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广西桂林漓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探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07 07: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宋才发:广西桂林漓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探讨

广西桂林漓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探讨

宋才发

?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桂林是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等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当时的郡治不在现今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开始属于“蜀”后归于“吴”。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桂林市。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①。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朝的前期属“广南西路桂州”,后期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两朝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现桂林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72万②。桂林岩溶地貌最为发育和典型,辖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大、小湖塘数百个,其间河谷开阔平缓,山多平地拔起,孤峰、流泉、峰丛、峰林环布;漓江依山势流转、江中为洲,间有险滩、流泉、飞瀑,是桂林山水精华之所在,综合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四绝③。桂林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等文物古迹丰富,市区范围内现有文物古迹共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7处,其中属于国家级的有5处、自治区级23处、市(县)级89处。“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均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桂林山水”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譬如,诗人陈毅元帅就曾写诗称叹说:“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春花娇且媚,夏洪波更宽。冬雪山如画,秋桂馨而丹。四时景物殊,气象真万千”;并发出了“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④的感慨。文史学家王力历游胜地,兴之所至欣然命笔挥就百字长联,上联为:“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似紫金,高若鹫峰,秀仿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荡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土娄,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垒块。”下联为“冠环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⑤。此联字字珠玑,句句菁华,旁征博引,比兴倡和,把桂林山水之奇妙,人文历史之幽深阐发得清明透彻,挥发得淋漓尽致。 ?

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唐]李靖(公元571—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 ②

张武冰、晋淑兰主编:《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③

小小编著:《中国南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④

陈毅:《游桂林》。 ⑤

王贞桐:《王力和桂林小广寒长联》,《广西日报》2007年6月14日。

1

桂林著名景观独秀峰。独秀峰在桂林市区王城内,这里原是明太祖朱元璋重孙朱守谦藩邸,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封侄孙朱守谦为第一代“靖江王”,传十四代朱亨加被清灭。1912年孙中山先生誓师北伐,大本营就设在王城的独秀峰下,后人为纪念这位不屈不挠的伟大革命先驱,特在其驻扎的月牙池南畔兴建纪念塔和仰止亭。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与桂林著名的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最主要的山峰之一,相对高度66米。它由3.5亿年前浅海生物化学沉积的石灰岩组成,主要由三组几乎垂直的裂隙切割从山顶直劈山脚,通过水流作用形成旁无坡阜的孤峰。独秀山体扁圆,东西宽、南北窄。山上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客庙、三神祠等。由于它在朝霞和夕阳的辉映下,犹如巨人披上紫跑、腰系金带,故又名“紫金山”。从独秀峰西麓一条曲折的石磴道上山,登上306级石阶即可到达峰顶。山顶的“独秀亭”为二层、红柱、六角、重檐、瓦顶的仿古亭,高7米、长宽各4.8米,面积23平方米。柱间有通透花窗,东西向双开门。亭侧另有方亭,高6米、长宽各4.7米,面积22平方米,原为空袭报警设施。亭前有10平方米的平台高踞悬崖之巅,在此俯瞰桂林数十里奇山秀水一览无余。故游览桂林的游客通常一般先游览独秀峰,以鸟瞰桂林全貌而先睹为快。“太平岩”(原名“西岩”)在独秀峰西麓,高2.9米、宽 4.25米、长31.5米,面积140平方米,北达“雪洞”。明户露《赤雅》载:“雪洞乳石最奇。”洞壁呈白色,所悬乳石洁白如雪。洞口刻有“雪洞”二字,旁有“双凤石”。洞内有“恭惠王”朱邦宁绘的刘海蟾像,俗称“刘海洞”。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此洞发现时,挖出一枚“太平通宝”钱币,靖江王认为“此惟兆哉,山灵告予”,“遂以太平名岩”①。“太平岩”的名称就这样被沿用下来。太平岩的岩体像一间宽敞的、地面十分平整的房子,岩顶悬挂的钟乳石,有的像整整齐齐的少女发髻,有的像色彩斑斓的龙鳞,还有形状态怪异、闪耀着金光银光的砂石,令人眼花缭乱。明藩王在岩前栽种花木,修建宝塔、庵院,在洞中塑立神像并亲自写《独秀岩记》,还邀集地方官员游宴赋诗,因而洞壁镌刻宗室诗多首,洞内还有世界文化奇观“太岁”摩崖石刻。独秀峰崖上的石刻也很多,有唐邓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清黄国材题“南天一柱”②、清乾隆皇帝诗和慈禧太后书写的大“寿”字等。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原名朱若极)就诞生在这里,他是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加之子,明亡时离桂流落他方。清廷将王城改建为贡院,成为广西举行乡试考取举人的地方。至今在东华门、正阳门、西华门的上方,还嵌着“状元及第”、“三元及第”、“榜眼及第”三块石牌坊,朱红大字十分醒目。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临桂陈继昌连中三元;道光至光绪年间(公元1821—1875年),桂林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殿试第一,于建章为榜眼,“三坊”就是后人为他们分别所立的。山之北侧有一泉名叫“廉泉”,清代诗人袁枚有诗赞其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③独秀峰山麓还有读书岩、月牙池等景点,相传读书岩为南北朝文学家颜延之的读书处,它已经成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吧间”④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就刻在独秀峰上,800多年来这句话一直作为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此语究竟出自何人之口却悬而未决。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于是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的调查清理,终于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王正功的诗句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独秀峰系“桂林古八景”之一,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②

