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培养计划

更新时间:2023-03-08 06:32:3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专业(含室内设计方向)培养方案

一、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1986年以来发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等组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其中建筑系是各系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建筑系。

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自创建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随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有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学具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

建筑系设有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可招收博士后,并可招聘长江学者。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

建筑学专业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120名。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

二、学制

四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具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的新领域的开拓者以及本专业领域的专业领导者。 四、专业培养标准

表1 专业标准 方面 内容 1、数学知识 知 识 与 智 力 能 力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1、熟练掌握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选:高等数学C。 2、掌握基本的建筑力学与结构、工程地质与测量、生态环境保护等自然科学知识,选: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 3、积累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等。 观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选: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 5、 重点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如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艺术等。 6、了解有关当代的知识,与时俱进,选:形势与政策等。 能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2、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112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4、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建筑、规划、景方面 力 问题能力 内容 解决问题。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3、逻辑思维能力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3、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能够理性综合分析各种设计条件,形成设计思路,并能突破传统条框,大胆设想,敢于创新。 4、能够适应现场工作,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 5、能遵守规则,并具有实验性动手探索钻研能力。 6、能够熟练运用言语和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7、熟练掌握通用技能,包括掌握通用办公软件与技术、信息与通讯等,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8、具备卓越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成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引领者。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人 格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1、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向上的心态,选体育。 2、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优良作风,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3、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在设计及管理中能够坚持贯彻。 4、能够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原则,勇于承担责任、为人诚实、正直。 5、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6、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7、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表2 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 方面 内容 1、数学知识 知 识 与 智 力 能 力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1、数学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课后作业及讨论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2、自然科学知识主要通过课程讲授、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3、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教学4、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讲授、专业实习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5、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联系、技术辅导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6、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特别是组织国际化交流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能 力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将一定课程内容交给学生自学等)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课程论文(重在文献检索与综述)来提高。 2、通过课堂讨论、课程作业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113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方式来完成。

方面 内容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决问题能力。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赛、专业竞赛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通过分组课外实践环节提高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通过实验室实验和项目作业来实现。 6、表达能力通过课程作业中设置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以及毕业设计答辩等来实现。 7、通过课程作业、实习等环节来实现通用技能。 8、通过分组作业、专业分组实践来提高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人 格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1、 主要通过体育课、组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体魄。 2、 思政课、参与义务活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3、 国学修养、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 4、通过专题讲座、组织教育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提高理想信念。 5、通过系列讲座、多媒体教学、社团活动、交换生计划、国际联合教学、出国考察参观等活动来扩展学生视野。 6、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表3 成绩评价方法

方面 知 识 与 知 力 能 力 内容 1、数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 力 问题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

评价方法 1、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2、专业知识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或实践、分析评论、演讲、口试、论文等综合评价。 3、为专业服务的其它知识通过课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4、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通过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综合评价。 1、终身学习能力: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讨论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现场工作能力: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114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成绩、实验或实践、论文等综合评价。 方面 内容 术、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评价方法 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5、实验室工作能力:平时作业,以及通过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6、表达、交流能力: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7、通用技能: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通过实行小班化、做中学、大作业,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人 格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1、身心健康: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并通过专家级心理测试、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道德修养: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民族精神: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方面的,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理想理念: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5、国际视野:学习兴趣,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6、人际交往:通过专家级心理测试、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7、团队合作: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等方面的,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五、主干学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理论与历史 建筑技术科学

六、专业主要课程 6.1 设计系列课程

包括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生成设计、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毕业设计。 6.2 理论系列课程

115

包括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建筑生成原理、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原理、园林设计划原理;

艺术史、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历史、建筑评论等。 6.3 技术系列课程

包括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 6.4 艺术造型系列课程

包括艺术造型、艺术造型实习等。 6.5 实践系列

设计实践。

6.6 毕业设计(或论文) 七、主要实践环节

军训、认识实习、艺术造型实习、设计周、建筑环境实录、毕业设计(含实践)、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等。 八、相近专业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规划、景观学。 九、毕业与授予学位 9.1 四年本科

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220学分,方可毕业。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建筑学工学士。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修满以下专业类课程,在总学分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取得建筑学工学士学位:

第01学期:设计概论、设计基础 第02学期: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

第03学期:建筑生成设计原理、建筑生成设计 第04学期: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

第05学期:公共建筑设计原理(1)-人文环境、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自然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第06学期:公共建筑设计原理(3)-建筑群体、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设计 第07学期:高层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设计原理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第08学期:毕业设计(专题设计/含实践) 以及: 建筑构造 建筑力学 建筑结构

建筑物理(声,光,热) 建筑设备(水、电、暖) 建筑理论与历史等 9.2 五年本科

116

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237学分。课程学习包括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可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第01学期:设计概论、设计基础

第02学期: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

第03学期:建筑生成设计原理、建筑生成设计 第04学期: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

第05学期:公共建筑设计原理(1)-人文环境、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自然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第06学期:公共建筑设计原理(3)-建筑群体、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设计 第07学期:高层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设计原理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第08学期:专题建筑设计 第09学期:设计院实习

