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3-08-13 04:47: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下语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文体知识积累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 )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 )、

( )和( )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被国务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追收了“( )”功勋奖章。杨振宁,( )物理学家,获1957年( )物理学奖。

2、闻一多:本名( ),湖北浠水人,( )、( )、( ),代表诗集《 》《 》。臧克家:山东( )人,代表诗集有《 》

《 》《 》等,著名诗作有《 》《 》等。

3、贝多芬:( )国作曲家、( )家,代表作有《 》《 》。

4、莫泊桑:( )世纪( )国( )主义作家,被称为( ),

代表作有《 》《 》《 》等。

5、福楼拜:( )国作家,代表作有《 》等;屠格涅夫:( )国作家,代表作有《 》《 》等;歌德:( )国作家,代表作有《 》《 》等;左拉:( )国小说家,代表作有《 》等。

6、《孙权劝学》选自( )( )家、( )家( )主持编纂的(

)体通史《 》,该书记载了从( )到( )1362年间的史事。

7、孙权:字( ),( )时( )国的创建者。吕蒙:字( ),鲁肃:字( ),均为( )时( )国的名将。

8、经,指《 》《 》《 》《 》《 》等书。

二、字词

(一)词语积累

宰割 筹划 彷徨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漂白 校补 潜心贯注 深宵灯火 群蚁排衙 诗兴不作 目不窥园 无暇及此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含蓄 重荷 愁苦 深邃 踌躇 巴望 锁闭 磐石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寻欢作乐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二)词义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的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悔。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 锋芒毕露:锐气、才干全都显露出来。毕,完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知己的一生,到死为止。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过度劳累。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穷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的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的远。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表达时极为畅快的样子。

惹人注目:引起别人的注意。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博学多识: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多方面的知识。

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形容很快取得一致。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和愤恨。 荒 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马革裹尸: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敻:辽远。 曛:昏黄。 鋌:疾走。

弥高:更高。弥:更加。 含蓄:包含。 踌躇:犹豫。

三、重点课文复习:

(一)复习第十一课《邓稼先》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经典段落阅读

(A)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默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B)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二)复习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文理解: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言行一致方面却有相同之处。(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2.文章分两个部分。其过渡段的作用是: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待“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4.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

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

精彩段落赏析:

(A)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锲而不舍 锲( qiè ) 硕果 硕( shuò ) 目不窥园 窥( kuī )

2.概括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含标点不超过15字)。

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

3.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4.选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了_议论__的表达方式对前文作了总结。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五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

语言生动形象。本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钻研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便成了“向 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 远射 ”,“赫然而出”“向 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 呼

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导析: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的民族。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导析: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就形象化地倡导了革命者敢说敢做的人生哲学。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这充满诗意的语言提出这个饱含哲理的主题,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B)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7、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8、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三)复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复习重点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文章与《伤仲永》比较,有何异同? 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含义正好是一个对比,《伤仲永》里说的是天才少年仲永最后没落的故事,说明的是先天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还是“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则通过昔日一介武夫的吕蒙最终通过学习成为吴国首席谋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②前文以记叙和议论综合行文,后文是对话形式行文

5、文章出了两个成语:刮目相待:另眼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吴下阿蒙:指学识浅薄的人。

6、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后天学习的重要(天性再好,不接受教育就会变成普通人;天性不好,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收获)

7、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 孙:善劝,关心属下 鲁:敬才爱才 吕:善于听取意见、好学

8、文中的“经”具体是指:《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9、“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体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学有所成。

10、“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了吕蒙“学”的必要性

11、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是:涉猎、见往事(用原文词语填空)

12、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课文阅读理解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时期的家。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的话表现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文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ei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