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更新时间:2024-05-03 02: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入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 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介绍了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 现特征,指出了中国、未来的_市化道路与国家发展前途的#系。未来的中国城布 fi'uc应当是立足¥城乡k域的¥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1居民点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当时的 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在长期与自然的 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开始有了捕鱼、狩猎,, 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 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食用的植物予以集中栽植.出现了农业:从狩

猎中发现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群落中就 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到新石 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人们的 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原始的居民点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多位 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 民点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栅栏。这些沟、墙是一种 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雏形。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 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 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2城市的形成

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也就是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说的\曰 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随着交换量的增 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 的改为固定的市。由于原始部落中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 分工的加强,逐渐出现_些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 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 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 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的地区,城市产生的时期有先有后.但都 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 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 但是有防御墙垣的居民点并不都是城市.有的村寨也设防御的墙垣。城市是有 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 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村庄一镇一城市这样的居民点序列。村庄是乡村 型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居 民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实际上,世界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城镇的定义标 准,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社会经济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尽管 如此.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 能。具体地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

成上 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 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除此之外.城镇 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 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世界各国在界定城镇标准时.基本是在强调城镇的一项或若干项本质特 征。国务院在1955年公布了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采用居民点的人口下限 数量和职业构成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规定常住人口 2000人以上.居民 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即为城镇。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 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 虽然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以及具 有疗养条件,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 50%的疗养区均可 列为城镇型居民区。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列为乡村。聚居人口 10 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如果是重要工矿基地、 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 有必要时也可设市。市的近郊区无论它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大小,一律视为城 镇区。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以及聚居2000人以上的城镇可设 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

为了应付\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困难,1963年底国务 院对上述标准做了较大修改:①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居住人口 3000人以上. 非农业人口 70%以上或聚居人口达2500 ~ 3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 上:②缩小了市的郊区范围.规定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 20%:③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列入市的城镇人口,市区和郊区的农业人口 不再作为城镇人口而列入乡村人口。

1984年\人民公社\被撤销并恢复了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 同时规定在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居民点非农业人口和自理 口粮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可以设镇。20000人以上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 地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也可以设镇。简单地 说.镇应该至少有2000以上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聚居。

1986年对设市标准也做了较大调整:①非农业人口 6万以上,年国民生 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市。少数民族地区和边 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和边境 口岸.虽不足以上标准.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市。②总人口 50万以下的县, 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 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 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总人口 50万以上的县. 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也 可撤县设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署驻地所在镇,虽不足以上标准. 如确有必要,也可以撒县设市。③市区非农业人口 25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 值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其他国家对城镇的典型界定如下:肯尼亚规定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即为 镇;埃及规定省和地区的首府为城镇;在印度,居民K)00人以上,人口密度 不低于每平方公里390人.3/4人口成年男子从事非农业活动,并有明显城镇 特征的居民点被定义为城镇。

按照行政区划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 政管辖的不同’还可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地是

.城镇的一种类型。 第2节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

响。城市因人类在聚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 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人们聚居形成社会,城市建设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同时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和制约。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 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 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1.1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

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 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其他原始居民点也有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等防御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的文献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

容,还记载了城市规模大小如何与城郊农田和粮食的储备保持相应的关系,以 有利于城市的防守。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在这个时 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 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壕。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西亚巴比伦城(Babylon)的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两重墙间隔12m.

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环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图1-2-1)。 欧洲罗马帝国盛期,环地中海地区 都在罗马帝国的军事统治之下.罗马人 在其统辖的地区大量建造驻兵的营寨城, 其平面相当规范。位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 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得最为完整 (图1-2-2)。不少罗马营寨城也成为欧 洲城市的发展基础,一些具有良好交通条 件的营寨城后来发展成为欧洲的大城市. 如伦敦、巴黎等都可.以在其古城部位找到 罗马营寨的遗迹。

欧洲中世纪时期,主要从防御要求

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 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水沟、架设吊桥。 从防守要求出发.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 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射击等问

图卜2_1巴比伦城平面图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图1 - 2-2 提姆加得城平面图 图1-2-3 新帕尔马城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资料来源:http://en. Wikipedia. org/wiki/ (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Palmanova.

