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论文

更新时间:2023-10-06 18: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试序列号__ 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园林建筑艺术的赏析

课程名称 中西建筑文化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2013年4月23日

中西园林建筑艺术的赏析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由于世界各地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差异, 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与风格, 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与形式。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六个历史阶段。中国园林的关键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的形式和内容的转变转折期;再到隋唐时期园林的全盛时期,如隋朝山水建筑宫苑,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到了宋,元,明,清初,为园林的成就时期,应用叠山,理水,花木和建筑的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而减少皇家气派的山水园林。

从清中到清末,由于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的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营建改建和整理城市公园,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把它视为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志,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 二、西方园林的发展

西方园林以意大利和法国,英国,俄罗斯为代表,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建筑园林开欧洲建筑园林之先河,直接影响各国的建筑,园林风格。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技术,发展成希腊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园林的布局特点,发展了山庄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开辟成整齐的台地,形成了意大利台地过。法国继承和发展意大利的造园艺术,依据法国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斯特风格,产生了公园,逐渐发展为自然园林,并发展和扩大了园林。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掌握了解中西园林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中西园林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三、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中西方传统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园林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

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艺术形态

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追求各自的理想,因此,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总是存在,且总是有意识的,而这一方式,在西方并不普遍。相反,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以及对草坪的大量使用。

3、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四、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形成原因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

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 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 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 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 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 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 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 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以粹取其精华。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 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

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 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五、总结

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的交融,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西园林文化的重建、发展,应是园林背后的文化意识、观念的重建。首先应基于各自合理内核的一面,然后针对不足相互汲取对方有价值的一面。具体的说,就中国文化而言,重视社会、道德的合理性,扬弃个体的软弱性,汲取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独创性、科学性的合理内核,摒弃个体的封闭、隔绝性。只有这样,中国园林创作才可能深入,才有可能在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风采。

而且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六、结束语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这半个学期来对《中西建筑艺术》这一门课的学习,我重新认识理解中西建筑的各个方面,如发展历史,形成特色等。而通过老师上课认真的讲解,图文并茂,让我们对宫殿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认识到其历史和中西方存在的差异。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培养了我对中西建筑艺术的兴趣,也培养了自己对于建筑艺术的审美观,相信自己还会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摘自《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赵建明 主编

(2)摘自《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二版 (3)摘自《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j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