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

更新时间:2023-03-08 10:12:4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构建本质安全煤矿过程中的制度建设

1 引 言

本质安全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最初该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界,主要指电气系统,具备防止可能导致可燃物质燃烧所需能量释放的安全性,因此,在国外本质安全也称为内在安全[1—3]。虽然本质安全的概念及其认识,最早来源于西方,但由于该概念更偏重于系统安全性的临界状态,所以在国外有关安全的文献资料中较少使用,而仍然沿用系统可靠性[4—5]。目前,国外关于本质安全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采用统计、优化及控制论等方法[6—7],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系统可靠性理论上,更偏重于技术因素,研究思路上逐渐从安全评价转向从问题解决方案设计上来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8—9]。国内,关于本质安全理念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拓展,流行于交通、电力、矿业开采、核电站及化工厂等领域,其内涵早已超出最初范畴。由于该领域各行业的企业生产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系统运行环境的多变性,企业都把本质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如煤矿及石化企业推行的本质安全化。学界也呈现出一派研究本质安全化理论及方法的热潮,发表了大量与本质安全相关的论文,积极探索本质安全理论,以引导企业达到本质安全化[10—11]。

虽然,目前在本质安全化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所研究的成果仍缺少一定系统性。在研究方法上:1)过分强调对系统的分解而忽视和谐整合。没有充分意识到人、物及环境间交互关系不和谐同样不能保证系统本质安全化的事实。2)过分注重微观层面个体的本质安全化而忽视宏观层面的本质安全化是通过微观层面的个体间的和谐交互而取得的事实[11]。基于线性、理性和确定性分析思想的现有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应对复杂系统的可靠性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准确预测和长效预防频繁发生的事故、缺乏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本质安全化管理理论研究还处在理论探索阶段,思辨多于实证,亟需系统化的理论。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从系统和谐交互的角度,对本质安全化进行重新界定,根据系统内外部3个层次的交互作用关系刻画了本质安全化的形成规律,并给出本质安全化实证研究框架,见图1。

在本质安全(IntrinsicsafetyorInherentsafety)概念提出之前,与本质安全非常接近的概念是所谓可靠性。如美国航空委员会在1939年提出飞机事故率的概念和要求,这有可能就是最早的可靠性概念;1944年纳粹德国试制v-2火箭

时提出了最早的系统可靠性概念,即火箭可靠度是所有元器件可靠度的乘积[12]。在国内,关于对本质安全的研究开展得并不晚,其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关于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但在学术上明确提出本质安全概念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此后关于本质安全研究如雨后春笋,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其中有相当篇幅是针对本质安全概念的,几乎研究本质安全的行业都有自己对本质安全含义的界定。现仅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本质安全定义:

其实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煤矿企业属于高危险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如果能够在工作中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把事故降到最低甚至实现零事故,从而得出结论: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那就是“本质安全”。

对于技术系统来说上述定义是合适的,由于技术系统的构成元素间的关系是线性的、确定的,系统的本质安全性等于所有元器件本质安全性的乘积,只要能够保证所有元器件的本质安全性,整个技术系统也就是本质安全化的。但是,上面提到的各个行业所涉及的系统都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其构成要素(人、物、信息、文化)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自组织性,系统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是一种智能体,客观地讲,该智能体是无法达到本质安全性的,对于智能体而言,安全性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会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得到提升。例如:今天的汽车由于安装了ABS、安全气囊等安全设备就要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汽车要安全得多,但能否就说现在的汽车已经达到本质安全化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也许永远达不到本质安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无法达到本质安全性。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系统的本质安全性并不代表系统的构成要素是本质安全化的,由于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和自组织性,只要在保证系统的构成元素是相对可靠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和谐交互机制使系统获得本质安全性。

还没有触及本质安全的核心内容,即本质安全的和谐交互性。系统本质安全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和谐交互以达到系统整体的和谐所取得的,本质安全形成应该是由外而内的,最终通过文化交互的和谐性而达到系统的本质安全性。另外,上述

定义没有指出本质安全化的实现途径及演化规律,也没有回答本质安全如何量化等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所谓本质安全是指运用组织架构设计、技术、管理、规范及文化等手段保障人、物及环境的可靠前提下,通过理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交互关系、规范交互关系及文化交互关系,从源头上预防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反效交互、无效交互及Ⅱ型有效交互所引起的系统不和谐,以保证实现系统安全、设备可靠、管理全面及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最终达到对事故的长效预防。因此,本质安全化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概念,它会随着技术进步、管理理论创新而演化;它是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具有一个临界值,可以通过本质安全化指数计算,即ISI=f(H1,PER,NER,ER1,ER2,UER)=1

由基于交互式安全管理理论关于本质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系统的本质安全化的实现不能只是片面追求人、物及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在能够保障人、物及环境的可靠前提下,应该把重点放在实现人、物及环境间交互关系达到和谐的基础上,因为系统本质安全化最终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和谐交互,以达到系统整体的和谐所取得的。一些社会技术系统,如煤炭生产型企业,其安全性主要决定于该系统的交互机制,事故的来源正是由于该系统内存在的反效交互、Ⅱ型有效交互和无效交互的作用造成的,当系统的正效交互、Ⅰ型有效

4 1 本质安全化实现的三阶段

根据系统的交互机制及本质安全的实现过程可以得出本质安全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来讲需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Ⅰ型本质安全化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达到技术、设备可靠,环境安全。Ⅱ型本质安全化阶段即规范安全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达到行为规范、技术规范、管理规范、法律规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具有内在的安全意识;2)具备合格的安全技能;3)在自觉的安全意识引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安全技能,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安全地完成规定的任务。Ⅲ型本质安全化阶段即主要以文化安全为主题,达到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安全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安全文化如同看不见的手引导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化。

4 2 相应事故成因特征分析

上述划分从客观上反映了人类在对各类事故预防的过程中,对事故成因的认

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也表现为基本安全、规范安全、文化安全3个过程。

基本安全阶段

人们认为事故成因是机械故障及机械设计缺陷,也就是所谓的事故技术致因说,因此,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消除机械故障及如何采用可靠技术设计安全可靠的机械设备。

规范安全阶段

人们对事故成因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认为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人为错误导致的,操作者的行为失误和认识缺陷是事故的主因。因此,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如何改变和规范人的行为问题,主要措施是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立法来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各国针对高危行业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

3)文化安全(安全文化)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文化及安全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和实践者认识到:处于高危行业的员工执行任务时并不是孤立地只是单纯与工具、设备及仪表等技术因素打交道,实际情况是他们是以团队形式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会受到情绪化和社会化因素影响。安全文化扎根于每个人心中,影响每个人的安全观念、行为。技术的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措施尽管可以实现较高层次的规范安全,但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出路还在于安全文化,从此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到本质安全化阶段。因此,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有可能构建安全事故预防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当前,本质安全化已经逐渐成为各个行业特别是处于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本质安全化研究也是保证和促进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推动煤炭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

