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龄化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28 12: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浅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化,凸显出了各种社会问题。相对于农村养老问题,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难以解决。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在未来,随着城镇化的逐渐完成,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城镇的老年人口将大量增加。城市的人口结构老化,会对其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分散城市的建设资金,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对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现有的养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在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制度外,还要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养老福利事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发展多样的养老方式,比如社区养老。

一、为什么研究城市老龄化

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已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模式是有所不同的。以欧洲为主的,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严重但进程较为缓慢。以北美为主的,包括美国、加拿大,其由于受大量年轻移民的影响,人口老龄化速度较为缓和且其老龄化程度不是很高。以东南亚为主的,包括中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其人口老龄化速度是非常快的,但由于起点比较低,所以在短时间内老年人口比例不会很高。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其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虽然起点较晚,但是由于其公民生育率极低,因此这类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是最为严重的。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与经济发展、国家稳定有着紧密联系。目前,中国是世界国家老年人口最多,人类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按照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那么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了6.9%,几乎接近于7%。2000年到2020年是中国的一个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从2000年到2005年,65岁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到7.6%,老年抚养比也从9.9%上升到10.7%。201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8%,老年抚养比为11.9%。到2014年,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达到10.0%,老年抚养比为13.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且其危害也是很大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如何承载老年群体的需求,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情况,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实现高度发达且实现城镇化之后,社会医疗水平提高所带来的人口寿命延长,以及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所带来的生育率不断降低,老龄化社会就随之到来。其呈现出高度城镇化与高度老龄化并存的特点。而我国在城镇化尚未完成的阶段,就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就是所说的“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到来,这其实对我国的城镇化是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的。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目前呈现城乡倒置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这也是许多国家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人口老龄化城乡

倒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迁移潮流,农村年轻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市迁移,这就使农村的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而城市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入,对城市老龄化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虽然城镇人口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城镇老龄化水平,但同时也会加大未来我国城镇老年人口规模,在一段时间内,农村老年人口比重虽然会高于城镇,但是差距会经历先扩大再缩小。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是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它只是这个阶段所有的现象,当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镇化基本实现,大规模的城乡人口迁移基本完成,城市生育水平保持在低水平,人口预期寿命又不断延长,早期的迁移人口步入老年期,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的拐点就随之出现,城市将出现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数量的双重高峰期,城市人口老龄化开始超过农村。相对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由于城镇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因此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为什么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城市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更为突出?农村的生育观念还是以养儿防老为主,且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较比城市会管控的松弛些,所以农村的大部分家庭一般至少有两个孩子,独生子女较少,且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农村男性与女性人数的差距较之城市更大。农村老人的生活比较简单,对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较少。而相对应的城市地区,生育观念比较超前,丁克家族的出现,独生子女较多,且养儿防老观念较淡,城市子女的养老压力更大。这样,社会对于城市养老的各项基本设施要求更为高,城市养老保障负担日益严重。

二、文献综述

本文着重研究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遇到的挑战。一个城市居民年龄结构老化,这就对城市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老年人照料体系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需求不仅包括正常的衣食住行,还需要精神上的关注。以前,受到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口的需求基本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对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更多是通过政府以及社会来解决。那么,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老年人口的需求状况,以及满足途径和效率问题。

在已有的的相关研究中,黄成礼、庞丽华就通过人口学方法来分析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资源的配置问题。未来我国社会人口总量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其中较为明显的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社会未来医疗机构的发展以及规划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对政府在城市资源配置以及管理方面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他们通过分析未来人口特点的变化对于医疗机构的影响,为未来城市医疗机构的规划提供了参考。李胜分析了美国标志性城市纽约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后,纽约老年人口在经济、民族构成、健康状况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还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于纽约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三、城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人口结构老化既是持续的生育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老龄化在未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2010年城镇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8%,65岁以上的人口抚养比例为7.68%。在31个省份中,以辽宁省的城镇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最高,

超过10%,达到了10.3%。以西藏自治区人城镇65岁人口所占比例最低,为3.46%。31省中有八个省份的城镇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低于7%。这就表明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比。2000年的时候,只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这几个省、直辖市城市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7%。其中,以上海市65岁人口所占比例最高,超过10%,达到了11.3%。

表一 2000年、2010年城镇人口老龄化状况

年份 65岁以上人口比例 城市 镇 步入老龄化人口省份数 城市 镇 2000年 6.67% 5.99% 8 4 2010年

7.68% 7.98% 24 22

表二 2000年、2010年城镇65岁以上人口比例前十位省份

位次 2000 省份 以上人口所占比例 2010 城镇65岁省份 城镇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 辽宁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江苏 四川 吉林 北京 安微 天津 10.30% 9.89% 9.25% 9.15% 9.10% 8.99% 8.92% 8.55% 8.52% 8.36%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海 天津 北京 辽宁 重庆 江苏 浙江 四川 安微 山东 11.31% 8.58% 8.42% 7.95% 7.74% 7.52% 7.17% 6.83% 6.68% 6.61%

