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1古诗三首 元日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1-01 0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元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

3.感受诗中辞旧迎新的愿望。

教学重点:

明诗意,悟诗韵。

教学难点:

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春节会有哪些民俗活动吗?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就是写春节的,题目是《元日》。(板书课题) 3.能结合预习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板书:解诗题)

“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板书:正月初一,春节) 像元始、元旦、元年、纪元这些词语中的“元”都表示开始、第一的意思。

元旦是公历新年,如2013年的第一天,而元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结合课前预习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诗人?(板书:知诗人)

5.是的,每到春节我们总会感受到这样的欢乐场面。那么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一起来读读古诗。

1 / 6

二、读古诗,明诗意

任务呈现: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自主学习: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展示交流。

(一)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第一个展示朗读?(指名读) 2.你读得真响亮!音真准确!谁还想读?

( 第一次读就读出了诗的节奏和韵味,真了不起!谁还能像他一样读?)

3.不仅字音准确还读出了诗的韵味,很欣赏你!我们像他们一样一起读。读准,读响,读出节奏。(生齐读)

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古诗读正确了,真不错!不过学习古诗仅读正确还不行,还得理解诗意!

你们平时都有哪些理解诗意的好方法呢?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改怎么办呢? (二)理解生词,学习生字。

再读古诗,用你喜欢的方式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展示交流:通过自学,同学们都有了不少收获,谁来说说你掌握了那些词语的意思呢? 1.“爆竹”是鞭炮的意思。

师:在古代过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鞭炮。

生字“爆”怎么记住它?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除”的意思就是过去。“岁”是年的意思,“一岁除”什么意思?(一年过去了) 3.屠苏:古代一种酒名。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喝屠苏酒从年少者开始,庆祝年少者一天天长大。 4.“曈曈”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光亮的样子。 (你说的真好,他是日字旁,跟太阳有关)

2 / 6

5.桃符:桃和符指的是同一样东西,我们可以连起来用——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画上画,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明代以后演变成现在的春联。都是祈求全家平安、生活幸福。

新桃就是:新春联;旧符:就是旧的春联。 (三)理解诗意。

1.播放《元日》情境课文,借助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谁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

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诗意。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问、补充。 2.讨论明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意思是: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开怀畅饮屠苏酒。

(2)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人们是那么开心、快乐。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

(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读出欣喜、兴奋!)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千家万户迎来了初升的太阳。人们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2)阳光普照着大地,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崭新的大红春联,沉浸在暖洋洋的喜庆中。多么美好的景象!谁来读?指名读。

出示词语,齐读。

鞭炮连连 欢天喜地 举杯同庆 欢聚一堂 旭日东升 喜气洋洋 红联祝福 辞旧迎新 三、想画面、悟诗情

同学们,经过努力我们读懂了词语,理解了诗句。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时候,老师相信我们还会看到诗背后的画,进一步体会到诗背后的情。

谁来说说透过每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

1.我仿佛看到了小孩子们在放鞭炮;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3 / 6

联系你们去年过年放鞭炮的情景,说一说那时是什么样的景象?人们的心情怎样? (到处都响起了鞭炮声,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

2.五彩缤纷的烟火升上了天空,像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绽放,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你的心情如何?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

辞旧迎新 万象更新 欢天喜地 喜气洋洋

4.再看“除”字。在清脆的爆竹声中送走的是什么?(一年的不如意。一年的烦恼。苦涩的一年。)迎来的是什么?(充满希望的新年。)

5.让一切陈旧的东西在爆竹声中逝去!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在放鞭炮,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四处响起了鞭炮声,一片热闹的景象。

春风送暖入屠苏。

1.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喝着屠苏酒,心里暖暖的。孩子们会说:( )年轻人会说:( )老年人会说:( )

2.这浓浓的屠苏酒中蕴涵着什么呢?

(全家人对新得一年的希望,祝福,理想,企盼,希冀。) 3.再读这句,品味“暖”字。

人暖、心暖、天地暖,神州一片暖洋洋。 “千门万户曈曈日”

1.初升的太阳把他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你会觉得?(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2.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如何呢?

有阳光就有温暖,有温暖就有希望。让人觉得前途无限光明美好!读出这种感觉。 3.让新年的太阳更温暖更明亮一些。 “总把新桃换旧符”

1.从这首古诗中,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教师板书:换春联)你帮家长换过春联吗?当时你有什么想法?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义呢?(除旧布新)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总把新桃换旧符”与第一句前后照应,这里藏着一对近义词(除 换)

4 / 6

老师出上联:爆竹除一岁。你能对出下联吗?生: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齐读第二句古诗。)

4.短短的28个字在同学们的细细品读下成了一幅幅热闹的画面。相信同学们读了这段资料后,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联系背景,领悟诗情 1.出示:背景资料

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20岁以前随父亲南北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在他心中新的国家政策能改变当时社会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曈曈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得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是初升的太阳。还代表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就是陈旧的制度,不合理的法律;新桃蕴涵着新政策,新法规。

此时,王安石刚刚当上宰相,对改革充满了信心。在他眼里,那声声爆竹是那么悦耳,那迎面而来的春风也有了暖意,就连那刚出的屠苏酒也有阵阵暖意,一切事那么美好。

让我们带着这份踌躇满志,这份春风得意,带着这美好祝愿再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1.和煦的阳光普照着大地,家家户户忙着张贴大红春联。当我们沉浸在这祥和的气氛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 )。这句诗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 》。

5 / 6

2.王安石的每一首诗都耐人寻味,课后用本课的学习方法学习《梅花》《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看能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体会到他诗中景,心中情。

6 /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if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