现阶段,中国大部分煤炭企业还处在从基本安全向规范安全跨越。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煤炭市场的长期疲软,导致数量众多的煤矿在安全投入上有大量欠账,很多小煤矿,甚至一些大型国有煤矿连基本安全要求还没有实现,更不要奢谈规范安全和本质安全化。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企业安全阶段的发展并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顺序,会出现安全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一

些企业甚至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间隔内达到基本安全和规范安全,但任何企业要实现本质安全化,都必须经历基本安全和规范安全阶段,否则本质安全化只能是空中楼阁。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及其业绩指标体系探讨

摘 要 :文章提出不良的安全文化是煤矿接连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讨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阶段、关键事项 ,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若干具体因素 ,以及定量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煤矿安全 ;安全文化建设 ;指标体系

近期 ,煤矿接连发生多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的连续发生 ,暴露出一些煤矿企业重生产、轻安全 ,超通风能力生产 ,安全投入不足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相当严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这些系统中的人的因素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是煤矿企业内长期存在的不良安全文化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但也由于安全文化原则的实际应用和特征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总结或广泛的传播 ,因此文献很少涉及到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事项和具体业绩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1 煤矿安全文化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来 ,工业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安全管理者发现 ,在企业安全管

理中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安全指标 ,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 ,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 ,而是安全文化。他们已认识到 :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安全的基础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的动力 ,规范安全行为的准则 ,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

安全文化的定义是存在于单位与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组合 ,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 ,即组织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煤矿安全文化有两大组成部分 :

第一是煤矿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 ;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受益所持的态度。因此 ,事情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即政策和管理方面的以及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 ,两种因素的结合和参与是安全文化的关键因素。为此 ,煤矿安全文化对所有那些在安全中负有不同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如下要求 :

( 1)对决策层的要求是公布安全政策 ,建立管理体制 ,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和自我完善 ;

( 2)对管理层的要求是明确责任分工 ,安全工作的安排和管理 ,人员资格审查和培训 ,奖励和惩罚以及监察、审查和对比 ;

( 3)个人的响应是善于思索的工作态度 ,严谨的工作方法和互相交流的工作习惯 ,这三者是个人卓有成效的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

2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三个阶段

煤矿安全文化的形成和改良 ,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根据人对安全的行为和态度的不同认识和接受水平 ,可以把煤矿安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只以规则和条例为基础的安全 ; 第二阶段———良好的安全绩效成为组织的一个目标 ; 第三阶段———安全绩效总是持续改进的。

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时间是不确定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矿管理层的认识、个人的工作环境及其为煤矿建设安全文化所作的承诺和努力。

第一阶段是意识淡薄的被动阶段 ,是外部要求 ,仅把安全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认为安全的要求是多余的 ,是一种累赘 ,采用的是技术解决方法 ;

第二阶段是开始觉悟时期 ,当局重视安全绩效 ,但行为问题被忽视 ,采用的是程序解决方法和再培训 ;第三阶段有明确的意识 ,安全和生产被看作是相互依赖的 ,把生产安全的要求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为工作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它 ,采用的是文化和行为解决方法。各阶段中对安全事项上的行为和态度的认识水平以及典型表现特征见表 1。

表 1 煤矿安全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总体特征

对安全事项上的行为和态度的认识水平每个阶段安全文化的典型表现特征 第一阶段 意识淡薄 ,安全视为外部要求 ,是技术问题 ,不愿意考虑不对问题加以预料 ,各部门交流、协作很差 ,只关注遵守规则 ,讲安全被看作令人讨厌的事情

第二阶段初步意识 ,很少实施行动 当局重视安全绩效 ,行为问题被忽视 ,开始考虑安全绩效停滞不前的原因 ,愿意寻求其他组织的建议第三阶段明确的意识付诸于行动组织采用不断改进的方法 ,强调交流、培训、管理方式以及提高效率和有效性。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 ,认识到行为问题对安全的影响

3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需考虑的若干问题

煤矿具有苦、脏、累、险 ,作业环境差 ,事故多发的个性特征。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等灾害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多少年来血的教训 ,使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法规得到了不断完善和规范 ,重大恶性事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 ,少数领导干部和部分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淡薄、疏于管理、安全投入少、强行开采、盲目追求利益、违章作业 ,致使零星事故不断 ,重大恶性事故仍时有发生。如何在一个煤矿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 ,必须有冷静的思考 ,必须系统地考虑与安全文化建设有关的因素。

图 1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考虑的因素

图 1反映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外部因素 ,如社会政治环境、民族文化、监管环境、业务环境等因素 ,也包括部因素 ,如煤矿历史情况、员工群体特征等因素 ,还包括行业生产的特点 ,如作业特征等因素。只有充分地、系统地考虑了这些因素 ,才能更好地应用和实践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以持续改进的方式有效地推进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最终达到安全文化的第三阶段 ,即安全绩效总是持续改进的。

4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点 4.1 高层领导对安全的承诺

高层领导对安全和加强安全文化的承诺是取得优异安全业绩的起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主要体现在煤矿要建立与员工共同的保持安全和寻找发展机会的观念 ,高层领导亲自完成这些目标 ,安全问题一直是他们会议中的重要议程 ,去现场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遇到困难时 (如维修滞后 ) ,继续按程序进行而不会走捷径。

4.2 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编写程序时要有将来使用这些程序的员工参与或征询他们的意见 ,程序既要适合目的 ,又要简洁清楚 ,让执行者容易理解和实施 ,要让员工感觉到这些程序确实是必须的 ,理解不遵守这些程序的潜在后果 ;并且要监测程序的执行 ,执行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4.3 鼓励员工做出保守的决策

要有程序促进员工在对安全有疑问时做出保守息 ,而不是盲目操作 ;高层领导要明确支持在遇到安全问题时采取保守决策 (如为了安全而停工 )。

4.4 公正的事件报告制度

建立一种公正的报告制度 ,在“不责备”事件和 “该责备”事件 (例如恶意的行为 ,蓄意违章或者重大、重复的能力缺陷 )之间有一个可理解和接受的平衡 ,鼓励员工报告所有的事件 (包括未遂事件 ) ,报告的未遂事件与造成后果的事件的比例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要依照优先次序的原则对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处理 ,且反馈给事件报告者和可能从中获取经验教训的人员。

4.5 挑战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

要有辨识、报告、改进工作场所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的程序 ,让所有员工积极参与 ,辨识出来的问题要迅速处理 ,让员工能够看到由于他们的努力而带来的进步。

4.6 不断提高基准和寻找最好的习惯

建立一种使员工和相关承包商都对提高安全业绩献计献策的机制 ,鼓励他们去亲自实施那些安全和有利的措施 ;给员工提供去其它单位交流、学习的机会 ,鼓励他们与同行分享经验 ,评估他们自己的工作习惯和业绩 ;交流学习的成果反馈进管理系统和安全培训。