有关资料见《独秀峰导游词》。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③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④

见《驻足独秀峰尽览全城美景》,《信息时报》2005年7月25日。

2

桂林著名景观叠彩山。叠彩山在桂林市北部面临漓江,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它由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鹤峰组成。叠彩山横亘市区景色优美又易于攀登,为桂林山景中的一个热点。山中佳景甚多,有叠彩亭、于越阁、瞿张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风洞、叠彩楼、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胜。山上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甚多,为桂林这方面文物之精华。如果登上明月峰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尽收眼底,真正是“一面晴风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间。”①

叠彩山的名称是因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在游览了叠彩山之后写了篇《叠彩山记》,他在记中说:“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②民间认为叠彩山山石如锦彩绸缎,层层相叠而得名。在清朝文人秦焕创建的“叠彩亭”的右角,看明月峰横断的崖壁,如同“彩翠相间”的锦缎,据说这里是摄影“叠彩”的最佳角度。“木龙古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龙古塔位于叠彩山东麓,建于唐代呈圆形喇嘛式,高4.34米。塔基由3层鼓石叠成,鼓壁刻有仰覆莲花纹;塔身为宝瓶式,四面有龛。东西龛内镌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瑜跏坐于莲瓣须弥座上。塔的颈部有12层相轮,上覆六角伞形盖,冠以葫芦形宝顶。伞形盖六角均有孔,原为悬挂铜铃铁马之用。此塔独具一格,对研究我国古塔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江山会景处”位于叠彩亭旁,摩崖高233厘米,宽77厘米,楷书字43厘米,“年、月名款”字13厘米。据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田汝成《游广西诸山征》所载,这里的叠彩亭明代为“聚景亭”,“江山会景处”当是为该处风景景观而作,其字形端正庄严、健劲有力。“风洞”是“明月峰”山腰的一个奇洞,南北对穿、中间狭小仅通一人,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全长20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随着季节的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人们往往把这里称作清凉世界。明月峰是叠彩山的主峰,位于叠彩山东北部海拔223米的地方,相对高度约73米,山体面积1.41公顷。清袁枚的《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诗有“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③;明兵部右侍郎杨芳《风洞山诗》诗有“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④,均是说峰高可揽月,故有“明月峰”之谓。峰顶有形如葫芦的小平台,五代马殷曾在此建台,人称“马王台”。宋“静江知府”张械筑“尧山”、“漓水”二坛以祭祀山川,并写下了《尧山漓水二坛记》。1955年在已废的台、坛旧址上建起了“拿云亭”。

