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开放周活动体会

更新时间:2024-05-30 12:3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赴慧源学校参加西北课改开放周活动心得体会

4月25日,我有幸赴慧源学校参加西北课改开放周活动。每走到一处都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独具匠心的优秀币兑换窗口、走廊文化及各功能室的布置,精彩高效的课堂,场面宏大的、规范又整齐的大课间活动,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极具震撼的安塞腰鼓,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开放周活动中,我参加了慧源学校吴泽老师《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以及陕师大附小王林波老师《不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专题讲座,接着参加了城关小学白宗霞老师的公开课,然后参加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然后由文才山老师带领,参观了该校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在下午参加了说课、评课活动。以下是我在慧源学校的心得体会:

一. 谈校园文化建设 1.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墙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慧源学校在这一点做的特别好,班级四周无一处空白墙面,小组评价表,班级量化评比栏,激励性横幅,优秀作业展评,优秀试卷展评,一日事一日记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学校兴趣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在慧源学校我们参观了各种功能室的同时,目睹了该校学生社团活动及大课间活动上的精彩展示,尤其是秦腔兴趣小组,陶艺小组,航模小组的展示,给人印象深刻,通过社团活动的展示,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事可做,并且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事。

3.制度的细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慧源学校在制度的建立坚持凡是想到的,就有制度,小到学生吃饭,洗头,大到学校的日常管理,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尤其是其自主研发的“优秀币奖励办法”,诚信小超市,让优秀币得以在校园内流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换一种方式来表杨学生,让表扬不在廉价,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学生都有明显的改变,努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4.良好的精神风貌

进校门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活力有朝气,每到一处所看到的师生及管理人员,大到校领导,小到宿舍管理员,餐厅服务人员都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人人的脸上都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不由得感慨这才是学校。

二.谈课程改革

课改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改革。课改就是不断地发现课堂实践里的偏离行为,然后不断纠正、不断改进。课改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纠偏也一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1.课改需要具备三大思维

一是富人思维,即相信+了解。课改要敏感地发现新事物,对新事物采取的态度是,先相信它、接纳它、了解它、使用它,然后才是批判它、改进它、发展它。而非穷人思维,即怀疑+拒绝。二是痛点思维。痛点即问题,如果说课改始终是伴随着问题而推进的。课改人需要敏感地感知痛点,精准地表述痛点,然后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解决痛点,课改就是在这样的痛点链条里不断趋向美好的。三是上游思维。很多时候,课改人也常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上游思维就是要从源头上、从根部看问题。尤其是在课改与应试之间,我们到底是做应试下的课改,还是课改下的应试,就考量着我们是否具有上游思维。比如,全国各地涌现出的说法不同、概念不同的课改经验。如此多的经验背后有没有相同的特质呢?我想是有的。至少表现在如下四点:一是都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都体现了师退生进,三是都体现了学生主体,四是都体现了教与学关系重塑。

三.谈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存在的六大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当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中一种显性特征,我们是否感知到了有一种痛叫“合作痛”。 我们梳理了当下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六大痛点:一是独学的虚化,二是对学的不足,三是合作的泛化,四是合作的浅表化,五是合作的功利化,六是被合作的现象。尤其是需要警惕的是,课堂上的过度合作现象。似乎课堂上没有合作,就体现不了新课改理念,所以,合作学习陷入了误区,走向课改的反面。

2.关于合作学习七论概括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一是本质论。我们需要思考,到底为什么而合作,合作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很多时候,小组学习并不等于合作学习。有没有分组,不能作为判断合作学习是否真实发生的依据和标志。二是条件论。合作学习发生是有前提条件的:1.要有合作的真正需求。2.要有相互合作的资本。3.要有合作的平台和组织。4.要合作的文化和环境。三是关系论。合作学习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自学与合学的关系,合作的起点与

终点之间的关系,合作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四是目的论。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合作放肆,因而合作有省时、互助、分享、发现不同、探究多种可能等不同合作意图、目标。五是方法论。前面说目的不同,方法便不同。合作学习有两人互助、4-6人组协同、走组合作、整班合作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多种策略。六是阶段论。合作学习有见习、成熟阶段之分,阶段不同实施合作策略、关注点亦不同。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合作目的等要纠偏、深化、迭代、重构。七是风险论。任何学习方式都有利有弊,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为此在当今合作学习已经演变成一种时尚、“合作痛”已显现的大背景下,提出合作学习的风险与防控这个命题有其现实意义。

3.合作学习新样态

中国教师报基于对课堂改革现象的观察,发现了新时期,合作学习的新样态,需要具备以下8个特质:相互倾听,放大对学,不问不教,开放问题,凡事商量,和而不同,责任文化,学情观察

4. 怎样分组是相对有效的?