5 煤矿安全文化业绩指标体系建立

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管理理念 ,“看不见”也“摸不着” ,需要有一套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来监测和控制安全管理的过程、考核安全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从而实现安全管理过程的可知、可控和在控 ,保证安全文化的持续改进。但安全文化涉及到各方各面的特性又使其很难存在一种通用的测量安全文化水平的标准。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从行为、态度、意识等领域对核电厂安全文化的测评提出了一套定性指标体系 ,通过访谈、问卷、观察、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资料 ,其具体指标过于专业化 ,不便直接应用于其他工业企业。在此套定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作者对煤矿安全文化定量化的测评制度作了探索 ,参考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 -15报告和国际原子能机构Safetyreportseries-11的第 7节关于“找出安全文化方面的薄弱之处”的内容 ,结合煤矿安全

文化建设的个性特征 ,提炼出了一套定量的煤矿安全文化业绩指标体系 ,见表 2。

表 2 煤矿安全文化业绩指标设计

业绩领域指 标 指标说明

煤矿工矿 安全相关系统可用率 通风、排水、供电、提升运输、通讯、监测、抽放、综合防突等系统实际可用时间与要求可用时间的比例

设备维修申请完成率实际完成的与应完成的维修申请的比例 监 管

纠正行动按期完成率规定期限内实际完成的与应完成的纠正行动的比例 程序文件合格率QA抽查的程序文件中符合质量要求的程序文件所占的比例

安全部门建议通过率安全部门被采纳和执行的对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的比例

安全委员会成员到会率召开安全委员会时委员的到会比例QA发现违反程序缺陷比例 QA检查监督发现的缺陷中人员行为失当所占的比例安全整改次数安全部门针对现场有职业安全风险的状态或行为所发出的整改通知单的数量

组织结构

重复检修次数在同一个设备或部件上 6个月内重复发生检修活动的数量不明原因状态改变数量设备或部件的运行状态在没有被要求的情况下发生改变的次数

未完成纠正行动的数量规定期限内没有按要求完成的纠正行动的数量 员 工

加班时间比例员工加班时间与工作时间比例培训时间比例员工工作时间中参加培训时间所占的比例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比例承包商比例承包商员工 (含民工 )与公司编制内员工数量的比例所有这些有代表性的业绩指标经量化处理后 ,就可用来对煤矿的安全文化水平进行定期评估 ,最终的安全文化指数可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但设置安全文化指数的目的不是界定安全文化上的业绩 ,而是告诉员工尤其是管理者一个信息 ,即在安全文化上的趋势 ,希望通过这些趋势能及早发现在安全文化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研究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并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明确了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本质原因。并通过运用该模型对两个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的原因进行分析以验证其适用性。

关键词: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煤矿事故致因模型

StudyonOurCountry’sSafeyAccidentCausationinCoalMineHANBin-jun,YUXiu-bao(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Basedontheaccident-causingtheoryand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coalminesafetyinourcountry,ancoalmineaccidentcausationmodelfittingforrealityisestablished

Accordingly,theessentialcauseofthefrequentoccurrenceofcoalmineaccidentisillustrated

Then,theapplicabilityofthemodelisprovedbyapplyingittoanalyzetwotypicalcoalmineaccidentcases

Keywords:safetymanagement;accident-causingtheory;coalmineaccidentcausationmodel

引 言

目前,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1]工作成效不甚理想,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约有六七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其原因在于人们对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缺乏理论和模型支持和指导,不能找出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而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发。基于此,本文尝试在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入研究事故致因理论[2],构建符合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工作实际的事故致因模型,找出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原因,以实现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改善我国煤矿安生产状况,进一步确保广大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

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本节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煤矿安全现状[3~6]。

1 1 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

1990年以前,随着煤炭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矿死亡人数也随之上升。主要原因是当时只追求产量,没有认清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两者同方向变化;1990年以后,党和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煤矿生产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在保证煤炭生产总量增加的同时(1990年至今,我国煤炭开采总量居世界首位),死亡人数逐年降低。具体的趋势见图1。&

2 百万吨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安全生产最主要的指标就是百万吨死亡率。权威数据示,近几年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呈现稳定好转的趋(见图2),但与其他一些产煤大国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调查显示,我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t,全员效率仅为美国的2 2%,南非的8 1%,而百万吨死亡率则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因各类煤矿伤亡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250多亿元,建国以来,其累积损失超过4000多亿元,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煤矿事故原因分析

2 1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

在煤矿事故原因分析[6]中,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CausingTheory)被广泛研究。该理论认为,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和众多的社会因素及环境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隐患是由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经出现隐患,再加上人主观上的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具体说来,造成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1,6]主要有以下几点:

2 1 1 本质原因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强调指出: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最本质原因。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包括两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企业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并消除各种隐患。企业外部管理的失误主要体现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自身建设尚有不完善之处,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管理乏力、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2 1 2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因素是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同时,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经出现隐患,人主观上又表现了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

2 1 3 间接原因

煤矿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包含:井下生产作业系统、地面操作指挥系统、外在环境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相互影响。如煤矿瓦斯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照不良、噪声过大、通风不畅等。另外,一些煤矿企业为提高产量,盲目增设作业面,造成矿井整体布局不合理作业环境复杂,一旦发生事故,工人难以迅速撤出矿井救护队也难以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往往造成事故损失扩大化。同时,我国小煤矿、小矿井分布多,乱挖滥采象比较严重,使煤矿作业环境进一步恶化,煤矿事故发的概率大大增加。

2

2 煤矿事故致因模型的建立

3 根据以上煤矿事故原因分析我们可以设计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事故致

因模型(如图3所示)。!t

3 范 例

3 1 贵州省木冲沟煤矿“9 27”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分析

2000年9月27日20时30分,贵州省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四采区41114机巷中第四联络巷附近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波及整个四采区。事故造成162人死亡,37人受伤,其中重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1227 22万元。下面运用本文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 1 1 本质原因:管理失误

1)管理者轻视安全工作。该矿自2000年以来从未召开“一通三防”安全例会,没有认真研究并解决矿井“一通三防”方面存在的问题。2)该矿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3)该矿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超通风能力组织生产;“一通三防”管理混乱。4)矿务局对该矿的安全管理松懈,监督不力。5)领导者和管理者忽视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对职工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致使职工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知识,自救能力差。

3 1 2 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人员违章排放瓦斯,且在排放瓦斯的过程中,未设置警戒,也未采取停电、撤人等安全措施;现场人员违章拆卸矿灯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尘参与爆炸。2)物的不安全因素。41116回风巷停电,局扇停止工作,导致瓦斯积聚。3 1 3 间接原因生产布局不合理,采掘面作业过于集中,矿井下通风系统复杂,矿井防灾抗灾能力低。41116回风巷大量积水,导致回风不畅,瓦

斯积聚超限。

3 2 辽宁省孙家湾煤矿“2·14”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2005年2月14日15时,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发生了一起特别重大的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死亡,3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68.9万元。下面运用本文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 2 1 本质原因

