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教学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4:26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教学资料

利用记忆的特点

利用记忆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荷蒲兰德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12个单词排成一行,让别人来记忆,看哪个词最容易忘记。实验结果表明,没有一个人会记错第一个词和第二个词,第二个词以后,错误见多。第七八个词错误率最高。往后错误逐渐减少。第十二个词的情形就和第二个词一样,错误极少。他把这整个错误起伏的情形称为\记忆的排列位置功效\,证明排在前面和结尾的材料记忆效果好。

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的时候再强调一下。

2.识记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有开头和结尾,人为地创造了增加记忆的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复习题,可改变其次序,轮换作开头和结尾。

4.合理地组织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以减少抑制作用的影响。

5.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床后,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睡觉前,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可充分利用这两段时间记难度较大的材料。在长时间的学习中,要注意休息,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机会。

长背椅效应 ——理解孩子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部分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初二或高二,会出现学习成绩停滞不前乃至下降的趋势。尽管他们很用功,但面对迟迟上不去的成绩,他们内心很焦虑。这其实是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即经历学习初期的平稳上升,成绩不再攀升而停滞在某一层面。如果调整及时,孩子的成绩又会上升。这就是长背椅效应。 高原期现象说明:1、课程难度加深。2、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没有随之改变,或者暴露出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欠缺的学习方法。3、顺利渡过高原期,孩子的整体生活能力将得以优化。

可见,出现高原现象,问题表现在成绩的徘徊不前,原因却是孩子的整体学习状态需要与新的学习要求相匹配。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阶段都需要孩子有更多更综合的素质。

这一时期是最容易引起家长和孩子焦虑与失去信心的时期 。 三四年级的孩子要做到:不需陪读,自己能看懂各项作业的要求,审题清楚,会用基本的学习工具,如字典、学习软件,每天的各项作业自己能合理安排时间。

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不懂就问的思考习惯。 初二的孩子要做到:能主动预习与复习功课,对于不会的内容能及时钻研与补救,对学习保持热情,相信自己有潜力,生活有目标,遇到困难坚持到底。能处理好学习、娱乐与交友的关系,不在其他事情上耗费时间。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不任性不叛逆,不感情用事,对老师不抱过分的好恶之情,学习方法逐步增多,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高中的孩子则需要这些素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风格,擅长记忆还是理解,擅长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喜欢独立学习还是需要

与人讨论,看重他人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肯定还是自己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等等,对自己了解越多,越便于自己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能理智地衡量自己在班级所处的地位,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与人生规划,养成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乐观生活态度,不简单地与人比,保持情绪的稳定。能处理好家长老师的期望与自己实力之间的关系,能理智地对待自己身体心理的发育变化,处理好娱乐交友运动学习之间的关系。树立严肃负责的生活态度,不游戏人生、不虚度光阴。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关心时事,有较强的责任感。 因此,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成绩进入高原期,不必慌张,需要对照上述要求,逐项培养孩子的整体生活能力,时间安排合理,情绪稳定,动机适当,充满自信,爱好思考,坚持到底,学习中出现的自然难度,他们是能战胜的。

2016年教学资料

用热忱化不可能为可能

有人经常在嘴边挂着“我从来没做过”、“不可能”,却试也不试一下。

如果在三十多岁就一味地使用否定的语言,前途就足以堪虑。在会议中遭到其他人反驳时,希望你能够努力地扳回颓势,找出行得通的一条路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上司会说:“那就让你来试试看吧。”通到这种情形你就要逆向思考,提出相反的意见。有的人宁可袖手旁观也不愿意积极参与,与这种人相比,老板会愿意选择支持你而不希望与上述的那种人站在同一边。有态度积极的同仁,相信老板会感到非常地高兴,并不惜卷袖鼎力相助。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将不可能改变成可能。 1. 无法马上完成。 2. 这样下去无法完成。 3. 光靠一个人无法完成。

这三点常常是事情无法完成的主要理由,那么我们现在换个角度,试看这么想:

1. 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办到。 2. 改变做法的话就能办到。 3. 获得大家认同就能办到。

事情的重点不在于做不做得到,而是如何才能做到,只要拥有热忱,就能化不可能为可能。

成功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

教育专家提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另一位家长无需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孙云晓特别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

怎样科学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刚上学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

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青春期亲子沟通:较量还是顺应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孩子不再遵从和依赖父母,脾气也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亲子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亲子冲突频频发生。