桂林著名景观伏波山。“伏波山”在桂林东北伏波门外的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伏波山的“伏波洞”有多种传说:一说为伏波将军在此试剑,故称“伏波岩”;一说有老龙在洞中玩珠,故称“玩珠洞”;再有一说是马援南征,载薏苡归,龙王疑为珠,风浪大作尽倾于此乃至,所以又叫“还珠洞”⑤。这几种称谓唐宋以来相继沿用,现刻“还珠洞”三字于南口东壁以作定名。还珠洞高2米,总长127米,洞底面积约612平方米。洞受北西向南北两组裂隙制约,沿平缓的岩层层面和裂隙经溶解与冲刷发育形成,距今约1万年。古时“还珠洞”临江东向,唯有泛舟而进的东口,因称“东岩”。自唐以来携亲结伴游人不辍,誉为“胜绝在桂林岩洞之上”者。“试剑石”在伏波山还珠洞中,明《赤雅》载:“其最奇者,有石悬空而下,状若浮柱,去地一线不合。闻昔有神人名揭谛者,试剑于此。”⑥宋“经略安抚使”范成大曾在此举行鹿鸣宴,祝愿乡试告捷的举人。在此之前桂林地区出过两名状元, ①②

见《叠彩山 一面晴风四面山》,《新晚报》2004年8月17日。 [唐]元晦:《叠彩山记》。 ③

[清]袁枚:《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原诗为:“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我身佝偻入,风迎更风送。折腰非为米,缩脰岂为冻。偶作謦咳声,一时答者众。平訇非扣钟,合郁如裂瓮。石乳挂璎珞,阴冰凝带东。游毕再登高,出洞如出梦。一筇偃又竖,两目阑复纵。远山亦献媚,横陈怪石供。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底事急谋归,云湿衣裳重。” ④

[明]杨芳:《风洞山诗》。原诗为:“两洞由来一洞分,空林石室气氤氲。悬崖几处虬蟠像,峭壁千寻鸟篆文。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偶逢老衲通灵籁,与说无生到夕曛。” ⑤

刘耀编著:《中国角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⑥

[明]邝露撰:《赤雅》。全书的197条中,有140多条包含有神话、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绝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少数为中原文士或官吏与南方少数民族山水风情相关的传说故事。

3

一是唐代的赵观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则,传说还珠洞悬石若是“岩石连,出状元”,所以试剑石又名“状元石”,表达了人们对多出良才的美好愿望。宋梁安世在石旁题刻的《试剑石词》有“怪石虚悬象鼻”,也有称之为“象鼻石”的。伏波回廊在伏波山第二级平台上,为一“凵”形游廊建筑。因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两级平台,为使二者融为有机的整体,才建造了这样一组沿东南边缘建筑的游廊,与平台北边的挡土墙自然形成一个院落。顺游廊拾级而登达第三级平台,平台与茶室和庭院相衔,回廊曲折有致步移景换妙趣横生。“钟亭”位于伏波山南麓,为单层翘檐攒尖顶4角方亭,高4.7米、宽4.5米、长4.4米,面积19.8平方米。因亭中存放古钟而得名,钟亭方正古朴与文物协调和谐。亭内存放着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524公斤的大钟①,钟为清朝“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为悼念其父所铸。古铁钟高2.5米,径1.7米,铸造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孔有德为明将,清兵入关有功封定南王坐镇广西,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创建“定粤禅寺”。翌年农民军领袖李定国攻克桂林城,孔有德自缢。15年后其女婿孙延龄、女儿孔四贞至桂林任广西将军和仪卫执事,扩建“定粤禅寺”并铸钟以纪战功。钟顶部有《多心经》一卷,四周各栏用“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作铭文的引首;钟体为“本旗功德主金名”,实则是当年军事头目的名录,以宗教掩盖其政治目的。还珠洞和“千佛岩”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称“伏波胜境”。伏波胜境在伏波山公园中,系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的仿古牌坊建筑,主体建筑上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的匾额,4根主柱上挂着张安治②撰书的264字长联。《广西通志》说:“洞中踞石有巨人迹,宛如刻纹。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存

