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民间习俗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1 11: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宅基选择方面

濮阳人民传统,宅基总布局多以南北长12步,东西宽8步(每步5英尺),计0.4亩的长方形为最佳,这样适合于建造传统的以北屋为上房的四合院,当地也有东西长而南北宽者,更有大于0.4亩的。另外,本地历来保持黄河流域择高而居的习惯,即使无水患之虞,也总要把宅基垫得高些。庭院格局方面,濮阳地区的四合院有别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最大的特点是配房前墙与上房的两上墙对齐,院落四四方方,宽敞明亮,濮阳的四合院是高墙窄院式的,庭院幽雅。上房(多为北屋)立于配房,且配房山墙遮住上房东西两窗;上房对面的下房(即南屋)与上房等高常为两间一过厅(大门)。

近年来,这种四合院已渐不适应现代家庭的居住而被打破,改为精修上房,仅盖一边配房或下房,这样庭院显得宽敞明亮。

房屋分配方面:上房为家长或老人住处,靠山墙一间为卧室,中间为客厅。配房为子女住室。

濮阳岁时节日

濮阳境内传统岁时节日繁多,几乎一年中每个月份(农历)都有传统节日,粗略计算不下二十个,现举较为重要的介绍一下:

①、春节

“春节”俗称“年下”,是当地民间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一年的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到第二年的正月十六结束,共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又包括众多的节日。计有:

·腊八(腊月初八) 民谚:“腊八祭灶,年下来到”,故腊八又有“小年”之称。这一节日的标志是食用“腊八粥”(早饭)。此粥以小米为主料,加红枣、花生、绿豆、豇豆等八种原料细煮而成,香甜可口。食用前还要将粥抹于各种果树上,希望来年果实累累。腊八虽规模不大,但为一喜庆节日。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民谚:“二十三,祭灶官。”传说这天晚上灶君要升天向玉皇汇报人间善恶,于是人们便用“祭灶糖”(一种特制糖)为他践行,带有贿赂性质,希望他上天说好话。同时,人们在这一天要换上新的灶君像,像两旁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定”,横批“一家之主”。

·除夕(腊月三十日),俗称“年三十”。这一天人们进行贴对联、请灵(从祖茔请回列祖列宗魂灵供祭,直到正月十六送回)、烧大红草、发压岁钱、守岁、辞岁、撤岁、上供等系列活动。

·年初一(正月初一日)这是春节的主体节日,这天,人们供祭神灵、祖宗,之后男女老少衣着一新,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

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首先谒拜家长,其次向街坊邻里拜年贺节。

·串亲戚 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带礼品来来往往串亲戚,有的甚至串到初七、初八。

·破五(正月初五日) 从初一到这一天,人们一般不大干活,五天之内不蒸新馍,妇女不用剪刀以免破财;初六日以后,方可动手干活。

· ②、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节”,古时的中和节。因其在惊蜇前后,万物复苏,故有龙抬头之说。人们供奉龙王,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晚上儿童击瓦唱谣:“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

③、清明节 多在阳历4月5日前后,农历三月初。由古时寒食节演变而来,起源于春秋时晋文公下令一日停火以哀悼介子推之事。这天人们上坟扫祭。濮阳过清明节,人们多折柳插于门口,此俗起源于唐高宗三月三日祓(fǘ)禊(xì)(古代春秋、扫除,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以清除不祥的祭祀)渭阳,赏赐群臣柳圈各一之事。实际上,清明节、寒食节、三月三相近,百姓合而为一以度之。

⑤、六月初一 濮阳俗称“小年下”,取一年过半之意,夏粮入囤,秋忙未至,故聊庆丰收,包饺子、炸油条以改善生活。

⑨、十月一(十月初一)俗称“鬼节”,每至此日,人们总要上坟化纸扫祭。 ⑩、冬至 当地多称“冬下”,为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在农历十一日。这天人们多吃饺子,新婚妇女要由娘家返回婆家

