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更新时间:2023-03-17 19: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姓名 戴雪清

单位 罗英中心小学

注:参评小学英语优秀教学论文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内容摘要】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习俗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对学生文化进行跨文化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分析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的入手,阐述了当前外语文化教育的现状,探讨了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对当前如何进行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作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 语言 文化

一、关于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cultural education ”(多种文化的教育)和“trans-cultural education”(异文化的教育)等。[ 1 ]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

[ 2 ]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七大方面。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即让学生

接触和了解异国国家文化,对异国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并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为什么要重视跨文化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充满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作为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存在。“跨文化意识”( cross - culture sense) ,是指外语使用者对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异同的敏感程度,以及以之相适应的在使用目的语时,能够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规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3 ]培养儿童的跨文化意识,既是英语教育的基本目标方面,也是英语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关键。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4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的: “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所以,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1

(二)小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似乎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 5 ] 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产生语用失误,使交际失败的现象。

而身在一线教师的我们就更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文体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不失其完整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小学跨文化教育的意义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儿童进行跨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克服儿童学习英语语言的障碍。

不同的语言之间,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差异。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教育中的又一重要课题。著名语言学家海姆斯(D. H. Hymens) 指出, 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 还必须懂得语言背后的文化, 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形式, 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 (或不客气) 、友好 (或不友好) 等等。

例如,英语中的“a sexy lady”,表面意思是“性感的女士”,深层是指漂亮的女士。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性感是性别美的最重要特点。由于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性禁忌文化,跨别人的妻子或女儿性感会被认为别有用心。再如,中国人向对方介绍自己妻子时,会说“This is my lover”(爱人) ,而英语中的“lover”,则指“情人”。

第二,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如果说语法、句法和词汇是语言的表层结构,那么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则属于语言的深层结构。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掌握了语言背后的文化,且形成了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时,也才能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当英美国家人士把中国孩子夸奖成“a pet dog”时,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家长会很不高兴甚至勃然大怒;而当中国人把龙形礼物送给英美人士时,也会使对

2

方颇有被侵犯之感。再如,当有外国朋友称赞我们“You look beautiful today!”的时候,如果我们连连摇头摆手说:“No, no, no, I am not beautiful.”必然使英美人士一头雾水。如果机械地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按照汉语思维,便会说出令外国人听不懂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来。

第三,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儿童英语学习的兴趣。

任何语言,包括英语在内,都应该是内涵丰富而鲜活的。通过鲜活的场景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可以使儿童感到新鲜甚至刺激,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7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旅行、拜访、购物、自我介绍等情景,使儿童了解英汉文化与语言上的异同,从而使整个英语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习第二册Module 7 Unit 2 We have Christmas in England时,教师可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图片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三、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培养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内容, 大致可分为:

(一)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1. 称呼语文化

称呼语能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 Miss, Mrs. 等,可与姓连用, 但不能与名字连用。而汉语中的称呼“先生”、“小姐”等既可以与姓连用也可与名字连用。由于这种文化差异,学生简单理解:“李护士=Nurse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例如, 上课时学生经常说的问候语“Good morning, teacher”。实际上是一句中式英语, 应改为“Good morning,/Miss/Mrs./ Mr. Dai! 但英语中表示职业身份的词如“doctor”、“professor”等后可加姓。

2. 问候语文化

见面打招呼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见面,作为寒暄,就谈一下天气了。中国

3

人见了面喜欢问“吃饭了吗?”“您去哪儿?”,在中国这是寻常的寒暄话,招呼语。而英语中的“Have you had your lunch?”,是一种请吃饭的典型预约性说法。“Where are you going ?”,对方会误认为询问者在干涉他们的私事,因此产生反感或误会。在西方人看来,年龄、收入、去向、婚恋、信仰、家庭等等,属于个人隐私,应避免问及这些禁忌。有人将日常话语中的谈话禁忌归纳为“IWARM”。“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这些对教师做好小学英语教学来说,很有意义。

3. 告别语文化

我们在分别时常用告别语以示礼貌。外国人在告别时经常用,“Goodbye”“See you later”.中国人告别时除了说“再见! ”外,还常说“慢走! ”、“走好! ”、“小心点! ”、“您不再呆会儿”等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Please walk slowly! ”、“Walk well! ”、“Be careful! ”、“Would you please stay a little while?”,外国人听了则会很困惑:走路为什么要慢慢走? 两者完全是南辕北辙。

(二)一般的赞扬、请求语文化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工作等。中国人对别人的赞扬或恭维常常说,“哪里哪里”、“一般一般”、“过奖了! ”“差多了! ”、“不行、不行”等。而英语中对别人给予的赞扬,则应用“Thank you! You are very kind”来回应。

(三)日常生活语言文化

中西方在日常生活语言文化上方面,同样有着很大区别。像节日:除了共同的节日(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Spring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英语国家有圣诞节(Christmas) 、万圣节(Halloween)愚人节( Fool’s Day) 、复活节( Saint Valentine’s Day) 、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 .再如,饮食:中国人习惯于以米饭(rice),面条(noodles)为主食;而西方人则吃三明治( sandwich) 、汉堡( hamburger) 、比萨(pizza)、牛排(steak)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描述或模拟场景,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i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