孙家湾煤矿事故的本质原因是管理失误,体现在:1)管理者轻视安全工作。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改扩建工程及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混乱。超能力组织生产,造成采掘接替严重失调。2)该矿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超通风能力组织生产;“一通三防”管理混乱。外包工队井下特殊工种长期违规无证上岗,违章带电检修电气设备。3)阜矿集团公司及孙家湾煤矿重生产、轻安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对有关部门下达的限期整改等指令不及时进行组织落实。集团公司购买的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因进货管理不严,未能发现是假冒伪劣产品。4)矿务局在监察执法工作中,对孙家湾煤矿的安全监察不到位,督促整改不到位。5)领导者和管理者忽视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对职工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致使职工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知识,自救能力差。

3 2 2 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外包工队井下特殊工种长期违规无证上岗,违章带电检修电气设备;职工素质较低,安全意识差,在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过多。2)物的不安全因素。瓦斯监控系统维护、检修制度不落实、井下瓦斯传感器存在故障、地面瓦斯监控系统声音报警功能出现故障。并且该起事故中产生火源的照明综合保护装置入井前未进行检验,致使假冒MA标志的机电设备下井运行。

3 2 3 间接原因

海州立井331采区无采区设计、没有采区专用回风巷、采区未形成完整的通风系统,通风不畅,容易导致瓦斯积聚超标。

4 结 论

本文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层次性的分析,构建了我国煤矿事故致因模型,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根据模型,认为煤

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失误是导致我国煤矿事故不断发生的本质原因。管理的失误,影响着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因素,并且与物的不安全因素共同构成引发煤矿事故的隐患。同时,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是导致事故的发生直接原因。另外,井下生产作业系统、地面操作指挥系统及一系列的环境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本文通过对两起典型煤矿事故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陈宝智,王金波.安全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AbdulRaouf.TheoryofAccidentCauses[M].InternationalLabourOffice:Encyclopaediaof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2002.

[3]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安全生产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1979-1999[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2000-2001[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5]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2002[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6] 赵洪广,王爱国.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原因浅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

林柏泉1 教授 常建华2,3 翟 成1

【摘 要】 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分别从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现有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以及国家对煤矿的税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且从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生产体系、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研究结果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安全现状 ; 煤矿安全 ; 对策 ; 安全生产 ; 事故

AnalysisonCoalMineSafetySituationinChinaandItsCountermeasures

LINBai quan1,Prof. CHANGJian hua2,3 ZHA

ICheng1

( 1SchoolofEnergy&Safety ,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Xuzhou 221008,China

2PingdingshanCoalIndustrialCo.,Ltd ,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3Schoolof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BeijingCampus,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AimingatworksafetysituationincoalminesofChina,thecoalseamnaturalendowment,national

coal miningtechnicalorientation ,thequalityofcoalmineemployees,existingsafetyequipmentsandthecoal

miningtaxsystemarerespectivelyexplained ;anditisonthisbasisthecurrentmainproblemsofcoalmineare

analyzed .Besides,thecountermeasuresofhowtoimprovethequalityofemployees,howtosetupessential

worksafetysystem ,andhowtomakespecialpolicyforhighgasandoutburstcoalminearegiven .Theresults

mightgiveimportantguidancetoworksafetyincoalmines.

Keywords: safetysituation ; coalminesafety; countermeasure ; worksafety; accident

1 引 言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 70%左右 ,预计到 2050年还将占50%以上 ,因此 ,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2002年全国煤炭总量为 13.9亿吨 , 2003年为 16.0亿吨 ,2004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9.60亿吨 ,2005年达到 21亿吨 ,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1—2]。当前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产形势仍十分严峻 ,具体表现为 :

1)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工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死亡人数

的 72.8%~ 89.6% ( 2002— 2005年 ) ;

2)煤矿企业一次死亡 10人以上事故中 ,瓦斯事故占死亡人数的 71%。煤矿所面临的重大灾害事故是相当严峻的 ,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

例如 :2004年 10月 20日发生在郑州大平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 ,死亡 148人 ;2004年 11月 28日发生在铜川陈家山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 ,死亡 166人 ; 2005年 2月 14日发生在阜新孙家湾矿的瓦斯爆炸事故 ,死亡 214人 ;2005年 11月 27日发生在七台河东风煤矿的煤尘爆炸事故 ,死亡 171人[3— 5]。

3)由于煤矿事故多 ,死亡人数多 ,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2000—2004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 3,而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如 2000年 ,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 0.13,印度为 0.42,波兰为 0.26,俄罗斯为 0.46。 2002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 0.025。由此可见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6]。

4)煤矿特大及特别重大瓦斯 (煤尘 )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 ,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在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条件下 ,我国煤矿必须大幅度减少和控制特大以上瓦斯事故的发生。

5)实际上 ,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它是以往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 ,涉及许多方面 ,既有自然因素、科技投入和研究的不足 ,也有人为的条件以及国家的体制、管理、经济政策 ,社会的传统观念 ,煤矿企业的文素质等等。

3 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

1)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多 ,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因素。我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属于石炭二迭纪的煤层 ,其中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 ,地质构造复杂 ,不易在开采前抽放瓦斯 ,但在采掘时 ,瓦斯放散量大 ,再加上开采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和开采规模的扩大、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导致采动诱发的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 ,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以适应当前煤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诱发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的突然涌出现象 ,造成瓦斯事故。中国

的煤矿都是瓦斯矿 ,且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 48 % ,突出灾害的发生次数为世界之最 ,每年达数百次。突出的规模为几百吨、几千吨 ,甚至超过万吨 ,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多。而美国、澳大利亚的煤矿多为露天矿 ,煤层的赋存条件相对简单 ,有突出灾害的煤矿所占比例小 ,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停产关闭。但是 ,我国的情况不同 ,在目前的能源供应条件下 ,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 ,不可能采取停产关闭的措施。为此 ,只能是自主开发与之相应的安全技术相结合 ,以确保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安全生产。

2)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不够准确是主观因素。

长期以来 ,煤矿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技术水平不高 ,要求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而长期以来 ,技术投入不足 ,装备水平差 ,产业技术人才匮乏 ,劳动效率低。把“千军万马”的队伍放在高度危险的作业环境中劳动 ,因而一旦出现瓦斯 (煤尘 )爆炸、矿井火灾等事故时 ,容易导致损失惨重 ,甚至全矿毁灭的现象。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的煤矿 ,实现了高度机械化 ,井下工作人员少 ,全矿的巷道布局简洁 ,巷道面积大 ,风流通畅 ,一旦发生灾变时 ,易于撤离 ,可能造成伤亡人员较少。另外 ,在煤矿井下工作的人员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危险源 ,一旦出现违章作业 (有意或者无意 ) ,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对高危行业 ,应最大可能实现机械化 ,尽量减少人员。例如 :澳大利亚 2003年煤矿死亡人数为 0,优于其他行业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实现了高度机械化 ,井下作业人员少 ; 2006年 1月 2日美国东部西弗吉尼亚州阿普舒尔县萨戈煤矿发生爆炸事故 ,仅死亡 12人 ,也是得益于井下作业人员少[8 ]。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 ,仅靠“千军万马”低技能、低素质的矿工劳动 ,造成的事故风险是极大的 , 安全生产的观点 ,在社会上长期未能得到共识。为此 ,笔者建议国家应当将煤矿列入高危行业 ,给予必要的投入 ,建立煤矿行业准入制度 ,甚至在新矿井设计时 ,就应当要求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有时则相反 ,既为了满足地方扩大就业面的要求 ,甚至降低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 ,造成资金被工资占用 ,无力更新设备和提高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