浮石络其项,大似老龙戏珠。”镇洞之宝当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刻于石壁上的自画像,像高1.2米,其身着古衣冠,定抱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迈开右脚作行走之势,神态自若风度潇洒。像的上方有宋高宗的御笔像赞:“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俱,风姿奕然,纵览起予。”④米芾的墨宝流传后世的不多,这幅自画像就显得弥足珍贵。千佛岩也在伏波山腹与还珠洞相连,共3层,总面积约133平方米,可拾级盘旋而上。顶层镌刻有佛像36龛239尊,“千佛”极言其多,这里的造像多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有的还镌有“造像记”;“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镌”,距今1140余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癸水亭”在伏波山北临水之处,《广西通志》载:“宋范成大以古记‘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因作亭水上。”⑤范成大职兼数十州,重任而与人民同心,建亭、赋诗,留有“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北洗檐枪”⑥等名句。这里的“癸水”指的就是漓江,“檐枪”是彗星的别名指战乱,尽管癸水亭早已没有了,但象征和平与发展的癸水亭以及诗人善良、崇高的品德却永存人间。

桂林著名景观普陀山七星岩。七星岩又名“栖霞洞”、“碧虚岩”,位于桂林普陀山西侧山腰。普陀山坐落在七星公园里,由七星山西北的天枢、天璇、天矶、天权4峰组成。因山上有洞供奉观音菩萨,而按佛教习俗称之为“普陀山”。山的西麓有元风洞盛夏酷暑,此处却凉风习习,所以明人俞安期写诗赞道:“深洞贯阴崖,寒飙生不绝。悬泉石罅垂,炎月吹成雪。”⑦

普陀门右侧有护碑亭,直立两块碑石:一书“逍遥楼”,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笔,碑的 ①②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张安治(1911—1990) 江苏扬州人,擅国画, 1931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曾任中央大学助教,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科塔艺术研究院研修,曾任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和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③

[清]金鉷:《广西通志》。 ④

彭匈:《游还珠洞 神交米癫》,《南国早报》2009年1月20日,第42版。 ⑤

[清]金鉷:《广西通志》。 ⑥

[宋] 范成大:《癸水亭落成诗》。原诗为:“天将福地巩严城,形胜山川表里明。旧说桂林无瘴气,今知漓水辟刀兵。云深铜柱边声乐,月冷珠池海面平。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北洗檐枪。” ⑦

[明]俞安期(1596前后在世)字羡长,初名策,吴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魁颜

4

背面是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另一碑是明代包裕的《重修广西省城碑记》。从普陀门上山左入“超尘静境”,过拥翠亭和小蓬莱长廊便到普陀石林。唐太宗李世民曾派李靖到此采瑞石到长安,刻制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酚泉铭》碑。李靖在这里修建庆林观,相传“庆林观”三字是唐太宗亲笔所题。傍山有普陀楼,楼后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普陀楼旁就是普陀岩,岩的左壁刻有篆书“碧虚岩”,这是明代道士潘常静的错刻。碧虚岩其实就是七星岩,此三字本应刻在七星岩口,却因潘道士耳聋听不清而错刻在此。根据地质考察,七星岩原本是一条地下暗河,由于地壳运动河道上升露出地面形成岩洞。岩洞内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高出中层8—12米;下层是现代地下河常年有流水;中层距下层10—12米。现供人游览的正是它的中层,犹如一条地下天然画廊,游程长达814米,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漫长的岁月雨水不断渗入,溶解的石灰石在洞内结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石花等,并有许多瑰丽奇绝、妙趣横生的景致,被人们誉为“神仙洞府”。洞内主要景点有石索悬锦鲤、大象卷鼻、狮子戏球、仙人晒网、海水浴金山、南天门、银河鹊桥、女娲殿等,景物奇幻多姿绚丽夺目。依据岩洞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此景观定名为“七星洞天”。七星岩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曾慕名到此一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①。宋人罗大经在《游南中岩洞记》中,对游七星岩有这样一段记述:“列矩数百,随以鼓吹,市人从之者计以千数。”②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譬如,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素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月牙山由七星山南面七座山峰组成,因山腰有一月牙岩石,远眺如一弯新月而得名。再向前不远即可达月牙岩和“襟江阁”,顺山势南下便进入龙隐洞。洞顶上有条天然蜿蜒的龙形石槽,洞口书有“破壁而飞”四个大字,传说此处为蛟龙腾空而去所留下的“神龙遗迹”,古人由此而留下“飞腾不记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存”③的诗句。“桂海碑林龙隐洞”以及“龙隐岩”内的碑刻共有220多件,形式有诗、文、歌、赋、对联、图等,书体有楷、草、隶、篆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欣赏价值。在众多骚人墨客留下的诸多石刻中,以宋代范成大的《碧虚铭》最负盛名④。“骆驼山”又称“驼峰山”,位于普陀山后,其状酷似一只蹲在地上的骆驼。明代末年有江南名士隐居于此遍种桃花,每年春天这里桃花繁盛,花开如红霞一片,仿佛给骆驼山披上赤霞,景色极其优美,古人称之为“驼峰赤霞”的景观,是“桂林十景”之一。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山旁的盆景艺苑内与中国民间人士举行环保座谈会后,就在骆驼山前的草坪上发表了环保演说,他诙谐地称此处为“节能空调”。