第10学期:毕业设计(综合建筑设计/论文) 以及: 建筑构造 建筑力学 建筑结构

建筑物理(声,光,热) 建筑设备(水、电、暖) 建筑理论与历史等

注:有关说明

1.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四大类 2.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两类。

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全部为必修;专业课分为必修和选修;素质与能力拓展课全部为公共选修。

117

附表一

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安排一览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一、公共基础课(必修74学分) 002016-9 070373 070374 078057 070376 072148 100096 100217 122006 122007 320001-4 360011 125141 031160 031158 031159 020179 020180 020181 031162 形势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学语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 VB.NET程序设计A 高等数学(C)上 高等数学(C)下 体育 军事理论 大学英语 建筑力学(1) 建筑力学(2) 建筑结构(1) 建筑结构(2) 艺术造型(1) 艺术造型(2) 艺术造型(3) 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 试 查 查 查 试 试 查 查 试 试 试 试 试 查 查 查 查 3.0 2.0 2.5 2.5 3.0 3.0 4.0 1.0 34 34 34 34 51 51 136 17 2 2 3 2 4 4 3 2 3 2 1 4 4 2 2 3 4 2 2 2 3 3 3 查 试 试 试 2.0 2.0 3.0 6.0 68 34 34 51 1 2 1 2 1 3 1 12.0 204 3.0 3.0 3.0 3.0 4.0 4.0 4.0 3.0 51 51 51 51 68 68 68 51 118

续前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二、专业基础课(必修54学分) 021114 021003 020182 021180 021085 020183 020184 020185 020186 020187 020188 020189 020218 021144 023050 023165 023052 021115 021303 艺术史 建筑史 城市阅读 设计概论 建筑概论 建筑生成原理 建筑设计原理 设计基础 建筑设计基础 建筑生成设计 建筑设计 计算机图形学 数字化设计方法 建筑构造 建筑物理(声光热) 建筑设备(水暖电) 建筑法规 人体工程学 环境控制学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试 查 查 试 查 查 2.0 3.0 2.0 2.0 2.0 2.0 2.0 6.0 6.0 6.0 6.0 2.0 2.0 2.0 3.0 2.0 1.0 2.0 2.0 34 51 34 34 34 34 34 102 102 102 102 34 34 34 51 34 17 34 34 2 2 6 3 2 6 2 2 2 6 2 2 6 2 3 2 2 1 2

119

续前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三、专业课 必修课(必修38学分/四年制建筑学或必修44学分/五年制建筑学) 必修课(必修40学分/四年制建筑学<室内设计方向>或必修46学分/五年制建筑学<室内设计方向>) 022088 021297 021179 021145 023051 022094 021094 021030 020207 020208 020209 020136 020221 020210 020211 020212 020222 020223 专业英语 建筑师职业教育 构造技术运用 建筑特殊构造 建筑防灾 建筑理论与历史(1) 建筑理论与历史(2) 建筑评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1) -人文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 -自然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3) -建筑群体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高层建筑设计原理 城市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设计 试 查 查 查 试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2.0 2.0 1.0 1.0 1.0 2.0 3.0 2.0 1.0 1.0 1.0 1.0 1.0 1.0 6.0 6.0 6.0 6.0 34 34 17 17 17 34 51 34 17 17 17 17 17 17 102 102 102 102 1 2 1 2 1 1 6 3 1 1 6 2 1 2 1 1 6 6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查 专题建筑设计 (限五年制建筑学) 查 选修课(选修12分) 020216 020217 020110 021139 021013 022109 022294 电脑应用基础 数字化设计前沿 虚拟现实系统及应用 文博专题 室内设计原理 (室内设计方向必修)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建设史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2.0 2.0 1.5 2.0 2.0 2.0 2.0 34 34 34 34 34 34 34 2 2 2 2 2 2 2 120

022034 024200 园林设计原理 中外园林史 查 查 考 试 2.0 2.0 学 分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34 34 学 时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上 机 时 数 实 验 时 数 2 2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一 二 三 四 五 2 六 2 2 七 2 2 2 2 2 2 八 九 十 020023 021323 022104 023057 021300 020078 021324 020161 021177 园林植物与应用 建筑结构造型 室内照明艺术 照明设计 家具与陈设 建筑产品选用与整合 室内环境表现 旧建筑再生设计策略 建筑策划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四、素质与能力拓展课(至少选修8学分) 121

附表二

实践环节安排表

课程编号 021033 020219 020220 021304 021305 021149 020224 020225 020226 360002 名 称 建筑认识实习 艺术造型实习(1) 艺术造型实习(2) 设计周(1) 设计周(2) 历史环境实录 毕业设计(四年制本科) 设计院实习(五年制本科) 毕业设计(五年制本科) 军训 创新能力拓展项目 学分 1.0 2.0 2.0 1.0 1.0 3.0 16.0 16.0 16.0 2.0 2.0 学期 2 2 4 4 6 6 8 9 10 2 周 数 1周 2周 2周 1周 1周 3周 16周 16周 16周 2周 上机时数 备 注 必修30学分(四年制建筑学本科)或46学分(五年制建筑学本科) 附表三