如今,女孩在11岁~13岁,男孩在12岁~14岁,就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有少数孩子还可能比同龄人稍早,只要身体健康,都属于正常发育。青春期被称为\疾风暴雨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危险期\。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做父母的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孩子不爱理睬我们了?\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什么令他反感?难道应该支持他‘不务正业‘吗?\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看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犯了什么法?为这小事孩子竟离家出走?\我们也有高学历,可孩子却总说我们‘老土‘,怎么就是与孩子找不到共同话题?\赶时髦、追星、上网是很危险、易越轨的行为,孩子听不进警告怎么办?\

父母们应该意识到,您面对的不只是自家的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一个庞大雄壮的\青春阵营\和\青春军团\!父母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这个蓬勃发展的青春团队直接对抗和较量。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人群体的影响,他们想的事情多了,头脑复杂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同伴的影响往往超越了父母的权威。

但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仍旧把子女当做\小孩子\,包办代替,独断专行。而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速度大大超越过去,向父母们提出种种新的挑战。例如,一名认为自己太胖的初中女生因盲目减肥,引起营养不良、闭经,终于被迫休学;一名男生以为自己生殖器短小

而严重自卑,有手淫行为不能克制,情绪忧郁,多次自杀未遂,他们的父母却还蒙在鼓里,当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一下子感到措手不及而万分沮丧。

这两个实例都是\青春期体象烦恼\,又称为\体象意识问题\,也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中所描述的\丑小鸭情结\。少男少女焦虑紧张、心里烦躁不安,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性发育存在各种疑惑,以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因此出现自责、自卑心理。少男少女对自身性发育的无知,可能导致青春期一系列心理障碍。性格内向、偏执的孩子,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感到难于启齿,一般都不会跟父母说,有可能诱发极端的心理行为。这时,父母要注意以各种方式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多听少说,这样才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的捷径。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不容易的,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1.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父母要善于无条件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态度诚恳。

2.学习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父母不妨花点时间体验一下孩子迷恋的漫画书、流行音乐、网络等等,不要轻易做道德评价,而要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合理性。

3.积极调整亲子关系。父母要将孩子作为宝贵的\家庭资源\,在情感交流上亲子之间要力争达到\信息平衡\,放弃自以为\永远正确\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孩子学习。

4.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重要的家事,父母可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创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

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教育中最忌讳消极的评价、无情的斥责、不断的猜疑、无理的苛求、空洞的说教、自私的溺爱。要使青春期的孩子逐步懂事、成熟,帮助他们解除青春期的种种烦恼,父母们应该用对待青年、成人的态度,来引导少男少女明确自己\准青年\的身份。父母应尽早放手,做一个称职的孩子\成长参谋\,让孩子学会独立地思考,自觉地行动。顺应,才是因势利导的科学态度和家教上策;顺应,才可能被孩子视为朋友。

青春期的半大孩子,就像蓬勃生长的小树,有顽强的生命力,要给它充足的阳光、空气、营养和水分,这就是理解。但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梦想和愿望,可能长出歪斜的枝杈。所以,要及时修剪多余的枝杈,保持树干的笔直和树冠的丰满,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一位父母只要比孩子\高明一点点\,就可以做一个好园丁,抓住这青春加速成长的关键期。

2017年教学资料

第一讲:行为习惯的塑造和矫正方法 代币制——拿好行为“购买”奖励

行为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育者会应接不暇。于是行为科学就采用等码制度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等码(即“代币”)就像电子游乐场用来代替硬币的铜板,孩子的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使用的是累计得分。

如果行为不适宜,还可以减分。

五、行为契约法——契约面前亲子互惠

父母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规则约定俗成,父母章考核孩子,孩子按照约定努力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水平,因此省去了很多的在孩子看来的“罗嗦”和“唠叨”,就会建立一种亲子互相信任的家庭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的自尊得到父母的保护,这是一种比较科学、适合目前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方向教育方针。

这比“罗嗦”和“唠叨”好多了,而且还可以让孩子有个规则意识。

六、反向锁定——正反训练总相宜 使用的原则:

1.确定行为的整套步骤。

2.正向分解行为:整个行为→步骤1→步骤2→步骤3……最后一步。

3.反向训练行为:最后一步→……步骤3→步骤2→步骤1→整个行为。

4.一个步骤熟练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骤。 5.每次要重复以前教过的步骤。

6.在训练早期,对每一步骤的正确反应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强,可以逐渐减少,并减少每一训练中的额外帮助,比如语言指导或动作指导。

