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23 03: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的研究

伍俊辉,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 本研究以师范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和情

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对239名在校师范生的孤独感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在性别、生源地、文理科和恋爱状况上均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年级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年级是孤独感体验发展的转折点,也是社交孤立表现的转折点。(3)男生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4)师范生的情绪孤独体验程度较社交孤独体验程度更高。

关键词:师范生;孤独感体验;孤立;孤独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nelines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u Junh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bstract: This study took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s objects. It applied UCLA

and ESLI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neliness of 239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The loneliness experien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nders, home addresses, majors and love states.(2) The loneliness experien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second grade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neliness experience and social isolation.(3)Male students get a higher average score in the inventory of emotional isolation, social isolation, emotional loneliness and social loneliness than female students.(4)The degree of emotional loneliness experien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ocial loneliness experience.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Loneliness experience; Isolation ;Loneliness

1 问题提出

师范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人民教师的后备军,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而孤独感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调查师范类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分析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和恋爱状况各维度的孤独感体验(通过UCLA孤独感量表测得)以及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通过情绪—社交孤独问卷测得)。通过了解师范生的孤独感现状进而了

1

解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对孤独感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概念众说纷纭。孤独涉及到我们对社会相互作用的

[1]

数量和质量的感觉。Sullivan(1953)把孤独感描述为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不愉快的体验;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因为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或者是对缺乏提供具体关系的反映[2]。Peplau和Perlman(1982)提出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感到孤独感。我国学者朱自贤把孤独感看作是人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黄希庭(2004)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李传银等人(1999)则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

西方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主要用两大取向: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研究和成人孤独感研究,前者从认知发展、社交技巧、情感发展和自我统一性发展等角度研究大学生孤独感,而后者从人类需要、认知加工和行为理论的角度解释大学生孤独感。西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基础理论(或综合研究)、测量工具、应对方式、影响因素、预测指标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六方面,但每个年代又略有不同。

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主题相对集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孤独感的现状与防治策略研究、孤独感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很少,孤独感测量工具研究更是非常缺乏。研究涉及到的大学生背景变量较多,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地、专业、学历、学校性质、学业水平、消费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等,但研究结果很不一致。

本研究为区分孤独和孤立,在考察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现状时同时使用UCLA孤独感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共得到5个因子的得分,分别为孤独感体验、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研究假定: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恋爱状况的师范生在这五个因子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师范大学的部分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共发放问卷243份,收回242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剩余23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4%。其中男性样本占51.0%,女生占49.0%;一年级占24.7%,二年级占28.5%,三年级占24.7%,四年级占22.2%;文科占28.9%,理科占71.1%;城镇学生占32.2%,农村学生占67.8%。在239名被试中,正在恋爱的有70人,占29.3%,曾经谈过恋爱,现在没有的有62人,占25.9%,还没有恋爱的有107人,占44.8%。被试年龄分布在18-25岁之间。 2.2 研究工具

2.2.1 UCLA孤独感量表

该量表是出现最早、使用也最广泛的孤独量表,是由鲁塞尔等人1980年编制的一维性量表,主要测查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和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针对被测查者的人际关系质量,偏重于个体的主观感受。量表共20个

2

项目,4级评分,高分者表示孤独程度高。该量表α系数为0.8419,重测相关系数为0.6239。[3]

2.2.2 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

该问卷是为区分R〃S〃Weiss(1973)提出的4 种孤独类型而设计的多维度量表,这四种类型是:情绪与社交孤独(状况),情绪与社交孤独(感受)。它既可调查被试的孤独体验,也可调查被试的实际孤立状况。“情绪- 社交孤独问卷”包括4 个分量表:情绪与社交孤立(状况)、情绪与社交孤独(感受),共30个题项(情绪孤独、孤立量表各8题,社交孤独、孤立量表各7题)。[4] 2.2.3附带问卷

附带问卷测查的变量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恋爱状况六项内容。 2.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等。

3 结果分析

3.1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差异比较

3.1.1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性别差异比较

为了考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的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师范生的调查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2.4590和42.1543。从t检验得到的结果中可以得出,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t=0.319,p=0.750)。

3.1.2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为了考查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在孤独感体验上是否有差异,对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的调查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p=0.780)。

表1 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生源地

农村(n=162) M

SD

城镇(n=77) M

SD

t

p

42.201 7.329 42.507 8.301 -0.280 0.780 孤独感体验

3.1.3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文理科差异比较

为了考查文理科师范生在孤独感体验是否有显著差异,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文理科师范生在孤独感体验上没有显著差异(p=0.324)。