四年制建筑学专业学时、学分汇总表 (括号内为室内设计方向)

类 别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素质与能力拓展课 合计 总学时 1275 935 731(765) 136 3077(3111) 总学分 75 54 50(52) 8 187(189) 必修课学分 75 54 38(40) / 167(169) 选修课学分 / / 12 8 20

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学时、学分汇总表 (括号内为室内设计方向)

类 别 课程性质 总学时 总学分 必修课 学分 选修课学分 122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素质与能力拓展课 合计 1275 935 833(867) 136 3179(3213) 75 54 56(58) 8 193(195) 75 54 44(46) / 173(175) / / 12 8 20 附表四 课外安排一览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军事理论课外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外上机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外上机 设计基础 建筑设计基础 建筑生成设计 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建筑群体与住区规划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课程名称或内容 周学时 1.0 1.0 3.0 1.0 1.0 1.0 2.0 2.0 2.0 2.0 2.0 2.0 2.0 学期 2 2 3 4 1 2 1 2 3 4 5 6 7 要 求 十、企业培养计划

1.培养理念

为了解决学校学生就业实习与学业安排的冲突,缩短学生毕业就业后在企业的工作适应周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前延的需要,同时面向卓越建筑师培养所需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及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总结已有校企合作培养经验,通过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校企培养新理念,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及综合能力,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2.培养目标

123

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工程研究、工程创新及良好的工程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培养、就业及企业人力资源选拔的有机结合,培育创新性实践型卓越建筑师。

3.培养标准

3.1 职业素养:熟悉行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3.2 工程实践:掌握扎实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拥有解决建筑设计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3.3 工程研究:具备工程推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从工程实验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询、归纳能力。

3.4 工程创新: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3.5 工程综合: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

4.培养体系 4.1 培养对象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第08学期)、(第11学期)。 4.2 培养形式

培养环节主要包括本科阶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研究生阶段工程实践实习、学位论文。

学生本科毕业设计或者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设计院)工程实践,依托于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院)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

4.3 实施步骤

分层次培养卓越建筑师的步骤 阶段 本科生四年级年级 培养方式 理念导入阶段,以认识、了解企业为主,方式为参加由企业举办的专门的讲座、参观企业、参加企业实习、以及其他合适的形式。 近距离观察阶段,通过企业提供的研究项目(课题研究),更进一步熟悉企业(设计院),同时,设计院也可以详细观察学生,在用人与否的判断上有所准备。 研究生二年级 4.4 实施方案

4.4.1 挑选合适的学生进入预备建筑师计划 挑选学生的依据: 1)各学期学习成绩 2)外语水平

3)奖励情况(包括学习、竞赛) 4)面试/性格测试

预备建筑师在升入四年级时可以要求与企业(设计院)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以使他们能够专心于学业。

4.4.2 同济教师工程经历要求

124

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应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逐步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在4年内达到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4.4.3 同济教授、企业(设计院)专家开展交流探讨

企业向同济老师介绍企业各专业科室负责情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同济向企业介绍有关自己的专业领域与方向、人才培养、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双方通过交流探讨,加深了解各自的意见、设想,取得共同理解,为开展校企合作、为实施“预备建筑师联合培养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4.4.4 组织预备建筑师开展生产实习或综合实习,开设具有企业特点的讲座

由企业(设计院)领导、有关部门经理作为主讲人,向预备建筑师宣讲企业文化、价值观、社会责任,介绍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设计体系、平台战略思路等;组织预备建筑师参观企业开展生产实习、综合实习等活动。使预备建筑师加深对建筑行业的热爱、加深对企业(设计院)的认识,产生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4.5 通过项目工作(毕业设计、课题研究),联合培养和指导预备建筑师

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地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预备建筑师参加项目工作(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企业(设计院)安排资深建筑师作为企业指导老师,与同济大学的老师共同指导预备建筑师的项目工作;同时,每年安排对申报的项目工作进行评审,以此激发预备建筑师的潜能和表现,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熟悉适应与锻炼,在过程中全面准确地考察预备建筑程师的综合素质。

项目工作的性质为见习工作,根据工作要求、学生专业及就业意向进行中长期的、以全天为计时单位的见习,并获得见习补贴。

预备建筑师在结束项目工作的时候,企业(设计院)应该对本人的表现以及承担的项目工作结果进行鉴定,以供企业(设计院)人事部作招聘录用的参考。

顺利完成预备建筑师联合培养计划的学生可在项目结束时获得奖励,奖励根据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和在项目工作中表现评定。

4.4.6 退出联合培养计划以及其他

预备建筑师必须与企业(设计院)签订保密协议,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教导。 在预备建筑师遇到以下情形时,按退出预备建筑师联合培养计划处理: 1)受到学校处分; 2)在校表现明显退步; 3)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4)无法坚持参加计划中的各项讲座活动、项目工作; 5)无法适应项目工作;