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慧源学校老师将6位同学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设小组长、副组长各一人,每组有一名差生,赋予差生为最高分。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

5.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四.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高效课堂学习状态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课堂活力,营造尊重、民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空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打造出高效率课堂。而要发挥好这段时间的效率,就需要学生必须迅速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就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那么,怎样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呢?

1. 课前布置适度的预习

其实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方式。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学生的精彩表现在于自学,而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手段。学生课前没有进行准备,比如在新授课时,面对艰涩的词

语、生疏的单词或者单调乏味的文本内容,学生就会像一只无头苍蝇,在课堂上就会毫无头绪,这样就会无法提起对学习的兴趣。而布置学生课前适度的预习,教师可以根据年级、学科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预习指导,注意预习任务布置不能多、过重,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但是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预习不要被标准答案圈着走。这样的话,预习就会传递给学生两个信息:学习没有什么近路可走,只得老老实实去读书;对某种事物或者问题等等的认识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要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思想。

2.激情导入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好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回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归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如衷情导入、才情导入、趣情导入,利用生活情景、科普知识、趣味故事、谜语游戏等方式导入新课,调动、激发学生的认知情趣,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高效课堂的高效之一,体现在教师确立切实可行的、明确的、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喜悦,人生从此充满了活力、激情和有意义。学习目标的设定可以分层,这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目标的设定也可以精细分解,这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们有时通过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中去,这就实现了学习目标更具体、更可测的要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促进了学生有差异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预设一定的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在导入后提出本堂课合适的自学目标与学习任务。学生再一次感悟文本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一些形式展开调查活动,如巡视、质疑、询问、讨论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生成了什么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最后进行整理和归类,辨析是旧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新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倾向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一般来说,最终都是对带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在下一环节中进行探究交流。学生的这种自主体验,能极大的提升他们的情趣。

四、适度引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教学空间,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蹲下来,让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进行换位,同时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既激情洋溢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课堂上教师的工作重心是倾听,对学生来讲同样是如此,只有更好地倾听,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交流,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因为学生一般都用先前的学习经验去面对问题,进行着知识的重组,这实际上是学生自主质疑、自主尝试、自主领悟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切不可因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就遭到粗暴的呵斥,这样就破坏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不能把新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要通过生生、师生合理交往,有效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尝试解决。新旧知识的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种建构只能依靠自己,不可能由其他人所代替。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只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根据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形式,调动多种感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学生完成“内化”成为自己的新知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方法、规律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还要努力做到尊重学生,不去指挥、控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包办代替。而是顺承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要乐观的去看,要积极地去听,处地设身地感同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时刻掌握、调控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思路和想法,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既要重视优秀学生的表达,又不能忽视学困生的参与,只有通过他们的参与发言,才能了解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思路和想法,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差异,揭示出矛盾,从而使学生在明辨是非中掌握知识。 学还须有疑。质疑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会指点迷津,教会质疑的方法。此时教师的态度就是提倡、引导、鼓励。如果长此下去,学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就好展现“学中问,问中学”这种美好现象。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尽量的对学生鼓励,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完成自学内容,并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而对一些“走弯路”、“走错”或者“迷路”的学生

说几句激励话,如错误是镜子也是路标,竞争不在于超越别人,重要的是要超越自己。

当学生很迅速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后,课堂就会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的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才会充满灵性,每天才有新风景的课堂。如何在课堂中展现学生的精彩,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人生。

说几句激励话,如错误是镜子也是路标,竞争不在于超越别人,重要的是要超越自己。

当学生很迅速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后,课堂就会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的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才会充满灵性,每天才有新风景的课堂。如何在课堂中展现学生的精彩,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j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