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提问知识文档(3)

更新时间:2023-10-14 23:34: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护理安全检查提问的相关知识

一 输血相关知识 二 查对制度 三 交接班制度

四 病房安全应急预案(如停水,停电,输血输液反应,火灾,专科疾病的应急预案等)

五 我科室消防设施位置,数量,及使用方法(取到)我科目前有4个消防栓,6个灭火器) 六 岗位职责(当班) 七 标准预防

一、输血操作流程

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与患者或近亲属讲清利害关系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确定输血后,由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血样要保证准确无误并符合配血要求。

3、由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根据输血医嘱,医护人员凭提血单到输血科取血,和输血科人员共同认真作好“三查八对”。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血的质量检查应确认①血袋完整无破漏和裂缝;②库存血一般可分两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下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两者边界清楚,无红细胞溶解;③血液无变色、浑浊,无血凝块、气泡和其他异常物质。

八对:核对姓名、性别、病区、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的种类和血量。

5、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如为库存血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入,切勿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

6、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再次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1

7、输血时,由上述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确认患者身份时应注意,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

8、再次核对血液无误后,两名医护人员签字,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符合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9、输血前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10、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

11、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输血的前15-30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过程中严密巡视,持续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30分钟内应有两次观察记录。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详细记录。

12、若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临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

1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不立即输注,必须及时送回输血科保存,血液出库30分钟不能退回。血液一经开封,不能退换。

14、输血完毕,再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进行输血终末记录。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24小时。 15、若有输血不良反应,应在处理不良反应的同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卡反馈给输血科,由输血科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处理;有关输血记录、输血报告

单、输血治疗同意书存入病历永久保存。

输血操作流程

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 两名医护人员床旁核对患者,采集血样

2

血样送输血科,双方核对 取血,和输血科人员共同做好“三查八对” 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再次核对,检查血袋、血液质量 两名医护人员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信息,确认与配血报告是否相符 再次核对血液、签字,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输血 输血前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输血过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由慢到快调整输注速度 异常情况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生理 输血完毕,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 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医师和 道,记录,血袋送回输血科 输血科处理,并查找原因。 一、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医生开具电子医嘱后,护士必须核对医嘱的完整性、准确性,无误后打印执行。医嘱做到班班查对,下一班查对上一班医嘱,每日大查对,护士长每周参加查对1-2次,并在医嘱查对登记本上签名。

1、新开医嘱护士必须核对医嘱的完整性、准确性,无误后打印医嘱执行单、治疗卡,经第二人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 2、抢救病人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3、对任何有疑问的医嘱,须向开医嘱的医生或上级医生核实,也可报告护士长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4、使用PDA(电子信息确认仪)的科室,医嘱执行者、执行时间由电子信息

3

系统自动确认。

5、查对医嘱时环境要安静,尽量避免干扰,查对医嘱者必须思想集中,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

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易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要保留安瓿,以便必要时查对。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5、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三)输血查对制度:

1、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效期,血液有无凝块和溶血,血袋有无漏气,裂痕。 2、查输血卡上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与血袋上标签是否相符,交叉配血试验有无凝集反应。

3、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及申请输血量。 4、输血前需经两人核对无误方可执行。

5、输血完毕,短期内保留血袋,以备必要时检查。 (四)手术室查对制度

1、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要做到“三查七对”,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2、接手术患者时,应认真查对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及术前用药等,逐项核实,防止接错患者。

3、实施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时,落实器械、纱布、纱垫棉片(棉球)、缝针线轴等物品清点制度,防止物品遗留体内。

4、留取病理组织标本,应妥善保管,及时登记,按时送验,防止遗失。

5、执行口头医嘱时,在执行前需复述1遍,并做到三对(对药品、剂量及用法);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使用。

二、护士值班、交接班制度

1、医院临床科和急诊科实行24小时三班轮值,门诊及医技科室的护理人员可实行白班制。护士长在正常情况下不值晚夜班。满45岁人员根据医院情况

4

可不安排值晚夜班。

2、当值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和服从护士长安排,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进行。未经护士长同意,护士不得擅自调换班次。

3、严格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人,发现病情变化在职责范围内给予处置,并应向值班医生反映。遇重大问题及时向护士长和总值班汇报。

4、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接班者必须提前1 5分钟到科室阅读交班报告,交接物品。接班者未到时,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5、值班者必须在交班前完成各项记录及本班各项工作,处理好用过的物品。如遇特殊情况未完成工作,必须详细向下一班交待,并与接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离开。

6、每晨集体交接班,由夜班护士宣读晚夜班交班报告,护士长交待有关事宜及进行简单工作讲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会后由护士长带领日夜班护士共同查看病房,检查病人病情及病房管理情况。

7、中午班口头及床边交接,其它各班均要求书面、口头、床边交接。 8、书面交班按《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书写。口头及床边交接内容包括本班医嘱执行情况,各种处理完成情况,昏迷、瘫痪、一级护理等危重病人有无褥疮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固定和引流情况等。

9、各班对常备、贵重、毒、麻、限、剧药及抢救物品、器材、仪器等数量、效能当面交接,接班时发现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接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

10、中医院及中医病区,要运用中药术语描述病情,新入、转入、危重病人要记录舌质、舌苔、脉象、主要治疗处理,主症、主要辨证施护要点及护理注意事项

三、医疗锐器刺伤应急处理程序:

⑴、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近心端,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⑵、意外暴露后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报告卡,并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⑶、调查污染源情况,如果排除污染,只需要留本底资料进行医学观察。如果HBsAg不确定或阳性,应检测刺伤者HBsAg和抗HBs:①抗HBs阳性时,抗体效价低时严密观察,必要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②HBsAg和抗HBs阴性,48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③HBsAg阳性,进行医学观察。HCV抗体阳性或阴性但转氨酶高,应请教专家严密观察;如果HIV阳性,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⑷、以上均是。

四、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

5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基本特点为:⑴、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⑵、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HIV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⑴、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⑵、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⑶、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如何预防锐器刺伤(见红皮本) 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

1.接触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痢疾、甲肝、轮状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等。

2.空气隔离:预防因空气(微粒核或漂浮的尘埃)而传播的疾病。水痘、麻疹、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

3.微粒隔离(飞沫隔离):预防经气溶胶微粒传播的疾病。微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近距离讲话、某些医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吸引、使用通气设备等。因其颗粒直径大,传播距离近,所以不需通风,许多细菌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腺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小儿猩红热等。 具体措施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睛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

6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基本特点为:⑴、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⑵、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HIV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⑴、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⑵、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⑶、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如何预防锐器刺伤(见红皮本) 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

1.接触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痢疾、甲肝、轮状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等。

2.空气隔离:预防因空气(微粒核或漂浮的尘埃)而传播的疾病。水痘、麻疹、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

3.微粒隔离(飞沫隔离):预防经气溶胶微粒传播的疾病。微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近距离讲话、某些医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吸引、使用通气设备等。因其颗粒直径大,传播距离近,所以不需通风,许多细菌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腺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小儿猩红热等。 具体措施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睛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aj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