6)违反企业(设计院)实习条例、保密协议等规定; 7)有其他的就业意愿。 退出流程:

1)向人员培训部/专业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2)人员培训部、专业部门、同济大学沟通确定,签署有关意见 3)专业部门收回该预备建筑师的项目工作 4)人员培训部结清见习补贴,收回有关证件

125

5)人员培训部将退出情况告知人事部 5.合作企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处上海,四平路校区周围又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环同济设计产业带,优越的地理位置能与上海及国际设计企业(设计院)产生良好对接。目前,包括同济、现代设计集团、上海规划院等一流设计企业(设计院),都已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置了“学院奖”,同时提供实习机会,其目的是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更多、更接近企业(设计院)实际的实习与研究机会。

“预备建筑师”项目使校企结成了人才培养共同体,将建筑设计行业的现实需求与学校的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切身感受设计院企业文化和技术的机会,也为企业(设计院)提前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了机会,满足了市场快速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合作企业单位(上海):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 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轻工业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同济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26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 专业历史沿革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城乡历史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特殊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国内建筑院系中率先创建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新专业,弥补了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双料”人才培养上的空白。

新专业自2003年本科招生以来,广受关注与欢迎,招生数量已从最初的每年15人扩大到目前的25人左右,新专业截至目前已产生4届本科毕业生,广受就业市场的欢迎,在社会上也正在扩大影响。

二、 学制

四年制本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既具备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系统掌握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历史建筑保护从业者优秀的职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的新领域的开拓者以及本专业领域的专业领导者。

四、专业培养标准

表1 专业标准 方面 1、数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知 识 与 智 力 能 力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内容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1、掌握作为工程基础的高等数学,选数学C。 2、应具有适应本专业学习、实践及未来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应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VB.NET程序设计A、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计算机图形学、电脑应用基础等。 3、应具有宽泛的人文、社会、艺术科学基础;相应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语文等。 4、掌握建筑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建筑学通用技术体系,建筑设计能力;掌握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特殊技术体系以及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设计的一般程序与方法;对应的主要课程:建筑史、文博专题、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建筑生成原理、建筑设计原理、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生成设计、建筑设计、艺术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声光热)、建筑设备(水暖电)、建筑法规、建筑特殊构造、建筑防灾、建筑理论与历史、建筑评论、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保护建筑设计、历史建筑保护概论、保护技术、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等。 127

方面 内容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5、应掌握适应本专业学习、实践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其他知识,对应课程:英语、艺术造型、数字化设计方法、专业英语等。 6、掌握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对应的主要课程: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 能 力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1、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应课程:各门基础课与专业课。 2、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应课程:各门基础课与专业课。 3、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对应课程:各门基础课与专业课。 4、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能力,对应课程:各门实践性课程。 5、具有一定的实验室工作能力,对应课程:各门实践性课程。 6、具有流畅的表达、交流能力:对应课程:各门基础课与专7、具有适应专业需要的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对应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VB.NET程序设计A、计算机图形学等。 8、具备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对应课程:各门专业课。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业课。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4、理想信念 人 格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1、身心健康,对应课程:体育课与各门思想政治课。 2、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应课程:各门思想政治课、法律类课程。 3、爱国、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对应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各门思想政治课。 4、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对应课程:各门思想政治课。 5、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对应课程:各门思想政治课以及专业课。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对应课程:各门思想政治课以及专业课。 7、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对个人和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职业精神,对应课程:各门思想政治课以及专业课。

表2 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

方面 知识 与智力 能力 1、数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内容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1、数理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指导)、习题课、实验、作业等进行教与学。 2、自然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指导)、习题课、实验、上机操作、作业等进行教与学。 128

方面 内容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3、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指导)、讲座、参观、作业等进行教与学。 4、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指导)、习题课、各类讲座、参观、实验、上机操作、作业等进行教与学。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指导)、习题课、讨论课、各类讲座、参观、实验、上机操作、作业等进行教与学。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指导)、习题课、实验、作业等进行教与学。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能 力 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1、终身学习能力: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将一定课程内容交给学生自学等)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课程论文(重在文献检索与综述)来提高。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强调学科知识的问题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讨论与点评,鼓励各种方式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讨论与点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现场工作能力通过布置各种现场实验类、动手类课程来实现。 5、实验室工作能力通过实验室实验和项目作业来实现。 6、表达能力通过课程作业中设置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来实现。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通过加大各类专业课程中现代通用技能的含量来实现。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通过各类课程中分组讨论、团队分工与协作来实现。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3、逻辑思维能力:强调专业课程中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之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人 格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1、身心健康通过体育课以及各门思政课实现。 2、道德修养通过国学修养、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来实现。 3、民族精神通过各类历史课、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来实现。 4、理想信念通过各门思政课,各类导向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 5、国际视野通过各类国际化讲座、联合教学、双语课程来实现。 6、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布置各种团队合作类作业以及口头报告来实现。 7、团队合作通过布置各类团队合作类型作业来实现。 129

