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技术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7 12:5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单位代码 01 学 号 080110054 分 类 号 TN.92

密 级

毕业论文

TD-SCDMA系统KPI的优化分析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姚佳佳 唐海玲

2012年5月15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I页

TD-SCDMA系统KPI的优化分析

摘 要

移动通信系统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都得到了应用。一个无线网络建成以后都面临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而KPI(网络关键性能指标)是无线网络性能优化的重要方面。

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系统有着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本文内容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来讨论无线网络KPI的优化过程、优化内容、优化措施及相关案例分析。首先,说明了KPI专项优化在保证TD-SCDMA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对TD-S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然后详细说明了TD-SCDMA系统的KPI组成,针对每一项指标都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方略,最后列举一些实际案例,并利用相关软件进行路测分析的数据提取并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取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来说明KPI指标优化在现实中的操作。

关键词:TD-SCDMA,KPI指标,网络优化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II页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D-SCDMA System KPI analysis

Author:Yao Jiajia Tutor:Tang Hailing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 whether military or civilian , has been applied .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a wireless network , all face to constantly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KPIs (network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wireless network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

TD-SCDMA system as an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TD -SCDMA, to discuss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of the wireless network KPI , optimize content , optimization measures and related case studies . First, the KPI special optimization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TD-SCDMA system , the importance of , and fully reflect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optimization . Secondly, the TD-SCDMA system and its key technologies ,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TD-SCDMA system KPI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each of the indicators , and finally give some practical cases , and use of relevant software for the analysis of drive test data extraction and data analysis , and further extract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solutions to the KPI targets to optimize the operating reality .

Key words: TD-SCDMA,KPI targets, Network optimization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III页

目 录

1绪论 ......................................................................................................................................... 1 1.1 TD-SCDMA优化的现状和意义 ..................................................................................... 1 1.2本文分析内容 ................................................................................................................... 1 2 TD-S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 3 2.1TD-SCDMA系统概述 ...................................................................................................... 3 2.2 TD-SCDMA系统关键技术 ............................................................................................. 3 2.2.1联合检测技术 .......................................................................................................... 3 2.2.2智能天线 .................................................................................................................. 5 2.2.3上行同步技术 .......................................................................................................... 7 2.2.4动态信道分配 .......................................................................................................... 8 2.2.5接力切换 .................................................................................................................. 9 3 TD-SCDMA系统的KPI及其优化 ..................................................................................... 11 3.1TD-CDMA系统KPI组成.............................................................................................. 11 3.2覆盖类专项优化 ............................................................................................................. 12 3.2.1PCCPCH弱覆盖的优化 ........................................................................................ 12 3.2.2孤岛效应的优化 .................................................................................................... 13 3.2.3PCCPCH 越区覆盖的优化 .................................................................................... 14 3.3呼叫建立特性类优化 ..................................................................................................... 15 3.3.1 RRC建立失败优化 ............................................................................................... 15 3.3.2 RAB建立失败优化 ............................................................................................... 16 3.4掉话专题优化 ................................................................................................................. 16 3.4.1 覆盖引起的掉话 ................................................................................................... 16 3.4.2切换引起的掉话 .................................................................................................... 18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IV页

3.4.3干扰引起的掉话 .................................................................................................... 19 3.5切换专题优化 ................................................................................................................. 20 3.5.1接力切换和硬切换优化 ........................................................................................ 20 3.5.2 3G-2G切换优化措施 ............................................................................................ 21 4 优化案例 .............................................................................................................................. 23 4.1 邻区设置导致切换失败 ................................................................................................ 23 4.2拥塞导致接通率恶化 ..................................................................................................... 25 4.3乒乓切换引起的掉话 ..................................................................................................... 28 结论 ......................................................................................................................................... 30 致谢 ......................................................................................................................................... 31 参考文献 ............................................................................................................................... 32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页

1绪论

随着移动电话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和用户对通话质量和手机终端上网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带给了电信运营企业更多压力,作为以提高用户感知的电信运营企业必然要不断优化网络提高网络质量,建设精品网络,并且通过TD 网络建设和新业务的开展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尽管TD网络规划与设计对于TD 网络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无论是用户和业务量的增长还是城市建设的变化,都需要移动通信网络不断调整和优化,TD网络也不例外。因此,根据实际网络运营情况调整和优化网络作为TD 网络不断发展和完善所必需的环节,是网络长期运行中解决网络不适应业务开展和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必要手段,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促使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式,对网络发展和网络质量的保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滚动式的过程,还需要在后期网络实践中来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 1.1 TD-SCDMA优化的现状和意义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效率和运营收益最终归结于网络质量与网络容量问题,这些问题直接体现在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接口上,这正是网络规划和优化所关注的领域。由于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以及3G网络本身的特性,TD-SCDMA网络优化工作将成为网络运营所极为关注的日常核心工作之一。

TD-SCDMA大规模网络建设正在开展,与其他制式网络相同,TD-SCDMA网络也会经历规划,优化的阶段,并且TD-SCDMA的网络优化在网络建设,运维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通过网络优化可以优化网络规划的结果,避免由网络规划不准确带来的一些弊端,使网络性能全面提高,并且同时指导下一阶段的网络规划工作[1]。 1.2 本文分析内容

本文主要是围绕TD-SCDMA的四项KPI指标展开。通过介绍TD-SCDMA系统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对TD-SCDMA系统的五项KPI指标做了详细叙述,并且针对各项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页

指标总结了工程上一般采用的优化方法。还列出一些实际案例来具体说明优化手段在TD实际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详细介绍了TD-SCDMA系统基本原理、关键技术。

(2)给出了TD-SCDMA系统KPI指标的组成,并对其进行优化手段的讨论。 (3)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更加具体的说明了KPI优化理论在现实

工作中的可行性。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3页

2 TD-S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2.1TD-SCDMA系统概述

TD-SCDMA技术规范是我国第一份自己提出,被ITU全套采纳的无线通信标准。TD-SCDMA标准由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CATT)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具有如下的特点和优势:

TD-SCDMA系统综合了TDD和CDMA的技术优势,具有灵活的空中接口,它采用时分双工(TDD)、TDMA/CDMA多址方式工作,基于同步CDMA、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联合检测、正向可变扩频系数、Turb0编码技术、CDMA等新技术,其目标是建立具有高频谱效率、高经济效益和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同步CDMA系统采用上行同步的直扩CDMA技术,另外结合了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及高质量话音压缩编码技术。同步CDMA是降低多址干扰,简化基站接收机的一项重要技术。TD-SCDMA采用不对称频段,无需成对频段,系统采用1.28 Mc/S的低码片速率,扩频因子有1、2、4、8、16五种选择,这样可降低多用户检测器的复杂度,灵活满足3G要求的不同数据传输速率。TDD上、下行工作于同一频率,对称的电波传播特性使之便于利用智能天线等新技术,可达到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的目的。功率控制分为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闭环工控分为上、下行的内环功率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

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 该标准提出不经过2.5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2]。 2.2 TD-SCDMA系统关键技术 2.2.1联合检测技术

TD-SCDMA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系统干扰包括多径干扰、小区内多用户干扰和小区间的干扰。这些干扰破环了各个信道的正交性,降低了CDMA系统的频谱利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4页

用率。

传统的Rake接收技术把小区内的多用户干扰当作噪声处理,而没有利用该干扰不同于噪声干扰的独有特性。而联合检测技术将所有用户都当作有用的信号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用户信号的扩频码、幅度、延迟等信息,从而大幅度降低多径多址干扰,但存在着复杂度高和无法完全解决多址干扰等问题。将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相结合,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联合检测技术是多用户检测(Multi-user Detection)技术的一种。CDMA系统中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接收时需要在数字域上用一定的信号分离方法把各个用户的信号分离开来。信号分离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单用户检测和多用户检测技术两种。

CDMA系统中的主要干扰是同频干扰,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小区内部干扰,指的是同小区内部其他用户信号造成的干扰,又称多址干扰;另一种是小区间干扰,指的是其他同频小区信号造成的干扰,这部分干扰可以通过合理的小区配置来减小其影响。

传统的CDMA系统信号分离方法是把多址干扰(MAI)看作热噪声一样的干扰,导致信噪比严重恶化,系统容量也随之下降。这种将单个用户的信号分离看作是各自独立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技术称为单用户检测(Single-user Detection)。

IS-95等第二代CDMA系统实际容量远小于设计码道数,就是因为使用了单用户检测技术。实际上,由于MAI中包含许多先验的信息,如确知的用户信道码,各用户的信道估计等等,因此MAI不应该被当作噪声处理,它可以被利用起来以提高信号分离方法的准确性。这样充分利用MAI中的先验信息而将所有用户信号的分离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方法称为多用户检测技术(MD)。根据对MAI处理方法的不同,多用户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干扰抵消(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和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两种。其中联合检测技术是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热点,它指的是充分利用MAI,一步之内将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分离开来的一种信号分离技术。而干扰抵消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判决反馈,它首先从总的接收信号中判决出其中部分的数据,根据数据和用户扩频码重构出数据对应的信号,再从总接收信号中减去重构信号,如此循环迭代。

在TD-SCDMA系统中,帧结构中设置了用来进行信道估计的训练序列Midamble,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5页

训练序列Midamble是用来区分相同小区、相同时隙内的不同用户的。在同一小区的同一时隙内所有用户具有相同的Midamble码(基本序列),不同用户的Midamble序列只是码本的不同移位。在TD-SCDMA技术规范中,共有长度为128位的Midamble码128个。训练序列Midamble安排在每个突发的正中位置,长度为144chips。之所以将Midamble安排在每个突发的正中位置,是出于对可靠信道估计的考虑。可以认为在整个突发的传输过程中,尤其是在慢变信道中,信道所受到的畸变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对位于突发正中的Midamble进行信道估计相当于是对整个突发信道变化进行了一次均值,从而能可靠地消除信道畸变对整个突发的影响。

理论上来说,联合检测技术可以完全消除MAI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联合检测技术会遇到以下问题:

(1) 对小区间干扰没有解决办法;

(2)信道估计的不准确将影响到干扰消除的准确性;

(3)随着处理信道数的增加,算法的复杂度并非线性增加,实时算法难以达到理论上的性能。

由于以上原因,在TD-SCDMA系统中,并没有单独使用联合检测技术,而是采用了联合检测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两种技术相合,不等于将两者简单地相加。TD-S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技术和联合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在计算量未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上行能获得分集接收的好处,下行能实现波束赋形。下图说明了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3]。 2.2.2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原名为自适应天线阵列(Adaptive Antenna Array,AAA),最初应用于雷达、声纳等军事通信领域,主要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例如相控阵雷达就是其中一种采用较简单自适应天线阵的军事产品。智能天线是移动通信人员把自适应天线阵应用于移动通信的名称,英文名称为(Smart Antenna,SA)。

移动通信传输环境恶劣,由于多经衰落、时延扩展造成的符号间干扰、FDMA和TDMA系统(如GSM)由于频率复用引起的共信道干扰、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等都会使链路性能变差、系统容量下降,而我们所熟知的均衡、码匹配滤波、RAKE接收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6页

机、信道译码技术等都是为了对抗或者较少这些干扰的影响。这些技术实际利用的都是时域、频域信息,但在实际上有用的信号,其时延样本和干扰信号在时域、频域存在差异的同时,在空域也存在差异,分级天线,特别是扇区天线可看作是对这部分区域资源的初步利用,而要更充分地利用它只有智能天线。

TD-SCDMA系统的智能天线的原理是使一组天线和对应的收发信机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通过改变各天线单元的激励的权重(相位和幅度),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可以产生强方向性的辐射方向图,使用DSP技术使主波束指向期望用户并且波束自适应地跟踪移动台方向,这样在干扰用户的方向形成零陷。系统通过上述方法可达到提高信号的载干比,达到降低发射功率等目的。如图2.1所示。

图2.1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全向天线所发射的无线信号功率分布于整个小区,各用户间存在较大干扰。能量分布于整个小区内;所有小区内的移动终端均相互干扰,此干扰是CDMA容量限制的主要原因。在有智能天线的情况下发射功率指向特定的激活用户,并随着用户的移动而动态的调整发射方向,用户间干扰得到有效抑制。 智能天线的优点:

(1)提高了基站接收机的信躁比。基站所接收到的信号为来自各天线单元和收信机所接收到的信号之和。如采用最大功率合成算法,在不计多径传播条件下,则总的用户信号为各天线用户信号的矢量叠加。

