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刻舟求剑(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3-03-08 08:38:0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刻舟求剑》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 生齐答:喜欢。

师:那你们一定都记得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吧?

生:《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画龙点睛》《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还真不少,你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1:故事比较短,读完了能明白一个道理。 生2:就是用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在导入部分,教者和学生从熟悉的寓言故事谈起,学生有话可说,这样,虽然是学习平时很少接触的文言文,学生也不会有畏难情绪,而是满怀热情投入到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中去。) 二、教学过程:

1.这篇寓言故事读过吗?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赶紧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等船到了岸边,他就从做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打捞宝剑,结果没找到自己的宝剑的事。

2.那现在同学们把书打开到77页,看一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刻舟求剑》与你以前读过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读的是现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 3.自己读一读,感觉一下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生1:这篇文言文很短小。 生2:语言很简练。

生3:读起来绕嘴。有的字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比较全面了,正因为文言文对于同学们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这篇文言文的后面配了译文,有了译文同学们不管是读还是理解就容易的多了。

(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找到了不同,真正了解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并且对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记忆深刻。)

4.同学们就试着结合译文来读读这篇文言文吧,注意把文章读准确通顺。读的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名读后)

5.同学们自己已经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有的同学还注意了重音和断句,真的很不错。那么老师相信,对照译文你自己也一定能理解读懂这篇文言文。有没有信心?来,拿起笔来,边默读课文边把你能理解的文言文中的字词的意思写到相对应的位置。把不理解的先画个问号。(师巡视)

生对照译文自主学习。

师:把你理解的地方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你们理解的一样吗。把你不理解的地方和小组同学探讨探讨。

6.汇报自学的结果。师适当引导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者把学习的机会交给了学生自己,让学生对照译文自己去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在整个的对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了引导,渗透的作用。而学生在自学,互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7.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同学们一定能把这篇文章读的更好了,想不想试试啊?那在读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怎样才能把这篇文言文读好呢?

生1:多读几遍,要注意重音和断句。 生2:注意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生3:要想象着读。

同学们说的对,那我们现在就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情形呢? 生1:船上人很多,拥挤不小心这个楚人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就赶紧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才下水打捞宝剑。

生2:我怎么觉得他是特意把宝剑扔下水去,然后再到船靠岸的时候下水去取啊。

生3:不可能。从一个词中我可以肯定他不是特意扔下水去的,就是那个遽字,这个字是赶紧的意思,如果是他特意扔的,他还会着急吗?能说他赶紧刻了个记号吗?

生2;你说的有道理,我刚才忽视了这个遽字。

师:同学们不仅理解能力强,想象也很丰富。老师相信,你们自己一定能把文章读好,来,谁愿意先读给大家听?(一生读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m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