表2 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文理科差异分析

专业

文科(n=69)

M

SD

理科(n=170)

M

SD

t p

43.000 42.024 42.024 8.094 0.989 0.324 孤独感体验

3.1.4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年级差异比较

为了考察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在年级上的差异,对不同年级师范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表明,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二年级的孤独感体验最低,

3

说明二年级是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发生转变的关键期。

表3 不同年级师范生孤独感体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组间效应 716.104 3 238.701 4.258** 组内效应 13172.60 235 56.054 总变异 13888.70 238

注:*表示p<0.01。

表4 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年级差异分析 (I)年级 (J)年级 平均差(I-J) 标准误 p 一年级 二年级 4.2556 1.332 0.002** 三年级 0.492 1.378 0.722 四年级 2.322 1.417 0.103 二年级 一年级 -4.256 1.332 0.002** 三年级 -3.764 1.332 0.005** 四年级 -1.933 1.372 0.160 三年级 一年级 -0.492 1.378 0.722 二年级 3.764 1.332 0.005** 四年级 1.831 1.417 0.198 四年级 一年级 -2.3224 1.41693 0.103 二年级 1.9331 1.37184 0.160

三年级 -1.8308 1.41693 0.198 3.1.5 不同恋爱状况的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恋爱状况的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恋爱状况的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表格略)。

3.2师范院校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的差异比较 3.2.1师范院校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的得分状况

所有被试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最低得分均为0,最高分分别为19、21、15和17。(见表5)

表5 师范院校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的总体测量结果

人数 最低得分 最高得分 平均值 标准差 情绪孤立 239 0 19 6.753 3.676 社交孤立 239 0 21 5.770 3.999 情绪孤独 239 0 15 6.243 3.386 社交孤独 239 0 17 4.653 3.574

3.2.2 师范院校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的差异比较

该量表可以划分为“情绪—社交”和“孤独—孤立”两个维度,分别根据每个维度所组成的4个分量表分数进行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情绪孤立和社交孤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两两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大学生的情绪孤独体验程度较社交孤独体验程度更高(t=5.533,p<0.001)。大学生的情绪孤立体验程度较社交孤立体验程度更高(t=2.283,p<0.05)(见表5和表6)。

4

情绪孤立 社交孤立 情绪孤独 社交孤独

表6 师范院校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的差异比较 情绪孤立 社交孤立 情绪孤独 社交孤独 \\ 2.283* 4.746*** \\ 2.283* \\ \\ 7.312*** 4.746*** \\ \\ 5.533*** \\ 7.312*** \\

注:标有“*”的数据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标有“**”的数据表示在0.01水平上

差异显著,标有“***”的数据表示在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3.2.3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情绪-社交孤独分量表得分在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四个分量表得分在各被试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男生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见表7)。在社交孤立分量表上的得分情况年级差异显著,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大二和大一、大三、大四的社交孤立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大二是社交孤立发展的转折点(见表8)。

表7 男女生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数比较

情绪孤立 社交孤立 情绪孤独 社交孤独

7.779 6.959 6.516 5.361 男生平均分

5.683 5.496 4.992 3.915 女生平均分

4.616*** 3.413*** 3.012** 3.209** t检验

表 8 师范院校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的年级差异分析

一年级

维度

M

SD

二年级 M

SD

三年级 M

SD

四年级 M

SD

F 1.105

p 0.348 0.001 0.769 0.479

情绪孤立 7.068 社交孤立 6.627 情绪孤独 5.949 社交孤独 4.949

3.591 6.103 3.641 6.797 3.321 7.189 4.151

3.258 4.956 3.112 6.458 3.191 7.226 3.667 5.376*** 3.496 5.397 4.594 6.102 4.033 5.679 3.725 3.148 4.118 3.651 5.000 3.930 4.623 3.520

0.378 0.828

维度

表9 师范院校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的恋爱状况差异分析

曾经谈过恋

正在恋爱 没有恋爱

爱,现在没有 F

M

SD 3.173 3.719 4.348 3.680

M 6.597 5.952 5.484 4.000

SD 3.927 3.326 3.745 3.392

M 7.589 6.813 6.318 4.897

SD 3.652 3.124 3.867 3.592

6.463** 2.945 1.924 1.404

p

情绪孤立 5.614 社交孤立 5.628 情绪孤独 5.186 社交孤独 4.857

0.002 0.055 0.148 0.248

5

不同专业、生源地的师范生在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情绪孤立分量表上,恋爱状况不同的师范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见表9),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没有恋爱的师范生在情绪孤立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在恋爱的师范生(p<0.05)。