题。当时还出现了一些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如建筑师文琴佐?斯 卡莫奇(Vincenzo Scamozzi)设计的新帕尔马城(Palmanova)(图 1—2-3)。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 并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火药传入欧 洲,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的古代城 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商都\殷\城以宫 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 各邑之间空隙地段大多数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的外圏为散布的手工业作坊. 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围疏松地环布居邑,以务农 为主.居住有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部分小奴隶主。曹魏邺城以一条东 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其西为铜雀园.正中为举行典 礼的宫殿,其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廷.再向东为贵族专用居住区——戚里: 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 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 住坊里严格分开。坊里有坊墙坊门.早启晚闭实行宵禁,以便于管制。

埃及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m)是奴隶制的典 型城市(图1-2-4)。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 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 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和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 地为他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过着奢华的生活。 保存至今的斗兽场、宫殿广场遗址及多层输水渠等.都可作为当时城市建设高 度水平的见证。公元6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所掩埋的庞贝(Pompeii)城.在 18世纪开始被发现并陆续发掘.可以看到其中整齐的列柱大街' 石板铺砌的

街道.贵族宅第中用大理石拼花装饰的浴室等。

欧洲中世纪时期.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围发展起来的城市很多.如德国的. Lubeck0市民要向封建主纳税并受其统治。随着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人数 不断增加.市区也不断扩大。通过市民阶层与封建主的斗争,市民阶层摆脱了 封建主的政治统治.代表市民力量的市政厅逐渐取代了封建城堡的地位.而成 为城市的政治和生活中心。有的城市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而成为自由市.如位 于波兰的格但斯克(Gdansk)和德国的汉堡等。 1.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始 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后.直至清王朝.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 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有几个朝代还在新王朝建立之际.即按照规划 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如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等。这 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 的。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欧洲的 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英,法' 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伦敦、巴黎、柏林才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 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 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是地 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帀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 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 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

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如堡或 领地的庄园中。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 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007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 要地、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会,如 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南北朝以后.政治军事中心在关中地区,而经济 中心转移至江淮,隋代大运河修通后,在运河沿线.发展起繁荣的商业都会, 如汴州(开封)、泗州、淮阴、扬州、苏州、杭州等。元代后.建都北京,南 北大运河仍为经济命脉。天津.沧州、德州、临清、济宁等地也相继繁荣起来. 与原来已有的一些商业城市形成一个沿运河的城市带,并与长江中下游的一些 商业城市如汉口.九江、芜湖、安庆、南京、镇江联系起来.成为中国经济发 达的地带。 _

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把海外贸易作为 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沿海城市如泉州、广州、明州(宁波>.在宋元时期. 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曾一度繁荣。但自明中叶后,为防御海寇侵扰.沿海 修筑大量防卫的卫所,并实行闭关政策.所以未能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发展 的重点却是内地沿江河的城市或地区性的中心城市.这一点与欧洲和美洲有 很大的差异。 欧洲罗马帝国盛期,地中海沿岸尽为罗马帝圉统辖地区。很早这些地区就 发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中世纪时期.一些 海港城市.通航河流的重要渡口和交汇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如意大利的 威尼斯.那不勒斯.法国的马赛,德国的汉堡、莱比锡等。M~15世纪开辟 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后.这些航路成为一些殖民国家称霸海上和掠夺殖民地的 交通命脉.沿海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往往由沿 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如北美洲是先发展东海岸的一些城市然后逐步发展中西 部城市。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剩余产品的数量、种类的扩大.交换活动也因之扩大,商市也由小到大,由不 固定到固定的场所。中国在西周奴隶社会.大规模的交换活动被奴隶主贵族所 控制.都城的宫市是专为他们服务的。春秋末叶到战国时期,为适应封建经济 要求,开始打破了奴隶主贵族控制的宫市.在都城出现了各个阶层共同享用的 市。汉长安城设有集中的九市,隋唐长安城设有集中的规模很大的东市和西市。 这种集中的市规模大,管理严,但却不便于居民。北宋以后.随着城市商品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汴梁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城市的集中市制也逐渐废弃。 这一改变给城市的结构布局带来了变革。 2近代城市的发展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 点。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2.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实际上这 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它使人们开始摆脱依赖风力、水力等天然能源的局面。 有了人工的能源就有可能把生产集中在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迅速地在城市发 008 1840 1860 1880 1900 1912 1929