濮阳民风民俗?风土人情:起居

早起开门,有土谚“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黎明即起是本地习惯。早起先开门是规矩。若开门晚会被别人视为懒汉。起身后,男人外出做活,妇女老人在家“打杂儿”,晚上关门,为防盗贼,天黑人定后,人们总把大门插好,俗谓“上门”。睡觉之前,卧室也要“上门”。夜不聚众,旧时,一般不在夜间串门,女子更是不许。解放后此俗被打破,但仍部分地保留在农村某些地方。

濮阳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服饰

首先是发型,民国时期,成年男子去掉了前清时的大辫子,官场人物多留大背头,俗称“洋头”,农村男子则多剃光头,婚后妇女前留“留海儿”,两旁留两绺头发齐腮,其余头发梳于脑后为脑后髻。小女孩则沿用旧俗。不剪发,前有“留海儿”,脑后扎一长长的独辫。男孩则多在头的前上方留一片头发,共余剃光。1960年后,男子兴短发平头、分头、大背头,农村老汉仍留光头。青年女子多留长、短辫及短发头;已婚妇女为剪发头,老年妇女仍旧为脑后髻。近几年来,多从新尚,成年男女多整流行发式。冠戴方面,民国时期小男孩春秋季串亲戚、节日戴“公子帽”(俗又称“生子帽”),冬季戴虎头帽。女子多扎头巾。成年男子戴独盖夹帽,俗称“兵帽”。老年妇女则戴两边齐耳、前齐眉、后露髻的黑夹帽。1960年后,农村男子毛巾裹头盛行,并以毛巾的顶式和颜色分别老少。近些年冠戴多从时尚。服装方面,民国时期,富贵人家男子多着“长袍马褂”,贫苦人家男子冬穿对襟小袄,春秋差汗褂、长裤。好均着大襟大腰式的褂裤。鞋袜方面,解放前,平民穿“两道眉”鞋为常。新婚男子,鞋上还有妻子精心制做的“云子钩”(状如钩云的图案)。冬天穿黑色粗布做的骆驼鞍状的棉鞋,俗称“骆驼鞍”。成年女子由于裹足,多穿前头尖的“一马光”鞋,有的上面绣花,称绣花鞋。小儿生下所第穿一双鞋做成猫头状,前部有眼有眉,故又称“眉眼鞋”。这种习俗至今还保留在农村。解放前,男袜多为布袜,这种袜筒和底分开做,袜底厚实

濮阳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丧俗

濮阳境内丧俗,大抵沿用旧俗,旧丧俗形式繁琐,现抽其要简述如下: ·咽气

亡者断气,家人即将备好寿衣速易其身。富者以绫绸之衣十余件,贫者以布衣五七件,在官者则用礼服,如品级高者,著朝冠朝服,女则凤冠霞帔。易衣后,亡者面覆白布或白纸,脚系麻绳。事了,就床前烧倒头纸,全家举哀,号啕大哭。邻人闻讯,皆以灶灰围门,以防新魂入室。如系青壮年暴死,家人则登屋垣,哀呼“××回家”,谓之“叫魂”。

·讣告

讣告亦曰“讣文”、“讣闻”,俗曰“报丧”。即将亡者名字、年庚、身份、绝气、下葬之日时俱告亲友,以便前来吊唁者作好准备。讣告一般由死者亲属或治丧委员会发出,现农村多以口述,不具文字。

·入殓

殁后始殓于床,继殓于棺。入棺时,长子捧头,旁人偕抬,放入中堂棺内,面向上,四肢顺直,谓之“寿终正寝”。棺内备有黄土、纸卷、褥被、鸡鸣枕之属。入殓后盖棺留口,谓之“小殓”。此后,寝门搭灵棚,柩前垂竹帘,左右列围屏,楹上书挽联,檐挂白绣球。高

悬“招魂幡”。置供桌,设飨祭,竖灵牌。棺前放常明灯,孝子易凶服,男左女右,焚箔烧纸,陪灵恸哭,昼夜不绝声。

·糊纸货

纸货多寡,则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要糊棺罩、主楼、四面房、轿车马、金童玉女、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女死增糊金桥银桥。现多以花圈代之。罗列灵前,进诸者顿有肃穆悲戚之感。