桂林著名景观芦笛岩。“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7千米处的光明山上,因洞口长有芦荻草,其可制牧笛而命名。它是一个地下溶洞,深230米,长约500米,短处约90米,其景色比七星岩更奇。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仅容一人进出,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尽管详细考察过桂林的山水地貌,却没有发现芦笛岩。《临桂县志》记载了光明山,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 (公元792 年) 以来的壁画77余则⑤,其中唐代5则、宋代11则、元代1则、明代4则、民国4则、年代无考者52则,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附近的村民早就知道这个

长身,才气蜂涌。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世贞,世贞为之延誉,名由是起,然竟以布衣终。安期有《寥寥集》四十卷,诗独占三十七卷;又有《唐类函》、《类苑琼英》、《启隽类函》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①

[唐]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 ②

有关资料见《华南篇——七星岩》,《中国产经新闻》2007年2月12日。 ③

[明]周进隆题诗刻碑的原文为“相传此地神龙源,桂水汪洋鲁土天。飞腾不记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存。” ④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⑤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5

灵巧之洞,但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芦笛岩头枷锁破,桃花源内仙灵唱。”①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安定用不着避难,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经过1959年的勘测建设,1962 年正式对外开放。“芦笛岩”内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玲珑多姿景象万千,由此所组成的雄伟“宫殿”、高峻“山峰”、擎天“玉柱”、无边“林海”无不雄奇瑰丽耀眼夺目,因此,芦笛岩享有“天然艺术宫”之美称,与七星岩并列为“桂林两大奇洞”。芦笛洞内景点有“狮岭朝霞”、“石乳罗帐”、“青松翠柏”、“盘龙宝塔”、“云台揽胜”、“帘外云山”、“原始森林”、“琉璃宫灯”、“远望山城”、“幽景留听”等。岩洞是70余万年前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它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成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别多。游人进洞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再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熊瑾玎的《赞芦笛洞》诗对其作了生动的描写:“桂林岩洞多灵巧,芦笛新开巧不同。异彩缤纷今古自,奇踪探索忘西东。初临绝壁悬崖上,似入琼楼玉宇中。莫怪吾华常自傲,世间那有此仙宫。”②它的景观不仅精致美观,而且珠联璧合。满洞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好似象牙雕刻,又仿佛黄杨木雕,美观异常,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芦笛岩”年接待游客量居世界岩溶景区之首,自开放以来已接待过3000多万游客。1982年11月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2月芦笛景区经国家旅游局评定首批5A级景区,2001年6月导游班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2002年6月正式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五一”前夕景区管理处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漓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到桂林不能不游漓江,漓江是桂林的绿色血脉,更是展示桂林山水的天然画廊。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它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桂林风光的精华,也是桂林风光的灵魂,更是桂林风光的精髓。新版人民币20元背面的图案,就是漓江山水中的一段美景。漓江属珠江水系,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的猫儿山,那是个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阳朔的峰林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佳的五大峰林”第一名。阳朔的自然风光,古朴清秀的田园景致,惊绝天下的溶洞奇观,使阳朔不能不以92分的高分征服评委、征服大众,而且荣登最美峰林之榜首③。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入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最终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④。漓江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石峰上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坝上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最可爱是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百里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漓江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人称“翡翠之路”的漓江游起于桂林的象鼻山,止于阳朔的碧莲峰,人们主要是从桂林乘船顺流而下至阳朔,沿途观赏这83公里水路两旁的自然美景。两岸群峰挺拔多姿,似人状物千姿百态,而瞬息万变更使人应接不暇。一江流水碧波回环,时而清波涟漪,山光树影相映成趣;时而水流湍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青山、绿水,怪石、险滩,深潭、飞瀑,构成了长达百里的雄奇瑰丽。荡舟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时当晴日蓝天白云,山光水色共徘徊,古树翠竹葱郁繁茂,石壁危峰色彩斑斓,“分明看见青山顶, ①②

