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

更新时间:2024-05-04 1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

问题及政策导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近两年来,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在推进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要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民农村学前教育的任务,有质量地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其成败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而有关的政策导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是否正确和到位则是主要因素.

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的指标是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两年的

毛入园率要达到80%,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在园幼儿人数将达到4000万.要完成这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近些年来,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似乎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已达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虽然没有提及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问题。

在我国,同一地区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以城市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带着他们的子女进入到城入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为这些农民工

子弟提供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资源,至少没有提供和城市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随着农民工人数以及他们留城时间的增加,城乡二元体制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会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隐患。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如何相对合理地化解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我国,城乡教育 资源泉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编制等问题,各级各类教师越来越集中在城市 ,特别是大、中城市 。即使是农村的教师,也越来越集中在乡镇或公路沿线地区。而在农村,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更加稀少。《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问题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尤其是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能有效到位?在那里,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到底有多少?据报道,我国如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在未来的8年中还需增另80万名左右的幼儿园教师.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乡镇和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

是乡镇和村的幼儿园教师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等固然具有重要价值;遵循幼儿身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等,固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准则。但是,只是这样去理解学前教育,去实施学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前教育还涉及“为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为什么”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如果离开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泛泛而论,是没有意义的。当今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所的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到了学前教育对于改善民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

平”。

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它也是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旨在通定这样的政策导向,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能体现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事实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将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放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并将此价值取向作为制定有关学前教育政策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政府出钱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为穷人服务的,而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中,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只有一务:为入小学做好准备。美国没有将学前教育归入义务教育,国家之所以出钱办学前教育机构,

主要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前儿童进入补尝性教育。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那些儿童在上小学初期就可能会学业失败,就可能会辍学;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以后政府就要花费成倍甚至更多的钱去发救济金,去应对犯罪,去建造监狱。相反,有了这样的补偿性教育,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在部分被 扼杀在萌牙之中。数十年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因有这样的思路而出钱办学前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当初在美国,许多学者和专家,特别是有儿童发展理论背景的学者和专家都反对政府这样做,甚至掀起了一场反对政府这样做的运动,但是在“什么为‘大’,什么为‘小’”的道理面前,这些学者和专家不得不向政府“靠拢”。在2009年版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第三版)〉(DAP)中,曾经竭力反对政府这样做的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所发表的新的声明也开始接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支持政府和推行的相关行动。

“什么为‘大’,什么为‘小’?”不用细说,宏观为大,微观为小;社会的根本利益为大,学前教育本身为小。

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做些什么

我国不是一个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我们是在运用占全世界比例极小的教育经费教育着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对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应该确定怎样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应该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去解决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学前教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地推进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仅包括教育经费和园舍的落实,而且包括教师的配置。对于能够安心在最基层的农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包括地位和待遇;要提供充裕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切实可用的教育教学材料和培训。

有效地为我国大,大批进城的民工子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前教育,使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城市生活,逐渐融入新的生活。对于为这些民工子弟提供学前教育的机构,不是采取歧视、蔑视的态度,更不要简单随意取缔,而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扶持其发展与成长,使之逐步走向正轨。

通过政策导向,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链”,切实改变“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被“垄断化”和稀缺化“的局面,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使原本不该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

问题及政策导向(二)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我们急需集中资金源和力量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化解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在国家、地区等各层面上,为完成《教育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而制定的政策,其聚焦点是否准备确,力度是否到位,可操作性能否得以保证,都直接关系到这些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包括学前教育政策在内的任何政策并非普世真理的

展现,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杠杆”。既然当今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难点在于如何突破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和不均衡所产生的问题,那么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必须找到“杠杆”的“着力点”,并把握用力的“方向”和“力度”。

制定政策,特别是在宏观层面上确定政策的基本导向,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当今,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在现有条件下,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学前教育应该怎么样”“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以及如何协调好这三个“怎么样”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应该项怎么样

“学前教育应该怎么样”,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大凡学院派的学者都要会勾画一些美好的蓝图,倡导学前教育应该按照“浪漫主义“的路线去发展,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学前教育有其固有内核”“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 ”,即使他们的主张在学前教育育实践中遭遇诸多挫折,他们也依然会坚持续,毫不妥协,并

以“教育是一个需要理想的事业”加以自勉。

大凡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会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看成是其政治行为中的一个“砝码”,其“行政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当作是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手段,他们会主要关注其政治利益,并不会太在意“学前教育本身应该怎么样”。

大凡没有很大权势和很多财产的家长都要会将学前教育看成是“起跑线“,尽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一句被人批评的口号,但是他们依然买它的“帐”;他们很无奈,他们也会认同“应该将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但是他们更担忧自已的孩子,“有了现在的快乐也许就会失去一生的快乐”。

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

“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这也是一个可以有多种回答的问题。大致上讲,有社会需要,有家庭需要,有幼儿需要等。这里不说社会需要和家庭需要,只是说一下幼儿需要。

