杂剧,篇幅较短.明清时代的传寄是指南戏发展之后形成的,取材与唐传寄有关,用南曲演唱的长篇戏曲作品、文皱皱的杂剧只能一个人唱,传奇和南戏任何角色都能唱。它在南戏的基础上有以下发展。题材范围扩大,不单是家庭婚姻,还写历史兴亡、朝政民生、英雄故事、忠奸斗争,甚至把身边的社会直接表现在传寄中。明清时代的传奇分为两派,一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文彩派(临川派),代表作《牧丹亭》。另一派为沈璟的曲学理论。明杂剧,剧本结构随意伸缩。明未汤显祖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富哲学气质的作家,其作品“临川四梦”(《紫钗记》、《牧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前两梦写情,重心是情场,后二梦是写政,重心是官场)。这四本书都有梦的情节,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梦中。王骥德《曲律》,古典曲学的集大成之作,全面论述戏剧的结构、角色、语言、音律、声腔等基本问题。吕天成《曲品》,明人批评传奇的第一部专著。清代的戏曲。清代以心构的剧的文人化、案头化倾向,“唱不尽的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戏曲的抒情化大为加强。明未清初以苏洲派为核心,活跃在明未清初的苏洲地区,以李玉为代表,都是平民作者,没有做过什么官,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戏演戏是他们的职业,都是高产的作家,其戏非常适合演出,代表作品有《清忠谱》、《十五贯》等。李渔,一生没有做官,写戏维持生活,家生成一个家庭的戏团,演员全都是他的妾,他身兼团长和导演。李渔的戏曲在中国戏曲上独树一帜,以创喜剧为主流,内容上以实际演出为主,不反映现实,也不写重大政治斗争,不反映民间疾苦,主要写爱情、婚姻、家庭,这些题材容易接近观众,延续了南戏传统的题材。其作品擅长用误会和巧合等方式来造笑话,使人从头到尾都发笑。孔尚任《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两人的爱情象征意义与传统的佳人才子之恋已不同和洪升的《长生殿》,情感的支点,并不在于历史事件与李杨情缘之间错综扭结的那种独特生存状态,而在于其结果,以及这一结果给剧作主人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作者生命的日出与日落之间,为经历一个由兴到落,由期待到失望的过程。本书可说是安史之乱史事、情事的大收场。研究现代戏剧应着重分析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等尖锐的矛盾冲突(傻子即看客和疯子的结合),还要侧重它的演出史,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演出地点、不同的剧种对同一剧本不同的阐述和艺术处理。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文学作品能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压抑下得到解化。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惧之类,需要发泄,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不但常冲突,而且与社会的种种约束如道德、宗教、法律、习惯等不相容。所以文学活动(包括美感)给本能冲动和情感自由发泄的机会。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文学,我们在理解和评价文学时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习惯:如唯政治倾向论,以政治鉴定取代文

学欣赏和唯主题思想论等。但理解和评价文学要运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文学功能一般来归结为认知、教育、审美三个方面。在理解和评价文学中,我们既不能忽视认知、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只讲艺术的审美功能而无视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否则,就要导致远离现实的“唯美主义”和“艺术至上主义”。理解和评价文学时,除了不要忽视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外,还应重视研究作品的审美情趣、艺术方法、文体特征、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文化意义、民俗学、宗教文化、创作的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学欣赏和唯主题思想论等。但理解和评价文学要运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文学功能一般来归结为认知、教育、审美三个方面。在理解和评价文学中,我们既不能忽视认知、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只讲艺术的审美功能而无视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否则,就要导致远离现实的“唯美主义”和“艺术至上主义”。理解和评价文学时,除了不要忽视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外,还应重视研究作品的审美情趣、艺术方法、文体特征、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文化意义、民俗学、宗教文化、创作的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a6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