表3 成绩评价方法

方面 1、数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知 识 与 知 力 能 力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内容 评价方法 1、数理知识通过课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2、自然科学知识通过课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3、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课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课程论文等综合评价。 4、专业知识通过课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综合评价。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课程论文等综合评价。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能 力 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1、终身学习能力:评价学生自我安排学习进程、检索参考资料、达成学习目标的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主要通过口头报告的形式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多种解决方法的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各类作业以及口头汇报、分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过程中体现出的逻辑推导能力。 能力,在现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通过各类实验课程,评价学生组织并落实实验方案的能力。 6、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考察各种作业、口头报告、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应用现代通用技能的能力。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若干作业设置为团队合作类型,评定学生在该类作业中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1、身心健康 人 格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身心健康道德修养、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国际视野、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通过体育课程成绩、思政类课程成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活跃程度、行为举止、在团队合作中的负责任程度以及他人的综合评价综合评定。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4、现场工作能力:通过各类现场实习、实验评价学生的动手

130

五、主干学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理论与历史 建筑技术科学

历史建筑、城市遗产、景观遗产的保护理论与设计

六、专业主要课程

6.1 设计系列课程

包括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生成设计基础、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城市设计与保护设计、毕业设计。 6.2 理论系列课程

包括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建筑生成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原理、园林设计划原理; 艺术史、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历史、建筑评论等。 6.3 技术系列课程

包括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构造。 6.4 艺术造型系列课程

包括艺术造型、艺术造型实习等。 6.5 实践系列 设计实践。

6.6 保护系列课程

包括历史建筑保护概论、保护技术、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文博专题等。 6.7 毕业设计(或论文) 七、主要实践环节

军训、艺术造型实习、历史环境实录、课程设计、保护现场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八、相近专业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 九、毕业与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210学分,方可毕业。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毕业生修满以下专业类课程,在总学分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取得工学学士学位:

第01学期:设计概论、设计基础

第02学期: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

第03学期:建筑生成设计原理、建筑生成设计基础 第04学期: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

第05学期:公共建筑设计原理(1)-人文环境、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自然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第06学期:公共建筑设计原理(3)-建筑群体、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设计

第07学期:城市设计原理

131

城市设计 保护建筑设计

第08学期:毕业设计(论文)(专题设计/含实践) 以及: 建筑构造 建筑力学 建筑结构

建筑物理(声,光,热) 建筑设备(水、电、暖) 建筑理论与历史等 艺术史

历史建筑保护概论 保护技术

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 文博专题

十、教学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一。

十一、实践环节安排表

见附表二。

十二、学时、学分汇总表

见附表三。

十三、课外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四。 十四、有关说明

1.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四大类 2.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两类。

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全部为必修;专业课分为必修和选修;素质与能力拓展课全部为公共选修。

132

附表一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4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一、公共基础课(必修73学分) 002016-9 070373 070374 078057 070376 072148 100096 100217 122006 122007 320001-4 360011 125141 031160 031158 031159 020179 020180 020181 031162 形势与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学语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 VB.NET程序设计A 高等数学(C)上 高等数学(C)下 体育 军事理论 大学英语 建筑力学(1) 建筑力学(2) 建筑结构(1) 建筑结构(2) 艺术造型(1) 艺术造型(2) 艺术造型(3) 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 试 6.0 51 3 查 试 试 2.0 2.0 3.0 68 34 34 1 2 1 2 1 1 试 查 查 查 试 试 查 查 试 试 试 试 试 查 查 查 查 3.0 2.0 2.5 2.5 3.0 3.0 4.0 1.0 34 34 34 34 51 51 136 17 2 2 3 2 4 4 3 2 3 2 1 4 4 2 2 3 4 2 2 2 3 3 3 12.0 204 3.0 3.0 3.0 3.0 4.0 4.0 4.0 3.0 51 51 51 51 68 68 68 51

133

续前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二、专业基础课(必修51学分) 021114 021003 021139 021180 021085 020183 020184 020185 020186 020187 020188 020189 020218 021144 023050 023165 023052 艺术史 建筑史 文博专题 设计概论 建筑概论 建筑生成原理 建筑设计原理 设计基础 建筑设计基础 建筑生成设计 建筑设计 计算机图形学 数字化设计方法 建筑构造 建筑物理(声光热) 建筑设备(水暖电) 建筑法规 查 试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试 查 查 试 2.0 3.0 2.0 2.0 2.0 2.0 2.0 6.0 6.0 6.0 6.0 2.0 2.0 2.0 3.0 2.0 1.0 34 51 34 34 34 34 34 102 102 102 102 34 34 34 51 34 17 2 2 6 3 2 6 2 2 6 2 2 2 6 2 3 2 1