3)大多数煤矿技术水平低下 ,从业人员素质低 ,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多 ,难以适应高危环境的要求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由于煤矿劳动生产率低 ,全行业的工资收入差 ,在全国二十几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 ,而且工作危险、作业环境恶劣 ,劳动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这就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出现了“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缺口多 ,愿意到煤矿长期工作的一线人才少”的现象。以平顶山煤业集团为例 ,2001— 2003年 ,流失的高级工程师就达 162人 ;四川省连续 6年没有进一个学采矿的大学毕业生。其导致的结果是 :一方面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另一方面已有的安全技术装备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以 20 04年l0月 20日发生在郑煤大平煤矿的 “10·20”瓦斯突出引发的瓦斯爆炸事故为例 ,-280水平煤与瓦斯突出的瓦斯、流逆行到上水平运输大巷 ,多处瓦斯浓度监测仪超限报警 ,预示着全矿处于瓦斯爆炸一触即发 ,面临毁灭的边缘时 ,竟然在31分钟内没有采取切断电源的措施 ,致使架线电机车行驶到巷道拐弯处引起瓦斯爆炸 ,造成死亡148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对于广大的煤矿职工来说 ,安全文化素质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煤矿是高危行业 ,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 ,应当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从事该项工作 ,才能应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面。但是 ,实际情况是 :由于工资较其他行业低、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和工作时间长的现状 ,加上当前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 ,就很难招收到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因此 ,就只能招收农民工 ,而且缺乏应有的技术培训。采用安全知识和

技能水平低下的劳动者 ,在这种高危环境中作业 ,产生事故是难以避免的。 4)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技术装备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煤矿矿井的寿命多为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 ,当建井初期 ,矿井的生产系统还是比较好的 ,但随着开采深度加大 ,范围延伸扩展 ,瓦斯涌出量增多 ,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增大 ,危险程度急剧增长 ,原有的矿井生产系统就难以适应要求 ,而又没有可能自筹资金来改建生产系统。也就是说 ,很多煤矿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前几年困难时 ,甚至发不出工资。长期以来安全投入少 ,装备差 ,有的矿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的安全装备还在用 ,抗灾能力差 ,所以不产生事故则已 ,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就是大事故。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重视和投入 ,矿井安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但还有许多矿井的安全设施达不到要求 ,这也是当前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此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入 ,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5 )国家对煤矿的税制不够完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在笔者的印象中 ,税制改革时 ,统一采用 17 %的增值税 ,由于煤炭属于初级产品 ,不同于机电产品 ,没有副加值 ,是原料产品 ,现行税制显然是不适用的 ,所以税率下调了三四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还不够 ,应当进一步下调税率。另外 ,为了保护国有资源和减少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污染 ,笔者认为对煤炭应征收资源费和环境保护费以补偿国家的投入 ,收费的标准应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煤质的优劣程度和煤矿开采体制 (国有、集体和个体 )而不同 ,以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对公平原则和提高资源的回收率 ,对高瓦斯矿井应当将减少的税费投入到安全和环保的技术改造中去。瓦斯实际上又是资源 ,通过瓦斯抽放不仅可以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问题 ,而且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因此 ,为了鼓励矿井瓦斯抽放工作 ,建议 :抽放瓦斯利用的收入应减免税收 ,且鼓励瓦斯发电和开发新的瓦斯利用途径 (尤其是低浓度瓦斯的合理利用 ) ,使高瓦斯矿井有积极性千方百计地提高瓦斯抽放量和利用量。既提高了矿井的安全性 ,又降低了瓦斯对大气的温室效应 (瓦斯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炭的 21倍 ) [9],同时 ,还增加了资源的回收率 ,真正实现煤和气的共采。

6 )对事故后的处理未能充分体现惩前毖后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长期以来 ,在处理瓦斯爆炸等大型恶性事故时,一方面对大量人员的伤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深感痛心 ,觉得应严惩有关责任人 ,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矿井自然条件困难 ,生产系统不完善 ,安全设施不足 ,人员素质差 ,既有当事人的责任 ,也有领导和客观环境的原因。笔者对矿工有发至内心的同情和忧虑 ,觉得在煤矿工作工资低 ,环境恶劣 ,能下井上班 ,坚持工作 ,就算不易了。希望对他尊重、关爱和保护 ,创造安全生产的条件 ,否则 ,就更没有人干这一行了。虽然 ,近几年煤矿领导人工资待遇有较大提高 ,情况有所变化 ,但是 ,许多煤矿的领导是一年四季都在矿上坚持工作 (除了外出开会 )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无节假日 ,时刻还担心井下出事 ,连晚上睡觉都不安宁。因此 ,从所付出的劳动和其他行业相比 ,也不算高。

4 建议应当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 ,尽管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特别重大事故时有发生 ,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 ,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有利条件是 :有经验丰富、政治文化素质高的

各级领导 ;有经过数十年建设的强大物质基础 ;有建国几十年来培养起来的技术队伍 ;有经过多次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等规程规定 ;有专业化的煤矿安全研究机构和有关的大专院校 ;许多大的煤矿企业还有自己的瓦斯防治机构等??应该说做到控制瓦斯事故的频发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特别是我国有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神华煤矿 ,也有在高瓦斯和突出危险条件下、多年来实现安全高产的淮南和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等所获得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对搞好煤矿安全生产 ,都是可贵的。为了扭转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 ,笔者建议 ,应主要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4 1 加强宣传和职工的培训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1)将最近几次大的瓦斯事故做成VCD光盘 ,分发到全国所有的瓦斯矿井 ,说明事故产生的原因 ,分析有关的责任 ,措施的不足之处 ,事故的教训 ,以敲响警钟。在瓦斯矿井要做到人人皆知 ,像抗非典那样 ,深入人心 ,关心瓦斯灾害防治 ,做到了解安全规程 ,执行安全规程的模范。尤其是应当使煤矿职工

了解其所工作范围内所存在的危险源 ,知道危险出现时应当采取何种措施 ,具备解决相关危险的能力 , 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

2)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负责人更应当进行技术培训并实行上岗证制度 ,宣讲近年来的灾害事故的实例 ,经验和教训 ,以提高一线领导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提高他们对灾害事故的预见性和发生事故时的应对处理能力。