图卜2-5伦敦在1840?1929年期间的空间发展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

展.并随之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 口也像资本一样

集中起来\。图1-2-5表示从1840 — 1929年伦敦自发发展的 状况。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 .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扩展也吞并了 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

工业化初期.在工厂的外围修建了简陋的工人居住区,也相应聚集了为他 们生活服务的面包房、裁缝铺…….以后又在外面修建工厂及工人住宅区.这 样圈层式地向外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随着工业的进_步发展.产业的部类也曰益增多.工业需要大量原料.产 品要运输至外地.原料及产品均需要储运.就出现了城市仓储用地。

城市人口聚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应运而产生了许多新类 型的商业以及工业建筑,经济活动的增加、金融机构的产生,城市中又出现商 务贸易活动的地区。

火车.轮船的出现.成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铁路、车站、码 头均有自己的用地选址要求.这些也大大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布局。19世纪末 汽车逐渐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对原来马车时代的道路系统也带来很大冲击。 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的类型也有增加.出现了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 或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等等。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 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 2.3城市与环境

城市空间范围的拓展也就意味着市民与城郊田野的距离的增加.城市越 大,市民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就越小。城市的拓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 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也使城市居民减少或丧 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的种种优点和乐趣。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 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

城市中的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有很多是有害的.对居民 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 水及固体废弃物.致使城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伴生了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2.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 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的发展' 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

威物两湖涵

的协作.科技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商品的交流 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灯、电 话、煤气、公共汽车.电车、地下铁道、污水处理系统……等技术上的不断改 进,使城市的物质生活达到很高的水平。学校、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娱乐 设施的集中也使城市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社会使城市高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 现,但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的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 向题、环境污染问题及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城市规划中不断地解决.也不 断出现新的问题。

中国进入农业社会比西方早.而进入工业社会比西方晚.直至1840年鸦 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现代工业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进入中国, 使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发生较大的变化.如由帝国主义侵占或由他们控制的租界 发展起来的香港、大连、青岛、上海.汉口等.出现了近代工业.港口及一些 现代的城市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这些城市发展基本特征与西方近代城市相近, 不同的是具有殖民地特征.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

中,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及城市的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亚大陆许多城市受到战火的严重破坏。战后一段时 间.城市都面临着恢复重建.许多城市都制定了重建及发展的城芾规划.其中 也不乏一些创新的思路。至1950年代中.世界范围内经过了经济恢复,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 开始进入城市时代。

