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作业

更新时间:2023-09-28 00: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摘要:毛泽东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不仅从政治制度变革的角度,还从经济制度变革的角度谈论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时间表的变更,是在艰辛探求现代化建设规律中的正常现象,而且总的趋势是放宽尺度,表明对国情的认识渐趋于贴近实际以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逐渐认同,因而对现代化时限的估计更加谨慎和客观。这个百年战略也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考虑初级阶段时限与下世纪中叶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参照之一。“毛泽东;现代化建设;思想”

引言: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虽然散见于许多讲话、谈话和文稿当中,却仍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国度里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作了理论说明,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内容。尽管他并没有完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理论中甚至存有相悖之处,但在探索中仍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路和见解,成为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对此,本文拟择要分析。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先决条件,既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真正启动最突出的贡献,也是他关于中国现代化构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毛泽东看来,革命本身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和中心的现代化运动的发端,由此,他一方面把民主革命理论与现代化建设构想历史地逻

1

辑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的先决条件。在他的论著中,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都曾在同样的意义上被称之为这样的“先决条件”。他认定,要用革命的方法,“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 现代化虽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但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依据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而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而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为条件。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上半个世纪搞革命”的年代,已经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官僚资本所有制的意义与发展中国工业相联系,认为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注:《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270页。)基于同一道理,毛泽东在1953年又正式提出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意在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中

2

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为国家现代化创造更充足的条件。尽管后来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局面,也与毛泽东不无关系,但这并非毛泽东的理想境界;而且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在理论上的价值是应该肯定的。当然,毛泽东在50年代后期试图以脱离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错误的。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和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莫过于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奠基工程,把中国现代化置于一个厚实而稳固的基础之上。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毛泽东先后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来分析,他首先抓住了“工业化”这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核心内容和首要问题。因为所谓的近代化或现代化,都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言,都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历程,其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大工业生产。以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更要以工业化为始点,运用工业化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去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一开始就抓住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其次,从单一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率先提出科学文化的现代化,是毛泽东在理论上的贡献之一。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整个社会全面变革的系统工程,四个现代化

3

当然不能涵盖其全部内容,实际上只涉及到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国家富裕和强盛的基础和先导,无疑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现实的方面。毛泽东曾经把近代中国挨打、失败的原因归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当前者不再成为问题,迅速改变经济、技术的落后状况就成为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强调经济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起先导作用的科技发展,就是四个现代化的出发点。“四化”较之单一的“工业化”,既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拓宽了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使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智慧和力量有了相对更合理、更具体的寄托和载体。

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限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一项长期而任务艰巨的浩大工程,完成这样的工程需要从战略上加以指导。毛泽东就此从宏观上做了论述。 两步走战略,这是毛泽东时代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划分及其目标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是长期工程,就只能分阶段实施,并确定服从和服务于总目标的阶段性目标。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次年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公告了这个两步走战略,并明

4

确了两步走的时间,即用大约15年时间(1980年以前)实现第一步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步目标。依今天的立场来看,这个两步走战略、尤其是第二步战略,显然有要求过高的偏失,但它当时对凝聚国人致力于现代化事业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和动员力量是巨大的,而后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步走战略也不无借鉴意义。而且事实上,中国确实如期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对于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变化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亦有长远意义。 立了比较赶超战略,这是就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及特征提出的发展战略。实施赶超战略,不仅表现了毛泽东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世界眼光,而且体现了他承认落后、不甘落后、改变落后的思路,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论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来说,还是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问题的关键均不在于是否要赶超,而在于如何赶超。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期间,不只一次提及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为了改变这种“大”与“小”不相称的状况,他向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宣布,中国可能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产量等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如果说,这个设想尽管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但还有以英国几十年钢产量增长速度和中国“一五”期间钢产量增长速度进行推算的依据,还有某种现实可能性的话,那么其后的大跃进年代,在全党普遍头脑发热的大气候下,毛泽东超英赶美的时间表不断提前,宣称“七年赶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p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