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0 16: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2.分析诗歌,了解诗歌互文的修辞手法。

3.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教学重点】: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方法】:

体读法、启发法、引导法。 【教学类型】: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正文部分。现在我们正欣赏着一支曲子,用我们的音乐细胞判断一下,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是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呢?(琵琶)那把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再提升一个档次,这段音乐是一种比较欢快的调子,还是忧伤的呢?(忧伤)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用心来领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咱不说被感染的忧愁郁闷,但至少很难高兴起来。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打动心灵,这就是音乐从古到今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此曲名唤《琵琶语》,作曲者借用琵琶抒发了一种哀怨忧伤的情感。而我们今天也要借这曲《琵琶语》来学习一下距今大约1200年的唐朝,同样有关于琵琶的一个故事——白居易的《琵琶行》。那这到底是怎么的一个故事,又缘何流传至今呢? 二、讲授新课 (片段截取一)

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第一句,作者都交代了

哪些内容呢?

生: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晚)、事件(送客)、景物(枫叶荻

花)。

师:作者在描绘枫叶荻花时用了一个词“瑟瑟”,“瑟瑟”是什么意思? 生同:风吹草木声。

师:在这里“瑟瑟”是一个描写声音的词,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

中也用到了这个词:“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瑟瑟”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碧绿色。

师:送客的地点、季节、景物,处处写满了悲凉,朋友二人就在这悲

凉的氛围中出场了。“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这句话有点奇怪,怎么理解呢? 生: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

师:能这样简单的理解吗?照这样说,来浔阳江边时,只有主人骑着

马,客人是跟在马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的。(学生都笑了,从而否定了简单的理解)到了江边,客人纵身一跃上了船,主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而后文又说要举酒畅饮,难道是白居易搬着一小马扎,坐在岸上与主人对饮吗?(学生再次发出笑声) 生:应该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又一起上了船”。

师:对,前后两部分看似各说各事,实际上是相互呼应,说的是一件

事。这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互文”。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再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都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片段截取二)

师:在浔阳这个偏僻的小地方,竟有人能弹奏出如此动人心弦的乐曲,

连我们都想去目睹一下这位弹奏者的风采,更何况是颇好音乐的人呢!于是他们寻根溯源,“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是什么意思? 生:轻声。

师:为什么要轻声地问呢?大声一点不是更能让对方听见吗?“嗨!

谁在弹琴?”(学生笑了)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1:那就吓的人家不敢继续弹了! 生2:对方就不敢出来了,怕是坏蛋! 生3:船“嗖”的一声就不见了。(全班哄笑)

师:对,轻声问,是怕惊扰了对方,也怕破坏了这一美妙的音乐境界。 (片段截取三)

师:“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有句名言说:“沉默啊,

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这段曲子最终是爆发了还是终结了呢? 生:爆发。

师:对,而且是悲愤的爆发了。一时间银瓶乍破,水浆迸出,千军万

马,刀枪齐鸣,激越雄壮的调子奔向了最高潮。曲子终了,弹奏者用拨子一划,发出一声如撕裂丝绸般的脆响,音乐戛然而止。不得不让人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一曲终了,四周是否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呢? 生:没有!

师:那大家是否像追星族们一样在那里摇声呐喊?“琵琶女,你真棒!”

“琵琶女,再来一个!“我爱你!””……(学生大笑) 生:不是!

师: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生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2:四周的船都静悄悄的,没有声音,只看见倒映在江心的一轮秋

月泛起银白色的光亮。

师:非常好!这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正是“绝

妙琵琶知音听,一曲一调总关情”!

教 学 反 思

以上是我在教《琵琶行》一课时的教学片段,课后经过深刻的反思,存在着以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琵琶行》是一首比较哀怨的诗歌,大部分老师在讲课的开始都

会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一开始就让学生融入其中,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琵琶行》的确有它伤感的一面:白居易的坎坷官场,遭贬后的愤懑;琵琶女的年老色衰,为人妇后的孤寂,奠定了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哀怨基调。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依然有它高兴的一面:朋友的相聚;觅得知音的惊喜;琵琶女回忆年轻时光的幸福等等。所以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没有按照一贯的途径来设置气氛,而是根据内容时有起伏,或悲伤、或惊喜、或抑郁、或兴奋……。尤其运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手法,使得“平静哀怨”的课堂,不时激起“朵朵浪花”,我称之为“幽默激起三层浪”!

例如在讲互文的修辞时,理解“主人下马客在船”。很多学生就简单的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这时我就顺这个意思领着学生开始大胆地联想:朋友相聚后面临着分别,来浔阳江边时,只有主人骑着马,客人是跟在马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的。到了江边,客人纵身一跃上了船,主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而后文又说要举酒畅饮,难道是白居易搬着一小马扎,坐在岸上与主人对饮吗?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听后哄堂大笑,从他们的笑声中,我听出了答案,从而引出了正确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讲到了“互文”的修辞。学生的印象极其深刻!

再如讲到“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字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时,我采用反其道而行的方法,将“轻声”与“大喊”两相对照,从反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暗”字所创设的音乐氛围。还有曲子终了后四周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将现代人追逐明星的那种热情拉进课堂,用摇声呐喊:“琵琶女,你真棒!”“琵琶女,再来一个!“我”爱你!”……等一系列幽默的语言,学生的笑声里,反衬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让学生在体味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会产生对这种过度追逐的排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记得培训时孙宝林教授告诉了我们这样一首小诗,课堂教学要让它亮光频闪,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一堂课成为成功的课。也就是说一堂课的优点不止一个,要随时创造亮光,让整堂课亮起来。在讲《琵琶行》时,我除了运用幽默

的语言外,诗意的教学可以算是又一亮光,二者的结合更是为讲课增色不少。例如,在评价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时,我引用了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学生听后也都随声附和,点头称是。还有最后的总结性诗句“绝妙琵琶知音听,一曲一调总关情”!学生也是倍觉确切!

另外,知识的拓展也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而且学生为自己了解课外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回答起来精气神特足,一脸的满足!例如,在讲到“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一词时,由本句中“风吹草木声”的意思,引申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还有为了加深学生对“互文”修辞的理解,我引申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和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堂课好比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平淡无味的讲课必然调动不起学生的丝毫兴趣。就像没有任何起伏的大海一样,毫不希奇。所以丰富的教学语言,多样的教学手段,此起彼伏的情绪引导,这一切都会让一堂课亮光频闪,就像让大海浪花迭起一样,成为最具魅力的景观。

不足之处:

讲完课以后,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在讲解《琵琶行》一课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内容偏浅一些,尤其是经典音乐描写的部分,讲解过浅,经验不足,没有把用文字描写音乐的那种炉火纯青讲出来,显的有些肤浅,在内容把握上不够深,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so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