134

续前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三、专业课 必修课(必修40学分) 022088 021145 023051 022094 021094 021030 专业英语 建筑特殊构造 建筑防灾 建筑理论与历史(1) 建筑理论与历史(2) 建筑评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1) 020207 查 -人文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 020208 查 -自然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3) 020209 查 -建筑群体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城市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 020211 查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 020212 查 设计 城市设计 保护建筑设计 历史建筑保护概论 保护技术 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 查 查 查 查 查 3.0 3.0 2.0 2.0 2.0 51 51 34 34 34 2 3 3 2 2 6.0 102 6 6.0 102 6 查 查 1.0 1.0 17 17 1 1 1.0 17 1 1.0 17 1 1.0 17 1 试 查 试 试 试 查 2.0 1.0 1.0 2.0 3.0 2.0 34 17 17 34 51 34 2 1 2 3 1 2 020136 020210 020213 020214 020063 020227 021146 135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选修课(选修6学分) 020216 020217 020182 020110 021013 022109 022034 024200 020023 021323 022104 023057 021300 020078 021177 021179 021115 021303 电脑应用基础 数字化设计前沿 城市阅读 虚拟现实系统及应用 室内设计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园林设计原理 中外园林史 园林植物与应用 建筑结构造型 室内照明艺术 照明设计 家具与陈设 建筑产品选用与整合 建筑策划 构造技术运用 人体工程学 环境控制学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一 数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2.0 2.0 2.0 1.5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0 2.0 2.0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17 34 34 2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四、素质与能力拓展课(至少选修8学分)

136

附表二

实践环节安排表

课程编号 360002 021033 021149 020219 020220 名 称 军训 建筑认识实习 历史环境实录 艺术造型实习(1) 艺术造型实习(2) 设计周(1) 设计周(2) 保护现场实习 毕业设计 创新能力拓展项目 学分 2 1 3 2 2 1 1 2 16 2 学期 2 2 6 2 4 4 6 7 8 周 数 2 1 3 2 2 1 1 2 16 上机时数 备 注 暑假 暑假 暑假 021304 021305 021141 020206 必修32学分

附表三

学时、学分汇总表

类 别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素质与能力拓展课 合 计 总学时 总学分 必修课学分 73 51 40 164 选修课学分 1241 867 748 136 2992 73 51 46 8 178 6 8 14 137

附表四

课外安排一览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军事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外上机 设计基础 建筑设计基础 建筑生成设计 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建筑群体与住区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 保护建筑设计 课程名称或内容 周学时 1 1 3 1 1.0 1.0 2.0 2.0 2.0 2.0 2.0 2.0 1.0 1.0 学 期 2 2 3 4 1 2 1 2 3 4 5 6 7 7 要 求 十五、企业培养计划

1.培养理念

为了解决学校学生就业实习与学业安排的冲突,缩短学生毕业就业后在企业的工作适应周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前延的需要,同时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需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及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总结已有校企合作培养经验,通过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校企培养新理念,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及综合能力,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2.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工程研究、工程创新及良好的工程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培养、就业及企业人力资源选拔的有机结合,培育创新性实践型卓越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师。

3.培养标准

3.1 职业素养:熟悉行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3.2 工程实践:掌握扎实的建筑设计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基础知识,拥有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138

3.3 工程研究:具备工程推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从工程实验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询、归纳能力。

3.4 工程创新: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3.5 工程综合: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

4.培养体系 4.1 培养对象

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四年级学生(第06、07、08学期)、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第11学期)。

要求: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 4.2 培养形式

培养环节主要包括本科阶段历史环境实录、保护现场实习、课程设计、保护建筑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以及研究生阶段工程实践实习、学位论文。

学生本科毕业设计或者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设计院)工程实践,依托于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院)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

4.3 实施步骤

分层次培养卓越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师的步骤

阶段 本科生三年级 培养方式 理念导入阶段,通过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的项目,参加历史环境实录实习。 初步实践阶段,通过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的项目,参加保护现场实习、保护建筑设计以本科生四年级 及毕业设计(论文)并参加由企业举办的专门讲座、参观企业以及其他合适的形式。通过实际项目,认识历史建筑;了解历史建筑保护的工作流程,现场施工工艺;了解相关企业的工作要求与工程实践方式。 4.4 实施方案

4.4.1 学生进入预备工程师计划

预备工程师在升入四年级时可以要求与企业(设计院)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以使他们能够专心于学业。

4.4.2 同济教授、企业(设计院)专家开展交流探讨

企业向同济老师介绍企业各专业科室负责情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同济向企业介绍有关自己的专业领域与方向、人才培养、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双方通过交流探讨,加深了解各自的意见、设想,取得共同理解,为开展校企合作、为实施“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4.4.3 组织预备工程师开展生产实习或综合实习,开设具有企业特点的讲座

由企业(设计院)领导、有关部门经理作为主讲人,向预备工程师宣讲企业文化、价值观、社会责任,介绍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设计体系、平台战略思路等;组织预备工程师参观企业开展生产实习、综合实习等活动。使预备工程师加深对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行业的热爱、加深对企业(设计院)的认识,产生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有

139

机地结合在一起。

4.4.4 通过项目工作(毕业设计、课题研究),联合培养和指导预备工程师

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地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预备工程师参加项目工作(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企业(设计院)安排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指导老师,与同济大学的老师共同指导预备工程师的项目工作;同时,每年安排对申报的项目工作进行评审,以此激发预备工程师的潜能和表现,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熟悉适应与锻炼,在过程中全面准确地考察预备工程师的综合素质。