就学前教育而言,任何人都无法准确而又详尽地了解幼儿究竟需要什么,也许从人的本性来说,幼儿需要快乐(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快乐)。应该看到的是,不同处

境的幼儿对于学前教育有着不同的需要。当然,幼儿对于学前教育的需要不仅应该包括自身内在的需要,也应该包括为其一生生涯奠定基础的需要。

既然当今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那么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幼儿主要需要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课题研究中,有个题为“创建中国农村婴幼儿综合发展基地”的研究引起了课题评审者的质疑:“这个项目是面向农村的,但是在农村如何来推动早期教育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农村人均收入很低的情况下,让他们花钱去买个充气的游泳池,再买个圈套在孩子的脖子上,然后进行游泳训练,这可行吗?有必要吗?再说农村孩子的动作能力本身就发展得非常好。孩子们在河里游游泳,在田野里跑跑步,他们很自然、很松弛的。回家的路上三三两两结伴行走,路边停下来采采野花,这些孩子心灵舒展的程度要比城市里被关起来训练的孩子好得多。人的成长环境本身是要讲自然的,我们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不够了,现在为什么又要把农

村孩子拥有的一点自然的东西剥夺掉?”

这个案例可以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深思:

农村幼用的需要究竟是什么?他们更需要游泳圈还是鸡蛋?是更多地玩,还是学点东西?

人的需要往往是与“缺少”联系在一想的,缺少什么,就会渴望什么。农村的幼稚儿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幼稚儿缺少的是什么?渴望的又是什么?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本世纪初发表的题为“渴望学习”的研究报告指出:“儿童一出世就渴望学习。”“在没有任何一种课程或教学模式被证明是完美的情况下,幼儿接受精心策划的、课程目标明确又能整合各个领域学习的优质早期教育,将使他们掌握更多更好的学习技能,为适应下一阶段学校教育的复杂要求打好基础。如果儿童生活在贫困、母亲受教育水平低、母亲患有抑郁症等可能限制他们获得充分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及资源的家庭中,往往会面临学业失败的危险。但是,如果他们能接受精心策划的优质的早期教育,就可能获得成功。”优质的学前教育课程应该让儿童学些什么呢?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主要关注幼儿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内容,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里儿

童“能够学习的东西要比我们了解的更多”。我们可以从这个主导美国学前教育方向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在美国争议了多年的话题终于有了“一锤定音”的结论。

对于当今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幼儿,是关注他们自身的经验重要,还是给予他们优质的课程重要?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谁都不会赞同“幼儿教育小学化”。但是,反对幼儿小学化,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反对幼儿阅读(包括阅读一些文字)和做运算,这样做并非在帮助那里的幼儿处缩小与城市幼儿之间的差距,并非在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幼儿缩小与城市中产阶层以个家庭的幼儿之间的差距,反而会导致原本就存在的差距继续扩大。我们应该看到,只要有优质的课程和称职的教师,让农村的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和运算并非坏事,这恰恰是那里的幼儿所需要要的。

而今,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似乎正在亦步亦趋地追随着发源于城市公立教育(特别是城市公立教育中的示范性教育机构)的现成体系。如若我们制定的政策支持这样的状况存在,那么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

“学前教育可以怎么回事样“这对于当今我国需要作出巨大努力去普及学前教育的地区而言,恐怕不会是一个有多种回答的问题。道路理很简单,是那些地区举办学前教育的条件使然,这无法回避和掩饰:

这些地区缺少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这些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基本难以得到培训的机会,即使获得了短期的培训机会,也基本解决不了他们难以成为称积教师的问题;这些地区的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一般不高,他们对教育自已的孩子一般不会具有优势;这些地区的幼儿由于缺少早期教育的机会,一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学习方面的能力较差,甚至很差;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各种信息相对闭塞,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甚至极度匮乏。

什么样的条件办什么样的教育,学前教育也一样。这是思考“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脱离了这个基本点,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纸上谈兵“。

由此,我们在思考当今需要普及学前教育的许多地区的“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的问题时,应该有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

程对幼儿而言,能改善他们所处的弱势地位,能帮助他们为上小学打好基础,解决上小学的困难甚至辍学等问题,而不是在泛泛意义上去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让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始终处于云里雾里,无所适从。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对教师而言要具有“易操作性”。换言之,这样的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小学的教学内容下放到幼儿园,而要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这样的课程无需太高准入门槛,无需太多培训要求,能让教师只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就能“保底式”地实施教学。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既要有教育价值,又要低成本、低消耗。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

问题及政策导向(三)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政策是有“时效性”的,政府在一定时间内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下需要推进特定的政策,并以此确定期望达成的阶段

性目标、为达成目标而需要完成的任务、必须遵循的行动原则以及与此匹配的步骤、措施和工作方式。政策是国家最高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包括学前教育政策在内的教育政策也不例外。