(2)提高了基站发射机的等效发射功率。发射天线阵在进行波束赋形后,该用户终端所接收到的等效发射功率可能增加20lgN(dB)。其中,10lgN(dB)是N个发射机功率累加的效果,与波束成形算法无关;另外10lgN(dB)类似于基站接收机信噪比的提高,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7页

随传播条件和下行波束赋形算法可能略有下降。

(3)降低了系统的干扰。在上行中,基站的接收信号是有方向性的,对接收方向以外的干扰有一定的抑制;在下行中,波束赋形后低旁瓣泄漏大大减小小区内、小区间其他用户信号的干扰。

(4)增加了CDMA系统的容量。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其容量的限制主要来自本系统的干扰。降低干扰对CDMA系统极为重要,它可大大增加系统的容量。在CDMA系统中使用智能天线后,就提供了将所有扩频码所提供的资源全部利用的可能性。

2.2.3上行同步技术

上行同步是TD-SCDMA系统必选的关键技术之一,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下行链路总是同步的,所以一般说同步CDMA都是指上行同步。所谓上行同步是指在同一小区中,使用同一时隙的不同位置的用户发送的上行信号同时到达基站接收天线,即同一时隙不同用户的信号到达基站接收天线时保持同步。

上行同步分为开环同步和闭环同步。开环同步用于上行同步建立(UE初始接入/Handover /位置更新等)。闭环同步:用与上行同步保持(通话过程中)。

上行同步建立过程如下:

(1)在上行同步建立之前,UE必须利用DwPTS上的SYNC_DL信号 建立与当前小区的下行同步.。

(2)在上行同步建立过程中,UE首先在特殊时隙UpPTS上开环发送UpPCH信号。

(3)UE根据路径损耗估计UE与Node B之间传输时间来确定上行初始发送定时,或者以固定的发送提前量来确定初始发送定时Node B在UpPTS上测量UE发送的UpPCH的定时偏差,然后转入闭环同步控制,Node B将UpPCH的定时偏差在下行信道FPACH上通知UE。正常情况下,NodeB将在收到SYNC-UL后的4个子帧内对UE作出应答,如果UE在4个子帧之内没有收到来自NodeB的应答,UE将根据目前的测量调整发射时间和发射功率,在一个随机时延后,再次发送SYNC-UL。每次重新传输,UE都是随机选择新的SYNC-UL。

(4)UE调整定时偏差发送PRACH或上行DPCH,建立上行同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8页

因为UE是移动的,它到NodeB的距离总是不断变化,所以在整个通信过程中,NodeB必须不间断地检测其上行帧中的Midamble码的到达时刻,并对UE的发射时刻进行闭环控制,以保持可靠的同步。上行同步保持过程如下:

(1)Node B利用每个UE的Midamble测量路径时延的起始位置、终止位置和主径位置。

(2)Node B依据测量结果来形成物理层命令SS:首先保证所有路径时延落在信道估计窗口内; 其次要求主径往期望的位置移动; SS命令有3种情况:往前调整,往后调整和不调整。Node B在下行链路将SS命令通知UE。

(3)UE根据SS命令调整下次发送定时,发送定时以固定步长进行 调整,最小调整步长为1/8chip。

上行同步可以保证CDMA码道正交,降低码道间干扰,消除时隙间干扰,提高CDMA容量,简化硬件、降低成本。 2.2.4动态信道分配

TD-SCDMA系统综合了时分和码分复用技术。载波资源被分成多个时隙,上下行链路分别在不同的时隙内进行通信,实现时分双工。而每个时隙内的资源通过码分的方式供多个用户复用。DCA算法对实现系统最佳的频谱效率具有关键的作用。DCA 算法是TD-SCDMA系统实现灵活分配无线资源、高效地管理和使用无线资源、在对称和非对称的3G业务环境中获得最佳的频谱效率的保证。

根据TD-SCDMA系统干扰的特点,DCA算法实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降低系统的干扰与干扰对通信质量与系统容量的影响。DCA算法从时隙、频率与空间三个方面实现。在当前使用的无线载波的原有时隙中干扰严重时,实现自动改变时隙而达到时域DCA功能。在当前使用的无线载波的所有时隙中干扰严重时,自动改变无线载波而达到频域DCA功能。通过选择用户间最有利的方向去耦,而达到空域DCA功能。空域DCA需要通过智能天线的定向性来实现,它的产生与时域和频域DCA有关。对于单载频系统频域DCA由于频率的确定是网络规划时就已经确定了的,所以不做考虑 。对于多载频系统将提供频域DCA。而空域DCA的实现,依赖于智能天线技术,尤其是AOA测量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以及系统的复杂程度,这方面还正在研究,并且目前的时域DCA算法,通过下行时隙的发射功率和上行时隙的干扰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已经避免了相同位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9页

置的UE分配到相同时隙。

根据3GPP标准,可将DCA划分为慢速DCA和快速DCA。慢速 DCA是小区载频优先级动态调整,载频上下行时隙分配与调整,各时隙优先级的动态调整。快速DCA是针对每个UE的信道资源的分配,主要是载频、时隙、信道码资源与Midamble码资源的分配管理[4]。 2.2.5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Baton Handover)是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设计思想是利用TDD系统特点和上行同步技术,在切换测量期间,利用开环技术进行并保持上行预同步,即UE可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功率信息;在切换期间,可以不中断业务数据的传输,从而达到减少切换时间,提高切换的成功率、降低切换掉话率的目的。而且,对只支持一个下行时隙的最简终端,也可以实现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是TD-SCDMA/TD-SCDMA系统内UE在CELL_DCH状态下进行的一种越区切换方式。严格同步的小区,无论同频还是异频都可以进行接力切换;接力切换可以在NodeB内/间、RNC内/间进行,目前暂不实现RNC间的接力切换。接力切换可适用于实时业务和非实时数据业务。接力切换主要是利用UE自主预同步技术,预先取得与目标小区的同步参数,并通过开环方式保持与目标小区的同步,一旦网络判决切换,UE可迅速地由原小区的DCH状态切换到目标小区的DCH状态,从而提高切换效率,简化RNC设计。实现由UE自己完成预同步过程的接力切换方式,需要UE增加测量和计算相邻小区与本小区的同步关系参数,并进行有效的存储和更新;RNC现有流程和信令可不做修改,但RNC实现时在Iub口的业务面需要做相应的修改。