项目工作的性质为见习工作,根据工作要求、学生专业及就业意向进行中长期的、以全天为计时单位的见习,并获得见习补贴。

预备工程师在结束项目工作的时候,企业(设计院)应该对本人的表现以及承担的项目工作结果进行鉴定,以供企业(设计院)人事部作招聘录用的参考。

顺利完成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的学生可在项目结束时获得奖励,奖励根据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和在项目工作中表现评定。

4.4.5 退出联合培养计划以及其他

预备工程师必须与企业(设计院)签订保密协议,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教导。 在预备工程师遇到以下情形时,按退出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处理: ·受到学校处分; ·在校表现明显退步; ·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无法坚持参加计划中的各项讲座活动、项目工作; ·无法适应项目工作; ·违反企业(设计院)实习条例、保密协议等规定; ·有其他的就业意愿。 退出流程: ·向人员培训部/专业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人员培训部、专业部门、同济大学沟通确定,签署有关意见 ·专业部门收回该预备工程师的项目工作 ·人员培训部结清见习补贴,收回有关证件 ·人员培训部将退出情况告知人事部 5.合作企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处上海,四平路校区周围又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环同济设计产业带,优越的地理位置能与上海及国际设计企业(设计院)产生良好对接。目前,包括同济、现代设计集团、上规院等一流设计企业(设计院),都已与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置了“学院奖”,同时提供实习机会,其目的是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更多、更接近企业(设计院)实际的实习与研究机会。

“预备工程师”项目使校企结成了人才培养共同体,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行业的现实需求与学校的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切身感受设计院企业文化和技术的机会,也为企业(设计院)提前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了机会,满足了市场快速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

140

求,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合作企业单位(上海):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 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轻工业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同济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

141

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历史沿革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原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合并而成同济大学建筑系。同年,由金经昌教授主持在国内首先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四年制)。1956年该专业分为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建设工程专业(五年制)。1960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1977年恢复城市规划专业招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立城市规划系。1986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设博士后流动站。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有本科(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方向,含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设计、城市交通规划、住房和社区发展、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开发与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技术方法、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8个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城市规划系现有全职专任教师42名。其中:全职任教的教授19名,副教授11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11名。博士生导师17位,硕士生导师31位;城市规划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约7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15%。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上海市和全国的重点学科,现已成为全国城市规划教育与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 二、学制

四年制本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科技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多方位的知识素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技能,能胜任城市规划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学,以及投资与开发等工作,具有综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城市规划高级人才和卓越专业领导者。 四、专业培养标准

表1 专业标准 方面 内容 1、数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知 识 与 智 力 能 力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1、熟练掌握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选高等数学C。 2、掌握基本的建筑力学与结构、工程地质与测量、生态环境保护等自然科学知识,选建筑力学(1)、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工程地质学、测量学、城市生态环境等。 3、积累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中外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4、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选城市规划原理(A)(B)(C)(英语)、城市规划设计(A)(B)(C)、建筑设计基础(1,2,3,4)、建筑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等。 5、重点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如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艺术等,选人类聚居环境学等。 6、了解有关当代的知识,与时俱进,选形势与政策等。

142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文化知识,选城市建设史、建筑史等。 方面 内容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2、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选城市分析方法等。 3、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能够理性综合分析各种规划设计条件,形成规划设计思路,并能突破传统条框,大胆设想,敢于创新。 4、能够适应现场工作,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 5、能遵守规则,并具有实验性动手探索钻研能力。 6、能够熟练运用言语和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7、熟练掌握通用技能,包括掌握通用办公软件与技术、信息与通讯等,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8、具备卓越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成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引领者。 能 力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人 格 3、民族精神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1、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向上的心态。 2、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优良作风,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3、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在设计及管理中能够坚持贯彻。 4、能够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原则,勇于承担责任、为人诚实、正直。 5、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6、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7、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表2 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 方面 内容 1、数学知识 知 识 与 智 力 能 力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1、数学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课后作业及讨论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2、自然科学知识主要通过课程讲授、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3、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教学方4、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讲授、专业实习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5、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联系、技术辅导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6、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特别是组织国际化交流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能 力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将一定课程内容交给学生自学等)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课程论文(重在文献检索与综述)来提高。 2、通过课堂讨论、课程作业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式来完成。 143

方面 内容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赛、专业竞赛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通过分组课外实践环节提高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通过实验室实验和项目作业来实现。 6、表达能力通过课程作业中设置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以及毕业设计场汇报等来实现。 7、通过课程作业、实习等的设置完成环节来实现通用技能。 8、通过分组作业、专业分组实践来提高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1、主要通过体育课、组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体魄。 2、思政课、参与义务活动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3、 国学修养、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 4、通过专题讲座、组织教育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提高理想信念。 5、通过系列讲座、多媒体教学、社团活动、交换生计划、出国考察参观等活动来扩展学生视野。 6、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人 格 表3 成绩评价方法 方面 知 识 与 知 力 能 力 内容 1、数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能 力 3、逻辑思维能力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评价方法 1、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2、专业知识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或实践、分析评论、演讲、口试、论文等综合评价。 3、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通过课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4、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通过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综合评价。 1、终身学习能力: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讨论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现场工作能力: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5、实验室工作能力:平时作业,以及通过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绩、实验或实践、论文等综合评价。 144