我们采用31个省份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位次排序来反映各个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上海、天津、北京、辽宁、四川、重庆、江苏、安微这几个省份的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在这10年间依然保持在前十位。而黑龙江与吉林省在过去十年中,城镇人口老龄化发展较快,在2010年进入位次前十,同时浙江与山东的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掉出前十。

我国城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正日益激化,由于1949-1958和1962-1973两次生育高峰的影响,这部分人口在2021年-2050年间都将步入老龄化行列,再加上生育率的持续低水平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恶化。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在未来,随着城镇化的逐渐完成,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城镇的老年人口将大量增加,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进程的,而城镇化进程又是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因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城市发展还没完善的时期形成的。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也

就是说,中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不高,各项养老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状态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对我国未来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在目前,我国还处于人口红利时期,“未富先老”的状况会使得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在后期,我国将面临严重的养老负担。一个城市的人口结构老化,这就对其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口结构老化会分散城市的建设资金,同时会使得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对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2010年,我国城镇地区60岁以上人口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达到185632人,以山东人数最多,达到14093人,江苏、上海和河北地区城镇60岁以上人口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也都超过了一万人。而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2009年只有5291个,到2013年也只有7077个。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原先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口对于社会福利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传统的都市家庭养老模式城镇的养老负担会越来越沉重,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城镇存在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医疗保障资金不充足等问题。

四、我国现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度的实施现状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口的需求满足问题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在于满足老年人口的各种需求。城市在未来的规范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口的需求,要做好人口老龄化到老年友好型城市的转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衣食住行,而更加注重娱乐生活与精神层面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一) 从老年人口的生理需求来看,生理需求主要是指衣食住行,这是老年人口生存的基本要求。老年人口的生理需求主要是依靠金钱来保障。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退休工资、个人积蓄、子女资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观念,家庭以子女为中心,家庭的中心会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孩子成长期所需要的资金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加,再加上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选择,所以在孩子的求学、就业、婚姻等多个阶段都会需要家庭的资金支持。这样,老年人个人积蓄变少,养老保障不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们的生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生育率处于低水平状况,人们不愿意多生孩子,独生子女增多,甚至出现了丁克家族。再加上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这就使得我国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由“4-2-1”结构延伸为“8-4-2-1”结构,这种结构让子女的养老压力剧增。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后果的显现,老年人口从孩子身上所得到的经济支持的可能日趋减少。总而言之,我国传统的都市家庭养老模式由于受到老龄人口高龄化、空巢老人家庭增加、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正面临重要转变。目前我国除家庭养老外,主要就是政府养老以及社会养老。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养老保障方式。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健全,制度设计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而且水平很低。基于我国国情,单纯由政府提供养老是不现实的,市场养老力量将成为养老的另一支柱。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挖掘商保潜力,弥补社保基金的不足,推动我国从“储蓄养老“向“保险养老“、从“政府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型。家庭养老不仅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关键是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社会养老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社会认同感,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二)从老年人的安全需求来看,主要包括要求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得到保护,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等。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安全需求主要是指病有所医,也就是看病治病问题。目前,我国在医疗方面的保证主要是医疗保险制度。我国正处于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而6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所有人群中最高的,为总人群患病率的2.5-3倍。我国人口在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不健康平均预期寿命也有增加趋势。不健康预期寿命增加,意味着医疗照顾费用的增加。在人口日趋老龄化高龄化的西方社会,由于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有很大的需求,使得医疗卫生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直线上升。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卫生支出主要是有政府支出、社会、个人三方面来源。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世界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政府支出的百分比就达到了15.8%,2011年达到16%。从中可以得出,我国在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方面还是不足,与国际标准还相差很远。我国是人口大国,从2000年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卫生方面支出必然需要加大。 时间 卫生总费用 政府卫生支出(亿元) 5732.49 7464.18 8431.98 9545.81 社会卫生支出(亿元)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亿元) 7196.61 7051.29 0.063783517 8416.45 8465.28 0.068323396 10030.7 9656.32 0.066945464 10729.34 0.068081214 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11393.79 10579.23 13437.75 11295.41 0.069698527 2014年

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支出状况与外国相比较:

1.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相当国家的医疗卫生保健支出状况比较。根据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GNI),我们选择了15个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000-8000美元的国家进行比较。

