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生产系统电气设备安装作业指导书

更新时间:2024-03-19 0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作业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技改扩建的3×t/h220+2×46MW机组的附属生产系统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其中成套煤水处理设备1套,输煤冲洗水泵2台,灰湿调湿泵2台,复用水MCC柜2台其电源由厂用输煤段提供,控制方式为就地控制。 2、编制依据

2.1《复用水系统配电装置施工图》 2.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篇 2.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篇 2.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篇 2.5《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 3、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具备的条件 3.1熟悉图纸、设备及施工环境

3.2核对设备型号、规格、数量与设计相符 3.3配电室顶层、楼面施工完毕,无渗漏情况 3.4安装所使用的工器具及辅助材料已准备到位 4、工器具计划和劳动力安排

4.1机具有电焊机1台、电锤1台、自制的不同规格撬械4根,力矩扳手1把,砂轮切割机1台、吊线锤1个,水平尺1把,液压弯管机1台,电气常规工具2套。

4.2施工人员有电气安装工3人,电焊工1人,起重工1人,电缆敷设人员3人,技术员1人。

5、作业程序、方法及工艺要求 5.1作业程序流程

熟悉图纸、设备安装位置、准备材料 基础槽钢安装 就地控制箱设备安装 电缆桥架及保护管安装 电缆敷设接线。 5.2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 5.2.1基础槽钢安装

5.2.1.1基础槽钢在制作前应调整平直及除锈。

5.2.1.2根据图纸设计的槽钢规格、尺寸进行加工制作,制作完毕后及时进行防腐处理。

5.2.1.3使用水准仪找出安装基础槽钢的最高点,参照二次楼面高度,确定基础槽钢基准面,基准面应高出地面10mm左右。然后调平找正基础槽钢。

5.2.1.4槽钢基础中心线误差应≤±5mm,安装不直度全长应≤5mm,水平度偏差全长应≤5mm,当确认尺寸正确后焊牢。

5.2.1.5基础槽钢与主接地干线之间均采用50×6的热镀锌扁钢进行连接,且每段基础应有2点以上。 5.2.2盘柜设备搬运

5.2.2.1开关柜的运输和装卸,应由起重工负责绑扎和指导,电气人员配合,吊装时应使用专用绳。

5.2.2.2设备在搬运过程中,不允许倾翻,倒置和剧烈震动。 5.2.2.3设备的搬运、移动使用滚杠或运盘车进行。

5.2.2.4根据安装位置,确定搬运顺序,搬运时盘面方向应与其安装方

向一致。 5.2.3盘柜安装

5.2.3.1安装盘柜时,应先将靠近变压器侧的第一块盘柜用线锤和水平尺进行找正,符合要求后将盘柜固定,然后以第一块盘柜为基准,逐次调整其它盘柜至符合验标要求。

5.2.3.2检查盘间连接螺栓孔应对应,如位置不对可用圆锉修整或用电钻重新开孔,不允许使用火焊割孔。

5.2.3.3盘柜与基础槽钢间采用焊接,焊接时焊缝应在盘柜内侧角处,焊缝长约为20-40mm。 5.2.4母线安装

5.2.4.1母线安装前应对厂家配制的母线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表面或连接孔有毛刺的地方应加以修整。

5.2.4.2母线连接应使用镀锌螺连接,连接前应在母线接触面涂导电脂,在螺栓连接时,使用的力矩扳手应根据不同的螺栓规格,施加不同的力矩,保证每个连接部位紧密。

5.2.4.3母线与支持绝缘子之间固定应平整牢固,不应使其所支撑的母线受到额外的应力。

5.2.4.4母线安装结束后,应将母线、盘柜清理干净,不得遗留工具及施工杂物。

5.2.5就地控制箱设备安装

5.2.5.1开箱检查,箱体外壳及内部设备完好,规格、型号、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5.2.5.2依照图纸核对安装位置,控制箱安装中心高度1.4米,视箱体大小配以相应的膨胀螺栓固定。

5.2.5.3控制箱的接地使用多股软铜线与电缆保护管相连或用接地钢与主接地干线可靠连接。

5.2.5.4控制箱安装位置如与机务设备安装发生冲突或影响巡视通道时应及时与监理取得联系,办理位置变更手续。 5.2.6电缆桥架及保护管安装

5.2.6.1电缆桥架布置图及电缆保护管敷设图经过汇审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5.2.6.2电缆桥架规格数量与设计相符,附件齐全,外观应良好。 5.2.6.3根据施工图纸标出的桥架标高、走向定位。

5.2.6.4托臂的长短,应根据桥架的标高及层数等具体情况决定,其安装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2.6.5托臂靠近混凝土结构,应焊在预埋件上,若无预埋件可用膨胀螺栓固定。

5.2.6.6桥架的拼装应使用连接板,其规格在安装时应区分开,固定螺栓的螺母应在外侧。

5.2.6.7直线段超过30米时,应设置伸缩缝,其连接应采用伸缩连接板,电缆桥架转弯处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该桥架上敷设的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中的最大值。

