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工程专项规划(2010~2020年)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7 1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莞市虎门镇城市供水工程专项规划

(2010~2020年)

报 批 稿

咨询证书编号(甲级)1032801001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2010年3月

1 总则

1.1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供水条例》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36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

《国务院办公厅研究饮用水安全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2006]22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06]1030号)

《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30号) 《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号)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53号) 《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0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

《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 《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

有关饮用水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

《2008年东莞市统计年鉴》(东莞市统计局) 《2009年东莞市统计年鉴》(东莞市统计局) 《东莞年鉴2008》(东莞年鉴编委会) 《东莞年鉴2009》(东莞年鉴编委会))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2

究院)

《东莞市虎门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评审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市供水规划(2007-2020)》(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东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东莞市水利局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东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东莞市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东莞市联网水库(东线)水源保护规划报告》(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1.2 规划原则

1) 符合国家法规文件,与《东莞市虎门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及各专项规划协调一致

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体系 3) 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配臵境内水资源

4) 立足国情,分步实施;整体考虑,全面提高;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5) 以人为本,保障饮用水安全

3

6) 以提高饮用水水质为目标,建设与改造相结合 7) 供水设施建设适当超前

8) 开源与节流并重,提出节约用水目标和措施,科学布局,发展再生水利用。

1.3 规划任务

1) 按照水资源规划,调整水厂布局

2) 全面提高供水水质,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3) 制订2020年的虎门镇生活饮用水水质发展目标 4)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供水水质 5) 建立供水安全储备和应急体系

1.4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与《东莞市虎门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保持一致,为2010~2020年。

规划近期目标年:2015年 规划远期目标年:2020年

1.5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范围为虎门镇全域,总面积178.8平方公里,包括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水域40.6平方公里。

4

3.2.2 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

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是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解决全市水资源配臵不合理、城市供水水源单一等问题,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和应急体系,提高供水保证率和供水系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工程措施。工程以现有多项提水工程和供水水库为基础,根据规划区的地形地貌,结合现有水库的分布条件,将中部及沿海片3宗中型水库(同沙、横岗、松木山)及6宗小型水库(水濂山、白坑、芦花坑、五点梅、马尾、莲花山)联通,以松木山水库为调节枢纽,并新增东江干流黄大仙取水口,通过补水总干道与松木山水库衔接,形成以东江水源为主、水库调蓄为辅,与原有供水系统相协调衔接的水资源优化配臵体系。

其中东江至松木山水库输水工程,即从黄大仙取水泵站起(属企石镇)通过黄大仙路进入东引运河、寒溪水、松木山水到松木山水库,沿线主要建筑物为有压箱涵输水、压力钢管、取水泵站和两级加压泵站。取水泵站布臵在企石镇黄大仙附近,从东江河边取水,流量27m3/s,有压箱涵沿河岸布臵,其中穿铁路和河道部分采用埋于河底的压力钢管,在输水管道中间及松木山水库入库前均设有加压泵站。

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该工程水质基本到达Ⅲ类水体标准。

一期工程于2006年底开工,计划于2010年底具备向虎门镇售水的条件。工程需要将松木山、莲花山、马尾、五点梅、芦花坑这五座水库联网。其中取水泵站土建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主体管道已完成约40%;难度较大的7km隧道已完工等。

二期工程于2009年启动,目前处于设计阶段,计划连通同沙、横岗、水濂山、白坑四座水库。

15

3.3 地下水

虎门镇地下水资源较少,且受到咸潮影响,可利用率较低,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

3.4 水资源评价

根据上文,虎门镇镇内水资源匮乏,包括水质性缺水、可利用水库库容较小等不利因素。给水系统镇外依靠东江水务公司的清水系统,镇内利用东江涝季取水至水库应对夏季高峰用水。

水利部门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虎门镇年可用水资源总量约1.5~1.6亿m3/年(含东江及水库联调水量),平均41~44万m3/d,按高日系数1.3计算,高日可达53~57万m3/d。

4 虎门镇供水现况与评价

4.1 中西部供水系统概述

虎门镇供水系统属于中西部供水系统。

中西部地区包括:厚街镇、沙田镇、虎门镇、大岭山镇、长安镇。目前采用区域集中供水和自行供水相结合的方式供水。

区域集中供水方式是指由第三、四、五水厂在东江取水,经集中净化处理后,将符合生活饮用的水提升沿枝状管网(双管)输送到各镇指定的交水点。自行供水方式是指部分镇内自有水厂供水。

各镇的现有配水管网相互独立。

(1)水源:以东江南支流为主要水源,部分镇有少量水库水源。

16

(2)供水设施及供水范围

中西部供水系统现况供水量约为135万m3/d。其中第三水厂供水量为110万m3/d,为中西部供水90万m3/d; 第四水厂为厚街、虎门供水27万m3/d;第五水厂通过松山湖支线为大岭山供水5万m3/d;大岭山镇内水厂供水5万m3/d,虎门镇内水厂合计供水约5万m3/d。

(3)现况水厂设施及分水计划

现况自来水厂供水设施一览表 水现况厂规模 供水量 名称 万万33m/d m/d 东莞市第三水厂 大岭山大沙水厂 大岭山金鸡咀水厂 虎门镇内水厂 110110 (90) 供水范围 水源 3 1.5 6 厚街、沙田、虎东门、大岭山、长安、江南支流 市区、东城 长湖水库、大岭山镇 老虎岩水库 金大岭山镇 鸡咀水库 虎门 东坑、横沥、大东第五水厂 50 50(5) 朗镇寮步、大岭山、江 松山湖 麻涌、洪梅、中60(30堂、望牛墩、厚街、东第四水厂 75 ) 道滘、万江、南城、江南支流 沙田、虎门 合 计 135 说明:括号内数据为供中西部的水量。 4.1.1 第三水厂

第三水厂,规模110万m3/d,常规处理工艺,以枝状管网供水给

17

市区、东城、厚街、沙田、虎门、大岭山、长安等镇区。 4.1.2 第四水厂

第四水厂,总规模75万m3/d,分一、二两期,常规处理工艺。其中一期规模30万m3/d,以枝状管网供水给麻涌、洪梅、中堂、望牛墩、道滘;二期工程45万m3/d,以枝状管网供水给万江、南城、沙田、厚街、虎门等镇区。 4.1.3 虎门镇近年供水统计

虎门镇高日水量(不含镇内水厂):2005-8-4,36.23万m3/d 2006-7-26,41.86万 m3/d ;2007-8-1,39.42万m3/d;2008-7-31,35.50万 m3/d;2009-6-24,325116 m3/d。市域清水系统输送水量详见下表。

18

2005~2009年虎门镇市域系统供水统计表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g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