国家 黎巴嫩 中国 赤道几内亚 土库曼斯坦 圣卢西亚 黑山 保加利亚 哥伦比亚 多米尼克 马尔代夫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阿塞拜疆 伊朗伊斯共和国 博茨瓦纳 白俄罗斯 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 合计(%) 2014 6.4 5.5 3.8 2.1 6.7 6.4 8.4 7.2 5.5 13.7 8.6 公共(%) 2014 3.0 3.1 2.9 1.3 3.6 3.7 4.6 5.4 3.8 10.8 4.4 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来源 公共(%) 2014 47.6 55.8 77.1 65.2 53.6 57.2 54.6 75.1 68.7 78.3 50.8 私人(%) 2014 36.4 32.0 20.1 34.8 45.6 42.8 44.2 15.4 28.3 18.3 49.2 人均GNI(美元)) 2015 7930 7820 7790 7510 7390 7240 7220 7130 6760 6670 6670 6.0 6.9 5.4 5.7 1.2 2.8 3.2 3.7 20.4 41.2 59.0 65.8 72.1 47.8 5.2 32.0 6560 6550 6510 646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从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上来看,中国仅高于赤道几内亚、土库曼斯坦和博茨瓦纳,与多米尼克并列第十一位。这就表明我国在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方面,与这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是不高的。而从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来源方面来看,公共卫生支出占医疗总支出的比例位于第九位,达到55.8%。其中,公共支出占医疗总支出比重超过60%的国家有赤道几内亚、土库曼斯坦、哥伦比亚、马尔代夫以及白俄罗斯。以马尔代夫所占比重最大,达到78.3%。

2.人口老龄化程度与中国相当国家的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比较。我们选择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9.1%到11.2%之间的十一个国家进行比较。 国家 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 合计(%) 2014 公共(%) 2014 4.8 3.9 2.7 5.6 3.1 3.6 6.8 4.5 2.8 5.3 2.8 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来源 公共(%) 2014 60.9 49.5 55.4 86.0 55.8 45.9 72.7 66.0 46.4 51.4 52.4 个人(%) 2014 27.0 31.5 30.7 7.9 32 29.2 24.9 28.8 50.9 38.4 27.8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 2015 11.2 11 10.9 10.5 9.6 8.3 8.9 8.2 8.7 10 9.1 以色列 智利 阿根廷 泰国 中国 巴哈马 哥斯达黎加 萨尔瓦多 格林纳达 摩尔多瓦 牙买加 7.8 7.8 4.8 6.5 5.5 7.7 9.3 6.8 6.1 10.3 5.4 从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占GDP比重来看,在十一个国家中,中国位居第九位,仅高于阿根廷和牙买加,达到5.5%。相对于与我国同等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支出比例较低。而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也只排在第八位。同时,我国的个人自付医疗卫生保障支出占总医疗支出的比重达到32%,在这十一个国家中,位于第三,仅次于格林纳达和摩尔多瓦。这表明我国私人医疗卫生支出比重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偏重。

通过上述比较可得,无论是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的国家相比,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比较,我国在医疗卫生保障支出方面存在着不足,不仅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还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三)从老年人口的社交需求、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来看,除了从家庭得到亲人的关心与爱护外,更多的要从社会中得到满足。老年人口的这三个需求与一个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与建设中,要考虑到老年人口的各种需求与困难。比如说公交车站以及公交车上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老年人行动不便、走路比较慢,还有些老年人要坐轮椅出行,许多发达国家的公交车站都设有方便做轮椅乘客的配套设施。而我国目前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火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都没有考虑到坐轮椅乘客的需求。老年人也是需要娱乐生活的,他们需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缓解自己的孤独感,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对于老年公共娱乐场所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老年人的受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跟城市的文明建设有很大关系。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越高,对于老年人的尊重感就越强。尊老爱幼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应该深深刻在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五、建议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养老制度建设和实施存在许多问题。要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公平、有效、合理的国家制度安排和社会应对机制。具体要求就是要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公共福利支出。现有的我国养老制度主要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不断的改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无论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相比,还是与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当国家相比,中国在公共福利支出都是存在不足的。公共福利支出不足、个人支出偏多是目前我国需改变的状况。因此,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体系要以结构体系的完善为目标,重点在于制度整合。在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除了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还有其他的一些措施。具体包括:1.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养老福利事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在加强对其监管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公益组织的进入,促进养老福利事业多元化的发展。在对养老事业的管理上,要秉承着政府部门管理调控,中介组织和福利机构运作服务、政府和社会共同监管的理念。2.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社区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以及其他多种需求。在社区中,老年人会有自己的娱乐休闲生活。而且与养老机构相比,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成本更低,而且也较为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sz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