我们通常的正面训练多一点,反向训练少一些,以后要注意了。

刺激控制——从源头改造不良因素

行为心理学把环境表述为“刺激”,它认为某个刺激能使孩子产生相应的行为,而另一刺激就不会引起相同的反应。因此控制了这个刺激,也就控制了孩子的行为。父母通过行为分析跟随行为发生的种种事件,以了解发生的原因,从源头上控制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有些外界刺激不是父母能控制的,比如网吧,比如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等等。

自我控制——好孩子能吃眼前亏

前面几种行为习惯培养法都是父母对孩子行为外在控制,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教育者在观察、记录和实施。依赖外在控制有两个缺点,一方面有些行为是教育者不宜监控的,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一套行为表现,在别人面前或者独处时是另一套行为表现。如果孩子能学会自我控制,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把外因转化为内因,这是最重要的。

自我控制不那么简单,很多人还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因而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渐隐——春雨润物细无声

渐隐原理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之一,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用过。从学理的角度来说,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某一种行为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完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这种原理简单易懂,操作方便,这种技术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非常有效。

我经常用这个原则,效果最好。 合理情绪疏导——解开困扰行为的纽扣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要打造他们的行为,还要理顺他们的思想认识。这样纠正孩子偏执的、非合理的、情绪化的认知成为父母需要掌握的一个家教策略。

这需要父母跟孩子做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 负惩罚——温柔地冷落孩子

行为心理学认为,惩罚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人的行为因为惩罚后果的存在导致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减少。惩罚只用在最后一招,既当已经考虑和实施了其他实用而又不令孩子反感的干预策略以后,仍然不能有效地减少问题行为,惩罚才有使用的必要。

在行为心理学中,惩罚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它指的是某一行为的结果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的过程。

而一般人所理解的惩罚,不仅有希望行为停止的含义,还包括某种报偿或报复的因素,被看作是做错事的应得的,因此还包含了伦理的和道理的内涵。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惩罚与行为心理学所使用的惩罚技术相差甚远。

根据行为出现后的刺激物的不同,可分为负惩罚和正惩罚。 负惩罚——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负惩罚要比正惩罚激起的负面作用要小,当父母选择使用惩罚手段时,先考虑使用负惩罚。主要可用的方式有“撤消关注”、“适度隔离”、“反应代价”。

“施予式”的处罚并不等于“体罚”。处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了解错误所在,并且及时阻止孩子做出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但是“体罚”却可能造成孩子被羞辱的感觉,因此过激的体罚,容易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甚至影响其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可借助处罚的过程,沟通亲子间有差别的观念,了解彼此对于特定事件的想法,以及加强亲子间的对话与互动。

适当的冷落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正,但要注意不能持续时间过久,否则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弱小的心灵也容易受到较大的伤害。

正惩罚——让孩子感到厌恶

负惩罚是当问题行为发生时,撤走强化物,正强化则是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施加令孩子厌恶的刺激。孩子为了逃避厌恶刺激。则可能减少问题行为。正惩罚的定义: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作为结果,这个行为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

五种操作方式:(1)积极练习:重复一定的次数。

(2)过度补偿:改变和恢复问题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随因练习:让孩子从事与该问题行为无关的体力活动。 (4)引导服从:使用身体引导孩子服从,活动后撤回身体。 (5)身体限制:出现问题后,父母控制孩子的身体,使行为不能发生。但是不能打孩子。

处罚本身无意义:教育心理学家表示“短时间内的抑止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伤害的错误行为”,除此之外,处罚行为本身并无太大的意义。父母处罚孩子,只能留给孩子短期的印象,这类印象大多是处罚行为本身以及在处罚过程中孩子所受到的痛楚,对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认知却相当有限,因此想要使用“处罚”来达到规范行为、纠正错误的目的,会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

那就是说,这种惩罚意义不大了吗?