方面 内容 评价方法 6、表达、交流能力: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7、通用技能: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通过实行小班化、做中学、大作业,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人 格 1、身心健康: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并通过专家级心理测试、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道德修养: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民族精神: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方面的,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理想理念: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5、国际视野:学习兴趣,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6、人际交往:通过专家级心理测试、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7、团队合作: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等方面的,并通过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五、主干学科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六、专业主要课程

基于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并结合人居环境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经济学与城市开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史与历史保护、城市政策分析与管理法规、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工程系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规划设计等。 七、主要实践环节

军训、美术实习、建筑认识实习、城市认识实习、旧区建筑环境调查、城市管理实务实习、城市地理学认识实习、综合社会实践、城市总体规划实习、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等。 八、相近专业

区域经济地理、城市建设管理、建筑学、景观学、风景园林等专业。

145

九、毕业与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236学分(其中包含实践环节必修38学分),方可毕业。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学位。 十、教学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一。

十一、实践环节安排表

见附表二。

十二、学时、学分汇总表见附表三。

十三、课外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四。

146

附表一

城市规划专业4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一、公共基础课(必修68学分) 002016-9 070373 070374 形势与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078057 “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军事理论 大学英语 大学语文 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 高等数学C 普通物理C 测量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VB.NET程序设计A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体育 艺术造型(1) 艺术造型(2) 艺术造型(3) 试 6.0 51 3 查 试 试 2.0 2.0 3.0 68 34 34 1 2 1 2 1 1 070376 360011 072148 031162 122006-7 124005 035001 100096 100217 100115 100116 320001-4 020179 020180 020181 试 查 试 查 查 试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3.0 1.0 34 17 17 17 51 51 4 2 3 3 1 4 3 2 2 2 12.0 204 2.0 34 3.0 51 6.0 102 4.0 68 2.0 34 2.5 34 2.5 34 2.5 34 2.5 34 4.0 170 4.0 68 4.0 68 4.0 68 4 2 2 2 2 4 2 2 4 2 2 4 2 147

续前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二、专业基础课(必修60学分) 022110 021085 020183 020184 020185 020186 020232 020188 022082 021003 022083 022294 125141 031377 021144 010617 033004 020233 020234 020235 022305 设计概论 建筑概论 建筑生成原理 建筑设计原理 设计基础 建筑设计基础 建筑构成 建筑设计 城市概论 建筑史 城市规划导论(英语) 城市建设史 建筑力学(1) 建筑结构 建筑构造 工程经济学 工程地质与风景地貌 城市规划专业英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 城市规划分析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试 试 查 试 查 查 试 查 查 查 2.0 34 2.0 2.0 34 34 2 6 2 6 2 6 2 6 2.0 34 6.0 102 6.0 102 6.0 102 6.0 102 2.0 34 3.0 51 2.0 34 2.0 34 3.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 3 2 2 3 2 2 2 2 2 2 2 2 148

续前表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三、专业课 必修课(必修40学分) 022308 022309 022310 022091 022092 022002 022003 020170 020171 020172 022317 022084 020173 020126 020129 020127 城市规划原理(A) 城市规划原理(B) 城市规划原理(C)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2) 城市道路与交通(1) 城市道路与交通(2) 城市经济学与城市开发 城市设计概论与 查 历史文化保护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城市政策分析与管理法规 住宅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规与综合性城市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 查 试 试 查 查 查 查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4.0 136 4.0 136 4.0 136 17 17 17 2 2 2 2.0 34 试 试 查 试 试 试 试 查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3.0 51 3.0 51 2.0 34 2 2 2 2 3 2 2 3 2 2 8 8 8 选修课(选修10学分,课程前注明※的,为研究生选修课程) 020174 024076 020175 024200 020023 020122 022094 传统文化 景观文化与美学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 中外园林史 园林植物与应用 景观工程与技术 建筑理论与历史(1)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 2 2 2 2 2 2 149

考 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 查 020014 020236 020176 020177 021177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原理 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 城市休闲游憩与旅游规划 查 查 查 学 分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实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验 时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3.0 34 2.0 34 1.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0 34 2 2 2 2 历史城镇旅游规划方法研究 查 建筑策划 ※建筑学学科前沿动态 ※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 ※居住与社区发展 ※建筑研究技术手段 ※人类聚居环境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交通学Ⅱ ※城市文化与城市美学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查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查 ※可持续性设计理论 ※景观学研究前沿 ※地理信息分析与运用 查 查 查 四、素质与能力拓展课(至少选修8学分) 1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6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