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 熊瑾玎:《赞芦笛洞》。熊瑾玎(1886—1973)又名熊楚雄,湖南长沙人。早年在长沙从事教育工作。1918年秋加入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参加长沙五四运动,后在通俗书报编辑所任事。1922年起先后任湖南自修大学教务主任和湘江学校董事,协助毛泽东培养革命人材。 ③

《最美中国自助游》编委会:《最美中国自助游》,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④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6

船在青山顶上行”①奇妙景象更醉人心魄。而当霁雨初歇,如烟如霰的雨雾中,“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②,群山若隐若现。雨过天青,从云环雾锁中探出头来的山峰洗刷得分外洁净,滋润得分外沁人心脾,那景色就像墨迹未干的水墨丹青。漓江之游四季皆宜:春天桃红满江绿草如茵;夏季江风送爽澄江碧透;金秋枫林尽染丹桂飘香;冬日银装素裹江山妖娆。世人感叹“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③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也以“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④的诗句来歌颂漓江。沿途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穿山、斗鸡山、净瓶山、磨盘山、冠山 、绣山、仙人推磨、画山、黄山倒影、螺蛳山、碧连峰,书童山等。譬如,诸山之中的“画山”是漓江的名山,它峭壁面江而立,由于长年风雨剥蚀岩石轮廓明显地出现许多层次,这些轮廓线条层次的明暗及色彩的变化,仿佛壁上有很多骏马,游人至此都会悉心品味。游漓江就数斗米滩这个地方滩多水急,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个非常惊心动魄的险滩,古人有诗为证:“浪花飞雪卷万瓦,船下高滩疾如马。”⑤在斗米滩右面的山上就是“望夫石”之景。传说有一对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倍受辛劳。傍晚夫妻俩泊船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见她们实在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夫妻俩断粮后,盼望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几天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瞭望船只。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他们泊船的地方称作“斗米滩”。后来夫妻俩化为石头,人们便称丈夫为“仙人石”,妻子为“望夫石”。兴坪为漓江畔的古镇,此处绝壁碧水湾湾,青水逶迤景色如画,镇前有深潭清澈而不见底,故有“阳朔美景在兴坪”之说。镇后山上有株古榕干粗数围,枝丫婆娑浓荫如盖,别有一番情趣。依据沿途各地景色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景区:第一景区是自桂林市区至黄牛峡;第二景区是自黄牛峡至水落村;第三景区是自水落村至阳朔,三个景区的这一段水路被誉为百里画廊。漓江风景区誉满华夏,古今中外不知多少骚人墨客为漓江的绮丽风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诗句。譬如,唐太宗李世民曾写道:“爽气澄兰沼,香风动桂林”。杜甫写有“五岭皆炎热,宜人度桂林”⑥;白居易写有“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⑦。韩愈写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⑧;宋朝的范成大在文章中写有:“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⑨。这里的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清晰,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中午、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就像浮动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活像一幅幅千姿百态的泼墨水彩画。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泛秋图。”⑩

阳朔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阳朔县位于桂林市区东南面,屹立于风景秀丽的漓江西岸, ①

[清]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原诗为“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②

见《漓江,请不要离开!》,《大众旅游》2006年12月18日。 ③

见《漓江精华》,《扬子晚报》2006年1月19日。 ④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⑤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⑥