4 讨论

4.1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在性别、生源地和文理科上的差异分析

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在性别、生源地和文理科上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不支持原有假设。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他额外变量的影响以及交互作用。另外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可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大学生。 4.2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年级差异分析

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二年级的孤独感体验最低,说明二年级是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发生转变的关键期。出现此结果可能是因为大二年级的师范生在适应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后建立了稳定的人际关系网和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其孤独感体验最低。而大一新生在面临陌生的人际环境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结识新的朋友,熟悉新的环境,因此在这期间大学新生容易产生各种适应不良问题,包括体验到较严重的孤独感。而大三、大四的师范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但在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时容易产生孤独感。

4.3不同恋爱状况的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的差异分析

该结果不支持原有假设。究其原因可能是没有恋爱的师范生可能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另外可能有的人是因为感到孤独才谈恋爱的,恋爱对此类人来说可能只是逃避孤独感体验的一种方式。

4.4男女生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的差异分析

男生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师范生的社交孤立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7),其中大二是社交孤立发展的转折点。而不同恋爱状况的师范生在情绪孤立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没有恋爱的师范生在情绪孤立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在恋爱的师范生。

4.5 大学生的情绪孤独体验程度和社交孤独体验程度的差异分析

Weiss(1973)指出孤独可以划分为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两类[5]。情绪孤独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这涉及到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和安全的关系,通常指性爱或恋爱婚姻关系;社交孤独则是人们在社会整合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社会感时所产生的孤独,这通常是由于缺乏令人满意的朋友、同事关系所造成的。由表5和表6可以看出,师范生在情绪孤立和情绪孤独分量表上的得分,这说明大学生较强烈的孤独体验可能是由于缺乏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所造成的。

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中期,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另外由于大众传媒对有关恋爱和性问题的渲染,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相对宽松,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特定异性发展出较深入关系的需求)表现的越来越迫切,但是这种需求的满足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还会与其他因素发生相互作用。一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不能立即或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所以产生了孤独体验。

5 结论与建议

6

5.1结论

5.1.1师范类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在性别、生源地、文理科和恋爱状况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5.1.2不同年级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年级是孤独感体验发展的转折点,也是社交孤立表现的转折点。

5.1.3男生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

5.1.4大学生的情绪孤独体验程度较社交孤独体验程度更高。 5.2建议

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尤为重要,孤独感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其采取应对措施关系到我国未来的教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以下简单介绍一些应对措施仅供参考。 5.2.1 个体需采取行动不断完善自我

第一,大学生首先要开放自我,积极投身到新的环境中去,进行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大胆尝试与他人交流,主动真诚地亲近别人,扩大交际圈,与周围同学简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第二,克服不良性格,培养高尚的情操,敢于克服自卑和自我封闭,敞开心扉去结识新的朋友。第三,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主动帮助他人,像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自我和他人,形成积极归因和积极评价。第四,要懂得享受孤独,充分领略它的美妙之处,珍惜自己的独处空间。

5.2.2家庭应为子女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自我发展的环境

首先,父母应该给予子女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增加和子女的沟通时间,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其次,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要尊重、鼓励和理解的方式和子女沟通,只有的温暖的背景景下教育才会起作用。 5.2.3学校应为在校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首先,学校应该对大学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应性教育,帮助其确立新的人生奋斗目标,缺乏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的人由于没有精神支柱会体验到孤独感。其次,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培养师范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还可以使师范生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

为了充分考查师范生的孤独感现状,本研究使用了两种测量孤独感的问卷—UCLA孤独感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UCLA孤独感量表上的得分记为孤独感体验,针对被测查者的人际关系质量,偏重于个体的主观感受。情绪—社交孤独问卷的四个分量表分别为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调查显示,男女生的孤独感体验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通过对情绪—社交孤独问卷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男生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出现此结果可能是因为两种问卷的相容效度并不是很高,这是本研究的问题所在。另外,本研究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并不高,与先前的研究结果有不一致之处。另外各个被试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和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关于各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7

参考文献

[1]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 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40-244.

[2]谢华、苟萍.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本土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36-38.

[3]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119-120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25-247. [5]张雪琴.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与调适[J].高教研究,2005,23(18):21-22. [6]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35-38. [7]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690-693.

[8]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6-48. [9]李传银.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9(6):429-431.

