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更新时间:2024-03-03 09: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通过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与国外的交流,外国使节的到来所带来的异国风味等等,但是从发展上来看,所有的文化冲击都没有越过中华文化的壁垒,要么作为中华文化的补充,要么被中华文化所同化。中华文化的强势可见一斑,同时也使得华夏文明得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上下延续两三千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在其他三家纷纷没落时,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似乎也有没落的可能,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似乎渐渐地被抛弃,而改革开放以来尤为突出。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不能不一起我们的深思。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内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清明节从民俗上升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这不仅是一件尊重群众、顺应民意的历史性事件,更重要的是,这可以认为是100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偏激和偏颇态度的某种校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坚实步伐。

面对文化的遗失,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现代化的负担,而是推动现代化的动力,是我们重建自信的本钱。把传统当成落后、封建,简单地把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必须保持文化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上面,如果传统文化只是在社会精英的书斋里传播,只是理解为古圣先贤的言论,那就不会有生命力。传统文化只有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鲜活灵动并源远流长。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一种“活”的文化,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当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人人参与,具有独特的大众性和广泛性,而且每年一次,年复一年,以至无穷。这样的文化载体,其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形式难以取代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0v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