·送盘缠

送盘缠即路费,有曰“送饭”。迷信传说,人死不能即达闫王殿所,需暂住本坊土地庙内,三日内方由土地伴魂起程。因路途遥远,须经格针窝、野狗村、狼牙山等险关恶店。故在亡后二三日夜晚,家人著孝衣哭祭土地庙前,焚烧纸扎车马及金箔元宝。至亲为亡者忏罪,祈求冥福,并贿嘱土地多加照应。做者语诚情切,竟似实有其事者。

·点主

点主即家祭点主,亦曰“题主”。相传此日为亡者吉日,故铺张扬厉,张燕奏乐,祀土、妥灵,诸般礼节,繁不胜述。富家巨族则延僧道,礼忏诵经,超度亡灵。旧时大家点主,邻村皆持赙往吊,观者拥满街巷,待客往往至数百桌。穷人家借此机会偕入客中,饱餐一顿,谓之“坐冒席”。此在意中,主人亦不加驱逐。

·治丧

治丧亦曰“开吊”,今曰“追悼会”,是日宾客亲朋毕至,宾至,哀乐起奏,拉鞭烧纸,孝子陪哭,奠毕,出庐谢客。如至亲入室吊问,则涕泣以对。出嫁闺女来吊,未进村即闻哭声,名曰“哭路”。至灵前拍掌打地恸哭,涕泪垂地,哀哀欲绝,屡劝不止,睹者无不泪下。

旧时治丧,亦有读祭文者,祭文古曰诔词,今曰悼词,是专用于哀悼祭奠亡灵的文体。其文叙其事,道其功,赞其德,有叙有论,词哀情切,读者往往声泪俱下。

·定口

定口即盖棺定口,亦曰“大殓”。俟三党亲族到齐后,先由长媳或主丧人为亡者净面,众环棺尸一周与遗体告别,公允后方可定口。如父死由族长允之;母死,由母党公亲允之;妻死,由妻党公亲允之。若非许可,擅自行殓,则视为不恭,公党借此为由,大闹不休。遂致公亲(俗说娘家人)不到,无敢先殓者。

·出殡

出殡亦曰“开引”。俗曰“出门”。灵柩停放一般在三、五、七天,巨家富族亦有停放七七四十九天至百天者。柩至街中,覆以棺罩,长子持瓦盆摔碎,名曰“摔牢盆”。灵架起行,鼓乐前导,鞭炮连鸣,铭旌亭、方弼、方相、灵幡宝盖,全幅职事,相随于道。前一甥,著白袍抱斗,沿途飞洒纸钱,孝子匍匐拄杖灵前,女眷捞灵于后,哀哀号号,徐徐向前。时有路祭,盖由亲友、村人识者行施,分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三十二拜、四十八拜、至七十二拜。拜祭时,村民围观,以礼之多寡,辨知识深浅。

·下葬

如择新茔,则由风水先占穴,祖茔则否。墓穴呈西北、东南方向,头北脚南,棺放穴后,长媳抓土回家,寓意“抓财”,司土者征得家人亲友许可,方可掩埋。坟高尺许,放鞭炮,烧纸货,哭祭叩拜事完。以后复三、一七、二七、三七、七七,皆俱供品,上坟祭奠,至百日孝满。再后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俱要大操大办,其礼仪多有不啻新葬者。

·补叙

上述丧礼多系富家老人。贫者,薄棺一口,草草安葬。更贫者,席卷而葬之。青壮年暴死,不得入祖坟。婴儿死,田谷秆草裹尸弃于荒郊。

濮阳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婚俗

濮阳境内婚俗,大抵解放前依旧俗,解放后从新尚,然亦有旧俗的保留,为半新半旧式,兹仅对旧式婚俗作一简介。

旧式婚俗的程序,盖由古时“六礼”--纳彩礼问名字,及出生年月、算命、送礼、定婚期、迎亲,沿循至今。但由于地区、贫富不同,其仪式与繁简差异很大,现就濮阳相近者,略述如下:

·说媒

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男女结全,中有介绍人。曰“媒人”,亦曰“媒妁”。媒人据男女双方门第、经济条件及属相从中介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亦不得成婚。如男女属龙虎,曰“龙虎相对”;属狗兔,曰“狗兔想克”;属鸡猴,曰“鸡侯不到头”等。在这一封建迷信恶俗下,不知耽误了多少好姻缘,今日应彻底批判。

·换贴

换贴亦曰“换启”,有小启、大启,盖有媒人将男女名字、生辰年月帷贴告诉对方。男方要馈送钗环首饰或银币、布料等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定婚。

·定婚期

由男女生辰八字择定吉日,备好礼物柬帖由媒人通知女方,以女方许可为定。所谓吉日,即黄道吉日。迷信星宿者认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值日之日,为黄道吉日,这天是诸事皆宜,大吉大利的日子。此迷信愚论,不可取信。

·迎亲

男方按择定吉日,备彩轿两顶,吉酒两坛,喜盒二架,彩旗十面(多少不等),路分两道,前有三筒枪(或鞭炮)、大锣开道,后有唢呐伴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谓之“小登科”。贫家则以牛车相迎,车张席棚,附两绣球,前后用红花被遮掩,一切礼仪从简。

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略备烟茶稍待,俟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泣别父母,

方上桥回程。女上轿时用椅抬架,或人轿内将鞋换掉,谓“不沾娘家土”。旧时有赛轿、赛车之风。轿抄小路,车走大道,出村扬鞭摧马,快奔如飞,故迎亲车与送客车多用彪肥骏马和好车把,以免掉队丢丑。

·燎轿与过鞍

彩轿到家不许落地,待用谷秆裹鞭炮燎轿一周,方可著地,名曰驱除狐妖鬼邪。新娘下轿,头门置一马鞍,过鞍者,谓不在经期,不过鞍者,谓在经期,寓有“好马不把双鞍备,好女不嫁二夫男”之意。

·拜堂与坐帐

新娘下轿,红毡铺地,由两十全妇女搀扶,旁有丽妇将麦麸伴铜钱撒向新娘头上,谓之“撒喜钱”。时正堂前置一彩桌,桌上放一斗,盛有高粱,内插一秤,秤上挂一磬。新郎、新娘走至桌前,有司礼者主持婚礼,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同坐红帐下一条凳上,谓之“坐帐”。坐时男压女衣裙,同饮一杯酒,名曰“交杯酒”(此项亦有在晚上进行),嗣后拥入洞房。

·绞脸与填枕

绞脸亦曰开脸,在当天下午(有在第二天上午),由一巧妇用红线给新妇绞脸。绞时以粉拂面,歌曰:“开新脸,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又歌曰:“婆家脸,娘家脖,也喂马,也喂骡”。填枕, 用麦秸填入枕头内,一般由新婚夫妇,亦有两十全妇女代填,并放有籽棉和红枣,寓意“早生子”。填时歌曰:“今年铺干草,明年生个小(男孩)”,又歌曰:“你一把,我一把,又喂骡子,又喂马”。晚上邻人散去,新娘拿出蜜蜜果(用糖烤制的火烧)给丈夫吃,表示夫妻团圆,生活美满。

·闹房与听房

闹房多在晚上,洞房拥满妇孺,调笑戏谑,以博新娘一笑为快,有甚者将新郎、新娘拥在一起,碰头接吻,众皆大笑为止。听房,则待新郎、新娘入睡后。潜在窗下,细听房内动静及谈话,如有所获,翌日争相告闻,以羞新娘。

·出拜与认门

结婚第二天,新妇要出拜公婆及族长,族长则以钱物相馈,有亲戚长者在亦如此。此乃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可作新娘体己。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去岳家认门,亦曰“走三天”。新妇婿是向岳父母及族长叩头,与妻同呼尊称。上午岳家盛宴招待,下午同回,女不得留住,待在婆家住九天,方得回门。回门后先住七天,以后再住八天,故有“先住七,后住八,发了婆家发娘家”之谚语。

