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

更新时间:2023-08-15 19:36: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其实中医学挺主流的,这个时候方便一下大家啦~~来源: 游寒剑的日志

1、何谓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辩证正确,才能使立法有据,提高疗效;论治是辩证的目的,通过治疗的效果,还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性,二者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

2、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又称相胜,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肺主宣发的意义,如何理解?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 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2)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的生理功能。脾主升清,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3)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5、脾如何影响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人体所摄入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反之,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达到小肠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散布、肺之肃降向下输布,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

6、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气 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 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司呼吸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2)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3)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4)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主治节,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功能: 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 ④调节水液代谢。

7、肝主疏泄的功能体现在?

肝主疏泄 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① 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

②助脾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 ,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③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④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8、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哪些腑有关,并简述其功能?

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同时胆排泄胆汁进入小肠,以助其消化。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和津液,经脾的运化和转输,以营养全身;浊者为剩余的水液和食物残渣,水液经肾的气化,一部分渗入膀胱,形成尿液,再经过膀胱的气化排出体外;食物残渣下传大肠,经大肠吸收水液并向下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有赖于肝的疏泄,三焦气化和运行水液的作用。

9、元气的主要功能特点?

元气:原气、真气。

生成: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作完善。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功能:①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推动、温煦、激发人体生理活动)。 ②代表人体的正气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在集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

10、气的功能?

a.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血液的生成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都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c.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d.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和控制着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和排泄。

e.气化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11、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在脏腑之气的作用下,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化作用②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主要是依靠心气的推动以及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宣泄条达共同协调作用 ③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

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②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

12、湿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

湿为夏月之主气,故长夏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

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自内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引起脾胃气机不畅,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2)湿性重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3)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留着不易除去,病程较长。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导致水肿都在下肢明显;湿邪下注之病,如淋、浊、带下、腹泻、痢疾等均为湿性趋下的表现。

13、风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

风为春天的主气,故风病多见于春天,但四时之风均可致病。

性质和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阳邪有向上向外的特点,阳易伤上,具有阳热散发的作用,故易侵犯人体肌表部位,使皮毛腠理开泄,而有卫气不固、汗出恶风等症状,即所谓“风伤卫”。

(2)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风邪多侵犯人体头面等上部而产生头痛等证状。《素问·太阴阳阴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3)风性善行而数变:风病具有病位游走不定、变幻无常,变化多而迅速,如游走性关节痛,皮肤瘙痒、 漫无定处、此起彼伏之风疹等。

(4)风性主动:动即动摇不定,凡眩晕、振颤、抽搐、角弓反张等动的症状,都属风证,《素问·阴性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5)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引起的病很多,不仅可单独致病,如伤风,还常和他邪合并而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故风有“百病之长之称”。

14、热邪?

火与热互称,火证热象,且较热更为明显,并多有炎上的表现。

凡旺于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火可因直接感受湿热三邪热极化火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五邪在一定条件下入里化火。

内火: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壅寒不通,郁而化火所致,加肝火,胆火,心火,胃火等

(1)火为热之极,属阳邪,其性暴烈,有炎上的特点。其病为热证,高热,怕热,烦燥不安,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2)红肿热痛之疮疡为火毒。心火的口舌生疮、胃火的牙龈肿痛,肝火的目赤涩痛等均为火炎上的表现。

2.火邪易扰心神,轻:心神不宁,心烦躁动。重:神不守舍,狂躁不安,神昏谵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3.火邪易致肿疡:局部红肿热痛

(4)火邪易伤津液: 出现口渴喜冷饮,舌干少津,尿少便干等,津液耗损不甚,脉失濡养而有拘急或动风现象。(5)火邪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使血流加速,甚则迫血妄行,加之火热灼伤脉络,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紫斑等。

15、望诊中病色哪几种,意义?

