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更新时间:2023-03-08 08:52:0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 (二)教学目的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其目的在于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发生、土壤分类方法及各土类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为学生学习和综合分析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室内和野外实验实习,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四)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总计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另外,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18学时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

(五)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授课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

(六)学时分配

授课学时安排 学时 章 节、目 1 土壤及其肥力概念 2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 第01-03学时 绪言 3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4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1 土壤形态 第04-06学时 第一章 土壤剖析 1.1 土壤剖面 1.2 1.3 第07-09学时 第一章 土壤剖析 第一章 土壤剖析 第一章 土壤剖析 第一章 土壤剖析 2.1 土壤形态学特征 土壤微形态 土壤矿物质 §2 土壤组成 第10-12学时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水分和空气 §3 土壤性质 3.1 土壤的物理性质 3.2 土壤胶体的性质 3.3 土壤溶液 3.4 土壤热性质 §1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1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 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1.3 土壤发育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土壤的发生过程 2.1 2.2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 第16-18学时 第19-21学时 第22-24学时 第二章 土壤发生 第25-27学时 第二章 土壤发生 §1 土壤分类概述 1.1 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2 世界土壤分类概况 §2 土壤发生学分类 第28-30学时 第三章 土壤分类 2.1 引 言 2.2 前苏联土壤分类 §3 土壤诊断学分类 3.1 3.2 3.3 3.4 4.1 4.2 第31-33学时 第三章 土壤分类 4.3 5.1 5.2 5.3 引 言 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联合国的土壤分类 引 言 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分类单元评比 土壤分类的“中心概念”和“边界概念” 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4 中国的土壤分类 §5 各土壤分类系统的评比 引 言 §1 冻 土 1.1 1.2 1.3 1.4 1.5 1.6 2.1 第34-36学时 第四章 土壤类型 2.2 2.3 2.4 2.5 地理分布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类 利用与改良 地理分布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 类 §2 灰化土 2.6 利用与改良 §3 弱淋溶土 3.1 3.2 3.3 3.4 3.5 地理分布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 类 3.6 利用与改良 §4 淋溶土 4.1 4.2 4.3 4.4 4.5 地理分布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 类 4.6 利用与改良 §5 富铝土 4.1 地理分布 第37-39学时 第四章 土壤类型 4.2 4.3 4.4 4.5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 类 4.6 利用与改良 §6 钙积土 6.1 地理分布 6.2 6.3 6.4 6.5 第40-42学时 第四章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 类 6.6 利用与改良 §7 荒漠土 土壤类型 7.1 地理分布 7.2 7.3 7.4 7.5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 类 7.6 利用与改良 §8 盐渍土 8.1 地理分布 8.2 8.3 8.4 8.5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 类 8.6 利用与改良 §9 湿成土 9.1 地理分布 9.2 9.3 9.4 9.5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主要性状 分 类 9.6 利用与改良 §10 高寒土 10.1 地理分布 10.2 成土条件 10.3 成土过程 10.4 主要性状 10.5 分 类 10.6 利用与改良 §11 变性土 11.1 地理分布 11.2 成土条件 11.3 成土过程 第43-45学时 第四章 土壤类型 11.4 主要性状 11.5 分 类 11.6 利用与改良 §12 初育土 12.1 地理分布 12.2 成土条件 12.3 成土过程 12.4 主要性状 12.5 分 类 12.6 利用与改良 §13 人工土 13.1 地理分布 13.2 成土条件 13.3 成土过程 13.4 主要性状 13.5 分 类 13.6 利用与改良 §1 土壤分布规律 第46-48学时 第五章 土壤分布 1.1 1.2 1.3 1.4 2.1 2.2 第49-51学时 第五章 土壤分布 2.3 3.1 3.2 3.3 1.1 2.1 第52-54学时 第六章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2 2.3 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发生学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 联合国土壤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 发生学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 联合国土壤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 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 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 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及沙土 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 世界土壤分布 §3 中国土壤分布 §1 土壤资源的现状 §2 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4 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 2.5 扩大耕地面积,限制乱占农业用地 2.6 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3 土壤资源评价 3.1 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3.2 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 三、教学参考书目

1、 李天杰,赵烨,张利科,土壤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许林书,土壤地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凤荣,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邓民标,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5、 熊顺贵,基础土壤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6、 H.D.福斯著,唐耀先等译,土壤科学原理,农业出版社,1984 7、、朱鹤建,世界土壤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8、赵其国,龚子同,土壤地理学研究法,科学出版社,198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m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