接力切换分三个过程,即测量过程、判决过程和执行过程。

测量过程,与通常的硬切换相比,接力切换除了要进行硬切换所进行的测量外,还要对符合切换条件的相邻小区的同步时间参数进行测量、计算和保持。启动接力切换的事件可以是1G、2A或其它事件触发。在UE和基站通信过程中,UE需要对本小区基站和相邻小区基站的导频信号强度(P-CCPCH RSCP或者是DwPTS的信号强度)进行测量。UE的测量上报可以是周期性地进行,也可以由事件触发进行测量。为此,网络应根据终端所处位置,随时通知终端邻近小区的信息,包括载波功率、DwPTS码及发射功率等。邻小区的载波频率、DwPTS码等信息可以通过读系统信息和测量控制命令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0页

方式获得。终端根据上述信息,周期性测量上述多个小区的DwPTS,并将最强的N个小区的接收功率上报

判决过程,接力切换的判决过程是完全由RNC完成的。其依据是终端测量的报告,主要根据接收的DwPTS电平、终端业务质量(如BLER)、以及邻小区的接纳能力。

执行过程,RNC的切换判决完成后,将执行接力切换。第一步,对目标小区发送无线链路建立请求。当RNC收到目标小区的无线链路建立完成之后,将向原基站和目标基站同时发送业务数据承载,同时RNC向UE发送物理信道重配置命令。

终端应根据是否携带FPACH信息来判断是否为接力切换。即接到切换命令后,首先判断切换类型,如果携带FPACH信息,则判断为硬切换,重新在目标小区做接入;如果没有携带FPACH信息,则判断为接力切换,UE将按此目标基站的数据,重新进行测量,获得终端至此目标基站的链路损耗及到达时间t(即开环功率和同步控制)。

然后,由原基站接收下行业务及信令而和此目标基站发射上行的承载业务和信令。此分别收发的过程持续一 段时间(该定时器在UE内部,具体参数由研发部提供,并可以在测试过程中修改,在目前实现时可定为0,1,2个子帧,实现时注意要保证同一TTI(交织周期)内数据包应在一个基站内传送)后,将接收来自目标基站的下行数据,实现闭环功率和同步控制,中断和原基站的通信,完成切换过程[5]。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1页

3 TD-SCDMA系统的KPI及其优化

3.1TD-CDMA系统KPI组成

网络系统指标有很多,每个运营商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网络关键性能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KPI是网络整体性能的集中体现,简化了网络评价流程,使不同体制的网络性能具有了可比性。

网络KPI可通过DT(Drive Test)、CQT(Call Quality Test)、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数据、告警数据和用户投诉数据等方法来获取,这些方法在网络建设、发展和评估过程中结合使用。TD-CDMA系统的KPI指标是衡量网络质量的重要标准。TD的KPI指标主要包括四大类: 1、覆盖类

覆盖率=满足覆盖要求的点数/总的采样点数*100%

定义F取值为1的测试点为满足覆盖要求的测试点,即:对于上行,F=上行手机发送功率值≤手机最大发送功率值;对于下行,F=RSCP≥R且C/I≥S;其中:RSCP表示接收PCCPCH接收信号码片功率;C/I表示接收PCCPCH信号的信号品质;RSCP≥R和C/I≥S表示是否满足条件,R和S是RSCP和C/I在计算中的阈值。如果RSCP≥R和C/I≥S都满足,则F取值1,若有一个不满足或都不满足,则F取值0。

该公式表示如果某一区域接收信号码片功率超过某一门限同时信号品质超过某一门限则表示该区域被覆盖。由于不同的业务,其覆盖不同,要求的覆盖率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业务可以测量不同的F值来计算覆盖率。

2、呼叫建立特性类(无线接通率、RRC建立成功率、RAB建立成功率)

无线接通率=RAB建立成功率*RRC连接建立成功率*100%;

RRC连接建立成功率=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RRC连接建立尝试次数*100%; RAB建立成功率=(CS域RAB指派建立成功RAB数目+PS域RAB指派建立成

功RAB数目)/(CS域RAB建立请求的RAB数目+PS域RAB建立请求的RAB数目)*100%;

接通率是反映TD-SCDMA系统性能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运营商十分关注的指标。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2页

接通率从端到端的角度,综合反映了呼叫接入成功率。由于呼叫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如系统忙、终端电池耗尽、传输中断等),为了单纯统计无线链路接通情况,把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建立成功率和无线接入承载RAB指派成功率联合起来使用表示无线接通率。不同的工程,运营商所要求的接通率不同。 3、呼叫保持特性类(电路、分组域掉话率)

掉话率=(RNC请求释放的电路域掉话的RAB数目+RNC请求释放的分组域掉线的

RAB数目) /电路域RAB指派建立成功的RAB数目+分组域RAB指派建立成功的RAB数目)*100%;

掉话率反映了系统业务的通讯保持能力,是用户直接感受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运营商规定掉话率一般要低于5%。

4、移动性管理类(同、异频系统硬切换、接力切换切换成功率)

切换成功率=切换成功次数/切换尝试次数*100%;

切换成功率是保证用户通话连续性的重要指标,一般切换成功率要求最低在95%。 3.2覆盖类专项优化

无线网络覆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总体来讲有四类:一是无线网络规划结果和实际覆盖效果存在偏差;二是覆盖区无线环境变化;三是工程参数和规划参数间的不一致;四是增加了新的覆盖需求。良好的无线覆盖是保障移动通信质量和指标要求的前提,因此,覆盖的优化非常重要,并贯穿网络建设的整个过程。

移动通信网络中涉及到的覆盖问题主要表现为覆盖空洞、覆盖弱区、越区覆盖、导频污染和邻区设定不合理等几个方面。本章结合覆盖优化相关案例,主要介绍了处理覆盖问题的一般流程和典型解决方法[6]。 3.2.1PCCPCH弱覆盖的优化

弱覆盖的原因不仅与系统许多技术指标如系统的频率、灵敏度、功率等等有直接的关系,与工程质量、地理因素、电磁环境等也有直接的关系。一般系统的指标相对比较稳定,但如果系统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维护不当、工程质量不过关,则可能会造成基站的覆盖范围减小。由于在网络规划阶段考虑不周全或不完善,导致在基站开通后存在弱覆盖或着覆盖空洞。发射机输出功率减小或接收机的灵敏度降低。线的方位角发生变化、天线的俯仰角发生变化、天线进水、馈线损耗等对覆盖造成的影响。综上所述引起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3页