城市集中发展虽然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提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质量。同时也使城市居民变得远离自然.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 带来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大气及水质的恶化.热岛效应.人口的拥挤。所 以在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如在郊区建 造卫星城。例如.英国的新城运动等。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也有很大变化.航空、汽车取代了火车及轮船的远程或 市际客运的地位。机场和航空港与火车客运站一样成为城市\大门\。国际经 济的全球化.使海上货运也有很大的发展.船体的大型化、集装箱化,使城市 以及大型工业靠海发展致使港口城市的结构布局发生变化。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私人汽车交通的快速发 展和城市中心居住环境的恶化.出现了人口和就业向郊区转移的现象.原来的 城市中心地区逐渐衰退。由于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19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城市实施了城市复兴计划.由政府及企业采取土地置 换、产业更新及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倾斜,对原来的码头仓储用地进行再开 发.推动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等新兴产业在城市中心的发展。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的发展上也出现较大差异.发达国家巳高度城 市化.城市的空间扩展逐渐为城市内部的更新改造所代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的进程还要加快.城市的外延扩展巳成为主要的发展形式.并呈现不同 的发展形态.尤其是大城市呈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的形态:单中心沿交通干线 的放射发展的形态;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发展形态: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形态;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形态等。 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集中,产业门类的増加与分工协作.使城市具 有强大的聚集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也使其向 周围的地区及城镇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大量相互交换的物流、人流、信息流. 使城市与区域城镇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城市的原有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的模式, 逐渐向在空间上有隔离、由便利的交通网络联系、在产业上有协作分工的城镇 群.或城镇密集地区的方向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企 业集团的发展,使一些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影响更大.如美国的东北部、芝 加哥地区、西海岸城市带.日本的阪神地区,英国的东南部地区.欧洲中部地 区(德、荷、比、法)等。中国的城镇密集地区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 地区、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地区和成都地区。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及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 发展到对环境的破坏.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们在严酷的事实中逐渐 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的现实.联合国在1996年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政府首脑会议上发表宣言.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号召.规划工作者也逐渐 认识到把环境与城市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发展中。

科学技术发达带来物质生产的高度发达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同时也引 发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重视.对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对城市是人 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成果这

一特征的认同.认识到如何使高度发达的生产技 术与传统的历史化相和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交通的发展.各国之 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某种趋同性。这种趋同性如何与 保持各民族及地区特色文化的多样性相协调,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 题.未来的城市应该是多色多彩的城市。

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 发展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发 展.—些发达国家巳进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计算机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 城市中办公、教育、医疗、购物等方面信息化、运程化,居住建筑功能扩大.生 产分散化、小型化.这种种因素可能带来城市发展形态、发展模式的变化。 第3节城市化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巳成为历史 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市化的历程,结 合我国国情,预测城市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 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 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 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捐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 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 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 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 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 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 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 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 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21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 统低效的第,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 步升级转换.国家和区域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表1-3-1)。

国际产业结构变化(1960 - 2004年) 表1-3-1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历年报告.

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可逆转.工业的比重有一个上升时期.或也有停 滞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总的发展趋势如此。但是.不同性质城市的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表1-3-1中引用世界银行三个 不同年代的发展报告中的数据展现了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虽然不同年份 报告对高收入经济有不同的界定.但对长期趋势的影响不大。从表

中所反映的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产业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看.一次产业占GDP的比重随发展而下降.而第二、 第三产业则趋于上升.但第三产业在长期趋势中又随发展而上升,而第二产业 则下降。截至2008年.全世界第一产业比重仅占3%.第二产业降至28%. 而第三产业已上升为69%。l\

(3)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

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 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18世纪在西欧开始的产业革命.出|

现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 城市集中起来.农民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平 用地扩大.把周围的农田变成了城市.村 镇变成了城市.小城市又发展成为大城市。 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 表示(图1—3-1)。1979年.美国城市地 理学家诺瑟姆(Ray Northam)发现并提 出了该曲线.因此又称为\诺瑟姆曲线\。

诺瑟姆在总结欧美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市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 形曲线.并将城市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 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 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 三产业。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统计数据,197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只有37%.到 2000年上升为47%,在2008年的某个时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 时间

图卜3-1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 资料来源:本书编写组自绘. URBAN 47%

1970 年 2000 年

图1-3 - 2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居署编.和谐城市:址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

2030 年

图丨-3-3 1949 ~ 200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变化 资料来源:本书编写组自绘. ? 口。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60%的人居住在城市中(图1一3-2)。M 从时间上说,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各个国家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英国在19世纪末即