[10]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1999,26(3):112-115.

[11]黄洁华.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29-30. [12]蒋怀滨,林良章,陈静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8):37-39.

8

附 录

同学:您好!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以下两份问卷需要得到您的配

合,在回答问卷之前请先填写您的基本信息,然后按照测试的指导语作答,答案无对错之分,也不作档案留存,请不必有顾虑,然后按照自己一贯的情况作答。

个人基本资料:

性别: l男( ) 2女( ) 年龄:( )

年级: 1大一( ) 2大二( ) 3大三( )4大四( ) 专业: l文科( ) 2理科( ) 生源地: 1农村( ) 2城镇( )

恋爱状况:正在恋爱( ) 曾经谈过恋爱,现在没有( ) 没有恋爱( )

问卷一

请仔细阅读下面二十条文字并完全理解意思后,根据你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在4种情况(1、从不 2、很少 3、有时 4、一直)中选择最符合你的一种。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不要有遗漏,也不必费时去考虑,看懂后就回答,谢谢合作!

1.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 1 2 3 4 2.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 1 2 3 4 3.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 1 2 3 4 4.你常感到寂寞吗? 1 2 3 4 5.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们中的一员吗? 1 2 3 4 6.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吗? 1 2 3 4 7.你常感到与任何人都不亲密了吗? 1 2 3 4 8.你常感到你的兴趣与想法与周围的人不一样吗? 1 2 3 4 9.你常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 1 2 3 4 10.你常感到与人亲近吗? 1 2 3 4 11.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 1 2 3 4 12.你常感到你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 1 2 3 4 13.你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你吗? 1 2 3 4 14.你常感到与别人隔开了吗? 1 2 3 4 15.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就能找到伙伴吗? 1 2 3 4 16.你常感到有人真正理解你吗? 1 2 3 4 17.你常感到害羞吗? 1 2 3 4 18.你常感到有人围着你但并不关心你吗? 1 2 3 4 19.你常感到有人愿意与你交谈吗? 1 2 3 4 20.你常感到有人值得你信赖吗? 1 2 3 4

9

问卷二

本问卷的目的是帮助你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状况以及你对此时的体验如何。例如,你有个伴侣,但因关系不和,你并不觉得有伴侣。请根据最近两周的情况回答:

偶而如此=0 有时如此=1 经常如此=2 通常如此=3 生活中的状况: 1、我没有挚友 2、跟别人一道时,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3、我没有伴侣(或男/女朋友) 4、我不愿意因自己的困难而让别人感到负担 5、在我的生活中没有人依赖我 6、任何人跟我都不交心 7、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受到我的连累 8、生活不没有人想了解我 9、我有许多时间独自呆着 10、我未加入任何社团或组织 11、我今天跟任何人都未说话 12、我跟周围的人没有共同话题可谈 13、与别人相处时我并不过多地坦露自己 14、我不冒社会之险 15、人们不觉得我有趣

生活中的体验 1、我没有觉得有挚友 2、我害怕相信别人 3、我没觉得我有伴侣 4、当分担我的困难时,我的好友觉得是个负担 5、我觉得别人不依赖我,也不觉得重要 6、我觉得我无法跟任何人交心 7、我觉得不被理解 8、我觉得求别人并不安全 9、我感到孤独 10、我不觉得是任何社团或组织中的一员 11、我觉得今天跟任何人都没接触 12、我觉得与别人无话可说 13、我觉得跟别人相处时不再是本来的我 14、与别人相处时我感到难堪 15、我不觉得自己有趣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祝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收获多多!

10

致 谢

感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的各位老师,在我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予许多无私的帮助、指导,丰富和完善了我的专业知识;其他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也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篇论文的最终定稿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全莉娟老师,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了细致、认真的指导,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感谢院领导给予的帮助,院论文指导组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同时感谢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各位同学。在撰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有关书籍、教材和相关刊物,吸取了各书的经验,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些材料和数据,在此,谨向各书的编者和出版者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伍俊辉

2009年4月20日

11

致 谢

感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的各位老师,在我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予许多无私的帮助、指导,丰富和完善了我的专业知识;其他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也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篇论文的最终定稿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全莉娟老师,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了细致、认真的指导,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感谢院领导给予的帮助,院论文指导组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同时感谢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各位同学。在撰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有关书籍、教材和相关刊物,吸取了各书的经验,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些材料和数据,在此,谨向各书的编者和出版者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伍俊辉

2009年4月20日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c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