3)对地矿学科的艰苦专业 ,国家给予奖学金 ,并和学生签订毕业后在煤矿企业工作年限的协议 ,同时 ,提高在煤矿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待遇 ,建立煤矿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制度 ,改善其工作环境 ,以保证在煤矿中后继有人。

4 2 加强科研工作力度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生产体系 党和政府历来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十分重视 ,相继出台了“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等 ,安全管理能力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煤炭开采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在国有重点煤矿中 ,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比例达到了 6 0%左右。但是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产生这些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煤层瓦斯富集条件的复杂性 ,地下作业诱发的采动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

3场互动性 ,矿井瓦斯动力灾害的突发性 ,巷道网络化体系中发生的瓦斯爆炸传播过程的流动场、温度场和化学场的耦合性 ,增加了探索瓦斯动力灾害事故机理及防治技术的难度。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开采深度的加大和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开采条件更趋复杂 ,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以适应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因此 ,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

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力度 ,特别是应当针对当前开采条件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

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安全装备的研制 ,以便为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矿井生产系统奠定基础。

2)对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建议应当成立瓦斯防治小组或研究所 ,通过与高等院校专职科研单位的合作 ,测定矿井采掘范围内煤层的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煤的强度、煤层瓦斯含量等技术参数 ,查明矿井有关区域的瓦斯危险程度 ,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预测预报在采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3)对高危矿井要投入必要的资金 ,改造通风系统和设备 ,装备瓦斯抽放系统、监测设备 ,矿井防灾救护系统等安全设施和装备 ,以改善安全生产的环境 ,提高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

4 3 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政策 ,采取特殊措施 ,以利于健康发展

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既有资源赋存条件差和容易诱发事故的一面 ,同时又拥有相对丰富的瓦斯资源。国家应当对其制定特殊的政策 :减少对高瓦斯矿 ,特别是突出矿井的税收额度 ,将少收的税款补助至矿井对安全的投入中去 ,以改善矿井的安全条件 ;鼓励其进行瓦斯抽放和开发利用瓦斯 ,并且在开发利用瓦斯的过程中应减免税收 ,鼓励瓦斯发电 ,其所发的电可并网运行 ,不得限制和歧视。

5 结 论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 ,笔者通过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 ,有以下两点结论 :

1)近年来 ,煤矿行业事故多发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其中包括 :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 ,国家对煤矿企业的技术定位不够准确 ,煤矿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难以满足工作环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现有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不到位以及国家对煤矿的税制不够合理等。

2)为了解决当前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其中包括 :加强宣传和职工的培训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要建立煤矿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制度 ,改善其工作环境 ,以保证在煤矿中后继有人 ;加强科研工作力度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生产体系 ;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订特殊政策 ,采取特殊措施 ,以利于健康发展[10]。而上述问题的解决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煤矿的安全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其仔 .我国煤炭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中国经贸导刊 ,2005 ,( 14) :20~ 21

[2] 赵建国 .当前我国煤炭价格走势探析 [J].中国煤炭 ,2005,31( 3) :12~ 13

[3] 王显政 .推动中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发展 [J].中国发展观察 ,2005 ,( 5 ) :25~ 27

[4]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调度中心 [Z].全国伤亡事故统计月报 ( 2001) , 2002.2

[5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调度中心 [Z].全国伤亡事故统计月报 ( 2005 ) , 2006 .2

[6 ] 肖保军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思考 [J].煤矿安全 ,2005,36( 7) :5 2~ 5 5

[7 ] 煤矿安全会诊专家组第三组 .煤矿安全技术会诊技术报告 [R], 2005 [8 ] L .布瑞姆 .澳大利亚煤炭出口分析与展望 [J].中国煤炭 ,2003,29( 6 ) :5 9~ 6 1

[9] 罗新荣 .环境安全与资源的机遇和挑战 -煤层甲烷 [J].中国矿业 ,1999,8 ( 3) :20~ 24

[10] 徐志斌 ,马尚权 ,刘伟 .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安全科技人才现状研究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 15 ( 6 ) :35~ 39

·64·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inaSafetyScienceJournal 第 16卷 2006年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摘 要 :从煤矿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存在的能够导致安全隐患的心理因素出发 ,分析了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心理因素 ,并提出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预防。

关键词 :煤矿 ;安全 ;心理因素

当前 ,我国煤矿生产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强 ,管理制度也制定得相当规范 ,煤矿安全检测设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煤矿事故还是屡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人为因素是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如何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 ,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煤矿生产安全的影响 ,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心理 ,对可能造成事故的心理进行提前预防矫正 ,加强保障“人的安全” ,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1 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的联系

随着当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煤矿在走向市场竞争中 ,生产节奏明显加快 ,要求的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 ,各方面压力增加 ,势必也会给煤矿工作人员的心理上增加一定的负担 ,从而使得职工在工作时候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而正是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导致了煤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动作或行为 ,这些行为动作很有可能就是安全隐患的根本所在。因此提前了解煤矿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开发启导是解决因人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矿井安全生产隐患的重要方式。

2 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状态

根据事故心理学的研究 ,事故当事人在步入事故歧途前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较为普遍和重要的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方面。

投机心理 :因图省工省料或者是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工作进度 ,而采取投机取巧方法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 :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 ,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 ,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 ,不妨再碰碰运气冒冒险看 ,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 :因对某人某事有反感 ,不服气 ,不卖帐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所以当某人要他这样 ,他偏要那样 ,对着干的心理状态。

错觉心理 :这是因生理毛病、心理故障及环境因素等造成的错觉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通常导致不自觉的动作或者行为。

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性差 ,自以为绝对太平 ,态度满不在乎 ,麻痹大意。 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 ,好表现自己 ,敢于违章 ,把冒险作业视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

违心心理 :明知领导人的某项指令不正确、不规范 ,但不敢抵制 ,而是屈从于领导的权威 ,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众心理 :情况不明 ,是非不分 ,在众人的行为压力或诱惑下 ,随大流的心理状态。

盲目心理 :对所做的工作缺乏知识和认识 ,盲目作业 ,或认为这种工作没什么了不起 ,难不倒他 ,不懂装懂的心理状态。

疲劳心理 :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等种种因素 (如加班、酗酒、气候闷热、光亮不足、燥声烦心等 )导致心身疲劳过度 ,体力不支 ,心绪不宁 ,感官不灵 ,反应

迟钝等 ,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此外 ,还有一些像心理定势、心理挫折和心理激奋及白日梦现象等也可作为特殊事故心理来研究 , 同时 ,由于一些外界或者是自身的因素而导致的突发性心理状态的改变也应该值得注意和预防。

3 事故心理的预防与消除

预防与消除事故心理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 :治本为主 ,标本兼治。治本 :就是从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着眼 ,从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着手 ,努力促使全体职工提高安全意识 ,加深安全情感 ,端正安全态度 ,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心理素质 ,改善群体安全氛围。治标 :就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 ,在上岗前和作业过程中 ,随时向工作人员发出安全忠告和指令 ,从而抑制事故心理的发展 ,防止其转化成为不安全行为。