[唐]杜甫:《寄杨五桂州谭》。原诗为:“五岭皆炎热,宜人度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 ⑦

[唐]白居易:《送严大夫赴桂州》,原诗为:“地压坤方重,官兼宪府雄。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中。大夫应绝席,诗酒与谁同?” ⑧

[唐]韩愈:《漓江》。原诗为:“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⑨

[宋]范成大:《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他说:“余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闻者亦不能信。??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余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一日可以遍至。” ⑩

[清]金武祥:《遍游桂林山岩》。原诗为:“未暇骖鸾信不诬,玉簪罗带路萦纡。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泛秋图。”

7

建城达14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阳朔属于“桂林郡”管辖。西汉设“始安县”,三国时期吴国在此设尚安县,到西晋秦始年间(公元265—274年),撤销“尚安县”并入“熙平县”,属“始安郡”辖。熙平县的范围基本是现在的阳朔县的范围,县城设在今“兴坪镇”附近。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将“熙平县”名改名为“阳朔县”,县城也迁到现在这个地方。阳朔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45公里,全县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辖6镇3乡,114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30万,居住着汉、壮、瑶、回等13个民族。“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阳朔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内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姿百态,如人物、似走兽、若器皿、类飞禽,另具情趣,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奇特的山峰,在阳朔有大大小小的2万多座,难怪有人说:

“到了阳朔,便是到了碧莲玉笋的世界。”阳朔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布晶莹剔透,如艺术长廊,似天然迷宫。阳朔的碧莲峰东瞰漓江,山腰有“风景道”、“迎江阁”、“鉴山楼”等游览点。沿风景道可观远山近水以及历代摩崖石刻;登“迎江阁”的画窗,一窗一画,窗窗皆景;登上“鉴山楼”即可饱览阳朔的奇山秀水。“鉴山楼”附近崖壁石刻很多,其中清代王元仁手书一笔写成的“带”字特别引人瞩目,它宽约3米、高6米,笔法苍劲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据说它内含“一带山河,少年努力”等笔意。在阳朔县城7公里处有一个“榕荫古渡”,这里的一株千年古榕树大数围,盘根错节,浓荫蔽天,蔚然壮观。“渔村”是漓江沿岸著名古村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056—1521年)。该村以清代为鼎盛期,出官宦、财主多人,现存建筑多为明代建筑至今仍保存较好。该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曾有两位大国总统访问过该村。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孙中山在率师北伐时,途中特意安排访问了渔村;1978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专程访问了渔村。历代名流如康有为等也曾到渔村做客,现在慕名前往渔村的人络绎不绝。“木山村”又名“八卦村”,约建于公元13世纪,村舍为明末清初建筑且布局奇特。全村古屋围绕一口圆形池塘而建构成八卦形,以塘中活鱼为太极图,如此巧妙的构思实属罕见。村周围有漓江著名景点“雪狮双岭”、“仙人坐车”、“书童山”等。“朗梓村”是阳朔县内以文化著称的壮族古村,始建于公元16世纪,现尚存的覃氏祠堂和覃氏古宅均为清代建筑,以规模宏大和工艺精美,吸引着许多国内外游人来此观光。“龙潭村”建于明代,该村不仅以古村风貌著称,由环列四周的奇峰构成的“龙潭八景”更是引人入胜。自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年到阳朔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80万人次,被誉为“中国的旅游名县”。诸多伟人政要在阳朔留下了音容足迹,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领袖人物都曾在阳朔指点江山,使阳朔更臻完美;胡志明、克林顿等15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首脑人物,曾在这里流连忘返使阳朔更富盛名。

摘自宋才发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下卷), 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635-650页

①②

吴迈:《桂林山水》。原诗为:“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周艺文等主编:《南国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8

1994年7月,宋才发教授在广西师范大学讲学期间游览桂林漓江(照片为象鼻山留影)

2005年8月20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广西贺州的 秀水状元村

9

2005年8月18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广西贺州著名的古村落黄姚古镇

2005年8月19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广西贺州著名的自然风景名胜区玉石林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np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