5.2.6.8调整使桥架的纵向偏差符合质量要求,将桥架与横挡之间的螺栓固定。

5.2.6.9桥架接地应利用本身作为接地干线与室外接地干线做多点可靠连接。

5.2.6.10电缆管在弯制配管过程中其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明配时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子外径的6倍,埋设于地下时,弯曲半径不小于外径10倍。

5.2.6.11暗埋管的连接采用套管连接处理,且套管与埋管应合理配制,以套管内径大于埋管外径2-3mm为宜,采用全周焊接,并必须作防腐处理。

5.2.6.12电缆管在配管施工时,其弯曲处不应有折皱、凹陷和裂缝,且弯曲程度不大于管子外径的10%。

5.2.6.13电缆管的敷设应横平竖直,排管敷设时管口应一致,敷设完成后应及时封堵管口,以防泥沙杂物等流入管内,防碍电缆敷设。 5.2.6.14自电缆桥架引下至预埋管间的配管,应以适当长的角钢,每隔1米于垂直面上固定一次,再以Ω型卡将管子固定于角钢上,且角钢上配管固定用的钻孔应于焊接固定前完成。

5.2.6.15电缆管的接地,应与接地网连接,接地电阻应符合要求,镀锌管的焊接部位应做防腐处理。 5.2.7电缆敷设接线

5.2.7.1电缆敷设前应整理要敷设的电缆规格,确定敷设路径并将电缆运到敷设地点。

5.2.7.2检查电缆沟道、桥架、保护管应畅通,脚手架应牢固,按设计编写电缆号牌,确定敷设顺序并准备足量的绑线扎带。

5.2.7.3电缆敷设时,应挂设临时牌、电缆路径转弯处,要设专人负责,把每根电缆整理好,固定好使电缆不致有过紧、过松、扭转、交叉现象,每个参加敷设人员应认真负责,听从指挥,防止错放,漏放、锯短等现象。

5.2.7.4二次电缆端子排号一律使用号牌机打印,保证字迹清晰一致,不易脱落,MNS柜电缆布局合理、接线紧固一致。

5.2.7.5电缆穿过保护管到就地设备、控制箱的应在设备、控制箱外剥掉电缆保护层,用绝缘带做好电缆头,其颜色应一致,接线型式一致,接线正确,紧固。

5.2.7.6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引出后要套上相应尺寸的绝缘管,在设计位置上统一接地,保证一根电缆的屏蔽层是连续的且只有一点接地。 5.2.7.7接地完成后,在靠近盘底的地方挂设电缆牌,电缆牌内容应齐全,包括有电缆编号、规格、始终端名称、长度,并接电缆应有序号等。

6、作业质量标准及检验要求

6.1基础槽钢加工前应除锈,校直、加工后应做防腐处理。 6.2母线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应有裂纹、折皱、夹杂物及变形扭曲现象。

6.3成套的机械闭锁,电气闭锁应动作可靠,静动触头中心线应一致,触头接触紧密,二次回路辅助开关切换点应动作准确,接触可靠。 6.4电缆桥架,支架走向、型号、规格、安装层数、标高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6.5电缆桥架整体美观,不得有明显的倾斜或弯曲现象。

6.6就地安装的控制箱及设备外观良好,内部设备无损伤,动作灵活可靠。

6.7电缆保护管制做时,应注意管径符合设计规定,且≥1.5倍电缆外径,弯曲半径和所敷设的电缆弯曲半径相匹配,电缆管的弯扁度1/10电缆管外径。

6.8电缆管应固定牢固,接地可靠,埋设深度应符合要求。 6.9电缆应严格按照设计路径敷设,敷设后的电缆应整齐、美观、经济、安全并应及时挂标志牌。

6.10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计算机电缆分层敷设,并按上述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7、职业健康安全措施及环保文明施工

7.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时正确系好安全带。 7.2.使用电动工具时要检查其电动工具是否有破损,漏电。 7.3.焊接切割时应戴好防护手套及防护面具,注意飞溅伤人。 7.4.盘柜安装时防止倾倒损坏设备和伤人,控制箱在墙上安装要牢固。 7.5.设备开箱后应立即将箱板等杂物清理干净,以免阻塞通道或钉子扎脚。工器具材料摆放整齐。

7.6.设备就位时应注意盘底孔洞,防止人员坠落。

7.7.电机应经检验合格,电气回路应经操作试验,并确认控制、保护、测量信号回路正确无误,绝缘良好方可启动。

目 录

1、作业项目概况·······················································································1

2、编制依据 ····························································································1

3、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具备条件····························································1

4、工器具计划和劳动力安排····································································1

5、作业程序、方法及工艺要求································································2

6、作业质量标准及检验要求···································································6

7、职业健康安全措施及环保文明施工····················································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iv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