婚姻习俗,各地不一,以取吉利为宗旨。然旧时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且礼节繁多,不可套用。 四、生育

旧社会,人们生了男孩,称作添丁,谓之“大喜”;生了女孩称作增口,谓之“小喜”。不管是男是女,头胎都要大办喜事。3天时,先送喜面给产妇娘家;孩子9天或12天时,亲友毕集,酒席筵宴,甚为隆重。亲友皆带鸡蛋、挂面、红糖、布料、见面钱等礼品表示祝贺。旧时还有给小孩撞名。做“百家坠”的习惯。穷人因生育过多,无力抚养,则有溺婴或弃婴现象。小孩贺“十二”风习,相传已久,今日农村,遗风犹盛。近几年,城镇、机关也争相效法,请客标准高于农村。

濮阳民风民俗?风土人情:食俗 一般早粥、中菜、晚汤

濮阳除家常便饭外,尚有当地的风味小吃,主要有胡辣汤、豆沫,“王五辈壮镆”、“张清丰烧饼”、酱豆、“渠村黑牛肉”等,其中酱豆、黑牛肉在1952年曾作为礼品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濮阳壮馍

濮阳南乐县元村镇特产,是传统名吃之一。以出产地元村命名。元村豆腐干生产年代久远,始于何时,已无考。以上乘豆腐作原料精制而成,色呈乳白,咸淡相宜,味道可口,含

水量适中,经久耐存,是酒席必备佳品。其特点是外形方整,白色偏暗,质地细腻,并富有韧性,食之清香盈口,建国后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远销日本、朝鲜等国家。市场信誉高,春节期间供不应求,机关、饭店订购者络绎不绝,亲友间常做为礼品相互馈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濮阳民风民俗?风土人情:行旅

濮阳旧俗有“三六九朝外走,二五八转回家,一四七穿孝衣“之说,现多不讲究。

文化:仓颉黄帝统一中国后,仓颉把各氏族、地区互不统一的符号、图画进行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起来,通行全国,所以他的名字能够独传于后世。并被尊为字圣。正因为他这了不起的巨大贡献,故有关仓颉的遗迹不止前面提到的南乐县有,开封有,河南的虞城县、陕西的白水 仓颉 、仓颉陵

仓颉,史皇氏,今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仓颉陵 位于南乐县西北18公里的梁村乡吴村,在漳河故道之北,仓庙之东。仓颉陵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约2700平方米。

第二届仓颉文化节开幕式主会场设在仓颉陵万古一人大殿前。

【濮阳非遗】杨家枪

杨家枪谱的创始人,正是北宋时期、至今闻名全国的“杨家将”杨延昭。杨延昭的枪谱,怎么至今还在河南流传呢?

据《南乐县志》记载:北宋年间,宋军元帅杨延昭要在南乐一带与辽兵决战,不料被敌识破,退回察院(今元村镇谷村)。杨延昭因多日鏖战,遂在旷野一菜园草屋小憩,因患卸甲风昏迷,恰遇东寺庄老人袁代,袁代将其治好。杨延昭教授其枪法,还传之祖传枪谱。袁代把枪谱传给了好友韩家,从此世代流传。“文化大革命”期间,枪谱又经关顾身整理收藏。“在今年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中,寺庄乡文化站站长屈胜霄发现这一线索后,立即联系,但没有结果。”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陈高峰说,随后他们多次做工作,关顾身才拿出了杨

家枪谱。

如今,当地已成立了杨家枪谱保护小组,他们将加大杨家枪谱的传承力度,使杨家枪谱世代相传。

古 槐 ???? 南乐城内原有八株古槐,相传是唐朝人所植俗称“八大槐”。今仅存1株,位于县城东北,高约15米,树围4.8米,枝繁叶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礼节: 男女成年礼和婚礼的结合,民间形成以结婚为“成人”标志的习惯,许多辈卑之人对年龄小于自己的长辈人的尊称,多以其是否婚嫁为准、所谓“不娶媳妇不叫叔,不出门(出嫁)不叫姑”。即不到婚龄的男女长辈,是允许幼辈不叫尊称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8s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