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课堂文化差异

更新时间:2023-08-12 09:42:01 阅读量: 外语学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西文化 课堂教育 差异

中西课堂文化差异

专业:环境科学

姓名:李方方

学号:1101034107

中西文化 课堂教育 差异

中西课堂文化差异

1.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

对于中西文化,其渊源是不同的。西方文化的渊源有三:希腊文化、犹太宗教和现代工业主义。具体地说,可以用柏拉图、旧约全书和伽利略来代表西方文化的三种渊源。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纯数学、以及世界观主要源于古希腊文化;西方人的信仰、道德、伦理及民族主义主要受犹太教的影响;而西方人的权力及权力观,则源于现代工业主义。此外,埃及文化、巴比伦为文化、也曾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没有任何西方文化主源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外来要素是佛教。佛教在公元初由印度传人中国,并在宗教上获得了确定的地位。此后,它便很快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与儒道并重的影响中华文化的三个主流渊源之一。

在中国,孔子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西方柏拉图建立了以理念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而柏拉图所创立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一直影响制约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正如波普尔所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和柏拉图齐名的而又师从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虽反柏拉图,但二者的哲学基础的实质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毫不逊色于他的老师。

2.课堂文化的界定

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信念以及行为模式等的总和。课堂既可以作为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教学组织单位,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的时间、空间与心理情境。课堂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室(当然也不仅限于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上课时段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并且课堂教学文化的两个主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文化由其特有的参与者与明确的目的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系统。根据不同的国家文化要求并且受到物理环境的影响,其课堂文化也会有很大差异。下面主要从对客观环境把握因素,课堂参与者因素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对比差异。

3.对客观环境把握的对比差异

3.1.对时间的把握

因为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支配者,所以这里对时间的把握主要是指教师对时间的利用情况。它包括不同课程时间的安排、不同科目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师出入教室的时间等。每学期开始西方大学教师对每周每节的课程都作了周密的安排,而且他们会严格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比如,外教在第一节课时,就会拿出本学期的schedule,学期末,当学生问及哪天考试时,她又拿出自己的schedule,指出确切的考试时间。而中国的大学教师却相对来说不太注意这一点,

中西文化 课堂教育 差异

即便有整个学期的计划,一般也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在教学中并未按计划实施。相比较而言,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而西方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

3.2 课堂参与者的对比差异

在授课过程中,中国教师的活动范围大多就在那三尺讲台上,给人以正式,威严的“传道”者形象。而且中国学生也习惯了老师这样的形象,往往也因此肃然起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通常是不苟言笑,显得格外严肃认真。而西方国家的教师则不是这样。他们在上课时习惯斜靠着课桌,甚至走到课桌旁随意的坐在课桌。在课堂上他们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露无遗,他们的面部表情及其丰富,模仿能力也极强。为了让你能够理解其意,他们声情并茂的模仿着,从以上比较可知,中国教师对待课堂教学严肃认真,但也比较呆板,会给人一种距离感,而西方教师上课则生动活泼,跟学生“打成一片”,寓教于乐。

3.2.2学生表现的对比差异

而西方国家的课堂气氛要活跃、自由得多。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提问,老师和学生可以不断地互动交流。在老师提问的情况下,中国的学生如果不会或不想回答问题,就会把头低的不能再低,保持沉默,而中国教师也会明白学生不想答题。甚至即使中国学生想回答问题,有时也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保持沉默或者用渴望的眼神望向老师,等着老师点他们的名字,然后再作答。而西方国家的学生更多会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渴望与别人交流看法,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因而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相对比较被动,而西方学生则是课堂上的主体。

3.3 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对比差异

在中国,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他应该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行为榜样,一个权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就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地位明显高于学生的课堂控制者。而在西方,教师主要有两个角色:一是促进教师内所有参与者的交流过程的进行,二是在教与学这个群体中,扮演一个独立的参与者。因此,在西方的学校,教师更被当作一个与学生地位等同的朋友。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师生之间是无拘无束的,没有师生界限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可以平等的交换意见,甚至争论,学生也可以当堂对老师的论点提出异议。学生可直呼教师或教授的名字,而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一点,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颇有体会,每每遇到一个外教,他们都会要求学生直呼其名,因为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

4.中西课堂文化差异探源

对时间的把握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差异,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时间价值观不同。中国是一个以过去趋向为主的社会,相对来说对未来不太重视,而西方却以未来趋

中西文化 课堂教育 差异

向为主,一切着眼于未来。而且根据Hall的划分,他把不同文化的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范畴,一种是单向计时制,一种是多向计时制。单向制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但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而多向制则截然相反,时间被看成是分散的,采用多向制的文化,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情。[6]客观的讲,东方社会采用的体制与多向制相近,而西方则采用单向时间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还是可以灵活变动自己的时间安排的。而西方人则是时间的奴隶,如果为了公差而改变自己为爱人庆生的计划是万万做不到的。

对于空间的把握以及课堂上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存在以上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讲师道尊严、西方文化倡平等观念。[7]因此中国的桌椅摆放明显能看到教师的地位高学生一等,教师仅仅活动在那三尺讲台上,学生必须仰视;而西方桌椅的布局则体现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教师的活动范围是整个教室,使其能够更好的与学生平等交流意见。相反,“教学相长”的道理在实践上被西方普遍接受,这与他们思想文化中平等自由的观点不无联系。《圣经》上说:上帝面前,不论贫富贵贱,人人有罪,因而人人平等。美国《独立宣言》道:“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人们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利。”西方文化等级观念的淡漠,长辈和小辈之间、师生之间谈话较随便,常直呼其名;意见不同时,相互争论,各持己见,无长幼尊贵之分。教师只是辅导者或顾问,对学生的成绩好坏不太负责;言谈举止也较中国教师随意。总之,西方教师形象与中国学生心目中传统的教师形象有很大的差异。而对“师道”的不同思想和观点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fm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