弱场覆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规划考虑不周全或不完善的无线网络结构引起的。 (2)由设备导致的。 (3)工程质量造成的。

(4)发射功率配置低,无法满足网络覆盖要求。 (5)建筑物等引起的阻挡。

改变弱覆盖主要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下倾角等工程参数以及修改功率参数,另外可以通过在弱场引入RRU从可根本上解决问题。

调整天线波瓣赋形宽度,智能天线波瓣赋形宽度有65度、90度、120度,目前波瓣赋形宽度采用65度和90度,90度天线采用等幅权值、65度天线没有采用等幅权值,输入功率小于90度,所以增益小于90度天线。通过调整波瓣赋形宽度65度为90度可以增加天线发射功率,提高PCCPCH RSCP值。

调整中频,通过降低NODEB中频和射频衰减参数值的取值,可以提高TMB通道的输出功率,增加PCCPCH的发射功率。

在N频点组网规则下,只有主载波TS0时隙配有公共信道。占用TS0时隙的信道有PCCPCH、SCCPCH、PICH、FPACH,将SCCPCH、PICH信道配置在下行业务时隙发送,提高PCCPCH发射功率。总之,目的是在弱场覆盖地区找到一个合适的信号,并使之加强,从而使弱场覆盖有所改善。主要的解决方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参数调整。 (2)RF参数修改。 (3)功率调整。 (4)改变波瓣赋形宽度。 3.2.2孤岛效应的优化

所谓孤岛效应就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因为复杂的无线环境,无线信号经过山脉、建筑物、以及大气层的发射、折射,或基站安装位置过高,以及波导效应等原因,引起在远离本小区覆盖的区域外形成一个强场区域。如图3.1所示,小区D因为某种原因在相距很远的小区A覆盖区域内产生D基站的强信号区域,由于这个区域超出D小区实际覆盖范围,往往这一区域没有和周围小区配备邻区关系,形成孤岛,对A小区产生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4页

干扰,或在孤岛区域起呼的UE无法切换到A小区,产生掉话[7]。

图3.1 孤岛效应

引起孤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天线挂高太高。

(2)天线方位角、下倾角设置不合理。 (3)基站发射功率太大。 (4)无线环境影响。

关于孤岛区域首先应该是采用调整工程参数等方法,降低山脉、建筑物等对孤岛区域的反射和折射,将无线信号控制在本小区覆盖区域内,消除或降低孤岛区域的无线信号,消除孤岛区域对其它小区的干扰。但是有时因为无线环境复杂,有时无法完全消除孤岛区域的信号,我们可以经过频率和扰码规划降低对其它小区的干扰,并根据实际路测情况配备邻区关系,使切换正常,能够保持通话。调整方法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工程参数。 (2)调整功率。 (3)优化邻区配置。 3.2.3PCCPCH 越区覆盖的优化

越区覆盖很容易导致手机上行发射功率饱和、切换关系混乱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通话质量甚至导致掉话。天线挂高引起的越区覆盖主要是站点选择或者在建网初期只考虑覆盖引起的,一般为了保证覆盖,在初期站址选择的高大建筑物或者郊区的高山之上,但是在后期带来严重的越区现象;通常在市区内,站间距较小、站点密集的情况下,下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5页

倾角设置不够大会使该小区信号覆盖比较远;站点选择在比较宽阔的街道旁边,由于波导效应使信号沿着街道传播很远;城市中有大面积的水域,如穿城而过的江河等,由于信号在水面的传播损耗很小,因此一般在此环境下覆盖非常远。这些场景都可能导致越区覆盖,综上所述越区覆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天线挂高。 (2)天线下倾角。 (3)街道效应。 (4)水面反射。

越区覆盖的解决思路非常明确,就是减弱越区覆盖小区的覆盖范围,使之对其他小区的影响减到最小。通常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对天馈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主要是下倾角,实际优化工作当中进行下倾角调整之前要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调整后再验证。对功率等参数的调整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越区覆盖。越区覆盖的解决处理一般要经过两三次调整验证。所有的调整都要在保证覆盖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解决越区覆盖主要以下两种措施:

(1)调整工程参数。 (2)调整功率相关参数 。 3.3呼叫建立特性类优化 3.3.1 RRC建立失败优化

RRC建立成功率=RRC成功次数/RRC请求次数*100%

RRC请求次数是RNC收到RRC Connection Request次数,RRC成功次数是RNC收到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次数。空口一共三条消息,若第一条消息失败,不会有RRC请求;若第二、三条消息失败,在话统的表现均为“No Reply”,因此,设备正常运转情况下“No Reply”应该是RRC建立失败的绝对主体[8]。 RRC的参数优化措施:

(1)主叫会话类RRC差而被叫会话类RRC好:增大FACH/SCCPCH功率。 (2)注册类RRC差:提高小区驻留电平,延长周期性位置更新周期。 (3)系统间小区重选RRC差:请2G侧提高重选3G侧电平(TDD_Offset)。 (4)参数/算法优化:

TS_PRIORITY_ADJ_SWITCH_RU:打开。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6页

RRCUERSPTMR:10000。 N300:7。

ULINTERFERERSV:19。

MAXFACHPOWER / SCCPCHPOWER :0。

3.3.2 RAB建立失败优化

RAB建立成功率=RAB成功次数/RAB请求次数*100%

RAB建立成功率分为CS域和PS域。RAB失败的统计为收到RAB Assignment Response中的失败原因。最常见的RAB失败:RB Setup下发后,直至定时器超时,未收到RB Setup Complete。RAB建立失败优化主要是参数优化。 RAB建立失败参数优化措施:

(1)在打开帧分,且并发业务RAB建立失败较多的情况下,需要设置ACTTIMEDEFOFFVALFORSAMECELL为160合适。 (2)参数/算法优化。

RBSETUPRSPTMR :10000。

RAB_DOWNSIZING_SWITCH :打开。

GOLDULMBR / SILVERULMBR / COPPERULMBR :D64。 HO_SIGNAL_HO_SWITCH:打开。 L2 SRB参数优化。

3.4掉话专题优化

掉话率反映了系统业务的通讯保持能力,是用户直接感受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广义的掉话率应该包含CN和UTRAN的掉话率,由于无线网络优化重点关注UTRAN侧的掉话率指标,本文掉话率描述也重点关注UTRAN侧的掉话及优化方法。

