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更新时间:2024-04-26 16: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背全诗) 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齐):叶绍翁!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

(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 “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生(齐答):寒!

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 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 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在古代,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的时候,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除了梧叶,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 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的萧萧声。 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是写哪件事的? 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其实,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还可以形容马鸣。(出示课件)“萧萧斑马鸣”,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原来,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谁来读读这句诗,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

(一生读)

师:“萧萧”、“萧萧”,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受到寒意呢?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 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叶上,梧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那种“寒”意,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因为心寒,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此时,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板书“情”)。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下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因为—— 生(齐答):“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因为他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生(齐答):“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远远看去,江岸上的篱笆墙内,一盏灯亮着,噢,知道啦,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 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 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齐答):“明” 。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一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也许,他更想家了。 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0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