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

更新时间:2023-03-08 08:19:0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临床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强调“顿悟”)

1、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2、人类的行为是由与本能相关的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力量来自无意识; 3、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可以将无意识的力量提升到意识水平进行控制; 4、个体自我了解的增加可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反之,会使个体更容易受到无意识利郎的控制。

基本观点:

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本能驱力、现实限制和社会规则将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由于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本我的目标就会使个体产生极大的焦虑,它植根于潜意识之中,为了抑制这些情绪上的不快,个体发展了意识之外的防御机制(本我采用的防御机制需要消耗更多的力量,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能量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此消彼长。那么自我、超我所需的能量就减少了,也就能减少情绪上的不快)。

快速眼动睡眠易产生梦,梦有视觉图像的参与。 梦的形成:(1)生活经历的再次重现或日常生活的残迹 (2)躯体内外各种刺激的影响; (3)对被压抑的本能愿望。

梦的分析的步骤:

(1)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2)询问来访者的目的和要求 梦的分析的方法:

(1)象征法分析 (2)联想推理分析法

(3)性格提示法 (4)综合分析法 (5)析字分析法 梦的作用:

(1)身体健康状态的预警作用;

(2)对思维、感情、意志行为的调节作用; (3)性格提示作用。

催眠的层次:

浅催眠:肌肉放松、嗜睡、眼睛睁不开、观念运动 中度睡眠:感知觉变化、记忆缺失、痛觉丧失 深度睡眠:全身完全麻木、梦游等

催眠的精髓:暗示(整个催眠是解决“是”的反应倾向)

催眠的方法:凝视法、抚摩法(离体触摸)、深呼吸法、旋眼睛(转动眼睛进入催眠)、耀眼睛法、其他方法(四眼相对、注视鼻梁法、紧张--放松交替法) 关键:集中注意、放松、疲劳 最基本的:言语诱导

结束催眠的方法:告之结束催眠、倒计时

催眠适应症:神经衰弱、各种神经症、神经性障碍、心理性疾病、心身疾病、胃病、月经不调、各种不良行为等。(心血管疾病不适宜催眠) 若催眠过程中途因刺激过强,被催眠者清醒后应再度导入。

催眠的步骤:

(1)谈话,了解基本情况; (2)催眠感受性的测试; (3)催眠浅的暗示; (4)导入

(5)加深 (6)治疗 (7)唤醒 (8)解释与指导 催眠与睡眠:呼吸变慢,处于催眠状态,催眠是生理作用 呼吸更深,打鼾,处于睡眠状态,睡眠是精神作用

认知领悟疗法

一、理论

1、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期受到的精神创伤,这些精神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成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

2、症状表现:带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二、治疗原理

1、在治疗中,应用较多的时间引导病人分析、讨论症状的性质,说明其幼稚性与成人的身份不相称的;

2、工作重心在意识层次,向病人指出其症状是幼年行为的表现,是在用儿童的方式解决和处理成人遇到的问题,并要求病人对此达到领悟; 3、解决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1)一般性问题:实际年龄、生理年龄、智力年龄、情绪年龄中情绪年龄与其他几者发展不符,显得稍有滞后。 (2)解决病人的具体问题 三、领悟的本质

1、治疗的目的是要消除病人症状,而消除症状需要病人对治疗者的解释进行领悟。

2、病人的领悟是在治疗者引导下达到的,因此疗效的取得不在于解释幼年的精神创伤,而在于病人对治疗师的信任,这就是领悟的本质。

3、作业:(1)治疗之后的体会 (2)暗中调查其他成年人是怎么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

4、强调:一定要下定决心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这样症状才会有好转的可能性。 5、适应症:强迫症、恐怖症、某些类型的性变态 四、治疗步骤:

(1)直接面谈方式。 时间60—90分钟,疗程不固定,间隔时间不固定,每次会谈后都要求病人对治疗师解释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病情的体会提出问题;

(2)初次会谈。 让病人和家属叙述创伤发展的历史,症状的具体躯体表现并进行精神检查,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心理治疗,如时间允许,则简单向病人解释病态是儿童的心理表现;

(3)以后的会谈。 可询问病人的生活史和容易会议起来的有关经验,但不要深挖过去;

(4)引导病人冰河他们仪器分析病态的性质;