掉话率的统计是建立在一定业务的基础之上的,极少的业务量所统计出的高掉话率,对网络优化是没有意义的;极高的业务量所统计出的掉话率往往是与拥塞有关。我们优化时关注的应该是话务量处于负载正常的小区。 3.4.1 覆盖引起的掉话

一般情况下,覆盖掉话均是以下面的原因引起: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7页

(1)服务小区由于各种原因(如无线环境好,功率过高,站点设置太高)产生越

区覆盖,导致UE在移动到被越区覆盖的小区后,因无邻区关系配置,导致掉话。

(2)越区覆盖导致的频率干扰和扰码相关性问题。

(3)波导效应和湖面效应会使服务小区覆盖过远,引起干扰或切换判断混乱,产

生掉话。

(4)由于孤岛效应,处于孤岛的UE无法切换出去,产生掉话。

(5)由于一个地方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出现导频污染,手机通话过程中,

乒乓切换会比较严重,导致掉话率上升。

(6)两个小区交接部分出现明显的无信号覆盖的漏洞,UE移动出覆盖范围,产生

掉话。

(7)由于高大建筑物遮挡产生的阴影效应。 解决覆盖掉话问题的优化方法如下:

(1)消除漂移信号的影响。对覆盖区进行定期路测,查找覆盖不规范的基站,通

过调整该站的下倾角,方位角,或降低它的最大发射功率等方法来优化覆盖区域,同时避免基站天线沿街道或湖面覆盖,避免街道效应和湖面效应等产生难以控制的信号,消除漂移信号对其它基站的影响。

(2)查找覆盖不足的地区通过用户投诉和路测来查明覆盖不足的地方,看是否可

以通过调整方位角,方位角,挂高,以及发射功率等方法增大覆盖范围(这需要综合考虑频率、扰码规划以及其它方位覆盖的情况)。如果弱场区处于商场、隧道、地下停车场、地铁入口、高层建筑等特殊场合,则需要增加RRU,或室内分布来解决。

(3)排查硬件故障如果掉话率突然上升,则需要检查本小区和相邻小区此时是否

工作正常,通过OMC-B检查本小区和相邻小区告警,并检查小区各通道输出功率是否正常,排除因为硬件原因产生的小区功率收缩。

(4)检查邻小区是否定义完整根据整个网络结构,结合路测情况,在OMC-R数

据库检查是否存在露配邻区的情况,特别是不同省市相邻边界处应经常对照相邻小区数据。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8页

3.4.2切换引起的掉话

切换过程分为切换测量、切换判断以及切换执行等3个过程。哪一个过程没有及时执行都会导致切换比较慢,不及时。

切换测量,有两种策略,分别为周期性上报型和事件触发型。采用周期性上报型,系统可以较好的了解UE的状态,可以对切换较好的控制,但是会导致系统信令负荷较重,故目前一般采用事件触发型的测量策略。

目前系统的切换主要触发事件有1G(频内最佳小区变化,触发频内切换)、2A(频间最佳小区变化,触发频间切换)和2D(当前使用频率过低,触发频间切换)事件。如果切换触发事件上报不够及时,将会导致切换不够及时,从而导致切换失败和掉话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切换掉话大多是以下面的原因引起:

(1)硬件故障导致切换异常引起掉话。

(2)同频同扰码小区越区覆盖导致切换异常引起掉话。

(3)越区孤岛切换问题引起掉话。在环境比较复杂时,由于较近小区的信号阻挡

产生一定损耗,而其他小区可能会从建筑物夹缝中透露出来,形成较强越区孤岛。由于该区域的小区和该越区小区之间不会互配置邻小区,在干扰没有严重到导致下行失步时,UE将不会选择到该小区上。但在服务小区信号较弱时,UE很可能会重选到该越区孤岛上。当在该小区上通话(建立其他的DPCH也是一样)后,将会导致无法切换从而掉话的现象。

(4)目标邻小区负荷过高(或部分传输通道故障),导致切换失败引起掉话当目标

邻小区的负荷过高时,切换将无法完成。另外,当目标小区的部分传输通道由于误码较高或者频繁瞬断时,将会导致地面电路资源无法激活,从而引起切换(选择)失败。如果是跨RNC时,由于源RNC不了解目标RNC的传输故障情况,因此只要有切换请求,就会尝试进行切换执行,而最终导致切换失败,引起掉话。

(5)目标小区上行同步失败导致切换失败引起掉话。

(6)目标小区上行UPPCH干扰严重,或者同时有其他UE的上行同步碰撞,导致

和目标小区的上行同步失败;目标小区的UPPTS期望接收到的功率设置过小,功率步长设置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同步无法完成。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9页

(7)无线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切换不及时引起掉话。 具体的优化措施如下:

(1)排查硬件故障,消除硬件告警。

(2)调整天线参数。对于具有明显偏高的站点,需注意其扇区天线下倾角的设置

不要太小,且最好选用具有垂直上波瓣抑制特性的扇区天线,以规避越区现象的出现。 (3)调整优化参数。

(4)切换允许下行功率门限。为保证系统的掉话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于已在系

统中的需要进行切换的用户,其优先级应较新接入的用户高。因此,考虑到系统中为切换预留的容量,通常下行切换功率门限一般需要大于下行接入功率门限。

(5)切换允许上行干扰最大门限。为保证系统的掉话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于已

在系统中的需要进行切换的用户,其优先级应较新接入的用户高。因此,考虑到系统中为切换预留的容量,通常上行切换干扰门限应比上行接入干扰门限小。

(6)小区个性偏移。利用本参数,可以调整UE选择的小区。例如当一个小区由

于街道拐角等原因,将存在一个质量的突变,这样就可以将小区的本参数设置为正值,增大UE选择本小区的几率,可以减小切换失败导致的掉话。 (7)PCCPCH RSCP切换迟滞量。该参数设置过大,将会导致UE无法及时切换,

甚至发生掉话可能。

(8)切换开关。如果测试UE上可以看到相应的邻小区PCCPCH RSCP远大于服

务小区(比如大6dB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5秒以上)而不进行切换,可能是由于服务小区无线参数中的“切换开关”参数设置为“TRUE”,从而导致该UE无法切出该小区。

3.4.3干扰引起的掉话

在TD系统中干扰主要有同频干扰,相关性强的扰码引起的干扰,上下行交叉时隙干扰,导频污染,上下行导频间干扰,系统间干扰,卫星接收器、屏蔽器、雷达等干扰。当RSCP值正常在-90dBm以上,手机发射功率大,后台LMT查底噪大于-100dBm可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0页