由于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所以消除因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事故就必须从改善客观和主观心理因素条件两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客观心理因素

条件方面 ,首先是要搞好井下生产设备本质的安全化 ,从而可从直接接触到的设备的安全性上减轻劳动者的心理负担和紧张程度。如在运输车上安装自动防撞器 ,在罐笼上安装自动防坠安全钢丝绳卡等。其次就是要优化工作的环境条件 ,使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心情相对放松 ,操作方便 ,从而减少干扰 ,避免误操作等。其中 ,这里所说的环境条件 ,主要是包括矿井下的自然条件 ,如照明、通风、噪声、温度、湿度、设备布局等。第三就是要建立一套直接与心理安全挂钩的安全管理制度 ,从而在行为上制约事故心理的产生与发展。要建立的心理安全管理制度应从基本的劳动组合、职能培训、行为规范、行为实施、检查监督、安全竞赛、奖惩激励等方面入手 ,使劳动者有章可依 ,有章可循 ,起到安全导向的作用。第四是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职工的安全自觉性和积极性 ,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心理素质的响应调整。形成我要安全 ,而不是要我安全的理念 ,造成人人要安全 ,处处讲安全的矿区群体安全文化气氛。主观因素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访谈等途径 ,及时掌握劳动者的喜、悲、愁、难等种种重大事件的信息与心理动态 ,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措施对症施治 ,做好深入细致的个人心理工作 ,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如 :当了解到某人确实遇到某种困难 ,必须解决又无力解决时或者是因为工作原因的确没有时间去解决 ,就应当尽力帮助他解决 ,一时难以解决也要做好解释工作 ,尽量避免把有情绪性的心理带入工作当中 ;当发现某人因意外事件造成了思想顽固症结 ,背了思想包袱时 ,应尽力进行帮助疏导 ,解开他的思想症结和包袱 ;发现某人存在某种错误的观念和想法时 ,应耐心批评纠正 ;对性格上偏执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其性格的缺陷 ,进行适当的工作调整安排 ,尽量使其避免做一些可能导致偏执发生的工作 ;当知道某人因为某些高兴或者激动的事情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时 ,要及时地进行开导或者是调班 ,尽量不要让工作人员带着过度的兴奋的心理进行工作。

4 已发事故造成的心理影响的矫治

在煤矿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 ,也会有不少的工作人员在事故现场 ,目睹事故的发生 ,其心理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员工心理影响也肯定比较严重 ,如果只是采取一般心理

安抚或其他消除措施不能真正的消除心理压力 ,那么可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疗法来进行矫治。对于那些对安全抱无所态度 ,患有麻痹、取巧、冒险、逞能等心理顽疾 ,常常故意违章作业的工作人员 ,要有目的地组织他们重大事故的现场或录像、图片展览 ,让他们耳闻目睹事故的悲惨情景及死者亲属的悲伤痛苦 ,从而激发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 ,改变他们那种心理上的弱势。但采用此法应注意适度 ,不能因矫枉过正而产生负面的影响 ,给员工增加额外的负担。对患有严重事故心理的人 ,适当调换工种或岗位 ,让其在新的安全氛围相对较好的环境中逐步进行事故心理感化。特别是对那些事故当事人 ,因其受的刺激太重、挫折大 ,采用此法能收到更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5 结束语

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复杂的 ,一一尽述相当困难 ,而且对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心理影响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以上涉及的几种心理因素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虽然不是很全面 ,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运用心理规律指导安全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 ,在当前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中 ,所有煤矿职工必须在加强安全理论学习的同时 ,还要努力提高实践知识水平 ,从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过程中 ,时刻保持良好的意识和心理状态 ,克服麻痹思想 ,保证精力集中。从而可以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 ,使之能够与工作环境相互协调。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本质因素分析

孔留安1,2,李 武

摘 要:针对目前普遍将煤矿事故频发归因于管理问题的倾向,采用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了管理、技术和装备等因素对煤矿安全的影响,得出煤矿事故的发生与安全管理有关,但诸如重特大煤矿瓦斯爆炸等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技术和装备水平,而非管理;对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不够、装备的安全保障能力低是导致煤矿恶性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并研究了技术、装备和人“三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关系.

关键词:安全管理;技术;装备;边际替代率

:AAnalysisoftheintrinsicfactorsaffectingcoalminesafetyKONGLiu an1,2,LIWu21

SchoolofCivilandEnvironmentEngineer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 HenanPolytechnicUniversi y,Jiaozuo 454003,China)Abstract:WhileweakmanagementispopularlyblamedforaccidentsfrequentlyoccurredinChina’scoalmines,ananalysisonaffectionofsuchfactorsasmanagement,techniquesandfacilitiesoncoalminesafetywasconducted,byusingcomparativeanalysisandrelativeanalysismethods.Thestudyindicates:safetymanagementiscloselyre

latedtocoalmineaccidents,however,thefinalsolutiontocoalminesafetyproblemssuchasfatalcoalmininggasexplosionwillprimarilyrelyontechniquesandfacilitiesratherthanmanagement;low

levelfacilities,insufficientresearchonbothbasictheoriesofsuchdisasters,andtheirpreventiontechniques,arethedeep rootedreasonsforthehigh ratedaccidentoccurrenceincoalmines.Basedontheconclusionthusdrawn,themarginalsubstitutionrateofsuchinputfactorssuchastechniques,facilitiesandmanpowerwasstudiedandputforward.

Keywords:safetymanagement;techniques;facilities;marginalsubstitutionrate

反映煤矿安全状况的最重要指标是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据统计[1],1994—2004年我国煤矿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均呈下降走势(图1),煤矿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然而,近年来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仍频繁发生,特别是2004年10月份以来,郑州煤电集团大平煤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和七台河集团东风煤矿先后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我国煤矿安全问题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近期煤矿事故多发的安全生产形势,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管理缺陷、监管不力等因素引起的,即将煤矿事故频发归因于管理问题.然而,随着我国《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实施,各级政府部门及煤矿企业均建立了

安全监察管理的责任约束机制,旨在彻底解决安全管理缺陷等问题,但这并未有效遏制煤矿事故尤其是重特大煤矿事故的频发,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

矿难,现在已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从大平矿难到陈家山矿难以及孙家湾矿难,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把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归结为管理问题似乎有偏离“本质”之虞,因为这种认识大多是基于对事故进行分散的、统计的和彼此缺乏联系的事后归纳整理而得到的.笔者认为,重特大煤矿事故频发,在安全管理等表面原因的背后必然蕴藏着更深层次的事故致因因素.

1 我国重特大煤矿事故中的管理因素分析

安全管理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各级管理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手段,煤矿事故中常出现的管理缺陷有管理基础薄弱、安全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责任疏忽、管理不到位等等[2].以2005年孙家湾煤矿的“2·14”矿难为例,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权并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2·14”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3](简称“报告”),认为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引起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海州立井3316风道瓦斯浓度超限的情况下,工人违章带电操作维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的;间接原因主要有:①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混乱;②“一通三防”、机电管理混乱;③劳动组织管理混乱;④井下安全管理混乱.