(5)当病人对上述解释和分析有了初步认识和体会之后再进一步的解释疾病的根源在于过去,甚至在幼年期。

认知疗法

1、20世纪60年代初由AT.贝克创立。

2、不同的形式:埃丽斯的理性情绪疗法;梅钦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拉扎鲁斯的多模式疗法

3、适应症:重性抑郁症、广泛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怖、物质滥用、进食障碍、配偶问题、住院抑郁患者

4、理论假设:人的情感和行为受其对事情的认知的影响,这种情感取决于人们自身构筑的情景。歪曲的或功能障碍的认知是影响患者情绪和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现实评价和矫正这种认知能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持久的改善。 5、基本目标:改变思维的偏差和歪曲,从而使个体的心理功能更有效。 6、基本原理:

(1)以认知期间患者曾发展的系统形式和问题为基础; (2)要求有正确的治疗联盟; (3)重点在于合作和积极参与; (4)认知疗法是确定目标、关注问题; (5)首要的重点是现在;

(6)具有教育意义,目的在于教会患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而且强调复发;

(7)治疗有时间限制,绝大多数较为坦率的焦虑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需要4—14次治疗;

(8)具有结构性;

(9)认知疗法教会患者识别、评价自己功能不良的想法和信念,并对此作出反应;

(10)用不同的技法改变思维、情绪和行为。

7、步骤:情景—-理解自动化想法---影响情绪行为---找两方面的证据(正反两面)---改变想法---情绪如何影响行为 8、认知概念化

(1)自动思维:个体思想中涌现的现实的词或想象,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并可能被认为是认知中最表浅的认知;

一些自动思维:非此即彼、灾难化、贴标签、最大化\\最小化、精神过滤、度人之心、以偏概全、个性化、“应该”或“必须”概述、消极管状视力(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2)信念:核心信念是信念的最根本的环节,它们是整体的、牢固的和被全面概括的。

患者核心信念的种类:无能的核心概念、不可爱的核心概念

(3)中间概念:处于核心信念和自动思维的之间,包括态度、规则和假设。 核心信念---中心信念---自动思维(情感、行为生理反应) 9、认知会谈的基本要素

(1)当前概要(包括心境评定和药物依赖检查) (2)连接前面的会谈 (3)日程设置 (4)家庭作业复习 (5)布置新的家庭指定作业 (6)本次会谈的概括 (7)针对本次会谈进行反馈

第一次会谈的目标:

(1) 建立信任和情感协调

(2)使患者社会化并进入认知治疗

(3)教育患者认知其障碍、认知行为模式和治疗过程 (4)使患者的困难正常化并注入希望 (5)诱发(必要时矫正)患者对治疗的希望 (6)收集患者的困难级其他情况 (7)应用这些资料建立一个目标清单

第一次会谈的结构: (1) 设置日程

(2)惊醒心理检查,包括客观量表的评估 (3)简单复习目前的问题,获得一个当前概要 (4)确定问题,安排目标 (5)教育患者了解认知模式 (6)诱发患者对治疗的期望 (7)教患者了解有关他的障碍 (8)结束会谈概要和安排家庭作业 (9)引出反馈

第二次会谈的典型日程:

(1) 目前状态和心境(医疗状况)检查 (2)与以前会谈的联系 (3)日程设置 (4)家庭作业复习

(5)日程问题讨论,布置新的家庭作业及阶段总结 6、最后概要和反馈

认知疗法的主要特征:

(1)时间限制:3—4个月 15—22次会谈 (2)结构:每次会谈持续一小时

(3)会谈流程:每次会谈制定主题,以充分利用会谈时间 (4)问题取向:治疗师和病人界定目前问题和解决方向

(5)不回溯成长历史,处理的问题是当前的,所以不回溯病人成长史 (6)学习理论模式:不适用心理动力的假设架构去解释病人的行为,强调行为的原因是不适应学习的结果

(7)科学的方法:采取实验的方法,治疗包括收集资料,形成假设,实验和评估结果

(8)家庭作业:病人被派做资料收集,验证假设和认知技术的练习 (9)协同合作:治疗师和病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10)苏格拉底式问话:询问一系列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在让病人能认知其内在想法,觉察不同的解决方案

(11)主动指导:促发对问题的定义和解决

(12)开放:治疗的历程绝不黑箱化,它是清楚且开放的

行为主义治疗

1、定义:行为主义\\条件反射疗法,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2、行为的特征:

(1)人们所说所讲 (2)可观察、测量、记录 (3)有一种或几种测量尺度 (4)对环境产生影响 (5)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6)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3、行为主义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行为或生理功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因此可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即通过学习来消除异常行为或生理功能,建立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

4、行为主义疗法的主要特点:

(1)治疗目标:改变人的行为 (2)理论基础:行为原理

(3)更强调对当前的行为、环境及事件,而不过分追究过去 具体而言有8个特点:

(1)领域:个人行为 (2)方法:针对个人的行为而采用的,并非对症状的类别,强调的是一系列不适应行为 (3)对象:行为过度或行为不足 (4)行为治疗程序的精确描述,行为矫正技术 (5)通常由日常生活中的人来实施 (6)行为治疗强调行为改变的测量 (7)强调推广行为持续为原因 (8)拒绝对行为潜在动力进行假设 5、基本理论:

操作性条件的治疗原则与教育有关,所注重的是反应所引起来的结果。 行为治疗的方程式:SRRC。刺激(S)导致行为反应(R),当这一过程一再重复(R),反应的结果就会得到强化(C)。 6、基本原则:

(1)进度适当:根据年龄、配合学习的能力,从易到难

(2)奖罚适当:新行为是否得到维持,取决于该新行为在形成时有无得到适当的奖赏和惩罚

(3)训练目标适当:治疗师通过对临床问题的观察、诊断。选准核心问题作为靶症状,并围绕其建立新行为模式

(4)激励并维持动机:利用患者的求助愿望,建立主动合作的工作关系 7、常用技术

行为评估: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定义目标行为,准确观察并客观精确地描述构成行为过度或行为不足的具体内容 分类:直接评估 简介评估

步骤:(1)定义目标行为(不同的人看到同一行为后,并且都同意这一行为正在发生---观察者信度)

(2)确定记录的细节部署(确定好观察者、观察时间和地点)

(3)选择记录方法(连续记录、成果记录、时间间隔记录、时间样本记录) (4)选择记录的工具(纸和笔)

常用技术之一:行为功能分析(以分析为基础靶行为)

程序:界定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出现的前提(即问题行为出现的具体情景)---行为后果(即患者希望达到的)---寻找替代行为(必须是适宜的行为,能引发患者成就感和愉悦感)---动机变量---潜在强化物---以前的干预 方法:(1)间接法:如访谈、问卷调查 (2)直接观察法

(3)实验法 常用技术之二:放松训练 (1)渐进性放松

(2)自主放松(沉重感、温暖感、缓慢的呼吸等) 常用技术之三:系统脱敏法

又称交互抑制法,主要是诱导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缓慢地暴露出引起焦虑和恐怖的情景,直面这种情景,从最弱的刺激层次做起,逐渐增加强度,最后达到消除焦虑和恐怖反应的目的。 步骤:(1)评估主观不适单位;

(2)放松训练(训练6—8次,需要布置家庭作业,要求能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随意放松,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3)设计不适层次等级表

(4)分级脱敏训练(需要8—10次,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 常用技术之四:冲击疗法(满灌/暴露疗法)

让患者直接面对大量的、高强度的引起焦虑、恐惧的情况,使恐惧反应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应向患者介绍其原理、过程,告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付出代价。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支强大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人称之为第三大阵营,可以与精神动力和行为治疗相提并论。 一、发展过程(创始人——罗杰斯)

第一阶段以罗杰斯1942年出版《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1951年)为标志

第三阶段“经验阶段” 《治疗性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1957年)——治疗关系

第四阶段,“以人为中心治疗”的阶段,约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 ——心理治疗领域的扩展 二、基本特点:

抽象而言有:(1)人本主义色彩的人性观 (2)现象学的哲学方法论

(3)以咨询关系为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 具体而言有:1. 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 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 4.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5.咨询者做来访者的“朋友”和“伙伴”

基本理论

一、人性观: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 1、实现趋向: 1)生物学方面,指一切生物共有的成长、成熟趋势 2)心理方面,表现为人独有的自我实现趋向

含义:生物要求将其由遗传赋予的潜在的性状充分表达出来,要求将自身所赋有的机能(在人类,包括人的各种身体的、心理的机能)充分发挥出来。 2. 机体智慧和机体评价过程:

有机体本身具有一种判断一个事件,一个外部影响是积极的、符合实现倾向或是消极的,阻碍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智慧——机体智慧。 机体评价过程:把经验与自我实现趋向相协调的反馈机制 二、 人的主观世界——现象场:Phenomenological field)

“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的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这个主观的经验世界称作“现象场”,每个人的现象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主观的现象世界才是这个人的真正的现实,因为他的行为、思想、感受直接由这个主观世界来决定。 三、自我理论

(一)自我的结构和内容

1.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与认识、评价。 包括: a. 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 b. 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

c.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

2.实际: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并不一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低估自己使人自卑;高估自己使人自傲。

3.差距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能够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差距大——焦虑不安;差距缩小— 感到幸福和愉快)

(二)自我的形成: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1.影响因素:

(1)重要人物:通过与环境中所出现的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交流,逐渐产生自我概念。

(2)童年关注:一个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其儿时能否得到积极的关注有关。 (3)价值条件:父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 2.常见问题——自我不协调

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迎合父母或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如愿望和体验)的评价,于是和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自我的不协调状态便会出现。

四、心理病理观

自我与外部世界冲突的结果

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设法保护自我(①选择性知觉②歪曲经验③否认)

心理失调、心理障碍的根源都由于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失。

治疗过程和策略 一、治疗目标

1.除去防卫 当事人必须先除去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卫面具,从虚假的背后显现出一个不断实现的人。治疗的目标要使当事人保持开放的心态,信任自己,接纳自己,愿意不断成长。

2.建立关系 治疗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安全与可信任的治疗关系,使当事人能减少防卫,真实地自我探索,进而察觉阻扰成长的各种障碍,从而变得更开放、更能信任自己、更愿意进步,以及更愿意按照内心的标准去生活。

3.探索成长 个人中心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当事人成长,这样他们就更能克服现在以及将来所要面对的问题。 二、治疗条件: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感性理解 个人中心疗法的核心条件:

(1)来访者和治疗师必须有心理上的接触

(2)来访者处在一种心理或情绪的不协调状态中,非常脆弱或焦虑不安 (3)在治疗性关系中,治疗师是协调的、整合的、真诚的,在任何时候,治疗师能准确地意识到自己的体验。

(4)治疗师对来访者应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5)治疗师应充分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体验,或称之为共情。

(6)治疗师应把对来访者充分的理解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传递给来访者。 三、治疗过程:

1.来访者主动求助 2.咨询者说明情况

3.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

4.咨询者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负面情感

5.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6.接受来访者的正面情感 7.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自我

8.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

9.疗效的产生 10.进一步扩大疗效 11.来访者全面成长 12.结束治疗

咨询过程重点---探索感受:触及、体验、识别、接受、表达 四、咨询策略和技术

重点:创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使得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感受(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善解人意来创造出所需要的那种关系)。

技巧:倾听---开放式询问(并不常用)、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等。很少用影响性技巧。

形式(1)个别谈话治疗;(2)通过“交朋友”小团体治疗 五、治疗结果

1.实际 使当事人对自己有较实际的看法和积极的评价。 2.自主 使当事人增加自信和较有能力自主,性格较健康。 3.接纳 使当事人能够对自己和本身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较为接纳。 4.应对 使当事人较少对自己的经验作出压抑,较能克服压力。 5.适应 使当事人行为上表现较成熟,适应能力增强。 评价

主要贡献:对治疗关系的研究;对当事人的能力的积极信念;强调咨询师的人格和态度的作用。

局限:重情轻理;个人主义去向;咨询师显得过于消极;排斥诊断或评估,忽视具体的策略与技术的应用

25种技术(参与性和影响性技术)

参与性技术(13种) 1、倾听 2、开放式提问

3、封闭式提问(作用: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谈话范围;可以晒当终止求助者偏离主题的话语,避免过分个人化) 不能多用,否则会压抑求助者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产生被讯问的感觉和沉默阻碍

4、重复技术:咨询师重复来访者刚刚叙述的话语,引起求助者对自己话语的重视或注意,以明确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5、内容反应技术:又称释义技术或说明,指咨询师把来访者陈述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来访者,以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

目的:(1)加强理解、促进沟通 (2)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 (3)可帮助求助者更清晰地作出决定。

6、情感反应:指咨询师把来访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来访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