进入稳定期.美国在20世纪城市化进程最快.现已稳 定。当前发展中国家是城市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平均每个月吸纳5万个 新市民.贡献95%的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率。在1990年代,发展中国家平 均每年的城市增长率为2.5%。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预测.到2050年.发 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将达到53亿,仅亚洲就将容纳世界63%的城市人口, 或者说是33亿人;而非洲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2亿,占世界城市人口的近 1/4。 4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东南部沿海较 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但是 由于经济发展及政策上的某些波动几起几伏,与同时期一些国家比较仍较慢. 至1970年代末约达14%.至20世纪末还处在初期阶段。改革幵放以来.城 市化速度加快.至1986年,按当时的户口划分标准达到26%.但实际上要比 这个数字高,1999年达到29.5%,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36% .截 至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图

3-3) 30年时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超过30个百分点,城市规模快 速扩张,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城市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但在国家内 部,由于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城市化水 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图1-3-4)。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在相当长时间内将长期存在。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资料来源:本书编写组自绘.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城市化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 段.在世界范围内而言.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 的一次城市化浪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 预计.在未来50年.中国还将增加100个左右5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根 据相关研究.直到2030 — 2040年,中国城市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 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城市化稳定期70% ~ 80%的一般水平。这也就 是说,在接下去的20 — 30年,仍将有数亿人口从乡村走向城市.这对国家 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的城市化发展实 践已经证明,城市虽然在诸多方面推动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整体发展.但也 产生了众多的问题.城市与城乡区域之间的和谐关系不断被打破.已经威胁 到了地球的整体环境安全。我国正在经历的大规模快速城市化之路如何去走 无疑也将对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未来的城市化过程必须 走向理性、健康和可持续。

我国以往的城市化政策,曾经长期将城市规模作为国家城市化政策的指 针,一度是将城乡人口流动视作洪水猛兽.唯恐其对城市发展和稳定造成冲击. 因此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以限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规模为政策标准。1989年12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

粗■鄉a_

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这一政策主张背后的基本思想. 就是:大城市存在诸多弊端,因而需严格控制;而中小城市则是城市的适度规 模.是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尽管如此,我国城市化的实践并未表现出与城 市发展方针的一致性.相反,.却出现了 \越控制越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也 导致了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同步,带来了新的城市问题。因此,在学 术界.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选择也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议。在2007

年通过的《城 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款。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条 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试图用一项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城市化和城 市发展.并以此来制定城市化政策必然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城市化作为一种现象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仅仅将视野落在城市化上反而忽略了人居环境发展所真正追求的目标.即实现 城市及其区域的永续与和谐发展,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人居环境发展和社会进 步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未来的中国城市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 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在一些地区,需要有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核心去参与全球的竞争: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需要中小 城市和城镇的开发来带动当地的发展。总之,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 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 市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的必由 之路。

a本章小结

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城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 8000多年漫长 的历史。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开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 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丰章最后介 绍了城市化作为一种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 是遵循S形曲线的三个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加速城市化的第二发展阶 段,城市的规模、数量急剧扩张。正在发生的中国城市化也是全球历史上规模 最大、速度最快的城乡人口转移。正确选择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道路关系到国家 发展的前途,未来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应当是立足于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走向 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注释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2010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0) ? Green Press Iniative, 2010.

联合国人居署编.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吴志强译制组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並出版社,2008.

年通过的《城 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款。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条 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试图用一项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城市化和城 市发展.并以此来制定城市化政策必然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城市化作为一种现象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仅仅将视野落在城市化上反而忽略了人居环境发展所真正追求的目标.即实现 城市及其区域的永续与和谐发展,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人居环境发展和社会进 步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未来的中国城市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 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在一些地区,需要有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核心去参与全球的竞争: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需要中小 城市和城镇的开发来带动当地的发展。总之,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 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 市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的必由 之路。

a本章小结

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城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 8000多年漫长 的历史。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开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 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丰章最后介 绍了城市化作为一种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 是遵循S形曲线的三个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加速城市化的第二发展阶 段,城市的规模、数量急剧扩张。正在发生的中国城市化也是全球历史上规模 最大、速度最快的城乡人口转移。正确选择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道路关系到国家 发展的前途,未来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应当是立足于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走向 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注释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2010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0) ? Green Press Iniative, 2010.

联合国人居署编.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吴志强译制组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並出版社,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fmg.html

Top