从表面上看,这起矿难似乎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然而,“报告”认为,直接原因中3316风道瓦斯浓度积聚超限是由于冲击地压造成的,不能准确预报预测冲击地压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尚未认识清楚冲击地压的发生规律,这属于安全技术层次的原因;间接原因中也存在诸如通风系统不完善、井下瓦斯传感器和地面瓦斯监控系统长时间存在故障、井下照明信号综合装置属于假冒产品等,这些是装备方面的不足.可见,事故中的技术、装备因素才是引发事故灾害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却难以依靠管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 安全技术和装备水平对煤矿安全的影响 2 1 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的技术问题

煤矿安全技术是揭示井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发展变化规律,用于防治各种自然灾害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4].近年来,我国在瓦斯赋存预测、瓦斯抽放技术、煤岩动力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矿压)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在我国,煤炭开采属高危行业,为了预防煤矿事故的发

生,前些年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事故灾害防治措施方面,对诸如矿井瓦斯赋存、运移规律及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机理认识不深,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对冲击地压规律研究不够,导致灾害事故的防治技术措施单一,综合配套能力差和适应性差等.(2)煤矿矿井瓦斯抽放率相对较低,据统计[5],我国目前的瓦斯抽放率仅为23%.我国高瓦斯突出煤层构造软煤发育、透气性低,煤层瓦斯抽放难度大,直接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3)资源勘查、探测技术落后.受我国煤层赋存条件的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勘探程度较低,往往导致区域预测结果精度不能满足矿井生产实际要求,不能直接指导采掘作业.据统计[5],我国煤炭资源中精查资源量占25%,详查资源量占17%,绝大部分为地质工作程度极低的普查找煤资源量.由于探测技术落后,对深部煤层赋存的瓦斯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和各种地质构造的特征掌握不清,导致大量安全技术,特别是瓦斯灾害防治技术无法直接应用或者适应性差等,煤炭资源无法安全开采.

2 2 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的装备问题我国煤矿95%以上为地下开采,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煤矿生产装备是煤矿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安全装备是防治煤矿事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据统计[6],2004年我国煤矿机械化程度平均仅为42%,其中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仅为81 5%,掘进综合机械化仅为15 03%,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更低.图2为1990—2004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与事故指标的变化趋势.

由图2可看出,1990—2004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但煤矿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波动较大,特别是1999年来,煤矿死亡人数有较大涨

幅,这表明近年来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等反映装备水平的指标虽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我国煤炭产量大幅度增加以及地下开采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现实来说,涨幅不大.地下开采人数多,过于集中, 一旦发生事故,必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在煤矿安全装备方面,据统计[5],我国目前仅国有煤矿安全欠帐高达500多亿元,其中45户重点监控企业安全欠帐197 4亿元,全国561处国有大中型矿井中有277处属于高瓦斯矿井,其中有154处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有231处无安全监控系统,部分矿井的通风设备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苏制产品.不少矿井没有安设防隔爆设施,既使配备了隔爆设施的矿井,设置的数量少,没有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这同样也反映出我国煤矿装备落后,安全可靠性差,必然构成煤矿重特大事故频发的“诱因”.

2 美国煤矿技术装备水平与事故率的相关性分析

美国的煤炭行业曾有着与我国相似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煤矿事故高发,最高年死亡人数达3200多人.进入50年代后,通过煤矿安全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煤矿安全状况迅速好转,20世纪60年代末百万吨死亡率降到0 5左右,90年代降至0 028,2000—2004年该项指标一直维持在0 03#φ飧鏊?煤矿行业已经全然成为全国最安全行业.图3为1986—1995年美国煤矿机械化程度与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的相关关系[6].

由图3可以看出,采煤机械化和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均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新技术和装备的推广使用能大幅度降低煤矿安全事故:一是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增强了煤矿开采的计划性和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这必将大幅度减少煤矿挖掘中的意外险情,也可以帮助制订救险预案;二是加大机械化和自动化采掘等设备的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下井工人数量,直接有效地减少了易于遇险的人群.根据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和复杂条件下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等基础性和应用性技术难题是我国煤矿安全的瓶颈,装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很难发生根本改善.

3 技术、装备和人“三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关系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安全科技工作是有效防范各类事故、提高安全

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煤矿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装备型的转变是必然的.只有加强新技术研发以及生产和安全装备的更新使用,减少井下人员的数量,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以下是研究技术和装备要素对人要素的可替代性.效用理论[7]认为,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总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要素之间相互替代的比率.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各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技术、装备和人等生产要素,获得其所具备生产能力下相应的生产产量.其中人可作为生产中的劳力要素,装备可作为资本要素投入.研究表明,随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作为除劳力和资本之外的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成为必然[8,9].因此,可将煤矿安全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力和资本要素之外的投入要素.经济学中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常被用来解决投入产出过程中各生产要素之间替代性的问题[10],由此可建立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煤矿生产函数,即Y=ALαKβTγ=F(X1,X2,X3),α=YLLY,β=YKKY,γ=YTTY,式中,Y为煤炭生产产量;A为大于0的常数;α为产出对劳力的弹性函数;β为产出对资本的弹性参数;γ为产出对技术的弹性参数;X1,X2,X3分别为技术、装备和人等投入要素.上式中各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性.假定在煤炭产量目标值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函数求其全微分,得到dX1dX3=-FX2dX2dX3-FX3X1F,dX2dX3=-FX1dX1dX3-FX3X2F. 根据文献[7],令MX1,X3=|dX1/dX3|,MX2,X3=|dX2/dX3|分别表示在煤炭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技术和装备投入要素对人的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可见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技术、装备和人等“三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故可利用技术和装备对人的边际替代率,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装备改善来替代开采人员参与井下劳动,减少井下工人的数量,使得从根本上减少煤矿事故伤亡人数成为可能.

4 结 论

煤矿事故的发生与安全管理缺陷有关,但依靠加强安全管理无法解决引起事故的深层次问题.煤矿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深化技术研究和提高装备水平;对瓦斯等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等技术研究不够、装备的安全保障能力低是造成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在煤矿生产中,技术、装备等投入要素对人的要素有着边际替代关系,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装备投入,逐渐代替地下开采的人员数量,可作为降低煤矿事故死亡人

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范维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和对策[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2] 刘照鹏.煤矿事故人为失误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9):24~26.[3] 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2·14”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EB/OL].http://www.chinasafety gov cn/zheng wuxinxi/2005-05/13/content_97016 htm.[4] 郭建伟,路金萍.搞好安全技术工作,确保煤矿安全生产[J].煤矿安全,2000(9):51~53.[5] 中国矿业年鉴编辑部.中国矿业年鉴[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6]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4)[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7] 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8] 齐建国.关于知识经济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9):10~12.[9] 关忠良,杨锡忠.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9):21~25.[10] 杨小凯.数理经济学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f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