最有效的方式:针对求助者现在而非过去的情感。 最大的作用:捕捉求助者瞬间的感受

7、具体化技术:指咨询师子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

8、参与性概述: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等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相当于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的整合。 9、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 10、共情 11、尊重

12、积极关注 13、热情

影响性技术(12种)

1、面质技术:又称“质疑”、“对质”、“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

2、解释技术:指咨询师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

3、指导技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

4、情感表达技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级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

5、内容表达技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

6、自我开放技术:又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和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等。

7、影响性概述: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建议等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为影响性概述,相当于内容较多的内容表达。

8、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及步态等) 9、沉默的处理 10、多话的处理 11、阻抗的处理 12、移情于反移情

其他的笔记:(这部分知识不是老师说的考试重点,但很多同学都做了,我整理了一下,建议大家还是看一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心理治疗: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治疗病人的心理问题

专业人员---言语、非言语与其他特殊方法---改变不良认知模式、情绪障碍、异常行为

目的:1、改善病人的心理与适应方式 2、接触病人的症状和痛苦 3、帮助病人促进人格成熟 什么情况可用心理治疗?

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心身疾病、正常人 适合做心理治疗的情况: 1、有强烈的愿望和动机;

2、有能力以心理的眼光去省察内心和言行

3、所患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病人核心问题源于自己,而非外在的客观环境,通过改善自己的态度、想法和行为可以解决。 4、要有相当成熟且稳定的人格

5、富有弹性的性格与足够的智慧 6、其他

心理医生应具有的条件 1、人格条件:

要有平衡的心理状态、稳定的私人生活、有余力和心情去体会别人的负担、明锐感觉、敏感心; 了解心理的能力;

能以心理的眼光去看问题、耐心

2、知识条件:熟练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其他各类知识 3、丰富的经验:人生经验和治疗经验

知识是表层的,经验是中层的,素质是最内层的(知识、经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原则 1、保密原则

2、中立原则:不与患者保持治疗以外的交往,不宜过多介入具体事物 3、安全性原则: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安全

咨询师的五个境界: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但不懂咨询---看不起同行,能运用一定的技术---技术运用娴熟---能创造性地创造一些方法---人格魅力

治疗方法的选择

注意事项:心理治疗不能死板、机械化,往往要看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和辅导过程如何而酌情调整、更改。 一般原则:

1、随病情与问题不同而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情绪不稳为主---注重支持、鼓励并稳定情绪

恐惧症---系统脱敏法 智力不高---宜采用行为治疗 人际问题---团体辅导 问题源于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辅导 2、随治疗进展情形而改变辅导方式(改变治疗的重心与方式,随机应变) 3、随治疗师的经验选择某种辅导方式。

心理治疗的特点与变量

特点:1、关注内心世界 2、情绪的释放 3、儿童期经验多解释与领悟 4、强调平等、信任的关系 5.降低焦虑 6、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 7、自我效能 8、职业角色

变量:

1、病人的变量:问题、智力、年龄、性别、期望、外表、脑损伤 2、治疗师的变量:对人的兴趣、对病人的投入程度、共情的能力 3、医患交互作用 治疗过程 基本过程

初期:3—4次 建立关系

中期:探讨原因、后果、采取治疗的方法和行动 末期:终止治疗 2—4次

或者五个阶段:评估性诊谈—方案的制定---治疗期---终止治疗---随后回访

初期:临床诊断

主要目标:1、获得病人问题的信息 2、建立工作关系 3、提供病人一些必要的信息

时间:一次治疗的时间45—50分钟, 每周1—2次 治疗目标:消极—-消除、矫正、缓解症状

积极---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和成长

诊断标准:症状程度标准、病程标准、症状学标准、鉴别诊断标准

中期:探讨原因、后果、采取治疗的方法和行动

建议:不应僵化局限于一种治疗倾向或一套治疗技术,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采取某种方法要想来访者说明流程及可能出现的后果

后期:结束治疗

治疗师与病人关系中的依赖性成分 帮助病人取得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临床心理学定义:

1、198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定义:临床心理学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程序、对智力、情绪、心理及行为问题进行理解、预测和干预的职业。

2、2000年美国心理学协会临床心理学会的定义:临床心理学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实践,来理解、预测和改善人民的适应不良、能力缺乏、情绪不适,并促进人的适应、应对和个人发展。

临床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 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

1907年创办系统培训发展学校和《心理学临床》杂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jx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