常色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病色

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肝脉瘀阻。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2)赤:主热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 (3)黄:主脾虚、湿:萎黄:脾胃气虚,黄肿: 脾虚湿盛 (4)白色:主虚、寒: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面色晃白: 属阳虚面色苍白: 亡阳、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面色淡暗: 肾阳虚面黑干焦: 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 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16、正常舌象的特点,意义?

主要是观察舌质(舌体)和舌苔的变化。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异常舌象及临床意义:望舌质(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舌色: 淡白、红、绛、紫。舌形:老嫩、胖瘦、裂纹、齿痕

(1)舌色:淡白: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舌青紫或紫黯—外伤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2)舌形:老舌:实证、热证。嫩舌:虚证、寒证

胖舌:主虚、湿: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盛,心脾有热;舌肿胀紫暗多为中毒。 瘦舌:舌瘦瘪淡红而嫩: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瘦薄绛干: 热盛伤阴,阴虚火旺。

芒刺:主热证 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肠热甚,舌边—肝胆火盛

齿印:主脾虚湿盛 舌质淡嫩,边有齿痕,多为脾虚;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

望舌苔(颜色和质地的变化)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苔色:白、黄、灰、黑。苔质:厚薄、腐腻、润燥

(1)苔质:厚苔:主里证, 外邪入里。薄苔:主表证,疾病轻浅。润燥苔:润苔:津液未伤。燥苔—津液亏耗、热盛伤津。腐腻苔: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

(2)苔色:白苔,主表证,寒症。苔薄白为病邪在表;

苔白而厚,主湿浊内盛,或 寒湿痰饮;◎苔白滑黏腻多主痰湿;◎若舌苔白如积粉,舌质红赤,则主湿遏热伏,或瘟疫初起;◎苔白厚燥裂,可见于湿温病邪热炽盛,暴伤津液。 黄苔:主热证。薄黄苔常为风热在表;苔黄黏腻,为湿热或痰热食滞;焦黄干裂或有芒剌,为里热盛极,耗伤气阴。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苔灰黑湿润多津,多由白苔转化而成,为寒湿.苔灰黑干燥无津液,多由黄苔转化而成,为火热证候.

望舌的意义:Ø判断正气盛衰Ø分辨病位深浅Ø区别病邪性质Ø推断病情进退

舌质 → 正气(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舌苔 → 邪气(寒热深浅、邪正消长)

17、正治反治的定义和内容?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包括热因热用,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塞因塞用,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通因通用,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18、实证和虚证鉴别要点?

从病人的形态盛衰,精神状态的好坏,声音气息的强弱,痛处的喜按和拒按,以及舌、脉的变化上鉴别。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嫩,少苔,脉象细弱。虚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脉象实而有力。

19、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直出拇指内侧之端,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到达前额,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测端到达胃部,属于小肠,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左右交汇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起于足

小趾下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下通过横隔,从胸到腹,属于上中下三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汇于大椎穴,前行于缺盆,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处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20、经络的生理功能意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多深而不见,以纵行为主。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行于较浅表的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功能:a沟通联系作用:脏腑与肢节的联系,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之间,网络沟通期间,使经络系统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网络状的调节系统。b运输渗灌作用: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途经:“经络”作为一遍及全身的通路、网络, 首尾相接。c感应传导作用,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作用于腧穴时产生的感觉等各种信息的传递和通导作用。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而实现。对生命信息的感应传导,沟通肌体之间的联系。 将信息输送带脏腑形体官窍,反映和调节其功能状态。对病邪的感应传导。对针刺等治疗的感应传导。d.调节作用: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状态。1、经络自身的调节作用2、经络对治疗的调节作用.

21、腧穴的主治特点?