习惯是个庞大的体系,像大树一样根、干、枝、叶。它可以是学习上的习惯,也可以是健康上的习惯、消费上的习惯、与人相片的习惯等。这么多习惯在培养的时候要统筹安排,分清主次,明确先后,有步骤地去培养。开始时要由浅入深、由进及远、由渐进到突变,要宁少勿多、宁易勿难。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刚柔相济,在坚持的同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千万不要一灵活,把原则也灵活掉了。

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也需要不断复习析建立的好习惯,要求强化它。所以,头三天要准备吃点苦,要下工夫,要特别认真。过了这一关,坦途就在眼前。

另外,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21天时间,这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不一样,因此我把它确定为一个月。

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实际上,这是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的一句名言,许多习惯的培养都受益于它。他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为了养成好习惯,我每做一次,就对自己说:\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从这个意义上讲,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

好习惯容易养成,坏习惯也容易养成,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注意观察孩子,免得孩子在不经意中养成不良习惯。

以沟通取代处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父母是否选择使用处罚的手段,“事前沟通”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沟通”和“处罚”都可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沟通”着重在事前的告知与说明。孩子年幼时的生活教育在其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导孩子如何分辨是与非、对与错、该与不该以及何种行为不被允许等等。一旦孩子能够清楚地接受你灌输的观念,并且确实做到,处罚行为自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在游戏中、在日常交往中、在经意与不经意中与孩子经常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帮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

处罚?三思而后行: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并且做到了事前的教育和沟通,然而孩子难免会疏忽、遗忘了父母的叮咛,此时,适时、适当的提醒或是处罚将会帮助父母有效管教孩子。另外,虽然通过“沟通”与“处罚”都能达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但是由于亲子间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并不相同,再加上彼此的心智年龄、学习能力等差异,父母是否要把处罚的方式作为教育的手段,实在需要三思而后行。

必要时也需要用体罚,当然,一定是父母的理智行为,而不是冲动行为。

【理论天地】良好习惯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人格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是开放性,包括:具有想像、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

第二是责任心,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

第三是外倾性,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

第四是宜人性,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

第五是情绪稳定性,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从这五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许多因素是和人的习惯有关系的。 其实,人格有一个最高点,也有一个最低点,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习惯入手,慢慢改掉这些不健康的人格,培养健康的人格。

习惯与道德相辅相承:但事实上人的人格、道德、品德、习惯是有联系的,而且有很密切的联系。像你刚刚说的那些情况,他们虽然成绩好,但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就是人格缺陷。但它表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上。所以我们在形容这些人的时候会说他\缺德\、\没有修养\。

低年级孩子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塑性,尤其在6岁-12岁期间更是这样,因为他正处于发展当中。这时您可以给他做很多规定,他虽然不懂为什么,但因为是在形成中,所以就不费劲。另外一个是模仿性。小孩子的习惯形成有很多是模仿形成的,家庭和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但许多家庭和老师不太注意这一点。比如多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比较愿意买书看,其实父母未必有意培养了孩子这个习惯,而是因为他的父母总是在看书、买书,这样孩子渐渐就模仿而成了。习惯和人格有密切关系,所以人格的培养当然也是早些比较好了,这样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人格,对他未来的成长是相当有利的。 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如今,父母在家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就用不着迁来迁去了。

习惯培养要有时代性

做人方面要做到几个学会:1.真爱。它的特点就是双向的爱,既能接受爱也能付出爱。现在有些孩子只会接受他人的爱,却不会付出爱。另外,我把诚信等也放在了这里;2.要学会自信自强;3.理解尊重和宽容;4.与他人互相帮助;5.要务实,要言行一致;6.乐观地对待任何挑战,有积极的心态。

良好心态由此开始。

做事应该具备的好习惯?做事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计划,要有始有终。现在一些孩子做事往往虎头蛇尾;第二,就是要善于自我评价和吸取经验教训;第三,做事要善于求异和创新,不墨守成规;第四要有毅力,要善于克服困难;第五,要善于合作。在做人方面我们提互相帮助,在这里我们从做事的策略出发,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去完成比较困难的工作;第六,要善于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每个人的资源都不一样,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善于开发自身的资源和潜能。

这是成功现代人的重要品质

21世纪学习习惯应该有下面几点:1.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2.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3.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合作交流的习惯。未来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的社会,需要集思广益;4.多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5.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6.反思的习惯;7. 多通道学习的习惯,眼睛看、耳朵听,善于利用媒体计算机学习的习惯。基本上就这些方面吧,当然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这些习惯还要细化。

许多优秀学生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具有五大健康人格:充满信心、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积极寻求发展、兴趣广泛,同时也发现他们具有一些人格缺陷,比如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节俭较差、学习兴趣缺乏等。可以说,这些人格方面的描述都是具有时代性的,那么我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时代性。现在我们提出20个字的社会公德,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性的习惯,就是那些哪个时代都倡导的习惯。比如\认真

做事\就是哪个时代都提倡的习惯,是基本的习惯。但如\合作\,在过去也许提倡\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合作\就是比较具有时代性的好习惯。