判断是干扰掉话,通过扫频仪可以确定干扰频段,通过调整干扰扇区的方向角,观察后台的底噪可以确定干扰方向[9]。

解决干扰掉话的优化方法有: (1)优化频点、扰码。

(2)设置频点优先级和时隙优先级来尽量避免在弱场区同频同时隙切换。 (3)上下行时隙调整,举例说明当相邻小区时隙配置分别为2/4和3/3时,降低

TS3时隙的优先级,减少TS3时隙的上下行交叉干扰。 (4)天线参数的调整,避免越区覆盖。 (5)检查邻区关系,避免漏配邻区。

(6)DwPCH由于时间延迟对其他基站UpPCH的干扰可以采用UpShifting技术处

理。

(7)异系统间的干扰,主要采用增加空间隔离度和增加滤波器来降低。 3.5切换专题优化

在如今的蜂窝结构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当正在使用网络服务的用户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外一个小区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通信的连续性,用户与原小区的通信链路要转移到新的小区。相应的控制算法就是切换算法。当然,一些别的原因(网络负载和操作维护等)也会触发切换流程[10]。 3.5.1接力切换和硬切换优化

TD-SCDMA系统中的切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TD-SCDMA系统内的切换、 TD-SCDMA系统与其他无线接入系统之间的切换。TD-SCDMA RAN系统的切换实现主要考虑TD-SCDMA系统内的切换。按照目标小区所在的位置区分,TD-SCDMA系统内的切换又分为同一NB内的切换、同一RNC不同NB之间小区的切换、不同RNC间小区的切换(无Iur接口)。按照触发切换的准则区分,切换可以分为基于导频强度的切换和基于链路质量与导频强度联合的切换。按照切换执行过程分,切换可以分为硬切换和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的优化方法:

(1)查询主小区的告警。

(2)整理主小区的历史话统情况,分析失败分布规律。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1页

(3)取话统CELL_NCELL级话统指标,观察失败分布情况。 (4)查看主小区的地理情况。

(5)如NCELL失败小区较集中,观察主要NCELL失败小区的告警情况。 (6)UU口信令跟踪与分析。 硬切换的优化方法:

(1)如果出现大面积的硬切换失败,观察是否在指标恶化前出现过重大的网络操

作。

(2)如果出现大面积的硬切换失败,进行IPPATH、传输、CN配置的核对。 (3)查询主小区的告警。

(4)整理主小区的历史话统情况,分析失败分布规律。 (5)取话统CELL_NCELL级话统指标,观察失败分布情况。 (6)查看主小区的地理情况(一般均分布在RNC的边界)。 (7)如NCELL失败小区较集中,观察NCELL小区的告警情况。

(8)IU口信令跟踪与分析(利用RELOCTION_RIQUER信令中的target_id和ncell

小区编码来破解NCELLID)。

3.5.2 3G-2G切换优化措施

反映了TD-SCDMA系统与GSM/GPRS系统之间切换的成功情况,对于网规网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用户直接感受的性能指标。表征了无线子系统系统间硬切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反映了一定的3G/2G间无线覆盖情况。不考虑GSM到TD-SCDMA的系统间切换的情况[11]。优化手段如下:

(1)提升3A异系统门限。3A异系统门限配置较高,当2G信号较好时才发生切

换,理论上来讲,切换成功率会提升。

(2)GSM干扰问题:GSM 900M干扰严重的区域,将GSM邻区替换为1800。 (3)系统间切换失败惩罚门限/AMNTOFINTERRATCELLPELS=1,此参数用来控

制个别终端在一个小区造成的系统间切换失败的触发次数,从而保证KPI不会因为个别终端而下降。改善了由于终端问题造成异系统切换频繁失败造成的KPI下降问题。

(4)保持较少的GSM邻区个数,添加最合理的2G邻区,删除规划中的不合理邻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2页

区,邻区配置精简合理,可以提高UE测量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及时切换到最优小区。

(5)配置重选门限不小于切换门限,确保切换发生在用户移动状态,减少不必要

的切换。

(6)INTERRATFILTERCOEF推荐为D5,如果该值过大,则会由于不能及时地判

断切换而造成UE掉话。如果该值过小,则容易误判而进行错误的切换。该推荐值适用于大部分场景,当然特殊情况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2]。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3页

4 优化案例

4.1 邻区设置导致切换失败 现象描述:

2012年3月25日发现RNC8的南阳寨新村_T5小区硬切换出成功率为31.88%,而正常的RNC间切换出成功率一般在95%上下指标已远远低于正常值。如表4.1所示:

表4.1 3月25日切换成功率统计表

RNC间硬切换切出尝试次数(RNC切换出) 647 RNC间硬切换切出失败次数(RNC切换出) 76 RNC间硬切换切出成功率(RNC切换出) 88.2% 起始时间 CI 小区名 2012-3-25

50125 南阳寨新村_T5 告警信息: 无。 原因分析:

(1)查询告警。

(2)分析失败小区点对点CELL-NCELL级指标,观察切换失败对象主要集中在哪

个小区上。

(3)观察失败小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和邻区关系状态。 (4)跟踪分析信令。 处理过程:

(1)查询告警。根据查询结果,未发现该小区存在任何当前故障告警和历史故障

告警,排除因告警产生的失败情况。

(2)提取失败小区点对点CELL-NCELL级指标,但未找到对应的失败小区。 (3)观察失败小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和邻区关系状态。发现该小区处于与NSN与

HW区域的边界处,如图4.1所示。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4页

图4.1 问题小区邻区关系

(4)跟踪分析信令,发现大部分的硬切换失败集中在RNCID:960,CELLID:42666

的小区上。如图4.2和图4.3

图4.2 问题小区RNCID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5页

图4.3 问题小区CELLID

(5)经过询问NSN区域优化人员,该站目前运行正常,由于4期新增站点崇

信双语学校4开启,导致在南阳寨新村_T5(50125)和河医大四附院_T6(42666)之间的无线环境发生变化,邻区关系过远应该删除。

(6)经过和NSN方面商议,删除南阳寨新村_T5(50125)和河医大四附院_T6

(42666)之间的邻区关系。根据跟踪,指标恢复正常。如表4.2所示

表4.2 3月27日切换成功率统计表

RNC间硬切换切出尝试次数(RNC切换出) 489 RNC间硬切换切出失败次数(RNC切换出) 9 RNC间硬切换切出成功率(RNC切换出) 98.2% 起始时间 CI 小区名 2012-3-27 50125 南阳寨新村_T5 建议与总结:

在网络的运行中,不断会有插花补点以及新增站点,这些站点的入网主要目的

是为了弥补网络覆盖的不足,但与此同时也会对周边的无线环境带来改变,新入站点以及周边小区的邻区也需要进行核查,在路测的配合下,详细分析覆盖及切换情况,达到最好的入网效果。 4.2拥塞导致接通率恶化 问题描述:

2012-2-9日发现RNC8无线接通率明显恶化,CS域无线接通率恶化至98.85%,恶化了近1个百分点,PS域无线接通率恶化至96.61%,严重的影响了网管指标,如表4.3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6页

所示:

表4.3 接通率统计表

时间 2012/2/7 2012/2/8 2012/2/9 RNC 8 8 8 CS域无线接通率 99.63% 99.65% 98.85% PS域无线接通率 99.34% 99.42% 96.61% PS域无线掉线率 0.37% 0.41% 0.52% 问题分析: (1)观察告警信息。 (2)查询是否存在干扰。

(3)分析网管指标,是否存在TOP小区。 (4)观察RAB建立失败的原因子值。 (5)跟踪并分析信令。 (6)观察地理位置。 问题处理:

(1)查询告警日志,无异常告警信息。

(2)跟踪ISCP,发现电平值正常,不存在干扰。

(3)分析网管指标,发现存在明显的TOP小区郑大水泵房_T5,如表4.4所示:

表4.4 郑大水泵房接通率统计表 语音业务语音业无线接通CELLNAME 务无线率接通率 (RRC+RAB失败) 郑大水泵房_T5 郑大水泵房_T5 郑大水泵房_T5 99.55% 100% 67.19% 1 0 346 PS业务无线接通率 PS业务无线接通率(RRC+RAB失败) 10 3 8874 时间 CI 2012-02-07 59105 2012-02-08 59105 2012-02-09 59105

99.66% 99.89% 55.13% (4)提取该小区2月9号小时级话统指标分析如图4.4,指标恶化主要集中在18:

00-21:00之间,其他时间指标正常。

(5)提取该小区的码资源利用率,发现该小区码资源利用率超过基本水平,达到

180%。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7页

图4.4 2月9号小时级话统指标

该小区地理位置如图4.5所示。

图4.5 拥塞小区地理位置

该新建小区主要覆盖郑大宿舍楼,学生开学后,业务量猛增,产生拥塞。后网优侧提出扩容需求,已经进行扩容。扩容后指标如表4.5: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8页

表4.5 扩容后指标

时间 2012/2/12 2012/9/13 2012/9/14 RNC 8 8 8 CS域无线接通率 99.64% 99.66% 99.64% PS域无线接通率 99.38% 99.40% 99.41% PS域无线掉线率 0.39% 0.41% 0.37%

问题总结:

处理接通率恶化的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接通率恶化是整网还是个别小区,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再结合小区的地理位置分布和后台话统数据分析,达到有效定位、解决问题的目的。 4.3乒乓切换引起的掉话 问题描述:

优化过程中发现在衡山路上某一路段掉话率较高。 问题分析:

(1)长城宾馆和军民花园基站两个站点的距离仅200米,在衡山路上存在多个小

区重叠覆盖,信号都很强,切换的频率很高,很容易造成掉话。

(2)从路测仪上看pecker重选很频繁,从后台信令来看UE切换关系不确定,从

而导致掉话。

问题处理:

(1)将长城宾馆1扇区和市区老八楼3扇区的波束赋形由65度改为90度,增强

其主瓣方向的信号强度,使得切换区偏离军民花园基站2扇区和妇幼保健院1扇区信号较强的地段。

(2)将军民花园基站1扇区下倾角由3度改为2度,方向角由340改为330度,

军民花园基站2扇区由100度改为120度,军民花园基站3扇区由230度改为220度。

(3)经过调整衡山路只有长城宾馆1和市区老八楼3扇区之间的切换关系,其他

小区信号都相对较弱,掉话现象消除。 优化效果如图4.6所示: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9页

图4.6 优化前后对比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30页

结论

众所周知,网络优化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作为一种全新的3G技术,TD-SCDMA网络优化工作内容与其他标准体系网络的优化工作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的是,网络优化的工作目的都是相同,步骤也相似。不同的是具体的优化方法,优化对象和优化参数。

本文主要是为了迎合TD-SCDMA大规模网络建设初期较强的网络优化需求并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网络KPI指标优化的步骤与方法理论,总结出了TD网络优化的常用方法:调节天线的方向角、下倾角及功率来控制基站覆盖的方向和距离;通过调整关于切换、重选等参数来调节切换关系;通过后台统计软件发现频率规划问题,解决同邻频干扰等等,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说明了KPI优化理论在实际优化工作中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31页

致谢

非常感谢唐海玲老师,唐海玲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论文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唐老师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把握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在平时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唐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对我在做论文时各方面的支持,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她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我,是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楷模。在此我向唐老师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最后,我还要感谢浙江明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培养,感谢他们给我在网络优化方面的实习机会,感谢在明讯的同事,谢谢他们在工作中对我的指导。祝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32页

参考文献

[1] 彭木根等.TD-SCDMA 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李立华,陶小峰,张平,杨晓辉.TD-SCDMA无线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 谢永斌.TD-SCDMA技术和标准演进[J].通信技术与标准.2008,(3-4),3-15. [4] 胡金玲,王大润.TD-SCDMA HSPA关键技术和标准化进展[J].通信技术与标准.2007,(5),1-10.

[5] 陈晓晨,李喆.TD-SCDMA 中的智能天线技术及其优势[J].数字通信世界.2006,(7),75-77.

[6] 刘洋,李燕.TD-SCDMA系统与标准演进技术[J].移动通信.2007,(11),19-22. [7] 谢显中.TD-SCDMA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与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 朱东照等.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9] 于伟峰.TD-SCDMA/HS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0] 许宏敏等.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及方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1] 李世鹤.TD-SCDMA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2]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5.401、25.410、25.401、25.411、25.412.

[13]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5.430、25.433、25.435、25.420、25.421、25.422、25.4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hz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