政策是有“正误性”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政策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错误的教育政策则会导致教育事业走向歧路,甚至毁坏教育事业。

正确的教育政策基于两个基本点:历史条件和国情,离开了这两个基本点,教育政策就有可能导致谬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是基于这两个基本点制定的。

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是当今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调

在当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概据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国情,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应该是当今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调,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所谓倾斜,指的是政策导向侧重于某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

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等,这些都是政策上规定学前教育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的条文。

倾斜往往是不“平”、不“正”的,就是“故意往一侧斜去”,这样做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更“平”、更“正”。例如,“给有户籍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似乎是个“公平”的策,但是这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一个现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背景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教育政策;相反,“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看似是个“不平不正”的政策,但是体现的则是政府要通过“二次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应该说,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又如,“发展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并举”似乎是个“公平”的政策,但是当今我国城市的学前教育处于优势地位,农村的学前教育处于劣势地位,“并举”的政策只会造成优势的更优势,劣势的更劣势,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教育政策;相反,“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看似是个“不平不正”的政策,但是体现的则是政府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行政的首位,这样的政策为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应该说,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

谁是优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

既然学前教育政策应该向社会弱势弱群体倾斜,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分清楚谁是优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然后才能有效地解决如何倾斜的问题。

优势群体与弱势 群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一般而言,在城市中,相对于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言,城市贫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进城打工的民工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有文化和技能的民工而言,缺少文化和技能的进城打工的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一般儿童而言单亲家庭的儿童、残障儿童等是弱势群体。

一般而言,在农村,相对于生活在富裕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贫困地区、边缘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居住在乡镇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居住在村庄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有劳动力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缺少劳动力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家长在身边的农民子女而言,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不仅是因为他们也是公民,应该享受公民应有的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是因为他们相对缺少教育,缺乏资源,是因为他们

由此而缺乏社会竟争力,从而可能导致贫穷和处境不利状况的代际循环。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解决的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不解决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教育的问题,社会和谐与稳定是难以实现的。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受益。换言之,任何一项政策总是会让部分人群受益,让部分人群不受益甚至受损。由此,在思考我国学前教的有关政策问题时,我们要时时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使他们能从政策的倾斜中受益。

将制定与实施政策的立场真正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 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弱势群体真正受益,这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落实呢?

美国学者理查德.乔治曾说过,“所谓公正,就是指给予每个人应得的权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平等对待。对不可等同的人或事物区别对待。不管是优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益,但是对于弱势群体实施的学前教育应该与优势群体有所不同,并通过政策使这样的不同得到保障,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看似公正实质并不公正的事情。

要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群体的幼儿缺少的不是“自发的、自主的、自选的,满足自身兴趣和需要的游戏”(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一日生活中已有的主要就是学者们所谓的本体性游戏),他们最需要的是做好“入小学准备”,主要是在语言、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准备,而不只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准备。因此,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应该趋向于保证处于弱势群体的儿童在入小学前做好入学准备,给予必要的、有效的“补尝”,在他们入学后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落后而辍学,特别是要能保证他们在入学后的最初几年中学习成绩不落后,以免他们丧失自信心。

由此,在为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强调的是统一的、确何底线的“课程标准”,要强调的是目标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要强调的是可以测量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考,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幼儿,通过政策去反对他们阅读、理解文字和运算,反对他们去使用读本和操作材料等,那是“本末倒置”的。基于这样的思考,通过课后学校、辅导班等额外辅导帮助处境不利或能力有限的儿童增加受教育的时间,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等,都是可以采取措施;相反通过政策不分青红皂白地“封杀”,这

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弱势是相对而言的,要舍得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谁都知道 ,越是贫困的人群,他们对于改变现状的需要越为强烈,对于改变他们现状的能力就越为薄弱。在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曾签署过一个《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明确提出联邦政府能够而且必需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成绩差距,确保所有儿童在学业上都能进步,其基本保障就在于将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即社会弱势群体所在的地方。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的资源匮乏,因此更应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在最需要投入的地方,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由此,在为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切实为最需要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的地方解决的问题,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具体地讲,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应该是普惠性的,而不是“窗口型”的,要用以保住“底线”“不让一个幼儿被落下”,而不是用以“示范”,以表“政绩”。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于为弱势群体的幼儿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政府如果因为其有些方面不符合“质量标准”加以取缔,而不是给予支持和扶持,相反,将大量

的教育资源投入“高品质”“高水平”的教育机构,为少数优势群体服务,那是“本末倒置”的。例如,在落实“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时,若是将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乡镇中心幼园的建设中,看似在落实这个政策,却有“将教育不公平向农村延伸”的“嫌疑”,因为从占据比列不大的公立中心幼儿园中真正受益的主要会是乡镇中相对“有钱有势”的优势群体,而不是生活在村庄里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2h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