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六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

更新时间:2023-03-09 05: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提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5·淄博二模)液化天然气是把气田天然气净化并超低温液化后形成的。近几年,中

日韩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不断增长(目前三国进口量约占全世界进口总量的70%),导致亚洲天然气价格一路攀升。下图示意2009年3月~2014年2月亚洲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亚洲近年天然气价格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09~2014年,呈现大幅震荡小幅上涨的趋势 B.2014年前两个月价格是2009年6月价格的6倍

C.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价格呈上涨趋势,原因是冬季取暖导致需气量大增 D.年内价格变化幅度最大的是2012年

2.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适合布局在( )

A.新疆 C.长江流域

B.重庆 D.沿海

3.中国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意义是( )

①减少环境污染

②利于抑制亚洲天然气价格攀升 ③便于储备,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④缓解能源紧张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2009~2014年,亚洲天然气价格呈现大幅上涨的趋

势;2014年前两个月价格是2009年6月价格的4倍多;年内价格变化幅度最大的是2011年;冬季价格呈上涨趋势是因为冬季取暖导致需气量大增。第2题,液化天然气的运输工具是专用船舶,加之沿海地带常规能源短缺,能源消费量大,适合布局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第3题,天然气污染小,能减少环境污染,中国大量进口天然气可以缓解能源紧张,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答案 1.C 2.D 3.B

(2015·开封二模)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类电站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类电站使用的能源最可能是( )

A.地热能 C.太阳能

B.核能 D.水能

5.影响该类电站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C.交通

B.原料 D.科技

解析 第4题,图中电站主要布局在人口稠密区,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排除受自然因素制约明显的A、C、D选项。第5题,人口稠密区能源消耗量大,故影响该类电站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市场。

答案 4.B 5.A

(原创题) 风电占丹麦总发电量的20%,萨姆斯岛是丹麦的新能源样板区,岛上能源自

给自足,几乎能实现“碳的零排放”。读图,完成6~7题。

6.丹麦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因为该地区( )

A.飓风频繁登陆 C.季风环流旺盛

B.极地东风强盛 D.盛行西风强盛

7.与萨姆斯岛新能源样板区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发展新能源的劣势是( )

A.风力资源匮乏 C.劳动力资源短缺

B.土地资源短缺 D.科技水平较低

解析 第6题,丹麦地处中纬度地区,终年受强劲的西风影响。而飓风出现在低纬地区;极地东风分布在高纬区域;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季风环流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地区,丹麦位于亚欧大陆西岸,不受季风环流影响。第7题,丹麦属于西欧发达国家,与之相比,我国西北地区科技水平较低,制约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较强,土地面积广;劳动力与新能源样板区的建设关联度低。

答案 6.D 7.D

读某假想地图,图中阴影示意某种资源的分布。回答8~9题。

8.关于图示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赤道地区没有分布 ②分布范围不固定 ③主要分布在高纬和高山地区 ④南极地区分布最广泛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9.目前,从全世界角度来看,该资源( )

A.近年来分布面积越来越小 B.直接开发利用率较高 C.各国都非常充足

D.世界上人口大国均需要进口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资源集中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山地区,由此可以判断该资源为冰川蕴藏的淡水资源,其在赤道地区的极高山区也有分布。第9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该资源分布面积和蕴藏量在逐步减小。

答案 8.C 9.A

(2015·江西六校联考)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11.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 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解析 第10题,根据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向以及调出地和调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定①为西气东输路线,②③为南水北调路线,④⑤分别为西电东送的中线和南线。第11题,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资源区域分布不均。

答案 10.D 11.C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4分)读我国石油进口部分通道示意图和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新月沃土”是指两河流域及其附近一连串的肥沃土地,因其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而得名。这片沃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和________。(4分)

(2)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及6~8月降水少的共同原因。(6分) (3)我国西南油气进口通道与海上油气进口通道相比 ,优势有哪些?(6分)

(4)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除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外,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新月沃土”位于西亚,气候较为干旱,农业生产中过度开垦容易导致土地沙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第(2)题,从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可以看出两地的气候差异。乙地最热月均温高于甲地,最冷月均温与甲地相当,则气温年较差大于甲地,而年降水量甲地大于乙地。6~8月两地均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第(3)题,西南油气进口通道线路短,可节省时间和运输费用,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可以提高石油进口的安全性。第(4)题,确保我国能源安全,除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外,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还需要做好开源与节流工作。开源就是要努力加大本国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力度,开发新能源;节流就是要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此外还要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答案 (1)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2)气温年较差乙地大于甲地;降水总量甲地大于乙地。受副热带高压影响,6~8月甲、乙两地降水少。

(3)线路短,可节省时间和运输费用;提高石油进口的安全性。

(4)努力加大本国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力度;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13.(22分)(2015·北京海淀期末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图甲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

图甲

(1)据图说出两城市地理位置的相似性。(6分)

(2)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相同区位条件。(8分)

二战后的匹兹堡钢铁工业由于受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从辉煌陷入困境。为振兴经济,匹兹堡开始实施“复兴计划”(如图乙)。

图乙

(3)读图乙概括武汉在发展过程中可从匹兹堡借鉴的成功经验。(8分)

解析 第(1)题,两地都位于中纬度,处于大陆内部的河流沿岸或河流交会处,分布在铁路沿线或铁路交会处。第(2)题,匹兹堡、武汉两城市都邻近铁路线和河流,交通便利。邻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处制造业发达的工业区,市场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位于人口密集区,劳动力充足。有利于钢铁工业发展。第(3)题,根据图乙中的匹兹堡实施的“复兴计划”,武汉应大力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效益。利用政府提供的支持,实现工人再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

答案 (1)中纬度,大陆内部;河流沿岸或河流交汇处(铁路沿线或铁路交会处)。 (2)邻近铁路线和河流,交通便利;邻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处制造业发达的工业区,市场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位于人口密集区,劳动力充足。

(3)大力发展科技(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效益);政府提供支持(实现工人再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

14.(10分)(2013·新课标全国Ⅱ,2)【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下图示意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解析 本题通过神农架的图文资料考查学生提取和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材料中“夏宜避暑”可知该区域夏季凉爽,进一步分析原因可得出该区域地处亚热带但山地海拔较高、植被繁茂的结论。而“冬可滑雪”是冬季吸引游客的一方面原因。

答案 神农架地处亚热带,山地海拔较高,植被繁茂,夏季凉爽,冬季有积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rj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