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几乎所有人际交往的技巧都是让人们在尊重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别人的尊重。

习惯也是一种技能,因此也可以分为\动作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比如,\做事有计划\就不是简单的动作习惯了,而是\智慧型习惯\。还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习惯;个性化习惯和社会性习惯。我们本次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重视基本习惯和时代性习惯的研究。当然也会涉及到动作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积极的习惯和消极的习惯。

细化习惯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形成人格

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多的习惯分类,让我从对习惯的笼统概念中走出。

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就要求他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到四年级至六年级,同时是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我们就要求他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在初中年龄阶段,要求学生收集、选择、处理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猜测。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同一个习惯,在内容、水平、要求上都有不同,越来越高。还比如,同样是培养一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对于青

年来说,就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从收玩具到做事有始有终,再到责任心,这样就形成了人格五大块中的一块。

合作习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要求他具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到了四年级至六年级,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到了初中,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有了这样比较细致的要求和层次,就比较好培养了。过去我们都知道习惯很重要,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所以,提出不同年龄阶段习惯的不同层次、不同操作要求,是本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小培养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习惯它;而不是在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后再改正,那就要难多了。

如果要求不合理,不符合年龄特点,孩子就做不到,那么想让他培养成相关的人格特征也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要求孩子有合作精神,在小的时候,就是要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这个要求至少要从三岁以后开始,因为三岁以前的孩子,他的年龄特点就是\自我\,你要求他和别人一起玩是做不到的,他玩着玩着就又自己去玩了。 对孩子的教育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

良好习惯的积累和深化有可能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康的人格,也会帮助他形成好的习惯。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说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他的人格就一定是健康的。人格中有些东西和习惯没有太大关系,比如冲动、脆弱等。应该说,这两者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那么,冲动、脆弱这些应该如何纠正呢?

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任何一方面作用不利,都会影响这个工程的有效性。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合不同,可能在角度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要求是一样的。

中国的家长经常对读初、高中的孩子说,“快了,熬过这个阶段,考上大学就好了。”怎么会这样?那是孩子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为什么要“熬”过去? 我们养育孩子到底为了什么?为了让自己吃苦?为了让自己有点事做,好去担心他们升学的事?为了陪他到11点钟才睡?我们怎么能做这样的傻事呢? 其实,我们要学会享受孩子,也让孩子享受我们。我最骄傲的是我给我孩子的时间是同事和朋友中最多的。别总说自己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是挤出来的。当你现在不掌握、不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就没有时间和你在一起了。这段时光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是啊,“熬”的心态和“享受”的心态是多么不一样啊!

别用“暴发户”思维对待教育

某市一位家长近日在当地媒体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不仅开出辅导费每天500元的天价,还有上重点院校有30万元的巨奖,希望藉此能找到使孩子学习成绩突然提高的“高人”。

呵,可笑!

不否认,古往今来,一夜暴富的例子有的是,但教育没有。用“暴发户”思维对待教育,不但显示不了教育的尊贵,倒显出了教育的可悲。这首先是教育常识的可悲。这种嘲讽非但不能推进教育,反而有将教育推向死胡同的危险。

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任何一方面作用不利,都会影响这个工程的有效性。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合不同,可能在角度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要求是一样的。

中国的家长经常对读初、高中的孩子说,“快了,熬过这个阶段,考上大学就好了。”怎么会这样?那是孩子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为什么要“熬”过去? 我们养育孩子到底为了什么?为了让自己吃苦?为了让自己有点事做,好去担心他们升学的事?为了陪他到11点钟才睡?我们怎么能做这样的傻事呢? 其实,我们要学会享受孩子,也让孩子享受我们。我最骄傲的是我给我孩子的时间是同事和朋友中最多的。别总说自己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是挤出来的。当你现在不掌握、不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就没有时间和你在一起了。这段时光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是啊,“熬”的心态和“享受”的心态是多么不一样啊!

别用“暴发户”思维对待教育

某市一位家长近日在当地媒体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不仅开出辅导费每天500元的天价,还有上重点院校有30万元的巨奖,希望藉此能找到使孩子学习成绩突然提高的“高人”。

呵,可笑!

不否认,古往今来,一夜暴富的例子有的是,但教育没有。用“暴发户”思维对待教育,不但显示不了教育的尊贵,倒显出了教育的可悲。这首先是教育常识的可悲。这种嘲讽非但不能推进教育,反而有将教育推向死胡同的危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