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

更新时间:2023-03-17 19: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部分 绪论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城市规划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课,系统讲授中国和外国城市建设发展史,论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城市各物质要素发展与演变以及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等理论问题。

二、基本要求

科学、全面认识城市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各种现象,并总结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规律,正确地继承世界各国优秀的城市历史遗产及城市规划设计传统,为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提供历史借鉴。

三、教学基本内容

中国城市建设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历史。通过重要实例分析城市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关系。

四、使用教材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五、主要参考书籍

① 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②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③ 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④ 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⑤ 贺业矩,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⑥ 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⑦ L.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⑧ W.鲍尔著,倪文彦译,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⑨ 张承安,城市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⑩ 张冠增,城市发展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廓湖生,中华古都——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空间出版社,1997

六、城市建设史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认识和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

2.为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提供历史、科学依据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指导规划实践

七、城市建设史的研究方法

1.综合系统的研究 2.比较文化的观点

3.软、硬件结合的方法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一、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介

1.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2. 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中华民国(公元1911年—公元1949年) 3. 新中国(公元1949年至今)

二、东方文明发展脉络

东方文明发展脉络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C)

1. 城市的原始定义

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 城市原始的含义 1) 较集中的居民点;

2) 具有防御功能——有“城墙”这样有“形”的构筑物; 3) 有商品交换的职能。 ? “城”:进行防御的实体 1) “城”:表现为“都”: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五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 2) “城”:按礼制等级分为:

王城、诸侯城、都城《考工记·匠人》

3) “城”按构成材料分为:以土为城,以木为城,以水为城 ? “市”: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市井)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而言,政治地位是城市的根本命脉,城市经济史维持政治性城市自身活动的一个条件。

2. “城市”概念的演变

? 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内涵

1) 具有防御、交换职能——城市的原始职能 2) 是一级法律实体——封建统治机构

3) 具有一定的精神寓意——城市的象征意义廓 ? 现代“城市”的含义 1) 多种角度不同的定义

经济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

政治家:城市是一级法律实体,也是公共事业的经营部门;

生态学家:城市是人工建造的聚居地,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建筑师:城市是多种空间组合,为聚居的居民提供具有良好设施、异域生活和工作的型体环境。

2) 城市概念的重要组成要素 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城市是一定地域中的政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 城市要求相对聚焦,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 城市有继承文化传统,并加以延续的使命。 3) 现代城市的概念

现代城市是以从事第三、四产业为主的,具有现代车该是社会人口规模的,作为一定地域内社会活动中心的人类聚合场所。 3. 城墙

1) 城:进行防御的实体

早期大规模建城时期——春秋 城市设施开始制度化——唐代 大建地方城邑,砖石包砌——明代 2) 城的组成部分(图)

3) 城廓之制——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 城廓认知

《管子·度地》:“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廓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檣著者,所以为固也。” ? 前期城廓关系

城在廓内——山东曲阜鲁城、江苏武进淹城(附图) 城附于廓之一角——齐临淄、燕下都、郑韩城(附图)

城廓分设——赵邯郸 ? 城廓的不同称谓

都城 府城

4.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二、城市的起源与城市的本质(A)

1. 原始居民点

1)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近半穴居形式 2) 原始居民点的产生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2. 城市形成的评定标准

1) 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城市起源一般来说是指人类社会栖居方式的变化而使一处聚居点成为与政治、经济、生

产、贸易、宗教或军事活动相关的中心。 3) 城市起源的10条标准:

① 在有限的区域集中了较多的人口 ② 手工业专门化

③ 剩余产品由中央权力机关支配 ④ 存在公共祭祀建筑 ⑤ 社会等级差异明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i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