A.腧穴的远治作用:十四经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的病证,有的还具有全身性的作用。B.腧穴的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附近器官的病证,成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或近治作用,均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而起治疗作用的。总体归纳: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的经穴,其治疗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位应分经掌握主治;头面躯干部穴位应分部掌握主治。

22、感冒

3。风寒束肺。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候。证候★ 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清涕,或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病机分析★风寒束肺,肺卫失宣,邪正交争,肺气上逆。治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 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4。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证候 ★ 咳嗽,咯吐痰黄稠,鼻流黄涕,恶风发热,黄涕,口喝咽干痛,目赤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 风热犯肺,肺卫失宣,邪正交争,肺气上逆,热灼肺津。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 桑菊饮,银翘散

5。燥热犯肺。燥热犯肺:是指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唇舌口鼻烟干燥,或发热恶寒,头痛或胸痛或胸痛咯血,舌干红苔白或黄少津,脉浮数或细数。病机分析★ 燥热犯肺,肺卫失宣,耗伤肺津,灼伤肺络。治则 清肺润燥止咳。方药 桑杏汤

6。 痰热壅肺。痰热壅肺: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表现出的实热证候。病因 外感温热之

邪。证候★ 咳嗽气促,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有腥臭味,发热,胸痛,心烦不安,口渴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分析★ 热邪壅肺,肺失宣降,炼津成痰;痰热阻滞肺络,灼伤阴津,内扰心神。治则清热化痰止咳。方药 麻杏石膏汤,清全化痰汤

7。 痰湿阻肺。痰湿阻肺:是指痰湿阻滞于肺而表现出的证候。病因 久咳伤肺,肺不布津,水湿停聚,而为痰湿;或由脾虚生湿,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感受寒邪,肺失宣降,水液停聚而为痰湿所致。证候★ 咳嗽痰多,痰色白而粘易咯出,胸闷气喘,喉中痰鸣,恶心,舌苔白腻,脉滑。病机分析★ 痰湿阻肺,肺气上逆;阻滞气道,升降失常。治则 祛痰止咳平喘。方药 二陈汤,导痰汤

23、胃痛

5。寒 湿 困 脾。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 贪凉饮冷,过食生冷瓜果,或居住潮湿,或内湿素盛所致。证候 ★ 脘腹痞闷,食少便溏,恶心欲吐,口粘无味,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肢体浮肿,尿短少,白带多粘稠,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类似脾阳虚。病机分析★ 寒湿内困脾阳,阳气不展,升降失常;寒湿阻滞经脉,水湿泛溢肌表,气血生化不足。

6。 脾 胃 湿 热。脾胃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的证候。病因 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证候★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口粘而甜,肢体困重,便溏尿黄,身目发黄或皮肤发痒,或发热,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病机分析★ 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熏蒸肝胆,湿邪困脾,湿热郁蒸。

7。胃阴虚。胃阴虚:是指胃阴亏损,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病因 湿热病后,热盛伤津所致。证候★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或脘痞不舒,干呕呃逆,形瘦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病机分析★ 胃阴不足,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燥热伤津,胃气上逆。

8。胃火炽盛。胃火炽盛:是指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 过食辛辣,或邪热犯胃。证候★ 胃脘灼热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尿黄短,大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病机分析★ 胃火炽盛,灼伤津液,腐熟水谷功能亢进;胃气火上逆,热灼血络。

9。食 滞 胃 脘。食滞胃脘:是指食物停滞胃脘所表现的证候。病因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虚,食滞胃脘。证候★ 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腹部胀痛减轻,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酸臭,舌苔厚腻,腐苔,脉滑数。病机分析★ 食滞胃脘,阻滞气机,胃气上逆,食浊下趋。

10。胃阳虚。胃阳虚:是指胃中阳气不足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 由胃气虚发展而致。 证候 ★ 脘腹隐痛,呕吐清水,喜温喜按,得食痛减,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病机分析★ 胃阳虚弱,阳不化气,水饮不化,形失温煦,生化不足

11。胃腑气滞(肝气犯胃)。胃腑气滞:是指肝气犯胃证,是指木郁伐土,不利于胃之和降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 肝郁气滞。证候 ★ 胃脘胀痛,痛连胁肋,嗳气频作,呃逆呕吐,食少嘈杂吞酸,郁闷不舒或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病机分析★ 肝郁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气郁生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9o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